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件)-2018-2019学年下学期期末高一历史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梳理
6.明清时期:城镇商业繁荣 (1)表现: ①商品: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②货币:白银普遍流通。 ③人员:地域性商人群体出现,称为商帮,如晋商、徽商。 ④市场: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快。 ⑤外贸:以朝贡贸易为主,清朝只许广州一口通商。 (2)历史变化: ①清朝的对外贸易因为海禁政策的推行而逐渐萎缩。 ②工商业虽发展但没有获得根本性突破。
基础梳理
3.唐宋元时期:官营、民营手工业竞相发展 (1)行业: ①制瓷业: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宋朝制瓷大放异彩,出现五大名 窑,景德镇号称瓷都。 ②纺织业:唐代丝织品吸收波斯织法和图案风格;宋代有写实风格;元代 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棉纺织业发展速度较快。 (2)声誉: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就阶段而言,古代经济经历了采集经济和种植经济(农业经济)两大阶段; 在种植经济阶段,又由粗放式经营(刀耕火种)过渡到集约式经营(精耕细作), 直至孕育出工业经济的萌芽。
基础梳理
一、古代中国农业
1.春秋战国:传统农业模式的形成 (1)条件:铁制农具的使用;牛耕的推广;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兴修。 (2)技术: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 (3)形式:个体农耕。 (4)模式: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5)历史地位:开始形成精耕细作的传统耕作模式。
基础梳理
4.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壮大 (1)行业:制瓷业、丝织业、棉纺织业、矿冶业。 (2)技术: ①制瓷业:青花瓷、彩瓷、珐琅彩技术。 ②丝织业:使用花楼机。 (3)组织形式: ①设在苏杭的织造局,是官营手工业的代表。 ②苏杭等地机工与机户的出现,是民营手工业中的新现象。 (4)产品: ①明朝宣德年间的青花瓷器至今被人们奉为珍品。 ②清代织造的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基础梳理
2.从秦到清: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农具: ①西汉出现耦犁、耧车,铁犁牛耕定型。 ②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这表明耕犁设计已相当完善。 (2)耕作技术:西汉出现代田法;魏晋南北朝时期使用耦耙耱技术。 (3)水利技术: ①汉朝修建的漕渠、白渠、龙首渠。 ②翻车(曹魏时期)、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利用水力)、风力水车(明清时期)等水 利灌溉工具。 (4)耕作制度:两汉的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 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4.隋唐时期:商业活跃 基础梳理 (1)条件: 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②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商品流通。 ③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扩大了中外贸易。 (2)表现:
5.宋元时期:商业繁荣 (1)条件: 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商业进一步发展奠定经济基础。 ②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2)表现:
基础梳理
3.明清时期:走向僵化的经济政策 (1)土地制度:强化土地私有。明朝编制“鱼鳞图册”,按照人丁和田亩收 取赋税。 (2)商业政策:贯彻重农抑商。明清两朝均实行专卖制度,垄断盐、茶等 重要商品的经营,而且以重税限制民营工商业的发展。 (3)贸易政策:实行闭关锁国。 ①明朝实行海禁,禁止私人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 行。 ②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关闭其他口岸,只许广州一口与外国通商。
基础梳理
四、古代的经济政策 1.春秋战国时期:转折中的经济政策 (1)土地制度:由土地国有制转变为土地私有制。 ①夏、商、西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称为井田制。 ②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这实际上承认私田的合法性。 ③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废除井田制,从法律上确立土地私有制。 (2)商业政策:由重商转变为抑商。 ①商周时期国家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的发展。 ②战国时期秦国首倡“重农抑商”。
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 料,具备相当规模
国家权力的介入
基础梳理
2.春秋、战国、秦汉 (1)条件:个体农业的发展。 (2)特色:民营手工业的兴起。 表现: ①作为家庭副业的家庭手工业,产品多用来交税和家庭消费。 ②著名的个体手工业经营者开始见于记载,如鲁人猗顿等。 (3)延续:官营手工业的继续发展。 表现: ①汉朝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杜诗的鼓风冶铁工具。 ②汉朝的织室规模大。
基础梳理
人教版 必修2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期末复习
专题线索 基础梳理
古代中国的经济,即指截至鸦片战争之前中国物质资料生产和流通的状 况,主要包括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方式的变化以及经济部门的组成和运 行方式的变化。
就部门而言,古代经济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由此形成独具特色的农 耕经济结构,成为世界农业文明的典型代表。
基础梳理
三、古代商业的发展 1.商周时期:官营商业盛行 (1)商朝人以经商著称,故有“商人”之名。 (2)周朝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对商人实行统一管理。 2.春秋战国:商业繁荣 (1)根源:生产力发展引起社会大变革。 (2)表现: ①出现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②出现许多商品集散市场,形成商业都会。 ③工商业者取得社会地位,士农工商合成四民。 3.秦至隋唐:重农抑商,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二、古代手工业
基础梳理
1.夏、商、周时期:官营手工业兴盛
状况
历史特点
生产形式
政府建立大作坊,集中生产, 直接经营
主 青铜器铸造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 堆礼器
要 行
制瓷业
商朝烧制出原始瓷器
业 纺织业
商朝已有织机,西周时能生 产斜纹提花织物
带有垄断性质
在技术、产品等 方面都保持世界 先进地位
生产优势
基础梳理
2.汉魏至隋唐时期:调整中的经济政策 (1)土地制度:国有与私有并存。 ①私有制下,地主兼并土地,造成土地占有严重不均。 ②北魏和唐朝实行均田制,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 (2)商业政策:抑商与重商并存。 ①西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 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经济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 力。 ②唐朝时鼓励工商生产和贸易,国内贸易与对外贸易均有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