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园绿地踩踏现状及有效解决措施初探——以济南森林公园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公园绿地踩踏现状及有效解决措施初探——以济南森林
公园为例
朱琳;薛春荣;张玉英
【摘要】随着越来越多的免费城市公园投入使用,公园的游客接待量日渐增多,绿地踩踏成为日常养护管理中日益突出的问题.针对此类问题,文章以济南森林公园为例,对园区内的踩踏现象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出现踩踏现象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治理措施,以期对同类型城市公园的养护管理提供借鉴.
【期刊名称】《建筑与文化》
【年(卷),期】2018(000)010
【总页数】2页(P129-130)
【关键词】公园管理;免费城市公园;绿地踩踏;治理措施
【作者】朱琳;薛春荣;张玉英
【作者单位】济南森林公园管理处;济南森林公园管理处;济南森林公园管理处【正文语种】中文
前言
随着人们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求不断增加,生态环境优越的城市免费综合性公园已经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
然而,城市公园数量的增加并未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造成公园承载力明显不足、养护管理压力大、各种管理问题凸显,其中绿地踩踏问题尤为突出。
为了保证公园的景观和绿量,公园管理处每年春季都会在
踩踏区域进行大量的苗木补植,并采取劝阻、围挡等措施对补植区域进行保护,但是每年补植区域的重复补植率依然很高,长此以往既达不到理想的绿化效果,也造成了资源浪费。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主要对踩踏高发区域与游人行为习惯进行分析,提出更加长效的解决方案。
1 绿地踩踏高发区域分析
1.1 小型休憩设施周边
雕塑、座椅等小型设施旁是踩踏现象的高发区域,以济南森林公园为例,主路旁共有雕塑6座,周边存在踩踏现象的6座,踩踏率100%;二三级路共有雕塑16座,周边存在踩踏现象的12座,踩踏率约为75%。
全园共有座椅约229个,周边存在踩踏现象的67个,踩踏率约为29%。
(表1)座椅周边的踩踏多为游人在周边绿地内站立、面向绿地而坐或儿童在绿地内玩耍所致;雕塑周边的踩踏多为游客触摸、近观、儿童攀爬等行为造成。
这些区域主要以草坪、麦冬等地被植物为主,踩踏严重,且补植以后极易短时间内再次被踩踏,使用原植物品种恢复难度大。
1.2 林下草坪及开阔疏林草坪
由于人员活动频繁,开阔草坪坡顶及树荫下同样成为踩踏高发区域。
儿童奔跑嬉戏、市民野餐休闲、晨练等活动,都给草坪生长带来较大压力。
若逢雨水较少,踩踏频繁,则会导致草坪返青延后甚至彻底死亡。
1.3 山坡密林
山坡密林中踩踏道路较多(图1),大多是游人为了快速通过所致。
密林下层主要为麦冬及扶芳藤等地被灌木,经多次补植仍无法解决问题,因此在踩踏道路的两头增加了小叶女贞等灌木,但复踩率仍居高不下,补植效果不理想。
除踩踏形成道路外,在公园的背景林中,还存在群众自发开辟的晨练场地,多为林下遮阳僻静且空间围合性较好的区域。
后应群众需求,公园管理处将场地进行简单整理,平整夯实地面,覆盖细沙,铺设简易道路,但是周边密林的踩踏问题仍比较
突出。
这些零散的小场地周边没有规划系统的路网,场地整理后使用率增加,反而造成了新一轮的踩踏,临时道路不能满足使用需求,同时也造成了路网混乱的问题。
表1 小型设施周边踩踏情况统计(表格来源:朱琳、薛春荣统计制作)?
图1 山坡密林中的踩踏(图片来源:朱琳自摄)
1.4 道路相接的路口
道路交叉口的踩踏主要出现在一二级路相交处和游步道相交处,分为路口拓展式踩踏(图2)和并行于现有园路的踩踏两种类型,其中路口拓展式踩踏居多,补植效果差,复踩率高。
1.5 水系湖泊驳岸旁
园内的水系湖泊驳岸种植了较多的湿生植物,湖泊较深,为保证游客安全,在设置安全警示牌的同时采用了乔灌木围合的方式避免人员靠近,但水系边特别是中心湖——揽翠湖北岸视线良好的区域,仍出现踩踏形成的道路和场地,多为游客停留
休憩、岸边游走所致。
乔灌木围堵效果不理想,时常遭到折损,地被草坪破坏严重,虽多次补植,但收效甚微(图3)。
图2 路口拓展式踩踏(图片来源:朱琳自摄)
图3 通往水边的踩踏道路(图片来源:朱琳自摄)
图4 裸露场地调整流程(图片来源:作者朱琳、张玉英制作)
2 绿地踩踏原因解析
城市综合性公园承担着游览、休闲、康体健身等多种功能,接待人群多样,公园的各方面设施只有满足不同人群的心理需求和活动需要才能更加良好地运行,步行距离过长、场地规划不合理是造成踩踏的主要原因。
2.1 步行距离过长
大量调查表明,在日常情况下大多数人能够或者乐意行走的距离在400-500米范
围之内。
对儿童、老人和残疾人来说,合适的步行距离更要短得多[1]。
2.2 场地规划不合理
游人分布与场地和空间有关,景色宜人、环境优美的场地对人们的吸引力较大[2]。
若吸引力较大的场地没有充分考虑人员承载量,宜人的环境没有规划休闲活动场地,则极易产生踩踏问题。
此外,不合理的视线透景,例如相邻的道路、入口、广场之间无有效遮挡,则容易使人们产生走捷径的想法。
园区花卉、景观设施等景观亮点若设置不合理,不符合人们的游览习惯,也容易造成周边的踩踏。
因此,人们对宜人景观的需求是游览行为的原动力,除去不文明游览行为这一因素,踩踏现象的出现,是游览需求未被满足而产生的自发性行为,因此满足游人合理需求是解决踩踏问题重要思路。
3 解决绿地踩踏的措施
(1)调整路网布局,缩短步行距离,满足游人的通行需求;合理布置游步道,满足游人的观赏需求。
踩踏道路和雕塑、花卉等景观节点周边踩踏的出现,源于游客意图和景观设计意图的矛盾,出现“园路无人走,草坪路条条”的尴尬情况。
因此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现场调研,对于踩踏十分严重的道路,采用与原有园路调整合并或适当梳理铺设铺装的方式,缩短步行距离,满足大部分游人的行为习惯。
但是,对于明显不合理的踩踏路,应考虑补植封堵和设置引导牌等方式。
例如,常见的快速通行小路可采取简单的弧形道路,并与弧形的绿化种植边缘线相结合,既缩短了步行距离,又可以更加美观自然;道路相接的路口宜进行适当加宽,形成喇叭形,增加交叉口的通行承载力,可有效减少踩踏。
较大路口转弯处配置假山置石、精致小景等,也是防止踩踏的有效措施。
花卉密植区、小型景观构筑物等区域,极易吸引人群近距离观赏,在此类景观附近布置游步道、汀步,满足人们的近观需求。
(2)调整场地规划,适当增加休闲活动场地
无论是疏林草地、密林还是水系驳岸旁,若长期踩踏形成裸露场地,则表明游客对此处景观环境有较高的需求,只要这些需求存在,此处的踩踏问题就不会因为单纯的补植而解决。
因此应该从园区各类型场地的配比出发,适当增加场地类型,并引导游客行为(图4)。
例如,济南森林公园中心湖——揽翠湖水域开阔,湖心岛植被丰富,具备良好的水域景观,但亲水空间不足,只有北岸一处观景平台和南岸泄水口可近观水景,其余湖岸线均用乔灌木围合。
无论是场地面积还是数量,均未满足游客需求,因此踩踏现象屡禁不止。
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加强亲水空间营造,打造类型多样的、布局合理的水域景观带,满足游客亲水需求。
疏林草地视野开阔,景色宜人,春夏秋三季均能吸引大量的游客,踩踏情况较为普遍,特别是草坪边缘种植的大乔木下,是游人驻足的主要区域,因此也是踩踏的易发区域。
为了保持景观风貌,可选取耐践踏草坪品种,并实行草坪休养期的方式,即在一定时间段内严格禁止游客进入草坪,给草坪足够的生长时间,在满足游客休闲需要的同时,也保证了草坪的生长。
对于踩踏十分严重的大乔木下,可采用大块卵石嵌草等自然的铺装方式,解决踩踏问题。
林下踩踏空间的整理,重点要做好取舍合并,也要结合路网规划,整个过程不要过度顺应踩踏现状,以免造成场地支离破碎,为后期管理和路网梳理造成困难。
(3)合理引导不文明游览行为
对于不文明游览行为,要采取巡逻监督、日常劝导、积极宣传等方式综合治理,逐步改善。
组织力量,加强巡逻监督,有效减少不文明现象的出现。
必要时联合有行政执法权的相关部门,采取罚款等措施。
与此同时加强日常劝导工作,积极耐心地与游客交流,实现由被动制止到自觉遵守的转变。
积极宣传,充分发挥宣传栏、警示牌、电子屏幕和广播的宣传作用,在踩踏高发区
设置“爱护花草,请勿践踏”“爱护花草树木,争当文明市民”等温馨提示标语,在游园高峰期通过广播提醒游客爱护花木,文明游园。
结语
城市综合性公园踩踏现象日益突出,以往单纯补植围堵的方式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甚至出现了因灌木围堵而破坏景观风貌的现象。
因此,传统的踩踏治理措施亟待改变。
本文通过绿地踩踏高发区域分析、踩踏原因分析,以满足需求、疏堵结合、合理引导为原则提出了几点解决措施,为城市公园绿地踩踏治理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周琦,辜彬.草坪踩踏行为与园路设计[J].北方园艺 ,2014(18):99-102.
[2]佘颖.基于游客行为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