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学年高二地理人教新课标:2.2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目标】
1.讨论雨林开发与保护的措施和问题。
2.认识森林保护的重要性,树立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意识,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3. 三江平原的自然特点。
4. 北大荒”成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
5. 湿地的生态环境效应。
【重点难点】
1.雨林开发与保护的措施和问题。
2.湿地的生态环境效应。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内容: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
1.亚马孙地区开发过程
⑴从历史因素看,对雨林系统造成的影响不大。
本区开发较晚。
周围国家都为发展中国家、发展水平落后,人口、城市、工业等主要集中在狭窄的大西洋沿岸地带。
亚马孙地区则因丛林阻隔和湿热环境的影响,一直未被开发。
当地印第安人以渔猎、采集和传统的迁移农业为生。
且因人口很少,对自然索取不多。
⑵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后,影响逐渐加大。
随着人口急增,土地需求膨胀,巴西政府大规模建造公路,加快对西部疆土开发;实行人口均衡的发展政策,把首都从沿诲迁往内陆高原。
2.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
⑴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
从大西洋沿岸横跨亚马孙地区,延伸到秘鲁边境。
全长达5 500多千米(包括支线总长超过20 000千米)。
随着公路铺设,大量东部移民进入雨林区,大规模的农场和牧牛场随之出现,伐木公司的运输更为方便,沿线还新建了城镇居民点,河川沿岸也建起了造纸厂、炼铝厂等。
思考:评价修建雨林公路的利与弊。
你认为雨林公路该不该修?
点拨:对于修建雨林的评价,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辨证地看问题。
从“弊”的方面看,它可能造成林区居民的增加、开发公司蜂拥而至,响应的工厂也乘虚而入,雨林的受损程度也日益加大,甚至会加速雨林的毁灭,导致全球生态环境的破坏;若从“利”的方面看,它是人类走向文明的标志,当地的经济建设将会随之突飞猛进,巴西国内的经济压力将会得到缓解。
至于公路该不该修的问题,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要认识到修与不修路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⑵移民亚马孙平原
亚马孙地区地广人稀,而与雨林区相邻的巴西东北地区却集中了全国1/4的人口,这
里也是全国最为干旱和贫困的地区,而且因为贫民集中,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
受“无人之地给予无地之人”的政策驱动,数以百万计的东北部难民迁移到亚马孙地区。
读图说明从图2.28中可以看到,地处巴西西部的郎多尼亚地区,自1970年至1988年的18年间,人口由10万增长到100万,毁林面积也由不足10万平方千米增长到180多万平方千米,占雨林总面积的7.5%。
进而让学生分析人口增长与雨林砍伐的关系。
⑶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①一些发达国家出于自身的生态利益考虑,坚持保护本国的森林资源,却提供巨额投资来开发亚马孙等地区的雨林。
几十年来,雨林优质硬木的消费需求,主要来自发达国家。
②跨国企业在亚马孙雨林毁林烧荒、开辟大型肉牛牧场的做法—度盛行。
所产的牛肉主要销往北美和欧洲。
这些牧场的规模达数万公顷,经营3~5年以后终因地力下降而被废弃。
这些大块土地被废弃,便很难再恢复森林植被,其后果是灾难性的。
活动:讨论交流:如果你是下列人士,你将作何种选择?
本活动应充分让学生展开讨论,或可进行角色扮演,或采取辩论赛的形式展开
二、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
⑴雨林的现状:
①目前,全球的热带雨林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减少。
②亚马孙这片全球最大的热带雨林,前景也同样不容乐观。
虽然有迹象表明,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毁林速度有减缓的趋势,但是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1990~2000年南美洲共损失热带雨林面积32万多平方千米。
在过去的30年间,巴西境内约15%的雨林被毁,面积相当一个法国。
⑵开发与保护?
①三种方案
a.从全球利益和长远利益考虑,对热带雨林必须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
b.从当地人争取短期内提高生活水平来看,开发雨林又是他们最为方便的收入来源。
c.最佳方案:在开发的同时又能保护雨林环境不被破坏,在保护雨林的同时又能促进当地经济的不断发展。
而在当前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首先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思考)请同学们完成P35“思考:读图2.25,你对争论持何种态度?有没有消除分歧的方法?(可利用图2.25提供的观点引导学生发散讨论。
)”
②保护亚马孙雨林
a.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以后,亚马孙地区诸国确立了以可持续发展为优先目标,制订并实施了—系列保护亚马孙雨林的计划和措施。
具体措施: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
(引导学生读P35图2.26“热带雨林的保护”)
b.不仅是当地国家和人民的义务,而且整个国际社会都应对此负责,尤其是发达国家应
承担更多的责任。
(阅读)请同学们阅读P35“阅读:西双版纳的雨林生态农业”
(强调)西双版纳的雨林生态农业是人们运用光在林中垂直衰减的原理,模拟雨林结构,建立起多层次的人工经济林,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充分利用光照,达到一地多用、增加收益的经济效果。
对于巴西等地来说,具有借鉴意义。
(活动探究)请同学们完成P36“活动”(亚马孙雨林的开发和保护,一直作为一个两难问题困扰着决策者们。
这三个议题的提出,为决策者们提供了思考的途径,其实这也是国际社会的呼声。
活动中,可以让同学们任意选一个感兴趣的议题,进行评述、整理、发挥,然后进行交流,达成共识。
或以板报的形式进行。
参考答案:1.保护雨林是全人类的共同义务,发达国家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
这主要是因为:发达国家早期利用地球上的资源发展了经济、积累了财富,当环境出现问题时,不能把责任推卸给发展中国家,增加它们发展的压力;发展国家的高消费正在消耗着世界上大部分的资源,目前的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与它们的高消费有重大关联;发达国家比较富裕,有能力帮助发展中国家解除贫困,维护全球的生态平衡。
2.建立全球环境补偿机制是必要的。
只要解决了巴西等国的贫困和债务问题,雨林也就得到了保护。
而发达国家有义务、有能力帮助巴西等国解决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3.设立国际基金,使亚马孙地区政府和民众能从管理和保护中获利,不必为争取短期内提高生活水平而去毁坏雨林,这对保护亚马孙雨林是完全可行的。
综上三个议题,保护雨林的核心问题是消除当地政府和人民的贫困,他们开发雨林、毁坏雨林,全是由发展的需求决定的。
)
三、问题探究: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
(一)三江平原的自然特点
【知识拓展】
阅读三江平原的地质构造和地貌类型材料,形成一个完整认识三江平原的思路。
区内由北东走向的完达山脉将平原分为两部分。
完达山以北的三江平原是一个大面积沉降区,盆地内堆积千米以上的沉积地层。
我们驱车行进至三江平原时,看到在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中,耸立着一些小山丘,犹如云海中的孤岛。
这里的河流多无明显的河槽,发源于山区的几条河流进入平原后漫散在平原中,形成无尾河。
这些现象说明全新世以来许多地方沉降运动仍在继续进行。
平原西半部海拔高度为60~80米,坡降较大,地表组成物质较粗,黏土、亚黏土层很薄,或是亚沙土、沙、沙砾层直接出露地面,沼泽及沼泽化土地面积小;东半部,海拔高度一般为45~60米,坡降多为1/5000~1/10000,各种洼地星罗棋布,地表覆盖有3~17米厚的亚黏土和黏土层,渗透性差,沼泽及沼泽化土地广泛分布。
完达山以南的平原,称为穆棱—兴凯平原,也为一个沉陷区,海拔高度一般为55~95米,自西向东倾斜,坡降较小,表层一般覆盖有1~4米的亚黏土、亚沙土,沼泽率也较高。
由于平原区地势低平,切割能力弱,因而河道稀疏,河网密度小。
除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外,有些河流发源于完达山或小兴安岭而穿行于平原沼泽之中,而有些河流则发源于沼泽洼地又流经于沼泽之中。
这些中、小型河流均具有平原沼泽性河流的特点,即河流纵比降小,河道弯曲,枯水河槽狭窄,河漫滩宽广,排水不畅。
每年汛期,主要河流还受黑龙江、乌苏里江洪水顶托,回水距离一般为20~30千米,最长达70千米。
洪水顶托抬高了这些河流的承泄水位,使两岸低平地排水更为困难,促进了沼泽的形成和发展。
本区属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全年日照时数一般为2400~2500小时,年总辐射量100~112千卡/平方厘米。
年降水量多为500~600毫米,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较大,在一年中降水集中于夏秋,各地6~10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5%~85%,陆面可能蒸发量为550~650毫米。
(学生探究讨论)三江平原沼泽广泛分布的自然原因。
生
略。
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主要是由三江平原地势低、多雨,排水不畅造成的。
三江平原新构造运动以下沉为主,地势低平,土质黏重,夏秋多雨,排水不畅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河漫滩、阶地和各类洼地上形成大面积集中连片的沼泽,还有季节性的沼泽化土地。
根据调查和统计,本区沼泽面积达110多万公顷,此外还有季节性积水的沼泽化草甸130多万公顷。
板书:
地势低平,沼泽广布
师
三江平原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它是我国开发较晚和未充分开发的地区,资源丰富,潜力很大。
目前国务院已将该区列为国家重点农业综合开发区,要求建成稳产高产的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以大豆为主的农副产品出口创汇基地、畜产品供应基地和农副产品综合加工基地。
板书:
(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师
三江平原地形平坦,土地集中,人口稀少。
与我国广大农耕区相比,三江平原的开发历史比较晚,到1949年只有耕地40万公顷。
随着我国人口和粮食需求的不断增长,国家决定大规模开垦“北大荒”,并相继在三江平原建立了一大批国营农场。
20世纪50年代的青年志愿者在荒原上踩出了第一串脚印,冒起了第一缕炊烟,他们是拓荒者,把“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创造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是特定历史时期创造了顾全大局、艰苦奋斗、勇于开拓、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
【知识拓展】
通过材料的阅读,了解“北大荒”在不同年代开发的背景和意义。
新中国成立之初,粮食是摆在政府面前的头号难题。
当时,许多中国人仍过着糠菜半年粮的生活。
国外敌对势力断言,中国共产党将无法解决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
前线需要粮食,建设需要粮食,共和国的缔造者们发出向“北大荒”进军的号令。
从此,沉睡在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完达山山麓的千里沃野召唤着一批又一批英雄的拓荒群体。
1947年开始,一批批人民解放军官兵带着征战风尘开进荒原,雪亮的铧犁翻开千古的沉寂,黑土上升起了军垦的红旗。
在解放济南战役中活捉王耀武的英雄群体农建二师8万名官兵挥师北上,出密山、越宝清、奔铁力、拓绥滨,创办了三大农场;王震将军带着当年开发南泥湾的战将,率十多万转复官兵成建制地布点开荒。
踏着英雄的足迹,数十万大专院校毕业生、地方干部、支边青年、城市知识青年等,同样投身“北大荒”开发,将青春热血倾洒在这里。
历经50个春秋,100万人在5.5万平方千米的荒原上开垦出了3000多万亩良田,打下了1000亿千克粮食,支撑了年轻的共和国大厦。
有人算过一笔账,这些粮食以每人每天一
斤计算,足够5.5亿人吃上一年。
“北大荒”是国家手中的一袋米,更是市场的平衡器,它始终发挥着确保粮食供应与市场稳定的重要作用。
1960年国家处于严重自然灾害时期,北大荒人把口粮一减再减,向国家硬是上缴了1.8亿千克粮食,完成了3000万千克大豆出口任务。
1988年全国粮食生产出现波动,国家决定垦区上缴粮食增加到10.9亿千克,用来平抑粮价。
他们把所有的余粮一抠再抠,一斤不少地完成了任务,如果按当时的市场价格计算,有的农场管理局一次就损失2000万元。
进入90年代,全国的粮食生产调出省份在减少,调入省份在增多,谁来应急生产粮食?北大荒人勇敢地站出来为国分忧,提出建设占全国新增定购任务1/10的50亿千克商品粮基地。
到1998年,全垦区已实现年产85亿千克粮食,可提供65亿千克商品粮。
师
(根据材料,让同学们分析)三江平原垦荒需要重点改造的自然条件是什么?为什么?
生
略。
师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根据三江平原的自然特征来看,过度地开荒破坏了这里的原始生态环境,三江平原已由原来自然生态为主的环境系统转变为半自然生态为主的环境系统。
湿地面积缩小了80%,空气湿度减小,降水量减少,气温增高,许多野生动物被迫迁徙他乡,曾肥得流油的耕地也正面临着日益贫瘠的危险。
1999年我国政府决定停止对“北大荒”开荒,对不宜耕种的土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地,以恢复这里的生态环境。
同时2002年三江平原又被世界湿地公约组织列入世界公约名录,所以保护湿地是关键。
师
(根据材料,让同学们叙述)三江平原作为商品粮基地有哪些优势?
生
略。
师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三江平原作为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是地多人少,人均耕地0.66~2公顷,提供余粮多,土地平坦,使用大型农业机械条件好,机械化水平高,宜农荒地多,开发潜力大。
若水利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可望在短期内大幅度提高粮食生产。
板书:
(一)转变原因
(二)三江平原在我国商品粮基地中的地位
师
湿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
按照世界《湿地公约》的定义,湿地包括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滞蓄洪区、河口三角洲、滩涂、水库、池塘、水稻田以及低潮时水深浅于6米的海域地带。
湿地储存了大量的水土资源,还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其生态旅游的价值也很大。
湿地在促进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积极循环与转化,在维持水均衡和生态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强大的功能。
湿地有其湿润半湿润的气候条件,并构造了一个独特的水循环系统。
湿地号称“自然之肾”,具有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水质和空气、美化环境的功能。
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
湿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宝库和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但我国湿地的生态环境现状令
人担忧。
有关专家已经建议尽快制定《湿地法》,把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纳入法治轨道;改革完善管理机构,实施以自然湿地单元(系统)为单位的统一规划管理;提高全民湿地保护意识,树立新型湿地环保理念;保护多样性特色,促进湿地综合利用;广开筹资渠道,加大湿地保护的投入力度;加强湿地科学研究,扩大国际合作。
【知识拓展】
湿地的环境功能
湿地蕴涵丰富的水资源,具有极高的生产力,调查研究表明,每平方米湿地平均可生产2千克左右的有机物质,仅次于热带雨林的生产能力,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的如食物、原材料和水资源等,还有独特的环境功能。
它能消除毒物、净化水质,是自然环境中自净能力很强的区域之一,它对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蓄滞洪水、涵养水源、补充地下水、稳定海岸线、控制土壤侵蚀、保墒抗旱、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还为野生动植物提供必不可少的生息场所。
师
为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黑龙江垦区2001年果断停止开荒。
全垦区坚决禁止占用林地、草原、湿地开垦耕地,不准破坏一亩原始沼泽,以保护好现有的1000余万亩荒原和1475万亩湿地。
板书:
(三)停止开发三江平原
(一)湿地的生态环境效应
师
湿地不但具有丰富的资源,还有巨大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
各种类型的湿地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淡水资源、调蓄洪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物和为人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湿地的这些重要功能和价值一直是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物质基础。
湿地的生态效益表现在:一是保护生物和遗传多样性,二是减缓径流和蓄洪防旱,三是固定二氧化碳和调节区域气候,四是降解污染和净化水质,五是防浪固岸。
通过材料分析,思考为什么我国把“北大仓”演化为过去的“北大荒”?
【知识拓展】
黑龙江垦区是在昔日闻名于世的“北大荒”上开发起来的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总面积为5.6万平方千米,主要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是世界上仅有的三大黑土带之一。
50年前,三江平原、黑龙江谷地、嫩江流域广大区域保存原始面貌,天然森林草原茂密,低湿地覆盖平原大地,一片荒凉,人迹罕见,故称“北大荒”。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决定开发它。
50年来,经过十几万部队复转官兵和数十万知识青年的开发建设,开辟了同江、密山、黑河等垦区,成为拥有耕地3000万亩,年产粮食85亿千克以上的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然而,大面积的开荒虽然扩大了耕地面积,但也使“北大荒”的部分湿地消失,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天然的森林、草原、低湿地覆盖面积明显下降,生物多样性出现危机。
过去“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情景不见了,不少鸟兽无法在此栖息,被迫迁徙他乡;昔日“黑土地肥得流油,插根筷子都发芽”,如今却越种越瘦,灾害越来越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科学使得垦区决策人变得聪明了。
除了果断停止开荒、保护好现有的荒原和湿地外,还规划在近三年内完成退耕270万亩,因地制宜种树种草还林还牧;拨出专款扩大自然保护区建设,与日本合资建设湿地生态监测与培训项目。
生略。
师
(依照材料,教师进行知识点的总结)湿地的合理利用是一种与维持生态自然性并不相悖并造福于人类的可持续利用方式。
当前,在三江平原湿地保护和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湿地的保护与开发的矛盾。
据土地资源调查显示,黑龙江省未利用土地中的宜农荒地有70%在三江平原,而且集中分布在湿地地区,新中国成立后对三江平原已进行了三次大规模开垦,今后,按照湿地保护的要求,再大面积开发,已不现实。
二是湿地保护与防洪、排水的矛盾。
20世纪80年代为了解决三江平原洪涝问题,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水利工程建设,为解除当地防洪除涝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修建的堤防工程,切断了大部分沼泽湿地与河流的联系。
例如在浓江上游修建了浓鸭排干渠,把上游水大部分排入黑龙江,导致沼泽地水位下降,生态失衡,湿地退化。
三是湿地保护与综合利用的矛盾。
三江平原有丰富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宜农土地资源,在湿地的保护中不仅仅是划定湿地保护区的单一保护。
应该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作到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和协调。
四是湿地保护与管理体制的矛盾。
多部门对湿地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体制,破坏了湿地的水、土、动植物等重要资源的整体性和有机联系。
分散的管理体制,造成各部门各自为政,各行其是,不利于湿地的保护和合理开发持续利用。
板书:
(二)保护三江平原
课堂小结
黑龙江三江平原湿地生态恢复建设,应在湿地生态结构上下工夫,以环境生态学的有关理论,保证湿地生态平衡条件的满足。
通过退耕还湿(还林还草)、刹住毁湿(草、林)开荒之风、划入或组建保护区(地)、新建一批蓄水坝和平沟等措施,保持、恢复和重建湿地生态系统。
探索适合该区的湿地农业发展模式,是防止农业生产对湿地资源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构成威胁的有效途径。
从资源水利和环境生态水利的战略高度,配置水利工程设施,在满足农田用水的同时,确保湿地生态用水安全,确保东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板书设计】
一、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
⑴雨林的现状:①目前,全球的热带雨林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减少;②亚马孙这片全球最大的热带雨林,前景也同样不容乐观。
⑵开发与保护:①三种方案
②保护亚马孙雨林——具体措施:
二、问题研究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
(一)三江平原的自然特点
地势低平,沼泽广布
(二)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1.转变原因
2.三江平原在我国商品粮基地中的地位
(三)停止开发三江平原
1.湿地的生态环境效应
2.保护三江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