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元宵节习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元宵节习俗
古代元宵节习俗
古代元宵节习俗1
爆竹
据《神异经》载: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则令人寒热。

但它怕竹子爆声,于是人们烧竹来赶走它。

唐代诗人来鹄诗云:“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

”宋代王安石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在火药发明之后,人们在春节仍然燃爆竹。

拜帖
宋代已用名片拜年,称为“飞帖”。

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即承放飞帖之用。

清代《燕台月令》也形容北京“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

”现代的贺年片、贺年卡,可以说是其遗风。

灯谜
《武林旧事》等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富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元宵佳节,帝城不夜。

春宵赏灯之会,百戏杂陈。

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

”好谜者更组织有谜社。

谜社在清代亦极为流行。

如光绪年间有竹西后社、射虎社、萍社等灯谜组织,其间谜手云集,每以茶馆酒肆,或在自家私宅作为灯谜活动场所,或研究探讨,或张灯悬谜,招引猜射,娱乐民众。

谜灯有四面,三面贴题签,一面贴壁,此灯又名弹壁灯。

猜中者揭签,获小礼品留念。

偷菜
民俗专家介绍,在中国古代,元宵节还曾是一年中有情男女“相约灯下”的浪漫节日,一些地区至今仍保有“偷菜传情”的元宵节习俗。

在古代,汉族人还有在元宵节偷菜求子、偷菜求婿的习俗。

至今,在贵州省黄平一代的苗族中仍保留着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偷菜传情的习俗。

这天,姑娘们会去偷非本族人家异性的青菜,希望能“偷”的一
段好姻缘。

放灯
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元月宵夜”。

道家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

早在汉代已有庆贺元宵之俗,至唐规模更为盛大。

唐睿宗时元夕作灯树高二十丈,燃灯五万盏,号为“火树”。

“金吾不禁夜”是说京城破例取消夜间戒严,允许市民逛灯三整夜,又称“放灯”。

走百病
“走百病”,又称“烤百病”“遛百病”“散百病”。

旧时,每当正月十五元宵节夜晚,特别是正月十六一整天,妇女们便三五成群,结伴出游,她们一边赏灯散步,一边遛弯儿“走”除百病。

这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

冯文洵在《丙寅天津竹枝词》中就有“窄窄弓鞋步步娇,银花火树过元宵;出门不为寻亲友,一走能将百病消”的诗句。

这天,妇女们不仅可以回娘家,还可以串门,走亲戚,到各处闲谈玩耍。

摸门钉
民间普遍认为,在“走百病”时,还要“摸门钉”,方能求吉除疾。

“摸门钉”,又称“摸钉”。

因“钉”与“丁”谐音,而“丁”又象征男子。

因此,正月十五这天的夜晚,妇女们出游,到各城门去“摸门钉”,需要在黑暗中摸索,不的有照明设备,一次便摸中者视为生子的吉兆。

不去城门摸钉的,要到寺观烧香,用手触摸庙中大门上的门钉,以此来祈盼家庭人丁兴旺。

古代元宵节习俗2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

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

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

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
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元宵节朝代沿革
唐朝,在国力空前强大的唐朝,元宵赏灯十分兴盛,无论是京城或是乡镇,处处张挂彩灯,人们还制作巨大的'灯轮、灯树、灯柱等,满城的火树银花,十分繁华热闹。

宋朝,宋代元宵除了“妇女出游街巷,自夜达旦,男女混淆”的狂欢外,还有官员派发利是、君王与百姓同赏元宵;甚至有恐怖色彩,刑狱机构会利用灯饰、图像演绎狱户故事或陈列狱具等。

元宵节在宋代发展成最热闹的世俗狂欢节,灯节更加丰富多彩,元宵赏灯持续五天,灯的样式繁复多样,逛灯市更是一件十分赏心悦目的事情。

诗人辛弃疾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说的就是宋朝灯节花灯无数,烟花如星雨。

那时还兴起了猜灯谜,即将各种灯谜写在纸条上,贴在花灯上,猜中的人还能得到小小的奖励。

这种娱乐益智的活动受到人们喜爱,广为流传。

到了元代大部分假期都被取消,元朝统治者认为生命在于运动,工作就是休息,全年假期只有16天。

明朝的灯节持续的时间更长,自正月初八到十七整整十天,以显示歌舞升平。

清朝,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

元宵节清朝则只有三天,但是灯火璀璨,灯也更加精致奇幻,依然十分吸引人。

现代,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近年来,代表委员建议元宵节放假。

元宵灯诗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

历代文人墨客赞美元宵花灯的诗句数不胜数,如今读来仍趣味无穷。

唐代时,元宵放灯已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

京城“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为花树”。

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诗云牶“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
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描绘了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场景。

值得称道的,还应首推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牶”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这里虽没有正面描写元宵盛况,却蕴含着十分欢乐愉悦热烈熙攘的场景。

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况空前,灯市更为壮观。

苏东坡有诗云牶“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

”范成大也有诗写道“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

”诗中的“影灯”即是“走马灯”。

大词人辛弃疾曾有一阙千古传诵的颂元宵盛况之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明代更加铺张,将元宵放灯从三夜改为十夜。

唐伯虎曾赋诗盛赞元宵节,把人们带进迷人的元宵之夜。

诗曰“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

满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清代元宵热闹的场面除各种花灯外,还有舞火把、火球、火雨,耍火龙、火狮等。

阮元有羊城灯市诗云:“海螯云凤巧玲珑,归德门明列彩屏,市火蛮宾余物力,长年羊德复仙灵。

月能彻夜春光满,人似探花马未停;是说瀛洲双客到,书窗更有万灯青。

”清代诗人姚元之写的《咏元宵节》诗:“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

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

”更是生动、精彩别致。

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节,往往与爱情连在一起。

历代诗词中,就有不少诗篇借元宵抒发爱慕之情。

北宋欧阳修词:“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抒写了对情人的思念之苦。

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主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

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元宵节花灯寄寓
民间在除夕供奉老天爷时要设立“天地堂”。

人们在院子里扎一小棚,棚里面小桌上立着“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的神位;神位前摆着香炉、供品,还挂着一盏灯笼,灯笼代表姜太公的席位。

据说姜太
公当年封神时,别人都封了,就是忘记了封自己,自己没有席位只好和老天爷坐在一起。

灯笼与神有关,所以也赋予很多象征意义。

古时候,人们为了驱逐黑暗的恐惧感,于是灯笼衍生为具有驱魔降福、祈许光明之意。

在闽南语中“灯”与“丁”发音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避邪平安。

有一种“光明灯”,在岁末年初时,把灯笼放在寺庙中,藉以佛的法力求得一年中平安顺利。

也有农家在田间立长竹竿挂上一盏灯“照田蚕”,观察火色以预测一年的水旱情况,以期丰年。

“放天灯”,来由是过去人们在躲避盗匪侵袭而四散逃逸之后,以燃放天灯为互报平安的信号。

由于避难回家的日子正是元宵节,从此以后,每年这一天,人们便以放天灯的仪式来庆祝,所以又称天灯为“祈福灯”或“平安灯”。

其后逐渐演变为向上天祈福许愿的民俗活动。

天灯上写满了心里的各种祈愿,希望天灯能上达天庭,带给人无限的希望和光明。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鼓励读书,民间都把小孩送上学。

入学的第一个节目叫“开灯”,就是把事先做好的花灯带到学校去请一位博学的老先生点起来,象征前途光明。

从前的私塾,多半在正月十五稍后开学,因此开学的花灯,也成了“上元节”的点缀。

元宵节花灯种类甚多,或是仿照事物的形象编制的形象灯,如龙灯、虎灯、兔灯等等,或是根据民间故事编制而成的活动灯,如牛郎织女、二十四孝等等,表现忠孝节义的民族精神。

各种花灯制作工巧,一展工匠的智慧和技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盛大,民族特色越来越浓,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三天;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为五天;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因为灯期不同,所以最初张灯的那天叫“试灯”,十五这天叫“正灯”,最末一天叫“残灯”、“阑灯”。

也有叫“神灯”、“人灯”、
“鬼灯”之说。

十四日夜为“神灯”,放于家中神位、宗祠前,以祭神明先祖;十五日夜叫“人灯”,放在门窗、床笫、几案等处,用来避除蝎虫;十六日夜为“鬼灯”,放在丘墓、原野,为了游魂得到可以脱离鬼域。

上祈天意,下护苍生,神人鬼畜,无所遗漏
元宵灯谜
灯谜在春秋时代就有,那时叫“隐语”,到汉魏时才开始称为“谜”,南宋时有人将谜语写在灯上,在上元节让人猜灯谜。

南宋后,赏花灯、猜灯谜让元宵节的气氛热闹而温馨。

由于灯谜都难以猜中,如同老虎难以被射中一样,所以也称为“灯虎”(也叫文虎)。

传统灯谜的制作讲求一定的格式,需运用巧思才可以制出十分高妙的灯谜,是中国独创的文学艺术。

有一年元宵节,乾隆皇帝带着一群文武大臣,兴致勃勃前去观看灯会。

左看各种灯笼五颜六色,美不胜收;右瞧各种灯笼别致风趣,耐人寻味。

看到高兴时,乾隆皇帝陪他的大臣们也出谜联,让大家猜一猜。

大学士纪晓岚稍思片刻,就挥笔在宫灯上写了一副对联:“黑不是,白不是,红黄更不是。

和狐狼猫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兽。

诗不是,词不是,《论语》也不是。

对东西南北模糊,虽为短品,也是妙文。


古代元宵节习俗3
元宵节事关人生大事,它可是一年仅一次的情人节!(和全国相亲大会!)要知道,古代很少自由恋爱,公子小姐被深墙大院隔开,婚姻之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想谈恋爱?洞房花烛之后吧!但是,古人也想追求爱情啊,元宵节就光荣地站出来了!
单身的公子小姐,早就对出街同行玩乐翘首以盼了,对他们来说,元宵节就像一场全国相亲大会!小姐们顾盼多姿盈盈笑语,公子哥风流倜傥步步生风,《紫钗记》里霍小玉一扔紫钗,男主李益一捡,佳偶天成!《大明宫词》里薛绍一摘面具,就捕获了太平公主的芳心。

这万人空巷的相亲大会,你说能发生多少故事啊!只要看对了眼,以后还能翻墙见!毕竟,《西厢记》里的张生,为了见崔莺莺可是没少翻墙的!对于订了终身的情侣来说,他们会在元宵节当晚约会!不管
这见面之路有多艰难!毕竟翻了那么多次墙,就这一天光明正大撒狗粮!
我们来看看,这元宵约会怎么操作的。

新年还没过,赶紧让小厮丫鬟传书信,沟通下元宵夜碰头地点,去信才没多久,就老盼着回信: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你问能不能矜持点?答: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朝思暮想,日盼夜盼,终于到元宵节这天了!翩翩公子兴冲冲出门!惊!街上人也太多了吧!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四目一对,激情燃烧,但穿越人墙过去也忒难了!别说衣衫整齐保持形象了,能活着挤过去就很难了好吗!
恋爱一晚,终须一别,公子掏出信物,假装豁达:两情若在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小姐泪眼朦胧: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感动天感动地,感动到丫鬟小厮起鸡皮。

比见面更难的是,有的人,等了一晚上都见不到对象,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元夜、花柳灯月都依旧,就是不见去年人。

被狗粮包围的公子哭着说:再也不想吃狗粮了……
总的来说,古人约会难,难于上青天!和古人相比,我们很幸福了,毕竟古人只有一个情人节,我们天天都是情人节啊!我们不用写信翻墙,也不用吟诗作对,可是你以为礼物就不用买了吗?这就不是一年一次的小出血了!3.14、5.20、七夕、圣诞节、元旦节、2.14,哪个日子约会不送礼物?想想还是回古代划算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