教育学原理,讲义第一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本章讲授教育与教育学的基本知识。

本章重点:
1.教育、各种教育起源说以及教育学派的概念。

2.原始教育、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3.教育学创立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与著作。

4.当代教育学状况。

第一节“教育"的概念
“教育”概念是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和核心范畴。

教育学的其他一些概念及由其所构成的教育命题都是以这一概念的某种界定为基础的,都是围绕着这一概念展开的。

不对“教育”这个基本概念有一个比较系统和深入的理解,就不能很好地把握上述这些范畴和命题。

一、“教育”的定义(领会)★★
一般说来,人们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一个是社会的角度,另一个是个体的角度。

社会的角度:
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一般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不同的层次:
1广义的,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2狭义的,主要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更狭义的,有时指思想教育活动。

个体的角度:
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以上这两种定义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教育活动的某些本质属性,对于理解教育活动都是有价值的。

以上这两种定义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教育活动的某些本质属性,对于理解教育活动都是有价值的。

但是,这两种定义也存在着各自的缺陷。

单纯地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往往会把“教育”看成是一种外在的强制过程,忽略个体内在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而且,广义的“教育”定义过于宽泛,几乎可以看成是“生活”的同义词,从而失去了它本应具有的规定性;狭义的“教育”定义在定义项中出现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概念,犯了循环定义的毛病。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1定义描述了教育的“实践性”:有目的的实践行为。

2定义强调了教育活动的“交往性”:个体的个性化与社会的交往,最终完成社会化。

3定义强调了教育活动的“动力性”:教育有促进或加速个体社会化或社会个性化的作用。

3定义强调教育活动的“社会性”:社会发展与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二、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识记)★★★
1教育者,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
2受教育者,即各级各类学生,也即教育的对象
3教育影响,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

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第二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识记)
教育的起源问题既是教育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教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深入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我国古代的思想家也有人持这种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就说,人天生都被赋予仁义礼智的本性,但由于各人气质不同,有的人不能明白并保全自己的本性,一旦有聪明睿智并能保全自己本性的人出现,上天就会派他做众人的教师,
以帮助众人恢复本性,这就是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等人以及司徒、典乐职位出现的原因。

也就是说,教师的出现,乃至整个教育的产生,都体现了上天的意志(“天命”)。

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是非科学的。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受到当时在人类起源问题上认识水平的局限,从而自然不能正确提出和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该学说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勒图尔诺(1831~1902)与英国的教育学家沛西·能(1870~1944)。

图尔诺在《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1900)一书中认为,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

不仅在脊椎动物中存在教育,甚至在非脊椎动物中也存在教育。

他把老动物对小动物的爱护照顾都说成是教育,认为在动物界也存在着“教师”和“学生”,存在着“知识"和“技巧”的学习。

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

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这在学术界被认为是对教育生物起源学说的批判。

其代表人物为著名的美国教育史家孟禄(1869—1947)。

他认为,在原始社会中尚未有独立的教育活动,也就是说,尚未有我们今天的制度化的教育活动。

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表面上来看,这种观点不同于生物起源说,但是仔细考虑,却也离生物起源学说不远。

因为如果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的模仿”的话,那么这种“无意识的"模仿就肯定不是获得性的,而是遗传性的,是先天的而不是后天的,也就是说,是本能的,而不是文化的和社会的。

只不过,这种本能是人类的类本能,而不是动物的类本能,这是孟禄比勒图尔诺和沛西·能进步的地方。

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对于教育起源问题进一步深人的解释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产生的。

这就是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也称教育的社会起源说,它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下形成的。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产生的需要。

二、教育的发展
根据生产力标准,人类社会和教育可划分为古代社会(以使用手工具为标志,又可分为原始社会、古代文明社会)、古代教育(原始教育、古代学校教育)和现代社会(以使用大机器为标志,又可分为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现代教育。

根据生产关系标准,人类社会和教育可以划分为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封建社会教育——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教育。

以生产力标准对社会和教育的划分是根本的,以生产关系标准对社会和教育的划分是补充。

就是说,从古至今的教育可划分为原始教育、古代学校教育和现代学校教育。

奴隶社会教育和封建社会教育可视为古代学校教育的亚阶段,资本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可视为现代教育的亚阶段。

1.古代社会与古代教育(识记)★
(1)原始社会与原始教育
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如下特征:第一,教育水平低。

没有产生制度化的教育机构,教育只是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如狩猎)中进行的,教育的内容是非常贫乏的,教育的方法也主要是口耳
相传和实践中的模仿。

第二,教育没有阶级性。

由于共同生活的社会制度,教育资源没有为一些特殊的阶层所独占,而是面向所有的氏族、部落的儿童。

第三,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

原始宗教或仪式本身承担着一定的教育功能,对于传递原始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经验,约束和塑造人们的社会行为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各种各样的仪式中,“成人仪式”在原始社会青少年的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专门为1l—13岁的青少年儿童举行的。

从内容上来看,成人仪式主要是要向儿童传递一些社会生活和生产的知识。

仪式之后,儿童就成为有完全资格的人。

比起社会生活和生产中的教育而言,成人仪式具有较多较丰富的制度化因素,可能是后来制度化教育的起源之一。

(2)奴隶社会及其教育
从世界史的范围看,世界上最早建立奴隶制国家的是古埃及,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其次就是古印度、巴比伦、中国等。

奴隶社会教育的新特征:
①古代学校的出现。

据可查证的资料,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埃及。

我国的学校产生于公元前1000多年前的商代,也有很悠久的历史。

欧洲的学校出现的比较晚。

大概是在公元前8—7世纪。

学校的出现意味着人类正规教育制度的诞生,是人类教育文明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

学校的出现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条件,如人类的文化发展已经到了这样一个阶段,即如果不通过学校这些文化就不能为日常生产和生产中的青少年一代所掌握;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水平必须能够使一部分人从直接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中脱离出来,成为“有闲者”,从事专门的精神生产工作,脑力劳动从体力劳动中分化出来;文字的出现,为大量、准确的传递和学习历史上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提供了独特的载体。

②教育阶级性的出现。

原始社会非制度化的教育是没有阶级性的。

教育机会对于所有的氏族青少年都是平等的,教育内容也没有阶级的偏见。

奴隶社会的教育则截然不同。

由于奴隶主阶级对物质和精神生活和生产资料的绝对占有,他们同样地也占有了学校。

奴隶社会教育的阶级性非常明显,具体体现在:教育目的是培养奴隶主阶级治理国家所需要的人才;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一些奴隶主贵族子弟;教育内容多是以军事教育和道德教育为主,以满足统治阶级对内对外武力镇压和道德教化的双重需要;教育方法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教师担负起教育青少年一代的职责,被赋予很大的权力,具有很高的权威。

自此以后,教育的阶级性是一切阶级社会中的重要属性。

③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原始社会中,教育过程是与生产和生活过程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是不分离的。

进入奴隶社会以后,由于不劳而获的奴隶主对学校教育权的控制,他们是不会允许在学校中向自己的子弟传递那些只有奴隶们才需要的生产知识和技能的。

他们要求自己子弟学习一些统治术、战争术、外交术等等,从思想观念上教唆自己的子弟鄙视生产劳动和与之有关的知识技能。

生产劳动的经验一开始就被排斥在学校的大门之外。

有关这方面经验的传递主要是依靠生产过程中“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的。

这种非正规教育的方式对于保存和发展人类的生产经验,乃至促进新技术发明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推动了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近代科学诞生的一个重要基础。

(3)封建社会及其教育
封建社会是继奴隶社会之后兴起的人类又一种古代社会历史形态。

世界上不同地区进入封建社会的时间以及封建社会延续的时间各有不同。

在欧洲,人们一般把公元5世纪末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看成是封建社会的开始,其发展包括了近千年的中世纪,200多年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直至1640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实际上,可以把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看成是欧洲古代封建社会的衰落期和现代资本主义的萌芽期。

在中国,一般认为是在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了封建社会,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立起了第一个封建国家,其发展则延续了2 000多年,直至清朝的灭亡,其间虽不断有朝代的更迭,但封建制度基本上没有改变,表现出强
大的稳定性。

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在保留古代奴隶社会教育若干特征的基础上,又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出现了一些新特征,具体表现在:
①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适合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牧师或骑士。

在封建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传播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和治国方略,培养能够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官吏。

学成之后,经选士或科举,优秀者授予一定的官职。

欧洲封建时代具有与中国封建社会不同的一些特征,主要就是形成了世俗封建主与僧侣封建主两个由不同的权力系统构成的统治阶级。

这两者之间经常发生冲突,但又有共同的利益。

在教育上,他们有着各自的教育系统和教育目的。

世俗封建教育主要是培养能够忠于世俗封建主的“骑士”,而僧侣封建教育主要是培养能够忠于教权的“教士”或“牧师”。

由于文化教育的权力基本上掌握在教会手中,所以欧洲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也基本上是由教会来控制的,骑士教育往往是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

②学校教育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严格的等级性或浓厚的宗教性。

在封建社会中,学校一般也只对统治阶级的子弟开放。

一般农民或农奴人家的孩子是没有资格也是上不起学的,所以,在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与知识阶层往往就是一个阶级,知识阶层在总的方面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封建社会阶级性的教育与奴隶社会不同的是在强调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同时,还强化了教育的等级性或宗教性。

教育的等级性就是指在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不同官职出身的子弟接受不同等级的教育。

如在我国唐朝的官学体系中,设有“二馆六学”,即弘文馆、崇文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

官职不同的人的子弟分别上不同级别的学校。

弘文馆和崇文馆只招收皇亲国戚的子弟;国子学只招收三品以上文武官员的子弟;太学只招收五品以上的官员的子弟;四门学只招收七品以上文武官员的子弟;书学、算学、律学则招收“八品以下及庶人通其学者”。

教育的宗教性主要是就欧洲封建教育而言的。

在中世纪欧洲,宗教统治了人们的生活,宗教权力高于世俗权力,封建政权各级领导人的更迭都需要经过教会的认可。

在这种情况下,僧侣教育主要就是要传播宗教教义,培养人们对上帝的虔诚和热爱,对世俗生活的鄙视和疏远。

骑士教育尽管主要是世俗教育,但是也浸透着宗教精神,需要学习宗教教义。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欧洲封建教育引导人们对宗教的皈依就是训练人们对欧洲封建统治的服从,教育的宗教性体现了教育的阶级性。

③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以道德文章或宗教经典为主。

在中国,封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以及根据这些经典所编撰的一些启蒙读物,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女儿经》等。

在西方,无论是世俗的封建教育还是宗教的封建教育,其主要内容就是宗教教义及与之相关的内容,如《圣经》、教父著作、经院哲学家的著作、各种祈祷书、赞美诗、圣诗等等。

一些世俗性的学科,如修辞、逻辑、辩证法等也被按照神学的旨意和价值加以改造,把它们当成是了解和传播上帝福音的准备。

④教育教学方法主要以严格的纪律约束为主,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

无论是欧洲的封建社会教育还是中国的封建社会教育。

由于其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在个人品质方面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内心和外在行为的坚决服从,学校教育也就是要培养服从封建统治秩序的官吏、骑士或牧师。

而要养成教育对象这样的品质,外在的纪律约束和内在的秩序认同都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封建社会的教育教学既强调学生要遵守一些严格的纪律,又强调他们要独自反省和自觉修行,把外在的约束转化为内在的自觉要求。

机械记忆、背诵、体罚是常用的教育教学及管理措施,与此同时,教育者们也非常强调个人的体会和自觉践行。

⑤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

中国封建社会开始不久,思想家们就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方针,把教育作为实施德政仁治的一个重要战略。

正是由于对教育的重视,所以在漫长的封建统治时期,形成了比较奴隶社会要系统得多的教育体系。

学校的大量出现必然要求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经验的总结和研究,这样,对教育的论述就成了思想家们思想体系的一部分。

他们提出了比较丰富的教育教学思想,甚至写出了一些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章和专著,如我国的《学记》、《大学》、杰罗姆的《致莱塔的信》、本笃的《本笃规程》、伊西多的《辞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韩愈的《师说》和《进学解》。

他们的教育思想既为当时的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也为现代教育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2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领会)★
(1)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教育
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具有不同于封建时代的若干关键特征:
①教育的目的在于既要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又要给予广大的劳动人民以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

②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

与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学校比较现代学校体系上更完备、类型上更多样、层次上更加清晰、性质上也更加世俗化,其中最突出的变化除了上面提到的实行义务教育制度之外,就是创办了幼儿园,并逐步地把幼儿园纳入到学校制度中来,创办了实科中学和工科大学,设立并发展了职业技术学校,产生了各种类型的成人教育,创办了一大批现代大学,形成了完整的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的学制系统。

当然,出于阶级利益的考虑,资产阶级的学校制度并不是为所有受教育者提供同样的就学机会的,不同阶级、阶层和种族的人享受的教育机会往往是不平等的。

③课程结构、内容得到了不断的调整,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新教学方法不断出现。

④师生关系民主化。

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是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反映,也是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⑤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古代社会和古代教育积累了大量的教育经验,也提出了丰富的教育思想,但是由于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总体水平的制约,没有产生独立形态的教育学。

近现代以来,在科学方法论的指导下,特别是为了解决现代教育事业规模日益扩大、结构与过程日益复杂的问题,诞生了独立形态的教育学,并不断发展,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教育科学体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科学群,极大地提高了现代资本主义教育的理性水平。

(2)社会主义社会及其教育
我们的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而且是要服务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代化的。

①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具有社会性的,在阶级社会里自然是具有阶级性的。

不仅古代社会的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与等级性,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也是具有阶级性的,只不过他们故意抹杀、比较隐蔽罢了。

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阶级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表现在教育的领导权方面,另一方面是教育目的的制定上。

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与生产劳动的关系在历史上有不同的形态:原始社会的教育与生产劳动是处于混沌未分化状态;古代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是以道德教化或宗教宣传为主的,根本上就是鄙视生产劳动和劳动者,学校教育是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甚至相对立的;现代资本主义学校教育为了适应大机器生产的需要,提出并实施普及教育,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开始由分离走向结合,但是在早期是不充分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出现为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创造了条件,因为社会主义的国家就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人的国家,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就是为了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各行各业的人才和劳动者。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既是学校教育的
社会主义性质的体现,又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内在要求。

③教育科学的研究有了科学方法论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根本方法论基础,也是指导社会主义国家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它第一次把对教育问题的认识奠定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而为把握复杂的教育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对于教育起源问题、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教育与人的发展问题以及其他许多教育问题的研究都具有指导意义。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制度条件,但是就像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一样,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是在曲折中前进的。

只有我们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认真地吸取自身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才能够把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三、现代教育的特征(理解应用)★★★
尽管资本主义的教育与社会主义的教育在一些重要方面有所不同,但是两者都属于现代社会的现代教育,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现代教育的特征为以下几点:
1现代教育的公共性:现代教育的公共性是指: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而不是面向一小部分人的,是为全体人民服务,而不是仅为一小部分人服务的。

这是现代教育公共性的一种含义或基本含义。

与之相关的就是现代教育的公平性,即现代教育要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同样的机会和服务,努力做到受教育机会的均等,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实际上的公平。

现代教育的公共性也就是现代教育的大众性,现代教育应该是大众教育。

应该坚决废除古代教育的等级性和特权性及其影响。

这样说并不是要否认教育对少数精英人才的培养,在高科技时代中,精英人才的数量是国家实力的一个指标,教育应该大力培养各个方面的精英人才。

但是对精英人才的选择不是根据他们的财产、出身或地位,而是根据他们的才智和志向,并且,精英人才的选拔不应该以牺牲大众教育的质量为代价,应该在提高大众素质的基础上选择精英,培育精英。

2现代教育的生产性:现代教育的生产性是指:现代教育越来越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结合起来,越来越与生产领域发生密切的、多样化的关系;随着现代生产科技含量的提高,其发展越来越对教育系统提出新的要求,成为教育改革的根本动力;教育不仅要为一个社会的上层建筑服务,更要为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服务,推进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的生产性将会进一步地突显出来。

教育不仅是改变人们物质生活的一种重要力量,而且也是改变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重要力量,是塑造健康个性的一种重要力量。

而且,随着生产形式、技术、规模的不断变化,教育的生产性也将日益呈现出新的形式。

3现代教育的科学性:现代教育的科学性是指,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

现代教育在现代社会和现代人发展过程中的价值是人所共知的,但是什么样的教育以及怎样办教育才能实现这些预期的价值呢?从内容上而言,必须是以科学知识为主的教育,而不能再是以古代的军事知识、道德知识或宗教知识为主的教育。

这里的科学知识是广义的,既包括自然科学知识,也包括社会和人文科学知识。

从方法上而言,必须遵循教育的规律。

而要遵循教育的规律,必须要了解教育的规律,发现教育的规律。

教育的现象是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要发现教育的规律不是件容易的事。

为此,必须大力发展和尊重教育科学,依靠教育科学来进行现代教育改革,不能用主观主义和长官意志来指导教育改革。

现代教育应该极大地提高自己的理性自觉性,否则就很难说得上是现代教育。

应该明确认识到:教育科学是推动现代教育不断发展和革新的根本力量。

4现代教育的未来性
现代教育的未来性是指:一方面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目标定位等会对未来社会和个体的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