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抗生素及概述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抗菌谱更广,抗菌活性增强; 5. 有良好的抗生素后效应和免疫调节功能; 6. 主要用于呼吸道、泌尿道和软组织感染; 7. 不良反应较少
阿奇霉素
1、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皮肤软组 织感染和衣原体所致的传染性疾病 2、口服吸收良好,主要通过胆汁排 泄,半衰期68-72h 3、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肝功能 受损慎用
氨基糖苷类
氨基糖苷类
氨基糖苷类 四环素 类 氯霉素 类 林可霉素 类
5. 抑制细菌叶酸的代谢
磺胺类药物 ① 二氢喋啶 + H2N COOH (-) 二氢叶酸合成酶
外源性叶酸 (动物) 三甲氧苄氨嘧啶 ② 叶 酸 (-) 还 原 二氢叶酸还原酶 酶 二氢叶酸 四氢叶酸 一 碳 转 移 酶 嘌呤、嘧啶
G+
G-
3.抗菌活性
是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常 用最低抑菌浓度(MIC)与最低杀菌浓度 (MBC)两个指标进行评价。
4.抗菌药后效应 (PAE)
抗菌药在停药后血药浓度虽已降至最低抑 菌浓度以下,但在一定时间内细菌仍受到持 久抑制的效应。
机
体
抗菌作用
抗菌药物
耐药性
病原菌
抗菌药的发展情况
1、1909年,德国学者保罗.埃尔和希发明治 疗梅毒和锥虫病的“魔丸”胂凡纳明,首先 建立“化学治疗”的概念
现象。
头孢噻呋
1、水中不溶, 目前有钠盐和盐酸盐 2、第三代头孢,广谱 3、注射给药,经肾排泄,T1/2猪可达14h,犬4h,一 般每日一次量 4、注意事项:肾功能不全者调整剂量,马在应激条件 下应用本品可伴发急性腹泻致死 5、进口: 辉瑞易速达(头孢噻呋晶体注射液),药效几天 英特威克百特注射液(硫酸头孢喹肟注射液2.5%)
(三)β-内酰胺酶抑制剂
本身没有或有较弱的抗菌活性,常与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合用,增强后者疗效。 克拉维酸(棒酸)和舒巴坦
优立新:舒巴坦和氨苄西林 辉瑞速诺:阿莫西林和克拉维酸,用于宠物外伤
细菌耐药机制
产生水解酶——β-内酰胺酶
β-内酰胺酶的“陷阱机制”或 “牵制机 制” 靶位结构PBPs发生改变 细菌细胞壁或外膜通透性改变 增强药物外排 细菌自溶酶减少
核糖体
氨基糖苷类 大环内酯/林可霉素/链阳霉素 四环素 氯霉素
DNA
喹诺酮类 硝基唑类 磺胺类
1.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
O O P O O CH2-CH-CH2 O O C O C O
多黏菌素B、E
制霉菌素
HO
(R1) (R2)
麦角甾醇(真菌)
磷脂酸(细菌)
2.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革兰氏阴性细菌 细胞壁比较图
药物相互作用
与丙磺舒合用→效能↑
与氨基苷类合用→协同,但不能混合静注
与抑菌药合用→效能↓
不能与重金属,铜、锌、汞配伍
不能与氨基酸营养液合用
半合成青霉素类
优点 广谱、长效 耐青霉素酶 过敏反应发 生率低
代表药 氨苄西林 阿莫西林 苯唑西林 氯唑西林 苄星西林
半合成青霉素类抗菌 谱
第二代大环内酯类
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 罗红霉素(roxithromycin) 阿奇霉素(azithromycin) 罗他霉素(rokitamycin)
特点:(与第 一代 大 环 内 酯 类相比) 1. 对胃酸稳定,生物利用度提高; 2. 血药浓度及组织浓度高;
3. 半衰期延长;
抗菌素
基本内容 1、 2、 3、 4、 抗菌药物概述 抗生素 合成抗菌药 抗真菌药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抗菌药概述 一、基本概念
抗菌药物
抗菌谱
抗菌 活性
抗菌药 后效应
耐药性抗生Biblioteka 效价概念区分
抗菌药=消炎药?? 抗菌药=抗生素?? 化疗药=抗肿瘤药?
概念区分
2.抗菌谱
广 窄 谱 谱 抗 抗 菌 菌 药 药
2、1932年,德国学者Domagk发现百浪多息, 开始了化学合成抗菌药物的时代。
3、1940年,Florey和Chain继Fleming(1928) 发现并提炼出青霉素结晶上市,开创抗生素 的“黄金时代”。1945年在美国上市,1953 年中国上海开始生产。
4、50年代前后是抗生素开发的旺盛期。 链霉素 (1944) 氯霉素(1947) 多粘菌素(1947) 金霉素(1948) 新霉素 (1949) 土霉素(1950) 制霉菌素(1950) 红霉素(1952) 四环素 (1953) 新生霉素(1955) 万古霉素(1956) 卡那霉素(1956) 灰黄霉素(1958) 林可霉素(1962) 庆大霉素(1963)
G+菌
部分稳定
较大
耐药 金葡菌感染
G+菌、G-菌 厌氧菌 G+菌、G-菌 厌氧菌、绿脓杆 菌 G-杆菌
稳定
低
G-菌感染
较高稳定
无
尿路感染 严重感染 替代第三代 用于G-菌感染
较高稳定
无
抗菌作用特点
1.抗菌谱:前三代对G+菌的抗菌力一代不如一代, 对G-菌的抗菌力则一代比一代强。
第四代对G+和G-菌作用都很强。
(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1 2 3 3 4 5
抗菌谱广、杀菌力强
过敏反应少
对胃酸和β-内酰胺酶较为稳定
与氨基糖苷类有协同作用
价贵,多用于宠物和局部
头 孢 菌 素 类 抗 生 素
各代头孢菌素的特点
药 物 抗菌谱 对 b-内酰胺 酶稳定性 肾毒性 临床用途
第一代 ~噻吩、 ~唑啉 ~氨苄、 ~拉啶 第二代 ~呋辛、 ~孟多 ~克洛 第三代 ~噻呋、 ~他定 ~曲松、 ~哌酮 第四代 ~喹肟、 ~匹罗
13 H3C
H 2C H 3C O
14 1 2
3
O CH3 O
CH3
OH
常用药物: 红霉素 吉他霉素 (北里霉素) 泰乐菌素 替米考星 泰拉霉素
大环内酯类
共同特点: 抗菌作用:抗菌谱较广(比青霉素),为抑 菌药 作用机制:与核蛋白体50S亚基结合,抑制蛋 白质合成 耐药性:同类不完全交叉耐药 临床应用:呼吸道感染、软组织感染
G+
G-
3.抑制核酸的合成
正常情况下核酸的合 成
氟喹诺酮类药物抑制核酸合成
4.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氨基苷类:与30S亚基结合,影响蛋白质合 成全过程 四环素类:与30S亚基结合,阻碍肽链形成 氯霉素、林可霉素和红霉素:与50S亚基结 合,阻止肽链形成和延长
抑 制 细 菌 蛋 白 质 合 成 ︱
大环内酯 类
抗生素
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天然青霉素类
青霉素类 β-内酰胺类
半合成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先锋霉素)
细菌的细胞结构
细菌细胞壁位于细胞质膜之外, 为人体细胞所不具有。
粘肽 (二糖十肽)
转肽酶
抑 制
粘肽交 叉联结
×
细胞壁
缺损
β-内酰胺环+ PBPS
菌体膨胀、变形 细菌裂解、死亡 水分内渗
自溶酶活化
抗菌作用机制
抗生素基本分类
1、抗革兰氏阳性菌 2、抗革兰氏阴性菌 3、广谱抗生素 4、抗真菌性
三、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1.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 2.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3.抑制核酸的合成 4.抑制细菌叶酸的代谢 5.抑制细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作用机制
细胞壁
b-内酰胺类 b-内酰胺类/b-内酰胺酶抑制剂 磷霉素 糖肽类
抑制细菌细胞壁肽聚糖 的合成→杀菌 激活细菌自溶酶→细菌 自溶
葡萄球菌给药前
葡萄球菌给药后
抗菌特点
1. 对G+作用强,对G-作用弱 2. 对繁殖期细菌作用强,对静止期细菌作用弱
3. 对人和哺乳动物细胞无影响
(一)青霉素类抗生素
天然青霉素类
优点 杀菌力强 毒性低 使用方便 价格低廉
缺点 不耐酸和 青霉素酶 ,抗菌谱 较窄,易 过敏。
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红霉素
第一代大环内酯类 红霉素
(一)体内过程
1. 吸收:碱性不耐酸,口服用肠溶片或硬脂酸盐, 静脉滴注用乳糖酸红霉素;
2. 分布:较广,可透过胎盘但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胆汁中浓度最高 3. 消除:主要经肝脏代谢, 胆汁排泄
(二)抗菌作用
1. 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似而略广 G+球菌:金葡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
耐药机理
作用靶位的改变 1- 青霉素结合蛋白 (PBP)对b 内酰胺类
R R
2- 核糖体对大环内脂类 3- DNA 旋转酶对奎诺酮类
泵出现象 肠杆菌科细菌对四环素和喹诺酮耐药 产生水解酶灭活底物 1- b 内酰胺酶灭活 b 内酰胺抗生素 2- 酶使氨基糖苷类降解 通透障碍 肠杆菌科细菌对大环内脂类耐药
E
Chromosome
Plasmid
耐药性的“恶性循环”
感 染 合 理 治 疗 耐药性 增 加 不 合 理 治 疗 临 床 治 愈 细 菌 消 除
传
播 未 选 择 耐 药 菌
细 消
菌 除
23
细菌耐药是一种被人类强化的自然现象。
敏感 耐药
5.抗生素效价
是指抗生素的作用强度。是衡量抗生素 有效成分含量的尺度。常以重量单位或效价 单位(U、IU )表示。一般来说1mg是1000U (1)合成、半合成抗生素: 注射用苯唑西林钠 0.5g/瓶; 氨苄西林钠 0.125g/片 (2)天然抗生素: 注射用硫酸链霉素 100万IU/瓶 注射用青霉素钠 0.24g(40万IU)/瓶;
+ G 杆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
相似:
G 球菌:脑膜炎双球菌、淋球菌等
螺旋体
放线菌 某些G 杆菌:百日咳杆菌、弯曲杆菌等
略广: 军团菌首选
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
厌氧菌
(三)耐药性
特点: (1)细菌对红霉素易产生耐药性,但停药易恢复 (2)本类药物存在不完全交叉耐药性: ①对红霉素耐药的菌株对其他第一代大环内 酯类仍敏感; ②对第一代大环内酯类耐药的菌株对第二代 仍敏感; ③对第二代大环内酯类耐药的菌株对第一代 也耐药;
G +
G-
耐青霉素 的G+球 菌
阿莫西林
1、微溶于水 2、耐酸,不耐酶 3、广谱,抗G+和G4、不良反应类青霉素
半合成青霉素类作用特点
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抗菌活性稍弱于青霉素G。 对革兰氏阴性菌作用与四环素类相似或略强, 但不及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和多黏菌素。 对耐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无效。
本类小结
1、天然青霉素多缺点,半合成青霉素补缺点, 头孢四代特点各异 2、繁殖期杀菌剂(作用于细胞壁合成) 3、杀菌作用表现时间依赖性 4、主要不良反应为过敏
二、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H 3C H 3C OH
12 10 11
O
9 8 7
CH3 OH
6 5 4
OH
CH3
H3C CH3 N HO O OCH3 CH3 O CH3
对氨基苯甲酸(PABA) + L-谷氨酸
(-) ③ 氯喹等药物喹啉环嵌入DNA序列中 核酸 (-) 2+ ④ 甲硫喹嘧胺取代核蛋白体中的Mg ⑤ 苯并咪唑类药物破坏微管蛋白 (-) 合成蛋白质
耐药性及机制
1、产生酶(水解酶、钝化酶)使药物失活 2、改变膜的通透性 3、改变作用靶位结构 4、改变代谢结构 5、主动外排机制
天然青霉素抗菌谱
G+
葡萄球 破伤风梭菌 炭疽杆 链球菌 气肿疽杆菌 丹毒杆菌 菌 菌 放线 菌
青霉素G
1. 囗服无效 (为什么?) 2. 肌注吸收迅速 3. 分布广,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 脑组织发炎 时可以透过吗?) 4. 经肾小管排泌
5. 延长青霉素作用时间有哪些方法?
青霉素G
1、遇酸碱失效,溶液久置失效 2、半衰期短(吸收、分布、转化、排泄) 3、繁殖期杀菌 4、药效:大多革兰氏阳性菌(金葡菌除外) 5、钾盐不宜静注 6、不良反应及处理(过敏)
红霉素
应用特点 ①主要用于对青霉素耐药的金葡菌所致的轻、中度感染和对青 霉素过敏的病例 ②对禽的慢性呼吸道病 (败血支原体病)、猪支原体性肺炎也有 较好的疗效。 ③红霉素虽有强大的抗革兰氏阳性菌的作用,但其疗效不如青 霉素,因此若病原菌对青霉素敏感者,宜首选青霉素。 注意事项 ①毒性低,但刺激性强。肌注可发生局部炎症,宜采用深部肌 注。 ②慎与聚醚类药物合用 ③犬猫内服可引起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应慎用。
半合成青霉素类
类别
耐酸
药物
青霉素V
特点
口服吸收好,不耐酶,抗菌谱与 青霉素相同,抗菌活性不及青霉 素,不宜用于严重感染 主要用于耐青霉素的金葡菌感染
耐酶
苯唑~ 氯唑~
广谱 长效
氨苄西林 阿莫西林 普鲁卡因青霉素 苄星西林
耐酸、不耐酶,作用于G+、G-, 对耐青霉素的金葡菌无效 半衰期长,仅适用于轻度感染或 慢性感染
2.酶稳定性:对β-内酰胺酶一代比一代稳定。
3.肾毒性:对肾的毒性一代比一代低。
4.体内分布:第三代和第四代都能透入脑脊液。
不良反应
1. 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罕见,与青霉素有交叉过敏。 2. 肾毒性:第一代多见。
3. 胃肠反应:恶心,呕吐。
4. 二重感染:长期用第三、四代及其他广谱头孢菌
素偶见二重感染或肠球菌,绿脓杆菌,念珠菌的增殖
阿奇霉素
1、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皮肤软组 织感染和衣原体所致的传染性疾病 2、口服吸收良好,主要通过胆汁排 泄,半衰期68-72h 3、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肝功能 受损慎用
氨基糖苷类
氨基糖苷类
氨基糖苷类 四环素 类 氯霉素 类 林可霉素 类
5. 抑制细菌叶酸的代谢
磺胺类药物 ① 二氢喋啶 + H2N COOH (-) 二氢叶酸合成酶
外源性叶酸 (动物) 三甲氧苄氨嘧啶 ② 叶 酸 (-) 还 原 二氢叶酸还原酶 酶 二氢叶酸 四氢叶酸 一 碳 转 移 酶 嘌呤、嘧啶
G+
G-
3.抗菌活性
是指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能力。常 用最低抑菌浓度(MIC)与最低杀菌浓度 (MBC)两个指标进行评价。
4.抗菌药后效应 (PAE)
抗菌药在停药后血药浓度虽已降至最低抑 菌浓度以下,但在一定时间内细菌仍受到持 久抑制的效应。
机
体
抗菌作用
抗菌药物
耐药性
病原菌
抗菌药的发展情况
1、1909年,德国学者保罗.埃尔和希发明治 疗梅毒和锥虫病的“魔丸”胂凡纳明,首先 建立“化学治疗”的概念
现象。
头孢噻呋
1、水中不溶, 目前有钠盐和盐酸盐 2、第三代头孢,广谱 3、注射给药,经肾排泄,T1/2猪可达14h,犬4h,一 般每日一次量 4、注意事项:肾功能不全者调整剂量,马在应激条件 下应用本品可伴发急性腹泻致死 5、进口: 辉瑞易速达(头孢噻呋晶体注射液),药效几天 英特威克百特注射液(硫酸头孢喹肟注射液2.5%)
(三)β-内酰胺酶抑制剂
本身没有或有较弱的抗菌活性,常与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合用,增强后者疗效。 克拉维酸(棒酸)和舒巴坦
优立新:舒巴坦和氨苄西林 辉瑞速诺:阿莫西林和克拉维酸,用于宠物外伤
细菌耐药机制
产生水解酶——β-内酰胺酶
β-内酰胺酶的“陷阱机制”或 “牵制机 制” 靶位结构PBPs发生改变 细菌细胞壁或外膜通透性改变 增强药物外排 细菌自溶酶减少
核糖体
氨基糖苷类 大环内酯/林可霉素/链阳霉素 四环素 氯霉素
DNA
喹诺酮类 硝基唑类 磺胺类
1.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
O O P O O CH2-CH-CH2 O O C O C O
多黏菌素B、E
制霉菌素
HO
(R1) (R2)
麦角甾醇(真菌)
磷脂酸(细菌)
2.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革兰氏阴性细菌 细胞壁比较图
药物相互作用
与丙磺舒合用→效能↑
与氨基苷类合用→协同,但不能混合静注
与抑菌药合用→效能↓
不能与重金属,铜、锌、汞配伍
不能与氨基酸营养液合用
半合成青霉素类
优点 广谱、长效 耐青霉素酶 过敏反应发 生率低
代表药 氨苄西林 阿莫西林 苯唑西林 氯唑西林 苄星西林
半合成青霉素类抗菌 谱
第二代大环内酯类
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 罗红霉素(roxithromycin) 阿奇霉素(azithromycin) 罗他霉素(rokitamycin)
特点:(与第 一代 大 环 内 酯 类相比) 1. 对胃酸稳定,生物利用度提高; 2. 血药浓度及组织浓度高;
3. 半衰期延长;
抗菌素
基本内容 1、 2、 3、 4、 抗菌药物概述 抗生素 合成抗菌药 抗真菌药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抗菌药概述 一、基本概念
抗菌药物
抗菌谱
抗菌 活性
抗菌药 后效应
耐药性抗生Biblioteka 效价概念区分
抗菌药=消炎药?? 抗菌药=抗生素?? 化疗药=抗肿瘤药?
概念区分
2.抗菌谱
广 窄 谱 谱 抗 抗 菌 菌 药 药
2、1932年,德国学者Domagk发现百浪多息, 开始了化学合成抗菌药物的时代。
3、1940年,Florey和Chain继Fleming(1928) 发现并提炼出青霉素结晶上市,开创抗生素 的“黄金时代”。1945年在美国上市,1953 年中国上海开始生产。
4、50年代前后是抗生素开发的旺盛期。 链霉素 (1944) 氯霉素(1947) 多粘菌素(1947) 金霉素(1948) 新霉素 (1949) 土霉素(1950) 制霉菌素(1950) 红霉素(1952) 四环素 (1953) 新生霉素(1955) 万古霉素(1956) 卡那霉素(1956) 灰黄霉素(1958) 林可霉素(1962) 庆大霉素(1963)
G+菌
部分稳定
较大
耐药 金葡菌感染
G+菌、G-菌 厌氧菌 G+菌、G-菌 厌氧菌、绿脓杆 菌 G-杆菌
稳定
低
G-菌感染
较高稳定
无
尿路感染 严重感染 替代第三代 用于G-菌感染
较高稳定
无
抗菌作用特点
1.抗菌谱:前三代对G+菌的抗菌力一代不如一代, 对G-菌的抗菌力则一代比一代强。
第四代对G+和G-菌作用都很强。
(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
1 2 3 3 4 5
抗菌谱广、杀菌力强
过敏反应少
对胃酸和β-内酰胺酶较为稳定
与氨基糖苷类有协同作用
价贵,多用于宠物和局部
头 孢 菌 素 类 抗 生 素
各代头孢菌素的特点
药 物 抗菌谱 对 b-内酰胺 酶稳定性 肾毒性 临床用途
第一代 ~噻吩、 ~唑啉 ~氨苄、 ~拉啶 第二代 ~呋辛、 ~孟多 ~克洛 第三代 ~噻呋、 ~他定 ~曲松、 ~哌酮 第四代 ~喹肟、 ~匹罗
13 H3C
H 2C H 3C O
14 1 2
3
O CH3 O
CH3
OH
常用药物: 红霉素 吉他霉素 (北里霉素) 泰乐菌素 替米考星 泰拉霉素
大环内酯类
共同特点: 抗菌作用:抗菌谱较广(比青霉素),为抑 菌药 作用机制:与核蛋白体50S亚基结合,抑制蛋 白质合成 耐药性:同类不完全交叉耐药 临床应用:呼吸道感染、软组织感染
G+
G-
3.抑制核酸的合成
正常情况下核酸的合 成
氟喹诺酮类药物抑制核酸合成
4.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
氨基苷类:与30S亚基结合,影响蛋白质合 成全过程 四环素类:与30S亚基结合,阻碍肽链形成 氯霉素、林可霉素和红霉素:与50S亚基结 合,阻止肽链形成和延长
抑 制 细 菌 蛋 白 质 合 成 ︱
大环内酯 类
抗生素
一、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天然青霉素类
青霉素类 β-内酰胺类
半合成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先锋霉素)
细菌的细胞结构
细菌细胞壁位于细胞质膜之外, 为人体细胞所不具有。
粘肽 (二糖十肽)
转肽酶
抑 制
粘肽交 叉联结
×
细胞壁
缺损
β-内酰胺环+ PBPS
菌体膨胀、变形 细菌裂解、死亡 水分内渗
自溶酶活化
抗菌作用机制
抗生素基本分类
1、抗革兰氏阳性菌 2、抗革兰氏阴性菌 3、广谱抗生素 4、抗真菌性
三、抗菌药物作用机制
1.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 2.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3.抑制核酸的合成 4.抑制细菌叶酸的代谢 5.抑制细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作用机制
细胞壁
b-内酰胺类 b-内酰胺类/b-内酰胺酶抑制剂 磷霉素 糖肽类
抑制细菌细胞壁肽聚糖 的合成→杀菌 激活细菌自溶酶→细菌 自溶
葡萄球菌给药前
葡萄球菌给药后
抗菌特点
1. 对G+作用强,对G-作用弱 2. 对繁殖期细菌作用强,对静止期细菌作用弱
3. 对人和哺乳动物细胞无影响
(一)青霉素类抗生素
天然青霉素类
优点 杀菌力强 毒性低 使用方便 价格低廉
缺点 不耐酸和 青霉素酶 ,抗菌谱 较窄,易 过敏。
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红霉素
第一代大环内酯类 红霉素
(一)体内过程
1. 吸收:碱性不耐酸,口服用肠溶片或硬脂酸盐, 静脉滴注用乳糖酸红霉素;
2. 分布:较广,可透过胎盘但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胆汁中浓度最高 3. 消除:主要经肝脏代谢, 胆汁排泄
(二)抗菌作用
1. 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似而略广 G+球菌:金葡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等
耐药机理
作用靶位的改变 1- 青霉素结合蛋白 (PBP)对b 内酰胺类
R R
2- 核糖体对大环内脂类 3- DNA 旋转酶对奎诺酮类
泵出现象 肠杆菌科细菌对四环素和喹诺酮耐药 产生水解酶灭活底物 1- b 内酰胺酶灭活 b 内酰胺抗生素 2- 酶使氨基糖苷类降解 通透障碍 肠杆菌科细菌对大环内脂类耐药
E
Chromosome
Plasmid
耐药性的“恶性循环”
感 染 合 理 治 疗 耐药性 增 加 不 合 理 治 疗 临 床 治 愈 细 菌 消 除
传
播 未 选 择 耐 药 菌
细 消
菌 除
23
细菌耐药是一种被人类强化的自然现象。
敏感 耐药
5.抗生素效价
是指抗生素的作用强度。是衡量抗生素 有效成分含量的尺度。常以重量单位或效价 单位(U、IU )表示。一般来说1mg是1000U (1)合成、半合成抗生素: 注射用苯唑西林钠 0.5g/瓶; 氨苄西林钠 0.125g/片 (2)天然抗生素: 注射用硫酸链霉素 100万IU/瓶 注射用青霉素钠 0.24g(40万IU)/瓶;
+ G 杆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
相似:
G 球菌:脑膜炎双球菌、淋球菌等
螺旋体
放线菌 某些G 杆菌:百日咳杆菌、弯曲杆菌等
略广: 军团菌首选
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
厌氧菌
(三)耐药性
特点: (1)细菌对红霉素易产生耐药性,但停药易恢复 (2)本类药物存在不完全交叉耐药性: ①对红霉素耐药的菌株对其他第一代大环内 酯类仍敏感; ②对第一代大环内酯类耐药的菌株对第二代 仍敏感; ③对第二代大环内酯类耐药的菌株对第一代 也耐药;
G +
G-
耐青霉素 的G+球 菌
阿莫西林
1、微溶于水 2、耐酸,不耐酶 3、广谱,抗G+和G4、不良反应类青霉素
半合成青霉素类作用特点
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抗菌活性稍弱于青霉素G。 对革兰氏阴性菌作用与四环素类相似或略强, 但不及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和多黏菌素。 对耐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绿脓杆菌无效。
本类小结
1、天然青霉素多缺点,半合成青霉素补缺点, 头孢四代特点各异 2、繁殖期杀菌剂(作用于细胞壁合成) 3、杀菌作用表现时间依赖性 4、主要不良反应为过敏
二、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H 3C H 3C OH
12 10 11
O
9 8 7
CH3 OH
6 5 4
OH
CH3
H3C CH3 N HO O OCH3 CH3 O CH3
对氨基苯甲酸(PABA) + L-谷氨酸
(-) ③ 氯喹等药物喹啉环嵌入DNA序列中 核酸 (-) 2+ ④ 甲硫喹嘧胺取代核蛋白体中的Mg ⑤ 苯并咪唑类药物破坏微管蛋白 (-) 合成蛋白质
耐药性及机制
1、产生酶(水解酶、钝化酶)使药物失活 2、改变膜的通透性 3、改变作用靶位结构 4、改变代谢结构 5、主动外排机制
天然青霉素抗菌谱
G+
葡萄球 破伤风梭菌 炭疽杆 链球菌 气肿疽杆菌 丹毒杆菌 菌 菌 放线 菌
青霉素G
1. 囗服无效 (为什么?) 2. 肌注吸收迅速 3. 分布广,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 脑组织发炎 时可以透过吗?) 4. 经肾小管排泌
5. 延长青霉素作用时间有哪些方法?
青霉素G
1、遇酸碱失效,溶液久置失效 2、半衰期短(吸收、分布、转化、排泄) 3、繁殖期杀菌 4、药效:大多革兰氏阳性菌(金葡菌除外) 5、钾盐不宜静注 6、不良反应及处理(过敏)
红霉素
应用特点 ①主要用于对青霉素耐药的金葡菌所致的轻、中度感染和对青 霉素过敏的病例 ②对禽的慢性呼吸道病 (败血支原体病)、猪支原体性肺炎也有 较好的疗效。 ③红霉素虽有强大的抗革兰氏阳性菌的作用,但其疗效不如青 霉素,因此若病原菌对青霉素敏感者,宜首选青霉素。 注意事项 ①毒性低,但刺激性强。肌注可发生局部炎症,宜采用深部肌 注。 ②慎与聚醚类药物合用 ③犬猫内服可引起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应慎用。
半合成青霉素类
类别
耐酸
药物
青霉素V
特点
口服吸收好,不耐酶,抗菌谱与 青霉素相同,抗菌活性不及青霉 素,不宜用于严重感染 主要用于耐青霉素的金葡菌感染
耐酶
苯唑~ 氯唑~
广谱 长效
氨苄西林 阿莫西林 普鲁卡因青霉素 苄星西林
耐酸、不耐酶,作用于G+、G-, 对耐青霉素的金葡菌无效 半衰期长,仅适用于轻度感染或 慢性感染
2.酶稳定性:对β-内酰胺酶一代比一代稳定。
3.肾毒性:对肾的毒性一代比一代低。
4.体内分布:第三代和第四代都能透入脑脊液。
不良反应
1. 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罕见,与青霉素有交叉过敏。 2. 肾毒性:第一代多见。
3. 胃肠反应:恶心,呕吐。
4. 二重感染:长期用第三、四代及其他广谱头孢菌
素偶见二重感染或肠球菌,绿脓杆菌,念珠菌的增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