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教学目标
1.识记作家、作品,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2.理解诗词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3.掌握诗词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著名作家方方写过一篇文章《喜欢苏东坡》,弄得丈夫有些吃醋,酸溜溜地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方方回答:当然,只要苏东坡肯娶我。

可见苏轼在女孩子心目中还是很有市场的。

他的魅力何在呢?在你心目中苏轼是一个什么形象?结合学过的诗句回答。

(豪放、豁达、浪漫、幽默)
二、相关知识
1.作家简介
苏轼(1037.1.81101.8.24)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江城子,一作《江神子》。

唐词单调,始见《花间集》韦庄词,单调三十五字,七句五平韵。

或谓调因欧阳炯词中有“如(衬字)西子镜照江城”句而取名。

宋人改为双调,七十字,上下片都是七句五平韵。

欧阳炯单调词将结尾两个三字句加一衬字成为七言句,开宋词衬字之法。

后蜀尹鹗单调词将起首七言句改作三字两句,开宋词减字、摊破之法。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

当时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自请外调。

二十年仕途奔波,妻子亡故。

这一切的一切都令他感伤……苏东坡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

正月二十日这天夜里,他梦见爱妻王弗,便写下了这首悼亡词。

苏轼的妻子王弗在16岁时嫁给苏轼,二人两情相悦,相敬如宾,恩爱有加。

然而,十年之后,王弗不幸早逝。

27岁,正值王弗如花似玉的年龄,二人的甜蜜生活才刚刚开始不
久,苏轼悲痛欲绝,久久不能忘记。

独自一人的生活十分孤独难熬,就这样熬过了又十个年头,此时的苏轼任职山东密州,一夜梦回往昔,有感而作此词。

三、诗词诵读
(1)……不思量,自难忘。

诵读指导:注意词语“两茫茫”的朗读特色、轻音“思量”、重音“难忘”的朗读。

“十年”一词要读得悠长而凝重;“两茫茫”要读出迷茫的感觉,而且“茫茫”的境界是阔大的,所以我们要尽量把声调压低,拉长;中间“生死”两个字,音调要拔高。

(2)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诵读指导:“孤坟”,这是一个非常凄清冷寂的意象,我们自然要读出孤寂感;而前面“千里”一词,要用我们语音的悠长来表现其距离感;“无处”读出无奈与无助来,“话”字不妨重读;“凄凉”不用说,一定要悲戚,最好能带出颤音。

(3)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诵读指导:朗读注意“纵使”读长,“尘满面,鬓如霜”短促。

(4)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诵读指导:表现出梦中相见时的复杂情感:惊喜和痛苦的交加。

“相顾无言”开始,要读得悲伤;“唯有泪千行”语带颤音;“肠断处”要读出特别伤痛的感觉。

(5)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诵读指导:“料得”推测之词,语气却又十分肯定。

“明月夜,短松冈”是短句,却是长节奏朗读法。

四、整体感知
1.翻译这首词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宋代〕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注释:
两茫茫:指双方茫然不相知。

千里孤坟:王弗葬地在四川眉山,与苏轼任职的山东密州相距遥远,故称亡妻的坟为“千
里孤坟”,有感伤自己不能与她同穴相伴之意。

幽梦:隐约迷离的梦。

轩窗:窗户。

短松冈:长着矮小松树的山冈,指王弗坟茔所在地。

译文:
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忘怀。

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没有地方能诉说心中的悲伤凄凉。

即使你我夫妻相逢怕是也认不出我来了,我四处奔波早已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昨夜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看见你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

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无言,只有泪落千行。

料想你年年都为我柔肠寸断,在那凄冷的月明之夜,在那荒寂的短松冈上。

2.题解《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一生共有三个伴侣:结发妻王弗、继室王闰之、侍妾王朝云。

王弗去世后,娶王闰之,朝云安居侍妾之位,陪着苏轼贬谪岭南,病死于惠州。

苏轼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

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

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

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

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

可惜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26岁就去世了。

这时苏轼中年丧妻,其心中的沉痛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21岁中进士,开始为宦生涯。

宋神宗熙宁八年(乙卯年,公元1075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自请外调,在密州做地方官。

这时他已经40岁了,二十年仕途奔波沉浮,妻子亡故已十年。

现实里的境遇,对亡妻依旧的一往情深,这年正月二十日夜,苏轼梦见亡妻王氏,便写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悼亡词。

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

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3.本词题为“记梦”,写“梦”,上阕是写梦吗?是否删除?
不能,是一个情感铺垫。

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了。

4.理清本词的思路
上阙:死别之痛和相思之苦――写景、记事、抒情,以白描取胜
下阙:梦见亡妻和相见之喜――写人、写事、写情,无声胜有声
时间线索:梦前――如梦――梦后
五、品读与探讨
(1)“不思量,自难忘。


如何理解“两茫茫”?传达了怎样的情思?
“茫茫”二字传达出了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

“两茫茫”,就不只是讲诗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

生者和死者,一样的情思,一样的哀绪。

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

“两茫茫”所表现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直笼罩全篇。

“不思量?自难忘”是否矛盾?
“不思量,自难忘”,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

“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

说不思量,即是思量。

因为这种思念,既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可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所以是“不思量,自难忘”。

(2)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如果坟近在身旁,就“有处”“话凄凉”?
这是抹煞了生死界限的痴语、情语呀!
教师补充:王弗死后,迁葬于四川眉山(苏轼的家乡),而此时苏轼则在密州任所,不止千里之隔。

死者在千里之外,没有昔日的伴侣近在咫尺相陪,九泉之下若有灵,连诉话凄凉的地方也没有。

这该多么孤寂清冷!至此,作者通过生者与死者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隔离,表达了对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远不得相逢的遗恨。

(3)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请想象苏轼“尘满面,鬓如霜”的形象,找一些词句来概括其特点。

一个老者、饱经风霜、灰尘满面、鬓角如霜、生活坎坷……
小结:一个老者,一个饱经风霜的老者,十年的奔波劳碌、辛劳坎坷,让满腔豪情的苏轼灰尘满面、鬓角如霜,而此时的苏轼才四十岁,一个正成熟的年龄却过早的衰老了。

教师补充: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

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压,因而请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

仕途坎坷,遭际不幸,转徙外地,艰辛备尝。

可以说,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都含蕴在这六个字之中了。

作此词时,苏轼年仅四十,说“鬓如霜”不无夸张,但我们也由此可见其生活之蹭蹬和心境之凄凉。

(4)作者是如何为下阕记梦做铺垫的?
“十年”,是漫长的时间;“千里”,是广阔的空间。

在这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又
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诸于梦中相会了。

以上四句为“记梦”作好了铺垫。

(5)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下阕首五句记梦。

请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描绘,加入想象,越细腻逼真越好。

教学预设:还是那个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亲切而又熟悉的小窗,终于见到魂牵梦萦的你,那个娇小温柔的你,你还在对镜梳妆,还没有看见我呢?我是该悄悄蒙上你的眼睛让你看看我是谁,还是给你一个甜蜜的拥抱呢?可是作者与妻子相见,却没有卿卿我我,也没有共诉衷肠,而是“相顾无言,泪流满面”!
“梦”是“幽梦”,一“幽”字写出了梦境之缥缈朦胧。

“忽还乡”的“忽”字也值得玩味。

梦可以超越时间、空间,也可以打破冥冥世界与人间社会的幽隔。

“忽”字写出了千里归乡之快速,亦写出了与亡妻相见之容易。

“小轩窗,正梳妆”,看似梦境记实,实际是恩爱夫妻平居生活的生动写照。

写出了一对年轻夫妻相亲相爱的和美关系和幸福生活的情景。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十年死别,思念至苦,一旦相见,该有千种哀愁、万种凄凉要向对方倾诉;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无言胜过有言,万千思绪尽在其中了。

(6)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梦醒了,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
“明月夜,短松冈”营造了悲凉肠断的环境氛围。

诗人的思绪又回到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

短松岗,即指王弗的墓地。

诗人推想妻子的亡灵在年年的.明月之夜,在遍植松树的坟地上,该是何等伤心断肠!
探究一:《江城子》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悼亡词。

请想一想,词人是如何把现实和梦境交织起来抒写悼亡之情的?
梦是不真实的,它往往是做梦者内心活动的真实反映。

就记梦一类作品而言,毋宁说更是作者郁塞沉积的思想感情的勃然兴发。

本诗以“梦前——梦中——梦后”为时间线索,将“现实——梦境——现实”交织起来,抒发凄婉诚挚之情。

起笔彼、我合写,“两茫茫”状幽明相隔,惘然无尽,而“自难忘”愈见自然真挚。

“无处话”一句,既承难忘,又点阻隔之遥。

“纵使”以下三句,由假设转出相逢,融入自我身世之感。

下片“夜来”以下四句记梦,意幻情真,虚中带实。

“料得”以下三句,从梦境中回到现实,写梦后设想对方念己“年年断肠”,柔情绵绵无尽,令人酸楚。

探究二:本词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1)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

梦是虚幻的、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

或者可以说,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才格外地显得情真意切。

(2)情感真挚,以情动人。

感情的表现,在梦前和梦中,前后一致;而随着入梦和梦醒,又一步步深化:死别相思苦;相思不见,无处话凄凉苦;积思成梦,幽梦话凄凉亦苦;梦醒而只剩得冷月松冈,则更苦。

全词凄婉哀伤,出语悲苦,真可说是一字一泪!千百年来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以情动人。

(3)想象丰富、构思精巧。

作者从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之中来驰骋自己的想象,并把过去,眼前,梦境与未来融为统一的艺术整体,紧紧围绕“思量”、“难忘”四字展开描写。

上片八句写梦前的忆念及感情上的起伏,下片前五句写梦中的悲喜,末三句述梦后的喟叹。

情节,有起有伏;用笔,有进有退,感情,有悲有喜;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

(4)语言爽快,纯系白描。

由于这是一首抒写真情实感的词作,语言也极其朴素自然,明白如话,毫无雕琢的痕迹。

这样质朴的语言又与不同的句式(三、四、五、七言)的交错使用相结合,使这首词既俊爽而又音响凄厉,恰当地表现出作者心潮激荡、勃郁不平的思想感情。

五、课堂小结
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

用词写悼亡之情,为苏轼首创。

该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

上片写诗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

下片记述梦境,抒写了诗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

全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

既写了王弗,又写了诗人自己。

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

这首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六、课堂练习
1.这首词的题是“记梦”,词人在梦中梦到了什么?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词人梦见自己回到了故乡,妻子正像当年一样,凭窗梳妆,夫妻相见,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惟有相顾垂泪。

这表现了词人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之情。

2.请用一句诗小结梦前、梦境、梦后的情感。

示范:
梦前——此情无计可消除
梦中——此时无声胜有声
梦后——此恨绵绵无绝期
七、拓展延伸
艾治平:从这首词看,苏轼追求的似是一种更高的生活情趣,是能够互通衷曲的人生知己,因此他虽写的只是个人生活范围的感伤,却不粘不滞,冰清玉洁,在悼亡词中是不可多得的佳作。

唐圭璋:此首为公悼亡之作。

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音响凄厉,诚后山所谓“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也。

王方俊:本词通篇采用白描手法,娓娓诉说自己的心情和梦境,抒发自己对亡妻的深情。

情真意切,全不见雕琢痕迹;语言朴素,寓意却十分深刻。

中国古代诗歌中虚与实:
“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等。

“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实象、事实、实境。

一般情况下,“虚”包括三种:
①虚幻世界和梦境。

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也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虚幻之景。

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

梦是虚幻的、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

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才格外地显得情真意切。

②想象和回忆。

《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

③设想之境。

例如柳永的《雨霖玲》一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

八、结束语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生活中你有类似的体验吗?
不是为了让我们心情沉重,而是因为太多轻浮的东西,很少有来自灵魂深处的触动。

“雨后的青山,像泪洗过的良心”,多美的境界,让我们在以后的岁月里懂得爱,更懂得珍惜,
呵护每个人记忆里那永远的“明月夜,短松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