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郴州市大冲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郴州市大冲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柴门风雪
宋长征
柴门在记忆之门的门外,轻轻打开,浮现出温暖的面容,窄窄的门框,薄薄的木板,透过去能看见岁月深处的模糊与清晰。

我相信,只要有家的地方都会有单薄的柴门,你看不见它的孤单与落寞,而远去的无奈,也只在眼神与心灵交互的刹那,一股暖流瞬间流遍了全身。

柴门不说话,敞开或闭合,沉静地面对天空与大地,朝向一间温暖的老屋,朝向老屋里摇曳的灯光和远行的旅人。

每一个旅人在即将远行的时刻,都免不了和柴门轻轻握别,童年的气息,母亲的气息,柴门之里的蔬菜瓜果与烟火的气息,都将渐行渐远。

天,晨曦微露,星,黯淡了光辉,人生的一卷长路在远方铺展,徘徊或踯躅,留恋或珍藏,柴门总是在深情地守候。

与柴门相守的人,是一生勤劳的农人。

鸡鸣犬吠的召唤,打开漫天霞光;或者,仅仅是我们的父亲母亲,用一围低矮的土墙,一架风雨飘摇的老屋,和一扇单薄的柴门,就围困了自己漫长的一生。

儿女在长大,在长高,在把目光投向柴门之外的时刻,他们的心头微微震颤,知道这低矮的围墙,单薄的柴门将不是所有能与之终老的时光。

风云际会,河汉浩淼,或许远方有着父亲母亲终其一生也不能参悟的深刻与繁琐。

但乡村的路终究是简朴的,单纯的,我们的父亲母亲从来不屑打听,包括草,包括庄稼,包括村子里那些鸡飞狗跳的所有的事物,总以为成长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蓦然回首,风霜落满了鬓发。

乡村老了,操劳一生的父亲或母亲手把着柴门远眺,他们单薄的身影像极了柴门老朽的模样。

断了一截的门框,在风中摇摆的木板,苍凉的吱呀声像一把尖利的锯子,划破暗夜的帷幕。

若是在久远的年代,是不是也会有一个落寞的征人,刚刚从战鼓厮杀声中苏醒,遥望故乡所在的方向,朔风凛冽,冰雪刺骨———一扇柴门竟成了无边却奢望的温暖。

那封写给家乡的信笺呢,是否还在驿站上停泊?那沾着体温寄给妻子的手帕呢,是否依旧在夜色中跳动着爱的火焰?
柴门,等待的柴门。

有离别时隐隐的疼痛,有眺望时的落寞与感伤。

只是,童年的重逢呢——大地深处那一扇柴门的吱呀声响了很多年,始终未消逝生动的面孔。

我家也曾有一扇破旧的柴门,是父亲用刺槐梧桐的木板拼凑而成,门口向东,迎接着春风与朝阳。

我静静地守望在柴门旁边,知道从柴门里出去的父亲母亲无论什么时候都会从柴门外进来,拍打着乡野的风尘,把夜色关在门外。

偶尔,归来的脚步直到很晚才会响起,水一样的月光流泻自乡村的上空,岁月寂静而安详。

作为孩子的我们有时也很有耐心,知道有一份专属于自己的爱从来不会走远,贫瘠的月光下,也能开放静美的花朵,像一只忠诚的小狗,总能盼来母亲温暖的呵斥。

转回头,甚至忘记了关上那扇薄薄的柴门。

在爱的小小忽略里,敞开在月色的清辉下。

走,梦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一个离家多年的人有时会忘记自己的来路。

风不会提醒,雨不会提醒,只有在你孤单寂寞的时候,才会记起,在一个朦胧的清晨,你曾来自于乡村的那扇柴门。

呵!你记起来了,是正月的初几还是二十几,走的时候是不是雪还在下,老屋里摇曳的灯光一夜未眠,千层底的布鞋,万层暖的棉衣,整齐地叠放在你远去的行囊里。

父亲点燃一锅烟,母亲沉默不语,只在手抚柴门的刹那,嗫嚅着却欲言又止,她本来想说“早些回来”还是“在外边照顾好自己”,或者什么也没想说,此后的每天每夜,把想念记挂在了一扇单薄的柴门上,等你。

一扇柴门就是一个渡口,渡船的人老了,船老了,老不了岁月的清波暖流,此岸是家,彼岸是你,在时间的洪流里,我们打捞着希望与叹息。

想家吗?想!奔波的你忙碌的你是否在深夜就开始打点行装,把心装下,把爱装进心里,把千层万卷的思念,一一叠好。

回家。

窗外飘着雪花,是啊,每一片雪花都是纯洁的表达,写满爱的叮咛与牵挂,写满童年与乡村,写满着人生旅途上所有关于柴门的模糊与清晰。

当一个风雪夜归人吧,就如你离开家时的那般场景——父亲点燃一锅烟,母亲手把着柴门,将浓浓的爱与幸福,悉数收纳。

一任柴门之外,风雪连天,最暖不过是一个有家的人。

(选自《散文》2010年第4期)
(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者用拟人化手法描述柴门,柴门是作者感情的维系和寄托,在作者心目中,柴门已经具有的抽象的意义。

B.作者说:“我相信,只要有家的地方都会有单薄的柴门”,“每一个旅人在即将远行的时刻,都免不了和柴门轻轻握别”,这是一种不符合实际的武断的说法,并非“有家的地方都会有单薄的柴门”。

C.“柴门”是文章的核心意象,柴门之内是温暖与幸福,柴门之外是孤单与寂寞;尽管如此,儿女长大后仍然希望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去追求自己的幸福,父母对此是无奈的。

D.文中的父母勤劳纯朴,又有些封闭和守旧,他们在柴门之内度过了贫穷而漫长的一生,他们不理解儿女的追求,更了解外面世界和深刻和繁琐。

E.“在时间的洪流里,我们打捞着希望与叹息”。

这句话的意思是:时光如水一般逝去,柴门的人和走出柴门的人都在为希望而打拼,为失败而叹息。

(2)请结合语境,说说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6分)
大地深处那一扇柴门的吱呀声响了很多年,始终未消逝生动的面孔。

贫瘠的月光下,也能开放静美的花朵。

(3)请简要分析文章结尾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6分)
(4)“柴门”这一意象寄寓着怎样的特殊意义?作者把“柴门”和“风雪”结合在一起作为文章的题目有什么好处?(8分)
参考答案:
(1)(5分)AC(选A给3分,选C给2分,选D给1分,选BE不给分)
(2)(6分)①童年时柴门那美好动听的声音一直回响在游子的内心深处,家在游子的心中永远是那样的具体动人。

②童年时的生活是贫苦的,但在贫苦的生活中也有爱的温暖和幸福,有美好的亲情和快乐。

(每小题3分,意合即可)
(3)(6分)结构上既呼应了文章题目,又与文中对柴门和风雪的描写相照应,有总括全文的作用。

内容上卒章显志,揭示了文章思念家乡的主旨,给人以温暖的回味。

(结构内容各3分,意合即可)
(4)(8分)第一问:“柴门”是家的一部分,“柴门”象征着家,寄寓着亲情、温暖和幸福,寄寓着亲人离别的伤感和离别后的牵挂与思念,同时,“柴门”又反映出乡村生活的贫寒,映照出人们心绪的孤单和落寞。

(4分,意合即可)第二问:①作者很明显地借用了唐代诗人刘长卿的诗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将二者结合在一起,使题目富有意蕴。

②“柴门”象征着家的温暖,“风雪”象征着旅人的艰辛,二者并置,互为衬托,更能凸显家的温暖和旅人对家的思念。

(每点2分,意合即可)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3题。

王蒙谈公信力、包容性和人文精神
编辑:上世纪90年代,文化界有过一次“人文精神大讨论”,有人认为市场经济是造成人文精神衰落的根源,您写文章反对这种观点,认为这是一种“有了苹果就失了精神”的思维定式。

现在的情况是,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我们文化发展的重要形态,您如何看待当下的文化现状?是否“有了苹果,丢了精神”?
王蒙:我们国家整个文化生活的格局,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

这种文化需要一下子就变得非常宽泛,甚至可以说“泛漫”。

你到剧场里看一场很隆重的演出,这当然是文化;你上工人体育馆里面听歌星唱歌,有时候歌星唱什么都没明白,就跟着喊叫、跺脚,这也算文化;你上班的时候,骑着自行车,自己耳朵上挂一个耳机,听最流行的《忐忑》,也是文化。

所以,随着文化越来越“泛漫”,它的消费性和娱乐性在增加。

同时,它的手段也比过去广泛得多了。

你可以到剧场或者到影院看,也可以在电视机、电脑上看,高清画面效果也并不差。

文化的无处不在,导致文化形态多种多样,不像过去那样都是引领性的、严肃认真的。

出现了一些不触犯基本的法律法规,境界并不十分高、未必有多少现实意义的作品,就是供大家一笑或者消遣一下空余的时间。

我吃完晚饭,也会看一些肥皂剧,轻松一下。

现在有一些人以回忆过去为乐,把当下的文化生活贬得特别得糟糕,认为现在的文化都堕落了。

我看不是那么回事。

编辑:同意您的基本判断,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资本的趋利本性,再加上“非恶不足以吸引观众”的偏见,一些文化产业人热衷“打擦边球”;而文化管理和行政手段是因应式的,也就是只能确保不触犯底线。

如果文化生产者能自觉地在大众文化中寄寓真善美的价值该多好。

王蒙:你说得很对,国家的法律和行政手段,只能管底线,无法主动地规范作品都有很高的境界。

而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又决定了文化企业、文化市场往往更加注重数量。

我们有文化管理调控的一块,也有群众不断增长的自然需求。

可是,咱们缺一手,是什么呢?就是真正的文化精英在文化产业、事业,文化的生产消费当中所起的一种平衡、引导和遏制的作用。

欧洲也好、美国也好、日本也好,他们都有一种力量。

有一种什么力量呢?就是平衡这个市场。

他们不反对市场,也不咒骂市场,因为用不着咒骂。

不咒骂,但是有我自己的观点、自己的尺度。

不能光大骂,骂完以后,又没有一个能够平衡它的明确而具体的文化导向,或者你并没有平衡文化的实力。

编辑:文化的诚信,为大多有识之士认同。

对资本的制衡,需要有公信力的评奖,也需要有公信力的各领域专家。

王蒙:时常听到这样的故事,说一个中国古代的文化名人,河南说他出生在河南,安徽说他出生在安徽,湖北说他出生在湖北。

这种情况下,各地请专家来论证,这些专家说的话很可能一点准头都没有。

为什么呢?一个县委书记出手就“摆平”了:请专家吃饭,又请专家带着家属住星级宾馆,临走的时候还送一大堆土特产,弄不好还有一个红包。

这个专家马上就认定是这儿了。

怎么可能不是这儿呢?这种“瘪三”样的专家,在全世界恐怕都是没有的。

世界上那些真正的专家都有股子牛劲。

别的事你说什么都可以,但是一说到专业领域,你绝对没我知道的多,你要胡说八道我绝对不承认。

什么时候中国能够有这么一批真正的专家,说的话群众信,领导也信,文化就强大了。

编辑:在我们的大众文化生产和国际文化传播过程中,迫切需要有公信力的专家来甄别和总结:我们文化传统中哪些需要今天的中国人继承发扬,外国文化中哪些东西值得我们学习。

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基本共识,文化就会涣散失神,大众文化和国际传播中就会出现人文精神缺失的问题。

王蒙:我觉得在某种意义上,咱们的文化生活中出现了一种“价值失语”的状态。

举一个例子,前几年,有个地方突然弄了一批小学生穿上所谓的汉服,我看着像大清国的服装,在那儿念《三字经》和《弟子规》。

五四运动90多年了,新中国成立60多年了,最后回到清朝去了,这太恶心了。

《三字经》里面有一些好的东西,讲要学习,要孝敬父母,这都是对
的。

但是,它第一不承认儿童游戏的权利,“戏无益”就是游戏一点好处没有,这违背儿童的天性,是完全错误的;第二,它没有任何维权的意识,只有孩子服从父母。

《二十四孝》里面“卧冰求鲤”、“郭巨埋儿”等典故,鲁迅曾经深刻地批评过。

“五四”时期不论左派、右派,都否定那些东西,可是现在反倒成了大“香饽饽”了,这种现象也不太正常吧。

弘扬传统文化我是非常赞成的。

中国人如果完全离开中国的传统文化、或者想在中国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却只知大骂传统文化,这等于“自绝于人民”,但对传统应当有所取舍,有所引导,有个说法。

同时,我们也要有宽阔的胸怀包容各种有益的文化。

有的专家为了表示自己伟大,就痛骂、痛斥那些流行文化。

其实用不着痛斥,文化有不同的层次。

(节选自《人民日报》,2011年6月7日,有删改)
20.据王蒙介绍,越来越“泛漫”的当前文化表现为哪些主要特征?对此,他所持的观点是怎样的?请简要概括。

(2分)
21.面对文化生产者不能自觉地在大众文化中寄寓真善美的价值这一现状,王蒙给出了哪几条建议?请分条列举。

(3分)
22.在这次访谈中,王蒙毫不客气地列举了“瘪三“样的专家故事,说明了什么?(4分)
23.在我们的大众文化生产和国际文化传播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人文精神缺失的问题?请你根据这篇访谈简要说明其中的碑帖,然后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问题的解决之道。

(6分)
参考答案:
20.主要特征:消费性增加,娱乐性增强,表现形式(手段)更为多样。

(1分)所持看法:当今文化的这些特征,并不是文化的贬值或堕落,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时代因素。

(1分)
21.建议:借助法律法规,管住底线;通过市场平衡,引领文化导向;提高公信力,体现经营文化的力量。

(只要围绕有关第二个问题的谈话概括提炼即可,每点各1分)
22.目前的中国缺少真正意义上的专家,所以文化难以强大(2分);缺乏基本的诚信,缺少应有的公信力,所以大众文化无法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升(2分)。

(答出主要意思即可)
23.原由:①越来越“泛漫”的文化令人无所适从。

②公信力的严重缺失使文化的生产消费推动了应有的平衡。

③文化生活中的“价值失语”使之失去了精神的导引。

解决之道:①弘扬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不是全盘否定。

②包容各种有益的文化,而不是盲目的排斥。

③吸引融合各类优秀文化,尽力满足各种层次的健康需要。

④大胆采取“拿来主义”,批判继承和吸引。

(每点1分,共6分,答对三点即可)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年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收视与口碑双双领跑。

这档现象级节目的背后,经历了哪些千锤万凿?
《中国诗词大会》比什么?怎么比?谁来比?从2014年7月开始筹划节目的激情满满,到2014年12月走访多个国学班看到很多孩子喜欢诗词的信心倍增,再到2015年春天样片拍摄失败,总导演颜芳和她的团队经历了一个“左手和右手打架”的持续过程。

规则复杂、气氛高冷、题目太难,都成为阻碍节目推进的因素。

“窗外雨潺潺,一点一滴全都打在了心上。

”这是2015年6月颜芳发布的一条微信朋友圈内容,因为《中国诗词大会》第10版方案又被推翻了。

“不是看到希望才坚持,是因为坚持了才有希望。

”就在颜芳被困惑萦绕的时候,对叶嘉莹、周笃文等大家的走访令她茅塞顿开。

“他们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诗词来源于生活,诗词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

”颜芳感觉到,诗词就是古人的情感日记,节目应该紧紧围绕诗词本体做文章,带领全民重温那些学过的古诗词,创建感情和文化的共鸣,她感觉“这回更靠谱了”。

熟悉的陌生题,“击败体”的内循环竞赛机制,百人选手团——“比什么?怎么比?谁来比?”这个“铁三角”有了答案,其他一切迎刃而解。

“古诗词在人们的心中是有种子的,每个人都有一颗诗心。

”颜芳分析了《中国诗词大会》大获好评的原因:王立群、郦波、康震、蒙曼4位点评嘉宾用当下的语汇深入诠释诗词的文化内涵与外延,“技术手段+艺术表达”的舞台设定追求极致的视觉效果,简单而有悬念的赛制让观众可以瞬间切入、随时跟随,严格的审看机制为节目高质量播出保驾护航,这些共同成就了这档高雅但不高冷、通俗而不庸俗的节目。

《中国诗词大会》的全媒体策略也可圈可点。

除了在央视网播出,观众在节目播出期间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同步互动答题。

此外,节目组还在微博话题、YY语音互动、微信平台等方面开辟宣传渠道,进行多屏互动全媒体整合营销。

“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坚守定位,创新研发,做最好的自己。

”展望未来,颜芳仍如当初般坚定。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年4月5日)
材料二:
作为《中国诗词大会》评委之一的康震教授说:“诗词大会的走红并不意外,当人们在物质上的享受已经比较丰富时,会希望用高雅的文化艺术来提升精神生活,诗词就是很好的选择。

这是一个新的诗歌时代的到来,年轻人喜欢诗词,愿意用诗词描绘生活,这和唐代人热衷创作诗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康震教授还介绍,诗词在古代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一件文学作品,一项科举考试的内容,还是一个很重要的时尚。

“在唐代,一个人诗写得好,会被认为有文化有层次。

这种时尚是文化的潮流,
包含着一个人的审美趣味。

”流传千年的中国传统诗词在网络时代圈粉无数,是因为诗词在当代可以并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

“其实每个时代的人都在怀疑,我们是否身处一个诗意的社会?但这种疑问的潜在意识是,我们渴望诗意——这就是一个走向诗意的过程。

我们提出问题的时候,就是我们觉醒的时候,意味着全社会有了共识和行动。

现在大家都在看诗词大会,观众们都在背唐诗,这难道不正是诗意社会的开始吗?”
(《中国青年报》2017年2月14日)
材料三:
今年两会上,在回答“如何让青少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冯骥才表示,赞成把传统文化编入教材,让年轻学子多读读古诗词,获得一些知识与感悟,其实更重要的还是把他们带领到传统生活里去。

他强调,传统存在于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传统的携带者,学习最好的方式应该是体验,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激起他们的兴趣,在热爱的过程中提升文化修养。

“只有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中得到快乐和收获,传统文化才会进入他们的精神与心灵,渐渐成为一种记忆、一种认同、一种情怀。


(摘自光明网《传统文化教育如何从“近”到“进”?》,2017年4月26日)
7.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困难重重,从筹划节目时的激情满满,到样片拍摄失败,主要因为严格复杂的节目审看机制。

B. 康震教授认为,《中国诗词大会》的走红,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诗词在当代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有较大的关系。

C. 冯骥才认为,传统文化存在于生活中,学习古诗词的最好方式就是到传统生活里去,以得到知识的快乐与精神收获。

D. 三则材料都关注以古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而且都或多或少认为人们心中有诗意,需要用恰当的方式来激活。

8.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对《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背后故事的追溯与叙述,条理清晰,表达完整,非常符合新闻真实、准确的特点。

B. 在一则新闻中,时效性和文学性强弱不一样,材料一时效性较强,而文学性较弱;材料二文学性较强,而时效性较弱。

C. 材料三中,转述和引用名人的原话,相对于叙述事件本身,丰富了新闻的内容,能让新闻更真实、客观,符合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D. 三段材料来源于专业报纸,或门户网站,都关注了古诗词,都引用了他人的话语。

9. 古诗词是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请提炼出弘扬传统文化的实施方式。

参考答案:
7. A 8. B
9. ①多创造一些高雅但不高冷、通俗而不庸俗的关于传统文化的节目。

②利用好传统文化在当代可以并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的契机。

③把传统文化编入教材中,到传统生活里去读,来获得一些知识与感悟。

④创建感情和传统文化的共鸣,通过生活体验来理解传统文化。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

A项,“因为严格复杂的节目审看机制”分析不当。

结合文本内容“规则复杂、气氛高冷、题目太难,都成为阻碍节目推进的因素”分析可知,因果关系不成立。

故选A。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

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

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

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

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B项,“材料一时效性较强,而文学性较弱”错误。

材料一属于新闻通讯,其文学性较强,而时效性较弱。

故选B。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

提炼出弘扬传统文化的实施方式,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结合“严格的审看机制为节目高质量播出保驾护航,这些共同成就了这档高雅但不高冷、通俗而不庸俗的节目”分析可知,多创造一些高雅但不高冷、通俗而不庸俗的关于传统文化的节目;由“流传千年的中国传统诗词在网络时代圈粉无数,是因为诗词在当代可以并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可知,利用好传统文化在当代可以并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的契机;由“把传统文化编入教材,让年轻学子多读读古诗词,获得一些知识与感悟,其实更重要的还是把他们带领到传统生活里去”可知,把传统文化编入教材中,到传统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