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供应商选择与评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毕业论文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供应商
评价与选择研究
A Research on Supplier Evaluation and Selection
摘要
随着市场竞争的全球化和激烈化,供应链管理越来越为企业所重视,科学的管理模式对企业生存和发展极其重要。

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价既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环节,又是供应链合作得以顺利运行的基础。

因此,如何选择技术、质量过硬的企业作为合作厂家,如何对现有供应商做出正确的评价,具有重大意义。

Abstract
With the rapidly growing global competition, th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s regarded much more important than before by manufactures, and the model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nterprises. The vendor selection and evaluation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link in th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but also a base for the
perfect
and
of
more
目录
第一章绪论 0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0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0
(一)国内研究现状 0
2
3
3
3
4
4
4
4
5
5
5
6
7
7
7
9
9
9
三、供应商评价指标的具体内涵 (10)
(一)企业环境 (10)
(二)内部竞争力 (11)
(三)合作能力 (13)
(四)绩效评估 (13)
(五)发展潜力 (16)
第四章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供应商选择模型的构建 (18)
一、层次分析法的介绍及其优势 (18)
(一)层次分析法的介绍 (18)
(二)层次分析法的优势 (18)
二、建立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供应商选择模型 (19)
(一)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19)
(二)构造判断矩阵 (19)
(三)层次单排序 (20)
(四)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20)
(五)层次总排序 (21)
三、实例分析 (21)
21
22
27
27
27
28
29
30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管理革新和技术变革将更加迅猛,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市场环境也更加变幻莫测。

所以,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摒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供应商选择与评价的问题研究较晚,而且多集中于评价标准的研究。

1994年《商业经济研究》才刊出了国内首篇关于供应商选择问题的研究文献。

随着供应链管理研究的深入和供应链管理实践的逐渐展开,国内关于供应商评价选择的
研究文献开始大量涌现。

谌述勇、陈荣秋[1]在对神龙汽车有限公司和24家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对供应商的评价应该依据供应商在质量、交货期、批量柔性、交货期与价格批量的权衡、多样性等方面的表现,而不能仅仅依据价格进行评价。

赵红梅,韩丽萍在《基于供应链绩效的供应商选择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一文中,把电子商务这一环境变量纳入供应商选择与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服务水平、信息化程度、业务能力、技术水平、企业前景五个方面的指标。

伊继云,王成钢在《供应链伙伴企业选择评价指标的界定研究》一文中,提出了由敏捷
流供应商选择研究中》一文中把招标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起来构建物流供应商的选择模型。

唐文2008年在《基于合作伙伴关系条件下供应商评价研究》中,在对传统供应商评价体系的研究基础上,提出把BP神经网络方法引入供应商的选择模型。

王道平、王煦在《基于AHP/熵值法的钢铁企业绿色供应商选择指标权重研究》一文中,针对AHP中供应商在某一指标上的得分趋同致该指标的判断力降低的缺陷,用熵值法进行权重改进。

使得供应商选择更加合理、准确。

对于国内的供应商选择方法。

我们也可以看出,在借鉴了国外的一些理论方法的基础上,也自主提出
了一些供应商选择方法。

同时,供应商选择方法从定性方法向定量方法转变,使得供应商选择方法也更加趋于理性、客观。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供应商选择评价,研究最早,影响最深远的是Dickson[4](1966),他通过分析170份对采购代理人和采购经理的调查结果,整理出对供应商进行评价的23项评价标准,并对指标的重要性进行了排序,其中,质量、交货期和过去绩效是选
1990

析法、层次分析法引入了供应商选择问题中。

此后,大量学者都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供应商选择。

但是,也有学者把关于人工智能方法和模糊理论引入供应商选择问题中。

对于供应商的选择方法方面,国外研究经历着由最初简单粗略的直观判断法到现在复杂精确的智能优化方法,由定性向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转变,由单目标决策分析到多目标决策分析的转变,由简单数据分析到大量原始数据分析的转变。

供应商选择的人为客观因素逐渐减少,供应商选择趋于客观公正。

第二章供应链和供应商评价选择的基本理论
一、供应链理论概述
(一)供应链的概念
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给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都带来收益。

(二)基于供应链的供应商关系
由供应链的核心理念可知,供应链的本质之一就是合作与分工。

在分工不断细化的情况下,企业不需要追求大而全,而要实行在某一领域或某一环节的精益求精的策略。

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也从短期的、基于某些业务活动的经济关系,扩展到一种双赢关系。

在这一情况下,企业与供应商关系体现出与传统关系不同的特
点:
1、形成了“合作—竞争”的战略关系,以企业协作为基础,共同制定长期的发展规划。

而长期的合作关系意味着供需双方共享发展、共担风险、共同获利。

2、采购方与供应商之间实现部分的信息共享。

这种信息共享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数据,更重要的是主动及时的去分享战略方面的信息,以便采取最有效的手段来满足需求和共同制定最佳的发展计划。

3、对供应商的选择不再只是以价格为标准,而是从供应链的总体成本出发,企
(二)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特征
供应链管理从战略和战术上对整个供应链条的作业流程进行优化。

它整合并优化了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的业务效率,使产品以正确的数量、正确的品质、在正确的地点、以正确的时间、最佳的成本进行生产和销售。

供应链管理具有以下特征:
1、以客户为中心,顾客满意度为目标的服务化管理。

供应链管理以最终客户为
中心,将客户服务、客户满意与客户成功作为管理的出发点,并贯穿供应链管理的全过程;将改善客户服务质量,实现客户满意,作为创造竞争优势的根本手段。

2、强调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成。

过去管理这三种流很多时候都是间断性的,影响了企业的协调,最终导致竞争力下降,供应链管理强调这几种流集成在一起,实现供应链中节点企业协调运作的目标。

3、供应链的节点企业之间形成的是一种合作性竞争,即合作企业间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享利益,并为彼此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业的垄断地位,具有较高的进入障碍;或者是处于关键的地理位置或政治位置。

由于此类供应商的产品已经建立了质量和技术标准,联盟与伙伴关系的价值不大,因此与这类供应商可以签订长期协议。

战略型供应商:这类供应商的产品和服务非常重要,增值率与竞争力很高;产品和服务通常针对具体的需求,满足高度的个性化,满足需求上的数量相对较少,因此供应商的转换成本高,适宜的方法是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普通型供应商:这类供应商增值率与竞争力都较低,并且供应商的数量多,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标准化程度高,供应商转换成本低,因此对该类供应商的选择应该
把重点放在价格分析上,根据市场需求判断最有效的产品。

比较适宜的选择方法是施加压力和签订短期协议。

对于此类供应商,建立伙伴关系有助于有效地利用时间和资源。

竞争性/技术性供应商:这类供应商具有某一方面技术的专有性或特殊性,具有较高的不可替代性。

但是他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增值率低,在整个供应链中所占比重相对较低。

但由于其对于此类供应商,重点应把所需要的精力和交易尽量标准化和简单化,降低与交易相关的成本,降低供应风险等。

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通过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建立好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可以使制造商、供应商双方同时受益,他们的益处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表2-1 建立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的意义
制造商供应商双方有利于降低商品交易成本保证有稳定的市场需求更多的信息交流和共享
实现数量折扣及稳定而有竞争力
的价格
对用户需求有更好的了解实现共同的期望和目标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库存水平提高运作质量共担风险和共享利益
强化数据信息的获取和管理控制提高零部件生产质量,加
快开发进度
共同参与产品和工艺开发,实
现相互之间的工艺集成、技术
和物理集成
第三章基于供应链的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一、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设计任何评价指标体系都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通过对大量文献的分析,总结出构建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如下:
二、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本文在借鉴以往学者研究理论的基础上,针对传统供应商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从整个供应链的全局角度出发,构建了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力求有所突破。

本体系的构建思路如下:
1、本文针对供应商评价选择是一个多目标决策问题,按照分层次、分类别的思想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

本指标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目标层、准则层(包
括5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方案层。

2、从对多个需求企业的调研中,或者从以往学者的理论研究中,我们都可以发现,在对供应商的评价过程中,质量、价格、交货期等这些评价指标永远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所以,我们把这些因素都作为重点评价指标考虑到了体系中。

3、目前的市场环境呈多元化和复杂化,用户的需求个性多变,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提高响应需求的敏捷性,所以在构建供应商评价指标体系时,我们不仅要考虑质量、成本等基本指标,还要结合新型的竞争环境,考虑供应商响应需求的敏捷性。

(二)内部竞争力
1.生产能力
为了满足核心企业的正常生产,供应商必须具备相当的生产能力。

生产能力是指在计划期内,企业参与生产的全部固定资产,在既定的组织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产品数量,或者能够处理的原材料数量。

生产能力是反映企业所拥有的加工能力的一个技术参数,它也可以反映企业的生产规模。

对于生产能力的评价指标可以
A,那
(3-1)
(3-2)
(3-3)
(3-4)
经过大量理论和实践分析,我们认为在评价供应商的财务能力时,应该重点考虑的是供应商的资金链能否在千变万化的市场中保证生产正常进行,从而保障制造商的订货需求能够得到满足。

因此,可选择流动比率、总资产报酬率和资产负债率作为评价指标。

(1)资产负债率
体现的是供应商偿还债务的能力,反映了供应商的经营安全程度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对于长期合作显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

%100⨯=
资产总额
负债总额资产负债率 (3-5) (2)总资产报酬率 它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收益的总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

%100⨯+=平均资产总额
利息支出利润总额总资产报酬率 (3-6) (3)流动比率
(3-7)
础。

只有通过信息才能互相了解,彼此认识各自的优缺点,增加改进和合作。

所以供应商的信息化程度也是一个重要的评估指标。

在信息化程度的评估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供应商的信息系统建设投入资金比例,信息人才比例,领导对信息化水平的重视程度等几个方面考虑。

5.管理水平
供应商的管理能力影响着核心企业的绩效和长远发展能力,甚至对整个供应链的绩效,都有重大的影响。

供应商只有保证良好的经营管理,才能保障制造企业的
订货需求得到满足。

对于管理水平的考虑可以从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体制、人力资源及人才培训等方面定性考虑。

(三)合作能力
与传统的供应商评价不同,在目前的供应链竞争中,节点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强调双方的深层次多方面的长期合作关系。

因此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应该考虑到供应商合作能力。

合作能力主要体现在战略目标的一致性、文化兼容性等方面。

产品质量不能达到标准,其他的评价指标也就无从谈起了。

对于质量这一重要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产品合格率
即一定时期内采购产品合格的数量,占总采购数量的百分比。

则该时期内产品的合格率为:
%100⨯=产品总数
产品合格数量产品合格率 (3-8)
(2)返修退货率
一段时间内累计返修退货数量占产品总销售量的比例。

则该产品在该时段返修率为:
%100⨯=产品销售总量
返修退货数量返修退货比率 (3-9) 对于核心企业来讲,产品合格率比返修退货比率更加重要。

产品返修退货会耽误生产进度,甚至影响产品销售,降低客户满意度,影响企业的信誉。

所以挑选供
(3-10) (2)订货周期优势
订货周期指从供应商收到客户的订单开始,到产品加工完成所需的时间。

公式如下:
%100⨯=周期供应商某种产品的订货订货周期行业中同类产品的平均订货周期优势 (3-11) 3.成本分析评估
低成本战略,是目前许多企业的战略目标。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供应
商提供的能满足企业质量要求的低价格产品对于企业的发展非常有利。

所谓成本就是企业为获得单位产品所支付的综合成本,不单指采购产品的价格,它等于产品的采购价格加上为采购该产品支付的各种变动费用。

但是低价格不等于低成本。

在供应链管理中,不能只考虑把一次交易的价格压到最低,也不能一味追求高质量,而要综合考虑如何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总成本。

供应商提供产品的成本可以通过综合成本、成本费用利用率和价格竞争优势来反映。

(1)综合成本
(3-12) (3-13) 订货提前期越短,供应链对顾客需求的响应能力越强,供应链整个的库存水平就越低。

以提前期为评价基准,测评小于该提前期的送货次数占总送货次数的百分比。

设时段T 内核心企业向某供应商订购的产品B 共计N 次,这N 次供货的提前期中有效提前期次数为n ,(有效提前期,就是供应商供货的提前期标准大于核心企业设定的提前期评价标准),则该时段内的有效订货提前期百分比为:
N
n P =×100% (3-14)
转载效率是反映货物联运过程中货物转载的效率与效果,转载效率越高,说明企业的物流效率越高。

(2)响应时间
在全球竞争加剧、产品需求多变的环境下,企业的成功越来越取决于其对客户订单的响应能力,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从过去的基于品种、价格、质量竞争转为基于时间竞争模式。

尤其是在定制生产模式下,客户需求对响应时间十分敏感。

响应时间越短越好。

(3-15)
企业在科研资金方面的投入是体现其研发能力的首要指标。

通常可以采用一定时期内科研资金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来表示:
%100⨯=

某一段时期内总销售收科研费用某一段时期内供应商的科研费用率 (3-16) (2)新产品开发成功率
在一定时期内供应商成功开发的新产品数占开发总数的百分比,该指标反映了供应商新产品开发的效率。

则该供应商的新产品开发成功率为:
%100⨯=
成功开发数量
量供应商开发的新产品数新产品开发成功率 (3-17) (3)新产品销售比率 企业对研发的投入虽然是一项长期投资,但它同样满足投入产出准则。

因此同样可以采用费用效益分析的方法来讨论研发的效率。

%100⨯=总销售收入
新产品销售收入新产品销售比率 (3-18)
第四章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供应商选择模型的构建
一、层次分析法的介绍及其优势
(一)层次分析法的介绍
Saaty
互作用、相互制约的。

而且每一种指标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可以分解为不同的子指标,形成复杂的“树”状结构,为层次分析法提供了“结构”基础。

4、它适用面较广,不像直观判断法、招标法等只适用特定环境下的物质采购。

5、它是一种相对成熟的理论,有大量的实践经验可以借鉴,并且都证明了层次分析法是实用和可行的。

二、建立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供应商选择模型
(一)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根据选择指标体系进行层次分析,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该模型目标层就是选择最佳供应商,准则层就是C 、D 两层,方案层即为P1、P2、P3 和P4 四家供应商。

层次结构模型如下:
的人才组成的评审组)。

式中:
c ij
为层要素i 与要素j 两两比较对于目标层B 即选择最佳供应商目标的重要性程度的标度值,n 为判断矩阵的阶数。

判断矩阵C 是由对于判断矩阵显然满足公式:
图 4-1 层次结构模型 c
11

c
j
1 …
c
n
1
┇ ┇ ┇
c
i 1

c
ij

c
in
┇ ┇ ┇


C 1
… C j
… C n
c
c
ji
ij
1
=
(4-1)
以此方法类推可以构造出第二个准则层中D 层的判断矩阵。

(三)层次单排序
层次单排序就是根据判断矩阵计算出对于上一层次中某一因素而言本层次与之有联系的元素重要性次序的权值。

理论上讲,层次单排序问题归结为计算判断矩阵
(4-2)
(4-3)
(4-4) D
ij

第四步:计算特征向量的最大特征根max

λ=w i
n i
CW )(max (4-5) 以此方法可以计算其他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

(四)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在进行层次单排序和层次总排序时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

一个正确的判断矩阵
重要性排序是有一定逻辑规律的,例如若发展潜力比绩效评估重要,而从逻辑上讲,绩效评估应该比发展潜力重要,则该判断矩阵违反了一致性准则,在逻辑上是不合理的。

因此在实际中要求判断矩阵满足大体上的一致性,需进行一致性检验。

一致性检验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计算一致性指标CI 。

1
max
--=
n n
CI λ
(4-6)
三、实例分析
(一)案例背景分析
某A 公司是重庆市的高新技术企业,企业总资产8000万元,资产负债率为9%,职工342人,拥有一流的生产制造设备、研发设备及一批专业的技术人员。

公司具有较强的市场销售网络、产品主要销往我国的大中城市,虽然销售市场行情很
好,但是企业的利润并不理想。

经过公司向咨询机构的求助,发现其主要问题在于采购成本过高。

从公司对供应商管理角度来看,虽然该公司已建立起一套对供应商选择体系,但从整体来看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如下:
1、仍停留在传统的供应商关系上。

采购策略上都是在满足基本的质量要求下追求最低成本。

由此产生了供应商的交货不及时,原材料的质量不合格,供应商不提供售后的技术支持等问题,耽误了企业的生产进度。

2、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供应商评价选择体系,选择方法上主要是采用定性的方
本文在进行两两指标和供应商之间各个指标重要性判定时,我们采用专家打分法,专家组包含供应商选择方面的研究学者、企业各个部门的技术人员、具有多年经验的采购人员、高层管理人员。

共同打分求平均值的方法评分,减少判断的主观性。

评分标准采用九分尺度判断表。

表 4-3 九分判断尺度表
标度值含义
1 表示要素两两相比,具有同等重要性
3 表示要素两两相比,前者比后者稍微重要
5 表示要素两两相比,前者比后者明显重要
7 表示要素两两相比,前者比后者强烈重要
9 表示要素两两相比,前者比后者极端重要
2,4,6,8 表示上述判断的中间值
倒数关系若要素i与要素j的重要性之比为c ij,那么存在c ij=1/c ji
合作能力1/3 4/3 1 5/3 2/3 企业环境1/5 4/5 3/5 1 2/5 内部竞争力1/2 2 3/2 5/2 1 ∑137/60 137/15 137/20 137/12 137/30
表 4-6 各个准则的权重表
指标企业环境内部竞争

合作能力绩效评估发展潜力指标权重
10 60/137 60/137 60/137 60/137 60/137 0.438 发展潜力 15/137 15/137 15/137 15/137 15/137 0.109 合作能力 20/137 20/137 20/137 20/137 20/137 0.146 企业环境 12/137 12/137 12/137 12/137 12/137 0.088 内部竞争力
30/137
30/137
30/137
30/137
30/137
0.219 ∑
1
T 环境E 指标的判断矩阵如下:
A=⎪⎪⎪⎪⎪⎭⎫

⎛15825/1124/18/12/116/12/14
6
1 B =⎪⎪
⎪⎪



⎝⎛12/14321544/15/112
/13/14/121
C=⎪⎪⎪⎪⎪⎭⎫
⎝⎛1222/12/1113/12/1113/123
31 D=⎪⎪⎪⎪⎪⎭⎫

⎛12/111212212/111
12/111 E=⎪⎪
⎪⎪



⎝⎛12/112/1212212/114
/122/141
指标权重表及CR 值如下:
表 4-7 各个供应商的各项指标权重表
指标
A 供应商
B 供应商
C 供应商
D 供应商
(0.438) (0.219) (0.146) (0.109) (0.088) A 供应商 0.325 0.126 0.408 0.200 0.325 0.279912 B 供应商 0.056 0.079 0.125 0.200 0.140 0.094199 C 供应商 0.099 0.490 0.125 0.400 0.379 0.245874 D 供应商
0.520
0.305
0.342
0.200
0.156
0.380015
最新的研究结果指出,对于层次分析法的总排序可以不检验,所以本论文就略去了。

5.结果分析
从供应商总排序我们可以看出,四个供应商的实力中,D实力最强,其次是A、C,实力最差的是B。

从供应商企业环境单排序中,实力最强的是C,实力最弱的是B。

这跟我们最后的供应商能力排序不同,所以在供应商选择的时候,不能以单个指标为依据,要把各个方面综合评估,选择出最适合的供应商。

6.实施新的供应商选择后的效果及评价
第五章结论及展望
一、结论
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针对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供应商选择与评价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成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进一步改善供应商的评价与选择模型,使其具有更好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2、评价指标体系虽经过周密的理论分析和精心论证,但是由于各行业或各企业的特点不同,必须结合实际,调整指标才能够使其更具有实用性。

3、实践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验证和不断的完善。

4、本文采用的层次分析法仍存在一些人为的主观性,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尽量减少这种主观性。

参考文献
[1] 唐文.基于合作伙伴关系条件下供应商的评价研究[D].广东:暨南大学,2008
[2] 王珊珊,郜振华.制造企业供应商选择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物流科技,2010(3).35-37
[3] 吕芳.论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供应商的筛选及维系[D].北京:北京工业大学,2001
致谢
值此论文完成之际,谨向曾经关心、支持我的老师同学致以最真诚的谢意和最衷心的祝福!
首先我要向我的指导老师郭跃显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论文选题、
附录:
Fuzzy AHP approach for supplier selection in a washing machine
company
this
as
a
in a
use
is then developed o take into account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factors in supplier selection. Wang and Yang (2009) search supplier selection in a quantity discount environment using multi objective linear programming, AHP, and fuzzy compromise programming.
Since price has traditionally been a leading factor, selecting suppliers based on cost has been a common approach. A popular application of the cost approach has been calculating the total cost for each purchase. The total cost of working with each supplier is
calculated and the cheapest one is selected. Timmerman (1986) proposes cost–ratio method which collects all costs related to quality, delivery, and services and shows them as a benefit or penalty percentage on unit price. Ellram (1990) explains that a formal total cost approach explicitly recognizes cost factors in addition to price and argues that any total cost approach should include transportation costs, receiving costs, quality costs, purchasing administrative expenses and the price of the item.
Categorical methods are similar to the cost based methods because where the
figures
both
which
via
used
best relationship between customer and supplier was examined using most of supplier selection criteria in the literature.
In order to deal with uncertainties of the decision problem and eliminate the disadvantages of AHP, fuzzy AHP is preferred in supplier selection studies. Altinoz (2001) examined supplier selection in general and specifically in the Textile sector. Feng, Chen, and Jiang (2005) proposed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based on fuzzy decision theor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for optimal combination an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