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比较阅读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庖丁解牛》和《种树郭橐驼传》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比较阅读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庖丁解牛》和《种树郭橐驼传》为例
曹淑琴
比较阅读教学方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意、获取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教师通过两篇以上文章的比较教学,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整合探讨出文章间的异同,让学生对文章的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能够有进一步的理解。
本文结合《庖丁解牛》和《种树郭橐驼》这两篇文本,运用比较阅读教学方法对这两篇文章进行分析阐述,旨在为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及有效性的提升作出尝试。
一、 定义
比较阅读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在内容或形式上有某种联系的作品进行有对比、有分析的阅读。
最基本的方法是求同求异两种。
比较阅读在实施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探求作品间内容或形式上的异同,全面深刻的去理解作品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开拓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二、 文本解读
《庖丁解牛》和《种树郭橐驼传》都是人教版高中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里面的课文。
二者分别属于“散文之部”里的第四单元和第六单元,《庖丁解牛》是自主赏析部分,《种树郭橐驼传》是赏析示例部分。
这两篇课文无论是在结构还是表现手法上,既有相同也有相异的地方,接下来我会一一阐述,希望教师们在运用比较阅读教学方法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 运用
(一)异中求同
比较《庖丁解牛》和《种树郭橐驼传》这两篇文章可以发现,《庖丁解牛》是一则寓言故事,《种树郭橐驼传》虽然题名为“传”,但兼有寓言性质。
二者描写的主人公均是身怀绝技,身份低下的小人物。
在《庖丁解牛》中,庖丁是一位有名无姓,社会身份低下的为梁惠王做饭的厨师。
文章第一段通过正面描写庖丁解牛的技术,“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意思是“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
”从动作和声音两个方面来正面描写庖丁技艺高超。
第二段是一个过渡自然段,通过梁惠王问“技盖至此?”来阐述庖丁解牛的技术已经超过技术了——“进乎技”。
同时庖丁回答如今他的技术是“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这又与他不断实践、小心谨慎形成了对比。
结尾部分以梁惠王“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来收尾。
文章中庄子对庖丁解牛技术的描写极为高妙,庖丁在说明他技术之所以炉火纯青的原因时,第一个说明的是自己的技术是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获得的。
第二说明得“道”
之后,自己才会游刃有余,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主观的能动性。
第三,说明自己虽然得了“道”,但临到解决疑难部分时,仍需小心谨慎,才会成功。
《种树郭橐驼传》中,文章在开始就介绍了主人公郭橐驼名字的由来,人们对于郭橐驼,能知其原名,可见他是为身份低下的小人物。
而所谓“驼”,则能让我们联想起因劳累而驼背的农民。
至于人们称他“橐驼”,本来有轻视嘲谑的意味,好在他并不反感,反倒认为“甚善”,用以自称。
接下来第二段从侧面来展现郭橐驼技艺的高超,“凡长安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然后通过第三段“有问之”和第四段“移之官理,可乎?”来过渡,两相对比。
第二部分即第三段写郭橐驼种树与他人种树的不同。
实际上是能否做到“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问题,“天者全而其性得。
”而不善于种树的人“爱之太恩,忧之太勤”。
这些描写,能唤起我们对生活经验的联想,从中得到启发。
接下来第三部分即第四段把种树之理移向政务。
“见长人者好烦其令,”与不善种树的人构成对应,“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好像是很怜爱百姓,但最终是给他们造成了灾祸。
说明无论种树还是治民都要“顺天致性”的道理。
结尾同样以问者“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来收尾。
《庖丁解牛》和《种树郭橐驼传》都是通过对小人物技艺高超的描写,来得出“养生”或“养人术”的道理,结构上也是先展示结果,然后过渡,最后收尾。
通过这两篇文章的比较教学,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教的效果,还可以让学生在同类或相似的知识或作品中掌握其中的规律和共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能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
(二)同中求异
《庖丁解牛》和《种树郭橐驼传》在人物的塑造以及结构的构造上有很大相似之处,但不同作者笔下的作品在思想上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首先,《庖丁解牛》节选自《庄子•养生主》(《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
庄子的思想很复杂,很难用几句话来讲清楚,思想主体有:相信宇宙和人生存在着一种自然的法则,即“道”。
“道”主宰一切,人应该顺应它,不应该违逆它。
他主张人应该逍遥自在,安贫乐道,认为这样的人生才是理想的人生。
他追求的是“逍遥游”,即绝对的个人自由,真正的万物平等。
《庖丁解牛》中庄子用这一寓言故事比喻养生之法。
文章中庄子对庖丁解牛技术的描写极为高妙,这则故事一是说明了养生应顺应自然,就像解牛应当顺应牛的肌理一样;二是要遵循客观规律行事,才能充分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而在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中,作者柳宗元所处的是中唐时代又是唐王朝极盛后的中衰阶段。
《种树郭橐驼传》是
(下转第127页)
118
机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求计算机任课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增加计算机实践环节,让学生多接触计算机,多动手操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丰富计算机教学内容,有效的提高计算机教育教学质量,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多高素质的计算机专业化人才,推进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发展完善。
3.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化素质
教师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主导者和组织实施者,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关键环节,对于推进计算机教学改革,全面提高计算机教育教学质量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上文提到,高校在建立校企合作的平台时,应该鼓励教师参与到企业的实际网页制作、系统维护中去,让教师在实际中提高专业化素质,进而提高教学水平,有助于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另外,高校应该借助政策优势,鼓励计算机师资队伍通过出国留学、访问、交流学习和项目培训等,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最后,高校应当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并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促进科研事业的发展,从而推进计算机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4.完善教学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办法
对于高校来说,在进行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也
柳宗元写于安史之乱后,针对官府扰民、百姓疲敝不堪的社会现状有感而发。
从“种树”说到“养人”,柳宗元借一位其貌不扬的种树人这样形象完整的让道理寓于其内,出乎其中。
而且柳宗元并不满足与阐明种树的大道理,将道理移之官理也是如此。
柳宗元在这里,巧妙地抨击了那些为官一任、扰民一方的昏庸之辈,对那些专做表面文章的烦乱政令表示了自己的痛恨。
柳宗元的这篇文章,对今天的人们还有一层意义是他预料不到的,那就是现在的家庭教育,也很类似郭橐驼的种树。
对孩子其实也只要植好根、培好土、浇好水就行了,在关键时刻加以注意,其余时间完全应该让他们顺其天性发展。
然而今天不少作父母的却注意的太过分,到了“溺爱”的程度,这样做,用《种树郭橐驼传》里的话来说就是: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很难培养出有用之才。
在这个问题上,认真读柳宗元的文章,用心琢磨一下郭橐驼的话,极为益处。
虽然《庖丁解牛》和《种树郭橐驼传》都是通过两位小人物的描写来得出“养生术”和“养人术”,但在《种树郭橐驼传》中是有一定的批判性质的,作者柳宗元是通过种树之理来抨击专做表面文章的烦乱政令的昏庸之辈。
作者将标题为“传”,不作为一般寓言来讲,其实是在树立这一人物形象的同时,表达作者的政治见解。
此外,虽然《庖丁解牛》和《种树郭橐驼传》在结构上极为相似,但仔细品读还是有不一样的地方。
例如:《庖丁解牛》中在刚开始描写庖丁解牛技艺高超的时候,是通过正面描写,“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意思是“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
”我们在这里可需要同时对教学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方法不断创新和完善,这是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体现在日常的计算机教学活动中就是,教师必须时时刻刻关注计算机领域的前沿发展趋势,注意计算机理论的发展完善,然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相关方面的信息和知识,从而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领域的专业前沿信息也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相关基础知识。
另外,高校通过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可以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状态,不断提高其操作计算机的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进行计算机教学改革是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从而助推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历史使命,这就要求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工作者应该以改革为契机,贯彻落实国家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型人才的新要求,敢于尝试和创新,全力开创我国高校计算机教育教学的新局面。
高校在计算机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帮助学生在计算机专业化技能方面取得更高的成就,借此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有助于学生未来的就业。
(作者单位: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以看到是从动作和声音两个方面来正面描写庖丁技艺的高超。
而在《种树郭橐驼传》中,是从侧面来烘托郭橐驼种树技艺的高超,“凡长安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通过描写长安富人争着迎接和雇佣郭橐驼来种树为他们观赏游玩来说明郭橐驼种树的技艺。
四、 结语
比较阅读是非常适合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
无论是在教材建设上还是到各级考试,都确立了比较阅读的重要地位。
在课堂中运用比较阅读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于教师而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多种活动,例如比较阅读专题研讨活动、比较阅读成果展示会、比较阅读经验交流会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比较阅读的实践,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此外,教师还应该充分挖掘课内外的语文资源,例如工具书、课外读物、影视资源等,以此来拓宽比较阅读的广度,教给学生比较阅读的原则和方法。
另外,需要注意一点的是:不是每一篇文章都需要比较,不要为比较而比较,要根据具体情况抓住重点,突出特点,举一反三。
重点是让学生学会比较研究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于学生而言,学生应该增强比较的意识,养成比较阅读的习惯。
光听老师讲而自己不去练、不去实践是不行的,学生自己应该做到讲练结合,落实比较阅读的训练,如果学生能够经常性地同中辨异、异中求同,能自觉主动的去比较,去探索,这样就很容易培养比较阅读的思维。
(作者单位: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上接第118页)
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