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长安大雁塔
本是想替当时用人定一客观标准......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 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 加中央考试。这种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西方在其选举政治领袖之外,还得参酌采用中国 的考试制度来建立他们的所谓文官任用法。——钱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5、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
(4)影响:①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 集权;一定时期内起到了选贤举能的积极作用。 ②后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 家世,不看道德才能,激化了社会矛盾,形成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 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1、秦汉时期监察制度
( 1 ) 中央 : 秦汉建立了以
御史大夫(西汉晚期改为大
司空后,御史中丞逐渐成为
最高监察官)为首的中央监
察体系。
◎ 秦











(2)地方:创设刺史制度
①目的:加强中央集权,澄清吏治。
②内容: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 刺史品级不高,但权力很大,代表皇帝巡行郡国,依朝廷规定 的监察法规纠举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此后,巡视监 察制度一直延续下来。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 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 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并进行辩证评价,培 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通过《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 识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制度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 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认识中央集权体制 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日益严密化、制度化,提高学生 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此外,积功劳为官和征辟制也是两汉选拔制度的重要补充。
征辟制:察举制自下而上选拔人才,征辟制则自上而下选拔官吏,主要由皇帝 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
西汉 东汉前期
主科 孝廉
孝廉
察举标准
实施结果
才能和品德
各方面突出的人才的涌现,是汉武帝时 期鼎盛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
乡举里选(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
(2)内容:察举分常科和特科,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
如孝廉茂才(秀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
良文学、明经等。
常科
科 目
察孝廉 举茂才
“孝廉”是最重要的一科,孝、廉有“孝子廉吏”的 意思。“孝”是指孝敬父母;“廉”是指清廉勤政。
茂才在开始只是特科,汉光武帝时设为常科,往往与 孝廉并称,表明其重要性。选拔智略出众的优秀人才。
(3)监察制度的必要性:这是由于君主专制集权 的需要,君主一方面大权独揽,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百官进行控制。 (4)监察制度的作用:一是提高行政效率;二是防范官员胡作非为、贪赃枉法。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一)选官制度
1、隋唐时期科举制的确立 (1)科举制的概念:隋唐以来以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因分科取士故名。 ( 2 ) 原因:①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他们 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 ②为适应这一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加强中央集权。 ③九品中正制导致士族壮大,不利于中央集权。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解读古代中 国选官、考核和监察制度发生变化的特点与影响,培养有效解读材 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发展过程中统治者的设计初 衷,了解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对于世界的影响。
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一)选官制度
1.夏商西周:世官制 ——血缘
(1)世官制:指世代为官,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无论王室还是各级 贵族都是凭借宗法和血统世代继承高官厚禄。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 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 (2)标准:贵族血缘 (3)特点:官位世袭(贵族政治垄断和特权),重血缘、轻才能。 (4)影响:贵族世代垄断高官形成贵族政治
(1)考核时间: 每年 (2)考核对象: 地方行政长官 (3)考核机构: 御史
(4)考核内容: 土地人口、财政收入、治安情况
(5)考核结果: 官员的赏罚升降的依据
3、魏晋南北朝官员的考核 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虽然曹魏、西晋、北朝 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法规,但大都流于形式。
(三)监察制度
——《韩非子·五蠹》
(1)选官方式: 向官吏学习律令 (2)选官标准:
掌握律令(懂法、守法)
(3)影响:
①利: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提升了 法律社会地位, ②弊:形成思想文化上的专制,造成严 重的倒退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选官 制度也是文化制度、教育制度。
实质:摒弃诸 子学说,专任 法家思想,文 化上的专断、 专制。
/
东汉后期 孝廉
门第族望
被察举人成为举荐人的门生、故吏;累 世公卿局面形成;“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根据材料,谈谈你对察举制的评价。
材料一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 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世卿世禄制)
注意:世官制≠世卿世禄制 世官制即贵族世代为官的制度, 就其所任而言,世官制并不等于世 职,并不局限于某家族担任某一固 定官职。世卿世禄制是爵位和禄田 的世袭制度,父死子继,世代相袭。
春秋战国时期
生 产 力 的 提 高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
——《史记》 ——社会大动荡
旧有制度逐步消亡 新的社会制度正在形成
贤良方正 是最主要的特科,德才兼备,正直不阿,能直言进谏。
特科
贤良文学 品德与文才兼备,又有良好的经学底蕴。
明经
明习儒学的经 典,通晓儒术
( 3 ) 发 展 :东汉后期,随着政治的腐败,察举不 实的现象渐趋严重。……大族出身的官吏们为了维 持本家族的利益,“朋党结私,背实趋华”。士人 为了做官,也投靠依托权门。 ( 4 ) 作用:开创我国选官制度的新途径,推动儒 家思想成为选官标准,扩大官吏来源察举制扩大了 统治基础,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为 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治国人才。但容易任人唯亲, 荐举人和被荐人形成小集团。
李悝相魏文侯时说:“为国之道 , 食有 劳而禄有功 , 使有能而赏必行 、 罚必 当……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
——刘向《说苑》
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 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 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
——《史记•商君列传》
3、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央,称为“上计”。御史参与审核计簿,防止
文物档案:江苏尹湾汉墓出土木牍24 方,简133枚。墓主师饶曾任东海郡功
造假。 上计簿》用草体书于木牍正反面,记 录了东海郡的行政建制、吏员设置、
户口、垦田、钱谷出入等方面的年度
统计数字。
根据示意图回答有关上 计制的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汉中后期人才选拔的弊端。(8分)
(1)弊端:选用门生、故吏;官员间相互关照;外戚、宦官任人唯亲;世家大族操 纵人才选拔。(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汉中后期人才选拔弊端的影响。(7分)
(2)影响:人才选拔多名不符实,官员行政能力下降;腐败之风盛行;助长了世家大 族的发展。(7分)
局限:①容易任人唯亲,滋生腐败。②选官权被世家大族操纵③后期难 以选拔真正的人才
(2019·海南高考·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汉代实行以察举、征辟为主体的人才选拔制度。东汉中后 期强调文治,高级官选用员门往生往、故是吏儒学名家,拥有成百上千的门生。 某人一旦成为某位官员的下属,则终生为其“故吏”。一些家族 有人长期担任朝廷重要官职,如弘农杨氏、汝南袁氏“门生故吏” 遍荐官布亲员间天 属相下故互,旧关照成,为所影 推响 荐人 的才 人选 才外戚拔 “、的 不宦重 复官任要 依人因其唯亲素质。干官,员准们其互才相行嘱,托但,虚推造 声誉”。外戚、宦官轮流把持朝政,任人唯亲,以便控制朝廷与 地方政世治家大,族世操家纵人大才族选干拔。预人才选拔,一些地方的人才选拔甚至是 被数个家族长期把持。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刺史每年八月巡视所部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 以六条问事”。刺史由丞相派属员分任,秩六百石,但出刺时代表朝廷, 故“位卑而权重”。十三部刺史设立,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白寿彝《中国通史》
③作用:前期---刺史制度,对地方巡视监察,有利于 澄清吏治,保证官员的廉洁高效,有利于加强中央集 权。后期--刺史掌握地方的军权和行政权,变成了割 据势力,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导致国家分裂。
士族,多离于本土,欲征源流,遽难委悉。魏氏革命,
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部
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
品。
——杜佑《通典》
(3)选官方式:①在各州、郡设 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 高官的人担任。②中正根据家世、 道德和才能评定士人,分为九等, 写出评语,称“ 状 ”。获得资品 的士人,由吏部授官。
——《晋书·段灼传》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九品中正制实施的背景是什么?(2)结果怎样?
(1)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军阀割据混战,曹操、曹 丕出于加强集权、选拔人才的需要; (2)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 央集权;后期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百姓”和“一般官吏” 都向“法官、法吏”学习 法律,加强普法教育; “法吏”也担负起宣讲法 律、执行君王旨意的使命。
4.汉代: 察举制 ——品行
( 1 ) 含义: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
官 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
、选取人才并推举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5、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 (1)背景:东汉末年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方选人权;察举 制弊端显露;战争频繁,士人流散, 察举制度失去社会基础,事实上难以实行。 (2)确立:220年,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
材料:按九品之制,初因后汉建安中,天下兴兵,衣冠
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二)考核制度
1、先秦官员管理
这一时期的官僚不算是处理国家公共事务
的人员,只是负责各级宗主家事的助手。不领
俸禄,只有赏赐。
2、秦汉官员的考核:上计制
内容: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
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
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集簿”),上报中
积极:注重品行才学,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
材料二 东汉顺帝六年,河南尹田歆掌握了察举六名孝廉的名额,当权的贵族勋戚争相请托,结果 真正名士入选的只有一人,其他五人都是走后门人选的。 材料三 邓禹一家,凡公者2人,侯29人,大将军以下13人,中二千石14人,州郡长官48人,其余 官职不可胜数。弘农杨氏四世为三公,汝南袁氏则四世五公。 材料四: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社会大变革
战国时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 人,耕种一般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
——社会大发展 ——士的崛起 不同阶层间掌握文化知识的人
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一)选官制度
1、春秋战国:荐举功劳制和军功爵制 ( 1 ) 背景:①铁器和牛耕的 使 用 ,生产力发展;② 尚 贤 思 想 兴 起 , 诸侯 国君为争霸图强,重视人才。 ( 2 ) 标准方式:荐举有才能的人为官(荐举制 : 缺 乏 制 度 化 的 选 官 途 径 , 是 一 种 适合战时<临时>状态下的选官方式),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 (军功爵制)。 (3)影响: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