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师说(第1课时)(教学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共31张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常识
韩愈,字退之
“名” “字”
古人取名、取字,有讲究,“名”和 “字”都有一定的联系,通常是相反 或相同的意思。
“字”常常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互为表里的,所以它又叫“表字”。 (1)“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的:宋代诗人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 他们名、字中的“观”和“游”就是同一个意义。 (2)“名”和“字”有意义相互辅助的:唐朝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 能“居易”。 (3)“名”和“字”有意义相反的: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他“名”、“字”中 的“熹”与“晦”、是反义。
题目解读
师 说
①师:从师学习。
②说:是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 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是古代议论说明 一类文章的总称。 ③师说,就可以理解为“解说关于从 师的道理”。
文体知识
“说”
说:是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是古代议
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
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论文,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
的见解,有点像现代杂文的风格。“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
写法较灵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
明事理。“说”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爱
捕
马
莲
蛇
者
说
说
说
朗诵课文,标注读音,结合课下注释勾画重 点字词,理解文章大意。
明确字音
句读( dòu ) 经传(zhuàn ) 老聃( dān ) 蟠(pán )
写作背景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 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 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界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 得狂名。”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门第观念古已有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达到顶峰,此后形成了以士族 为核心的门阀制度。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子弟凭高贵门第就可 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
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却不跟从 老师学习,它们作为疑惑,就最终不能解除了。
疏通文意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 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要有老师。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 业、解除疑惑的人。
疏通文意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
而:表顺承。 之:知识和道理 孰:谁 而:表转折,却。
其为惑也:它们作为疑惑。其,它们,指不 跟从老师学习而遗留下来的问题;为:作为。 解:解决。 矣:语气助词,了
除唐代的韩愈、 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பைடு நூலகம்、苏 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师说》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
文学常识
韩潮苏海
“韩潮苏海” 指唐朝韩愈 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 海如潮。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 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 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
苏洵说:“韩子之文,如 大江大河,浑浩流转。”(《上 欧阳内翰第一书》)
10.2 师说
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1课时
韩愈
新课导入
“尊师重道”早已名存实亡
此类现象并不是近些年才出现,唐代贵族子弟凭借恩 荫可以进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无论学业如何, 他们都有官可做。因此,士族轻贱老师、以拜师为耻。 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个人站出来,批判“耻学于师” 的陋习,并作了千古佳作《师说》。这个人就是唐代 著名八大散文家之一韩愈。让我们走进课文,感受韩 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吧!
或不焉( fǒu ) 传道( chuán ) 苌弘( cháng) 近谀( yú )
疏通文意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学者:即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者...也:判断句 所以:古义: a.表示“……的原因”;
b.用来...的(人);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传道受业:传授道、教授学业。受,同“授”,传授。 惑:疑难问题。
学 习 目 标
1本课 了解“说”的文体知识、时代背景等信息,
重点 掌握重点字词和文言句式,背诵全文。
2
学习文章正反对比的论证结构,学会有破有 立的论述方式,提升写作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3
正确认识师者的职能及择师标准,树立尊师 重教的思想,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第2课时内容
作者介绍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 (768—824),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 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韩愈少小 孤苦,由兄嫂抚养长大,二十五岁中进士,二 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
文学常识
韩愈 三大关键词
唐宋八大家 古文运动 韩潮苏海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又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 散文家的合称,分别为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 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
文学常识
古文运动
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 的文体改革运动。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 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 藻、 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指的是先秦 和汉朝的散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 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文以明 道。
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 导者,苏轼称其“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作者介绍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岁中进士, 三试吏部试不成,赴徐州。后回京任四门博士,此后仕途坎坷,屡遭贬谪。
803年《论天旱人饥状》 一贬连州阳山令。 806年 奉召回长安 知国子博士 二贬河南令 814年 平定淮西乱 军功晋授刑部侍郎 819年 宪宗凤翔迎佛骨,信佛狂潮席卷京城,以文 人的勇力和胆魄写《论佛骨表》 三贬潮州刑史 820年 兵部侍郎 吏部侍郎 终年五十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