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的中医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痔的中医治疗
传统上认为痔是直肠末端黏膜下和肛管皮下的静脉丛发生扩大曲张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
痔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内痔是指肛门齿状线以上,直肠末端黏膜下的痔内静脉丛扩大曲张和充血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
外痔发生于齿状线以下,是由痔外静脉丛扩大曲张或痔外静脉丛破裂或反复发炎纤维增生而成的疾病。
外痔又可分为静脉曲张性外痔、结缔组织外痔、血栓性外痔和炎性外痔。
静脉曲张性外痔是指由于直肠下静脉从屈曲扩大所形成的肛门皮肤隆起;结缔组织外痔是指由于结缔组织增生引起的肛管或肛门缘皮肤隆起;血栓性外痔是指肛门处皮下血栓形成而引起的皮肤隆起;炎性外痔是指肛门皱襞或其他类型的外痔的感染发炎。
其表面被皮肤覆盖,不易出血。
混合痔是指同一方位的,内外痔静脉丛曲张,相互沟通吻合,使内痔部分和外痔部分形成一整体者。
(一)成药
根据具体情况,适当选用以下成药。
1.止红肠游丸
主要成分:当归、地榆、白芍、槐花、荆芥穗、黄连、升麻、阿胶、乌梅等。
功能主治:清热、止血。
用于肠风便血,痔疮下血。
用法用量:口服,1次1丸,1日2次。
2.痔漏丸
主要成分:大黄、槐花、桃仁、象牙屑、地榆、刺猬皮等。
功能主治:消肿解毒,通便,化痔散结。
用法用量:口服,1次1丸,1日2次。
3.脏连丸
主要成分:鲜猪大肠、槐角、地榆、当归、阿胶、黄连。
功能主治:清热止血。
用于肠热便血,肛门灼热坠痛,痔疮肿胀。
用法用量:口服,1次l丸,1日2次。
4.地榆槐角丸
主要成分:地榆炭、槐角、生地、栀子、枳壳等。
功能主治:清热止血,消肿止痛、通便。
用法用量:口服,1次1丸,1日2次。
5.消痔丸
主要成分:地榆、白及、三颗针、牡丹皮、大黄、黄芪、当归、防己、火麻仁、猪大肠等。
功能主治:消肿生肌,清热润便,止血,止痛。
用于痔脱出,出血,肿痛。
用法用量:口服,1次1丸,1日2次。
主要成分:地榆、紫草、槐花炭、陈皮、火麻仁等。
功能丰治:清热止痛,散瘀通络,生肌止血。
用于各种痔。
用法用量:口服,1次2丸,每日2~3次。
7.舒痔丸
主要成分:槐角、槐花、地榆、胡黄连、象牙屑、荆芥、生地、丹皮、当归、大黄、茯苓、刺猬皮、枳实、黄芩、乳香、甘草。
功能主治:清热、活血,用于痔疮出血。
用法用量:口服,1次15~20粒,1日2次。
8.化痔丸
主要成分:盐霜柏、苋菜、白茅根、九里明。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血止痛。
用于外痔,内痔出血,脱肛。
用法用量:口服,1次3g,1日2~3次。
9.化痔灵
主要成分:琥珀、田(七)熊胆、枯矾、石榴皮、黄连、槐花、文蛤。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消炎止痛。
用于内外痔。
用法用量:口服,1次4~6片,每日3次。
10.痔疮片
主要成分:大黄、白芷、蒺藜、功劳叶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痛,破瘀消肿。
用于各种痔疮。
用法用量:口服,1次4~5片,1日3次。
11.痔速宁
主要成分:白蔹、五倍子、槐花、猪胆膏、黑豆。
功能主治:解毒消炎,止血止痛,退肿通便,收缩痔核。
用于内痔、外痔和混合痔。
用法用量:口服,1次4片,1日3次。
12.化痔片
主要成分:槐米、三(七)茜草。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止血,行气散瘀。
用法用量:口服,1次6片,1日3次。
主要成分:马勃、山豆根、朱砂莲、牡蛎。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痛止血,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用于各种痔疮出血。
用法用量:饭后口服,1次4~6片,1日2次。
(二)外治
1.熏洗法:熏洗法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从古至今一直应用于临床,在痔的治疗方面具有
重要的作用。
熏洗法又称坐浴法,是指将药物水煎或用开水浸泡后,趁热熏蒸,待温后,用
药液直接洗涤患处的一种治疗方法,在熏洗过程中,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病变局部,也可以
通过皮肤或创面的吸收而发挥药物的疗效,同时,由于温热蒸气的作用,可使局部气血经络
得以温通,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改善和恢复局部的功能,保持局部清洁、促进伤口愈合。
可以根据全身或局部辨证确定所用方药,常用的熏洗方如下。
(1)清热利湿:①祛毒汤:瓦松、甘草、五倍子、川椒、马齿苋、苍术、防风、枳壳、葱白、侧柏叶、朴硝等。
②苦参汤:苦参、蛇床子、白芷、金银花、野菊花、黄柏、地肤子、菖蒲。
(2)清肿止痛类:如洗痔枳壳汤:枳壳、车前草。
(3)行气活血:如活血散瘀汤:当归尾、赤芍、桃仁、大黄、川芎、苏木、丹皮、枳壳、瓜蒌仁、槟榔。
(4)燥湿收敛:如五倍子汤:五倍子、朴硝、桑寄生、莲房、荆芥。
2.敷药法: 敷药法是盲接将药物外敷于局部的一种常用的外治方法,临床上包括了围箍法、敷贴法、敷涂法和搓涂法。
(1)围箍法:是一种临床上最为常用的一种敷药法,将某些油膏剂厚敷于患处,起到治疗作用,可用于各期内痔、外痔和混合痔,常用的药物有九华膏、马应龙麝香痔疮膏,黄连膏、玉露
膏等。
(2)敷贴法:将药膏摊于敷料上(现一般用纱布),再敷于患处,又称摊贴。
可用于治疗炎性外痔、内痔嵌顿等,常用的药物有黄连膏、金黄膏等。
(3)敷涂法:用混悬剂薄涂患处。
如敷痔散水调敷涂治疗痔疮。
(4)搓涂法:用药直接在患处摩擦。
3.塞药法:
塞药法一般是指将栓剂塞入肛门内起到治疗作用的一种方法,中医使用栓剂,最早见于《五
十二病方》。
现在的栓剂主要是由药物和赋形剂两部分组成,药物可以是中药也可以是西药,因而,栓剂具有清热解毒、清热利湿、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收敛止血,以及消炎、止痛、
抗菌、止血的作用。
临床上使用的栓剂很多,常见的有洗必泰痔疮栓、化痔栓、痔疮宁栓、
消炎痛栓、红霉素栓、肛泰栓,马应龙麝香痔疮栓、消痔栓、九华痔疮栓等。
栓剂的使用比
较简单,用手或药物本身带有的推进装置将栓剂缓慢塞入肛门内即可,最好是先将肛门局部
清洗干净或用药物坐浴后再用,更为有效。
参考文献
[1] 宋珍,刘志强,王立波,徐流波,陈飞.痔的中医治疗.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年1月6卷2期.
[2] 吴运玲.中医治疗痔的方法.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