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诗两首》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散文诗两首》教学设计
【导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诗的思想内容。

3.体会这两首诗的写作特色。

【导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诗的思想内容。

【导学难点】
体会这两首诗的写作特色。

【课时】2课时
【预习导引】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匿.笑(nì) 沐浴(mù) 祷告(dǎo) 并蒂.(dì)姊.妹(zǐ)
莲蓬.(péng )菡萏
(hàn )(dàn )攲.斜(jī)荫.蔽(yìn )
..
2.解释词语:
匿笑:偷偷地笑。

沐浴:洗澡。

祷告:宗教徒向神求保佑。

3.朗读这两首诗,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4.把你阅读课文时不理解之处写在下面。

【导学过程】
一、导入: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


母亲爱孩子,但作为孩子,应该怎样爱自己的母亲呢?
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诗歌《金色花》,看看在他的笔下,孩子是怎样爱自己的母亲的?
二、泰戈尔简介。

(多媒体投影)
泰戈尔(1861一1941),印度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

生于地主家庭。

曾留学英国。

早期作品有诗集《暮歌》《晨歌》和剧本《修道士》《国王和国后》等。

1903年起陆续发表长篇小说《小沙子》《沉船》《戈拉》,剧本《摩吉多塔拉》《邮局》《红夹竹桃》,诗集《吉檀伽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和许多中、短篇小说。

对英国殖民统治下的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和妇女的痛苦处境表示同情,谴责封建主义和种姓制度,描写帝国主义者和官僚
的专横,同时也反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与正统的印度教的抵触。

诗歌格调清新,具有民族风格,但带有神秘色彩和感伤情调。

还擅长作曲和绘画。

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他的创作对印度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

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三、检查预习。

见预习1、2.
四、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指名朗读,评价。

3.齐读。

五、探究质疑:
1.这首诗写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孩子与妈妈的三次嬉戏,表现了纯真的母子之
1.三次嬉戏具体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第一次嬉戏:是在母亲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
第二次嬉戏:是在母亲读《罗摩衍那》时,将影子投在母亲所读的书页上;
第三次嬉戏:是在母亲拿了灯去牛棚时,突然跳到母亲跟前,恢复原形。

3.为什么孩子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讨论并归纳:
因为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

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做了好事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

所以他只是撒娇,而瞒着妈妈。

4.为什么妈妈见了他说:“你这坏孩子?”
讨论并归纳:
因为妈妈找不到孩子,是多么着急。

何况一整天找不到儿子,那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5.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讨论并归纳:
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

泰戈尔把儿童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可爱。

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

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

泰戈尔的想象实在新奇而美妙。

六、再次朗读《金色花》,体会作者的感情。

七、课外作业:
以“我为妈妈做件事”为题,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

要求:有新意,有文采,有丰富的想像力。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冰心说:“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

”让我们沿着她铺起的爱的长途,感受她内心对母亲至真至纯的感激和爱。

二、冰心简介。

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

原名谢婉莹。

原籍福建长乐,1900年10月5日生于福州。

1919年9月以“冰心”的笔名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

此后,她又发表了《斯人独憔悴》《去国》《庄鸿的姊姊》等揭示社会、家庭、妇女等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

1921年发表的《笑》,委婉地抒写了洋溢在心中的对于生活的爱,被认为是新文学运动初期一篇具有典范意义的“美文”。

1922年,发表《往事》。

这组散文叙写了童年时代留下的一些深刻而清晰的印象。

从1919年冬天起,她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将自己“零碎的思想”不时用三言两语记录下来。

后来在《晨报》的“新文艺”栏发表,并结集为《繁星》和《春
水》于1923年先后出版。

这300余首无标题的格言式自由体小诗,以自然和谐的音调,抒写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人生哲理的思索,歌颂母爱、人类之爱和大自然,篇幅短小,文笔清丽,意蕴隽永,显示了女作家特有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在五四新诗坛上别具一格,很有影响。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四、研读课文:
1.整篇文章的描写重点是莲花,作者从自家院子的莲花开始,写到了祖父赏莲,之后重点写了风雨中红莲的变化过程,主角俨然是红莲,把题目改成红莲好不好?
讨论、明确:
不好,写红莲是为了写荷叶,写风雨中红莲的变化即荷护红莲,很自然就让人想起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感。

歌颂母爱。

2.作者为什么又要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红莲,写三看红莲呢?
一看红莲
心情:烦闷
环境:繁杂的雨声浓阴的天
红莲:开满亭亭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白花的凋谢,恰是自己心境的刻画。

二看红莲
环境:雷声作了雨越下越大
心情:不适意,徘徊(为什么徘徊呢?在无遮蔽的天空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红莲:左右倚斜,无依无靠。

(在风雨中的红莲是不是也会凋零呢?一起读一下三看红莲)三看红莲
环境:雨肆意地下着
红莲:雨势并没有减退,红莲却不动摇了雨点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心情:不宁的心绪散尽
3.理解最后一节的含义及作用。

母亲啊!你是荷叶,……,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揭示主题,借物喻人!
五、拓展延伸
1.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感情,也最能集中地体现亲情,所以在中外文学史上,母爱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

提起它,我们的脑子里就会涌现出许多关母爱的语句,请同学们交流搜集的有关母爱的语句。

2.课外阅读冰心的《繁星》《春水》,吟诵其中表现母爱的诗篇。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