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黄陵中学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2016第二学期期中高一历史试题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60分)
一、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1、“春初砍山,众木尽噘。
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
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
”上述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B.铁犁牛耕C.耜耕D.耦犁
2、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代役。
此规定有利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3、国家发改委、国家物价局等多次发布条文,要求商品销售要实行明码标价。
这一行为在我国最早可以追溯到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朝 C.汉朝 D.明清时期
4、“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
远志,无有居心。
”这段话主张
A.民贵君轻B.重农抑商C.农商并重D.寓兵于农
5、据史料记载,1
6、17世纪时,西属拉美国家墨西哥和秘鲁的白银生产量约占世界的85%,其中近半数流入了中国,这主要是因为
A.中国手工业高度繁荣B.东西方的经济交流空前发达
C.中国的政治制度先进D.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6、黄梅戏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
挑水来你浇园。
寒窑随破能避风雨,”这段唱夫妻恩爱
苦也甜词反映了我国古代()
①自耕农富裕祥和的生活状况②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位
③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④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是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7、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
A.分封制的瓦解B.封建王权的强化
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D.上层建筑的变化
8、.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
土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这种现象对社会发展产
生的消极影响是()
A.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B.自耕农数量减少
C.国家赋税收入锐减D.土地兼并加剧
9、春秋时期,有些人以牛或牛耕作名字,如孔子的弟
子冉耕,字伯牛,又有司马牛名犁;晋国还有个力士
叫牛子耕。
这说明 ( )
A.当时盛行图腾崇拜而以牛来命名 B. 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C春秋时期已有牛耕技术 D.巧合而已,无任何实际含义
10、中国古代瓷器生产技术高超,咏“瓷”诗句众多。
如:“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大邑烧瓷
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
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矛
斋也可怜。
”诗中的“越窑”和“大邑”分别以生产什
么瓷器出名 ( )
A.青瓷、粉彩瓷器B.粉彩瓷器、白瓷
C.青瓷、白瓷D.白瓷、青瓷
11、史书记载:1872年,广东南海商人陈启源自海外归来,次年在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采用蒸汽机和传动装置,雇工数百,产品行销欧美,获利颇丰。
这说明继昌隆缫丝厂
A.属于近代意义的民族工业 B.是外国资本在华创办的企业
C.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D.使用中国传统工业生产方式
12、农工商部向各省发出长篇通告,提出欧战正是“工商业发达之转机”,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
该材料说明
A.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B.糖类、棉毛织物等行业发展迅速
C.民国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D.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13、下列有关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开始由地主阶级发起领导,资产阶级逐渐取而代之,掌握了近代化的领导权
B.推动力主要来自外部,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
C.经历了由轻工业到重工业的发展历程,没有形成独立的工业体系
D.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迅速发展,近代工业开始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14、19世纪70年代,宁波买办严信原创办轧花厂,因惧怕官吏们反对,所以表面上依附于日本人的保护之下。
造成以上现象的根源是()
A.中外合资生产开始形成
B.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外国的大力支持
C.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
D.民族资本主义生存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5、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开始从伦理道德为中心的文明优劣观转变到以强弱为中心的文明优劣观”,并且“自强”也成为中国观念的重心所在”。
体现这一转变的最初实践是
A.编著《海国图志》B.成立总理衙门C.创办洋务企业D.派人出国留学
16、1914~1920年,中国生产的植物油、面粉等工业品的出口
数量大幅度增加,同一时期进口货物的数量却大幅度减少,这
主要是因为 ( )。
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C.洋务运动的推动 D.中国民众的抵制日货运动
17、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为中国的资本主义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这些条件不包括()A.最先进的技术的传人B.商品市场的扩大
C.劳动力市场的形成D.一定数量货币财富的积累
18、中国民族工业遭到空前的洗劫和破坏是在()
A.鸦片战争期间B.甲午战争期间
C.八国联军侵华期间D.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期间
19、国民政府和四大家族官僚资本通过哪些方式吞噬民族企业()
①直接投资②加入官股③收买、敲诈④没收
A.①②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0、下列体现洋务派“求富”主张的实践活动是( )
A. 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B. 开办轮船招商局
C. 成立天津机器制造局
D. 设立农工商总局
21、经过了以深圳特区建设为代表的第一轮对外开放浪潮,1989年,邓小平说:“现在国际上担心我们会收,我们就要做几件事情,表明我们改革开放的政策不变,而且要进一步地改革开放。
”这说明开发、开放浦东
A.是中国产业更新换代的标志
B.开发了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C.成为新时期政治经济风向标
D.是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试点
22、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最核心的任务是
A.巩固无产阶级政权 B.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C.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D.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23、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
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
”这一时期“好路”的“路标”是
A、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B、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建立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24、“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
”诗中反映的主要历史信息是()
A.自然灾害的发生B.农村劳动力流失
C.“大跃进”中的大炼钢铁运动 D.农村生产力水平下降
25、新时期我国逐步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是()
A.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C.内地——沿海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
D.经济特区——内地——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26、20世纪60年代末,灰、绿、蓝成了中国服装的主色调,肥、大、宽成了中国人服装的基本式样,军装和“干部服”盛行,这反映出( )
A.国人追求舒适的生活方式
B.国家贫穷落后
C.“左”倾思想盛行
D.当时的世界时尚
27、2013年3月12日,一个特殊的族谱展览在佛山市图书馆开展。
66岁的佛山人庞日泉共花了18年时间手写完成了佛山陈氏、庞氏九卷族谱长卷,反映了这两个家族近千年的历史变迁,值得注意的是,女性也进入了其族谱。
“女性也进入了其族谱”的原因有
①社会制度的变革②社会经济的发展③民主政治的进步④文化教育的普及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8、20世纪初,实业家张謇要了解全国各地商业信息,可采用的最快捷的方式是
A.乘坐飞机赴各地了解 B.乘坐火车赴各地了解
C.通过电话了解D.通过无线电报输送讯息
29、1915年离开中国的俄国人赛可夫回国后,把在中国生活的十五年期间的所见所闻写了篇“备忘录”,他的回顾性材料中不可能包括()
A.听见别人喊他的一位华人朋友为“先生”
B.乘坐了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
C.在北京观看电影《定军山》的首映演出
D.在报纸上看到关于同盟会成立的新闻
30、近代从“老爷”、“大人”到“同志”、“先生”的称谓变化,反映了 ( )。
A.资本主义经济取代了封建经济
B.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
C.资产阶级的民主、平等观念影响着国人
D.西式称呼取代了中式称呼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0分)
31.(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墨子》中说:“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
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
材料二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
为了保证赋税、徭役和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
“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
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
……自耕农这一阶层很不稳定,经常分
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请回答:
(1)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古代社会怎样的生产方式?(2分)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6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自耕农经济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4分)
32.(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醒世恒言》叙述:明朝浙江淳安县的一个小地主,依靠仆人贩售油漆等物品,致富数千金,于是购置田产,居为大地主。
又有苏州王宪,出身于大地主家庭,经营了一个玉器店铺,更富裕了。
材料二《郑氏规范》介绍,大地主郑氏家族的条规规定:“佃人用货币折租。
”
材料三《清代全史》叙述:杭州人张翰的祖先在成祖末年(明朝)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忻织泞布精良,“每下一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
请回答:
(1)以上材料,反映了明朝什么社会经济现象?(2分)
(2)材料中提及的人物从事的经济活动有哪几种?(2分)上述经济活动对明朝社会经济发展各有什么影响?(3分)
(3)哪一种经济活动是当时社会经济的主流?(1分)为什么?(2分)
33(8分)、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应的问题。
材料一1896年,荣氏兄弟决定筹办面粉厂。
在办厂审批时因为没有送礼遭到当地士绅的反对,幸好两江总督刘坤一是倡导办实业的官员,一连下了八道批示要求地方官支持实业。
最终才导致保兴面粉厂、振兴纱厂等企业的创办。
材料二1914年“一战”爆发。
西方列强忙于战争,中国市场进口棉纱减少,还纷纷向中国大量订购面粉,荣氏企业便大力扩充规模……荣氏企业在每个袋装面粉中塞入一个铜板,以博取顾客的中彩心理,引发了大家竞相购买……机制面粉价廉物美,并毫无毒素,很快便在面粉业立足、发展起来。
材料三抗战时期,荣氏工厂惨遭浩劫。
抗战后,荣氏企业试图东山再起。
但继之而来的是同根相煎,再加上美国产品的涌入,以及通货膨胀,荣氏企业终难恢复战前的辉煌。
(1)根据材料一指出荣氏企业在创办初期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2分)
(2)概括材料二中荣氏企业得以发展的因素。
(4分)
(3)材料三中的“同根相煎”是什么意思?(2分)
34.(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8年10月25日,山东范县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花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认为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
材料二“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
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材料三、《春天的故事》是一首家喻户晓的歌颂邓小平和改革开放的歌曲,歌中唱道:“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市,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材料四: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讲话中提到:“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
“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
“发展才是硬道理”。
“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1)材料一中“新乐园”在当时指什么?(1分)
(2)材料二体现了农村实行怎样的经济体制? (2分)这产生了什么影响? (2分)
(3)“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历史事件?(2分)
(4)“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什么?(1分)(5)材料三中,邓小平的南方讲话促使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2分)
2015—2016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历史试题答案(高一历史)
一、选择题:
1、A
2、D
3、B
4、B
5、A
6、B
7、C
8、A
9、C 10、C 11、A 12、D 13、B 14、D 15、
C 16、B 17、
D 18、D 19、D 20、B 21、C 22、D 23、C 24、C 25、B 26、C 27、D 28、D
29、B 30、D
二、非选择题:
31. (12分)(1)生产方式: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2分)
特点:封闭性、分散性、落后性;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任答其中三点,)(6分)
(2)地位:自耕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2分)
作用:大批自耕农的存在是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
(2分)
32(10分)答案:(1)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分)
(2)经营商业活动、兴办手工工场(2分):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从事封建地租剥削: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3分)
(3)投资田产是当时经济活动的主流(1分),因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2分)
33、答案:(8分) (1)有利因素(1分):地方实力派官员倡导办实业;不利因素(1分):地方士绅的阻挠和反对。
(2)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荣氏企业抢抓机遇,善用促销手段,产品质量好。
(4分)
(3)国民党发动内战,社会政局动荡。
或受到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2分)
34、(10分)(1)、人民公社。
(1分)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
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2分)
(3)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2分)
(4)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1分)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