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测评含解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测评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题。
材料一先秦儒家在考量人与动物的关系时,强调和谐、仁爱。
如何实现此种志向?路径就是“尽物之性”,即万物向荣,各尽其性。
董仲舒在总结儒家的仁爱思想时所说的“质于爱民,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
不爱,奚足以谓仁?”实质上不过是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下的处理人与物之关系的延长表达而已。
不过,在先秦儒家看来,对动物的爱与对人的爱还是有区分的。
这种有区分的爱源于儒家的差等之爱理念。
这种差等之爱循着“亲亲—仁民—爱物”的路径递减。
对人的爱尚且为差等之爱,对动物的爱自然又次之。
那么,在利用乃至食用动物方面,先秦儒家如何做到与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相一样的呢?他们的做法是:制天命而用之,杀伐以时。
荀子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而动物“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其道德地位自然低人一等,因
此动物可以为人所用。
不过他并不主见对动物的随意利用和过度利用,而是主见遵循自然规律而用,即“杀伐以时”。
他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鼋鼍鱼鳖鳅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
”从实践层面讲,这种做法至少始于禹王时代。
(摘编自王云岭《儒家视野中人与动物的关系与启示》) 材料二我们之所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将其作为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基本方略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原则,乃是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地球上本无人类,后来才有人类——地球形成已有45亿年,产生生命已有42亿年,出现人类不过短短的300万年,这是科学事实。
地球可以没有人类,人类却不行以没有地球,地球是至今被发觉唯一有生命存在、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这也是科学事实。
我们对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探讨应基于上述科学事实,并把握两个所指:
其一,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孕育了人类,为人类馈赠了居所与养分。
自然是人类的根,是人类的源。
马克思曾经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
其二,自然界的演化出现了异化,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人类,自从有了人类,地球史便进入
“人类纪”,即由人类主导的地质年头。
随着文明的发展,今日作为自然界之产物、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已有实力把地球和自己一同毁灭,而且人类的所作所为正在毁灭地球和自己,生态危机已经使地球和人类面临劫难。
地球要持续,人类要持续,这是文明的思维。
地球能否持续,人类能否持续,这是文明的忧患。
总之,人类搭乘着地球之舟漂移在无垠的星际海洋,与地球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人类与地球命运与共,何去何从,全靠人类自己。
其实,从更宏阔的视野上看,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在于地球上的自然万物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即生命共同体。
山和水是有生命的,山和水形成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生命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都是生命共同体。
地球是生命的摇篮,反过来又是生命的产物。
地球正是因为有了生命才成其为地球——一颗绿色的星球,一颗向太阳开放、从太阳获得源源不断能量补充的星球,否则就会像太阳系其他星球一样是毫无生息的死球。
善待地球就要善待生命,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一旦丢失,生物圈这一生命共同体就会崩溃,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就会瓦解。
地球自然万物作为生命共同体或生物共生体系的良性运转,是维系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摘编自刘湘溶《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点阐释》) 材料三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人们曾经“怨天尤人”,把环境危机的缘由归咎于自然界本身。
但是,近年来,随着这方面探讨的深化和发展,人们充分相识到,环境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类自身的非科学活动,是人类无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自我调整机制而为所欲为的必定结果。
人类出于自己生存和繁衍的须要,一方面,将自然界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质库,随意掠夺和奢侈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则错误地把自然界当作“垃圾桶”,肆意弃置生产和生活的废
弃物品。
到头来,人类意欲折服自然,却反遭自然界的惩处。
究其根源,就在于未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并不意味着人的能动性已经发挥到了顶点,而是意味着人类并没有解决好能动性与受动性的关系。
其实,真正自觉的能动性的发挥,应当以对受动性的相识为约束条件,能动性本身也应表现为两个方面:在相识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和在改造自然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
假如后者不以前者为基础,能动性就可能超越受动性而变成一种盲目性的意向活动。
要调整好能动性和受动性的关系,人类就得不断推动自己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了解。
长期以来,急功近利的片面性观念,把人们引向了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无节制的耗费上。
在这种价值取向下,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脱离人的受动性而盲目膨胀,这种“能动性”无疑会祸及自身。
恩格斯在总结了人类向自然界索取的阅历与教训后精辟地指出:“我们不要过
分沉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成功,对于每一次这样的成功,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人们不能只注意改造、折服和战胜自然的力气的增长,而忽视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
总之,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作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有着亲密关系的。
(摘编防卫美云《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之辨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先秦儒家崇尚仁爱,主要表现在对全部人一视同仁的博爱之情,而对于动物,他们认为爱人
甚于爱物,是有差别的。
B.人类离不开地球的培育,地球更离不开人类的力气支持,二者互为依靠,互为支持,才有了今日生气勃勃的地球生命。
C.材料三中“能动性”主要指人类的主观意向和活动,如“杀伐以时”“善待地球”“掠夺
和奢侈自然资源”等都属此类。
D.作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人类不只要注意改造、折服和战胜自然的力气的增长,还必需具有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力。
项,文中“差等之爱”指对人的爱也有亲疏之别,并非“对全部人一视同仁”。
B项,夸大人类对地球的作用,错在“更离不开……”“才有了……”。
原文是“地球可以没有人类”,说明对地球而言,“人类的力气支持”绝非必要。
D项,“作为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对人类的界定错误。
由材料三“人与自然关系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几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作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有着亲密关系的”这句话可知,人类自以为是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
的观念是错误的。
2.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荀子看来,人类有才智和道义,有超出动物的道德水平,因此人利用动物、杀伐捕猎是有其自然的合理性的。
B.材料二中的“生命共同体”,是指人与自然的一切生命都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与材料一中先秦儒家的观点有所不同。
C.人类创建了文明,文明的力气使得人类似乎拥有了对地球的生杀予夺权,但地球的毁灭必定带来人类的毁灭,二者命运与共。
D.材料一中多处引用古人古籍中的话,材料二中列举了一组数字,这些内容都为观点的论证供应了有力的材料支撑。
时,强调和谐、仁爱,“尽物之性”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敬重动物与人是有机整体的存在关系。
这与材料二所提倡的“生命共同体”是一样的。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B.“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
C.“人类对大自然的损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
D.“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
项是孟子劝谏齐宣王施行仁政的话,强调君子的恻隐之心,与材料二观点不符。
4.同一话题往往有不同的论述角度,请简要说明材料二和材料三在论述角度上有何不同。
(4分)
,围绕人与自然作为生命共同体的辩证关系,从正面绽开论述。
材料三立足人类未能摆正与自然的关系而导致危机这一角度,从反面论述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
5.当前我国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请结合以上材料谈谈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6分)
,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
②疼惜敬重自然。
疼惜动物,敬重其本性(善待地球,善待生物圈的生命多样性)。
③适当利用和改造自然。
遵循自然规律,“杀伐以时”(限制自我欲望,有节制地开发利用资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铁锅槐
梁衡
①一棵上百年的老槐树长在一口铁锅里,这似乎绝不行能,但的确如此。
②去年十一月底,我在河南商丘找寻人文古树,看了几棵汉柏宋槐都不志向,大家气喘吁
吁地坐下来吃午饭。
当地一位挚友突然一拍脑袋说:“怎么忘了铁锅槐呢!”放下筷子,我们便冒着小雨赶到七十千米外的白云寺,探望了这个锅与槐的奇异组合。
③白云寺初创于唐贞观年间,曾是与少林、白马、相国等寺齐名的中原古寺,但现在香火不旺。
我们去时凄风苦雨,寺里只有几个僧人袖手看门,一个小和尚系着围裙在伙房里淘米,后院及两厢都是零乱的砖瓦木料。
进门后的右手处就是我们要探望的铁锅槐,现在已是这个寺的镇寺之宝。
只见一圈石栏杆中躺着一口直径两米多的大铁锅,锅里挺立着一棵有三层楼高、两抱之粗的古槐。
锅沿有三指厚,在雨水的润泽下闪闪发光,像是一个套在树根上的项圈。
锅已半埋土中,树的主根早穿透锅底,深扎地下,而侧根蜿蜒屈结,满满当当,将铁锅挤满撑破后又
翻出锅外垂铺在地,像一大块不规则的钟乳石,或是一摊刚冷却了的岩浆。
我看着这满锅的老根,只觉得这是一锅正在渐渐烹煮着的时间。
虽是深秋,这古槐仍枝叶繁茂,覆盖着半亩大的地面。
而整棵树身向西边倾斜,巍巍然如一座斜塔,有一种饱经风霜的厚重与庄重。
④寺院是信众往来的宗教场所,被视作沟通神与人的桥梁。
为了给众多僧人和香客备饭,寺里常有超大的铁锅。
这口两米的大锅还不算最大,我见过一口更大的,洗锅时要放下一个梯子,才能将人送到锅底。
大锅往往是一个寺院兴盛的标记。
这白云寺在康熙时达到鼎盛,常住僧人千余人。
史载1687年寺里住持佛定和尚为舍粥济贫,造铁锅两口,日煮米一石二斗。
十九年后一口铁锅经长年的火烤水煮生了裂纹,就被几个小和尚抬着放到寺的一角。
春去秋来,寺院盛而又衰,这口锅也渐渐被人渐忘。
沙尘淤满锅底,荒草爬上了墙角,沉没了铁锅。
这时一只喜鹊衔着一粒槐籽从天上飞过。
它俯下身子,看到这汪嫩绿的鲜草,就落下来歇脚,槐籽落在铁锅里。
想这铁锅离开灶台被弃墙角已经数十年,烈日严霜,凄风苦雨,它早已心灰意冷,奄奄待毙。
突然有一只小手轻轻地抓挠着它冰凉的身子,一丝微弱的声音响在耳旁若有似无地呼喊。
原来是那粒槐籽经水浸土育,已经起先发芽生根。
这口铁锅一下打了个寒噤,从梦中惊醒,忙将这个幼小的生命搂在怀里。
那洁白的细根穿过厚厚的积土吮吸着锅沿上的雨滴,像是在替它擦拭眼角的泪花,而嫩绿的树苗已有尺许之高,正努力探出锅外,新奇地张望着庙宇、蓝天、白云。
铁锅记起了佛经上讲的万物轮回,因果有缘,众生同等。
啊,行住坐卧都是禅,一花一叶皆佛性。
它觉得这是佛祖托它来抚养这个从天而降的小生命的,就更加搂紧这棵小树苗。
槐树一每天长大,当它已经高过院墙,可以俯视外面的世界时,才发觉这个世界上的槐树全是长在土地里,只有它被当心地托着、抱着,长在一口铁锅里,不觉感动得热泪盈眶。
这好比一个没有文化,不识字,甚至还身有残疾的母亲,在贫病交加中照样抚育着一个伟岸的英才。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它怎么能不痛感身世飘舞而加倍珍惜,肯定要活出个样子呢?!
⑤铁锅槐无疑是大自然的杰作,就算你有一百个聪慧的头脑也想象不出这样的作品。
万物有缘,槐树本是一种最一般的树种,数百年来在山地平原、房前屋后不知有槐几多,而长在铁锅里的唯此一棵;铁锅本是一种最一般的炊具,千家万户用来烧水煮饭的铁锅不知几多,但用来栽树而且长成大树的也只有这一个。
再说,就算这锅与树前世有缘,那结合之后的数百年岁月,水火兵燹,雷劈电击,畜啃人砍,寺院塌毁,它们又携手逃过了多少劫难才有今日的正果?物竞天择,自然筛选,这是铁的定律。
在无尽的岁月长河中,多数个偶然机缘的组合,就出现了奇迹,就诞生了天才。
虽然人类愈来愈聪慧,但还是逃不出自然的手心。
不见我们办了多少音乐学院,却常会输给一个牧羊女或打工汉的歌喉;办了多少文学院,而大作家总是长在校内外。
而皇室培育接班人,从选妃子、找奶妈起先,到定太子、配师傅,结果总是多有从草莽中杀出来的开国之主。
假如现在有谁出巨资请你再复制一组铁锅槐,唯恐打死也不敢接这个活。
⑥铁锅槐虽是天工之物,但它修行于古寺之中,早已融进人的才智和佛的灵性。
在悬崖之上,在大河之岸,树抱石之类的奇树不知多少,而现在这棵古槐抱着的却是一口铁锅,是一锅人间烟火。
这是信念的守望,是佛与人的拥抱,是宏大的天人之合。
你只要看看那锅里劲结的树根,就知道它们有多大的定力,槐树咬定铁锅,将它凿穿、撑裂、抱紧、融合;铁锅则仰着身子吃力地挺举着大树,不顾自己已经被压裂,被深深地挤进了泥土,直至最终再也分不清是锅抱槐还是槐抱锅。
这是心的力气,是佛家所谓的大愿,不信世上事不成,不信有缘不结果。
它们就这样晨钟暮鼓,相濡以沫,在古寺残阳中不知送走了多少孤独。
山挡不住风啊,树挡不住云,这个世界上什么也挡不住生命的降生。
而一个生命一旦降生,就会本能地捍卫生的权利,坚毅地活下去!
⑦临出寺门时已暮云四合,我又回望了一下这棵铁锅槐,经秋雨打湿的树身更显出沉稳的铁青,斜伸着的身子像一支要射向云空的利箭。
而根部那一圈翻卷着的闪亮的锅沿则如一把拉满弦的弓,引而待发。
我突然觉得,伫立在面前的是一个面壁的达摩,是另一个版本的罗丹雕塑的《思想者》。
⑧世人多爱盆景,喜其能于尺寸之间盈缩天地,吐纳岁月。
而古今中外,到哪里去找寻铁锅槐这样一个天地所生、人神共塑、照古烁今的盆景呢?
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②段中“放下筷子”“冒着小雨赶到七十千米外的白云寺”等内容,体现了作者等人对铁锅槐新奇而急于见到的心理。
B.文章用康熙年间白云寺的常驻僧人之多和大铁锅的由来、用途等,说明白为什么说“大锅往往是一个寺院兴盛的标记”。
C.第④段描写槐籽在锅里生根发芽的情景时,用“打了个寒噤”“搂在怀里”等语句形象地
写出铁锅被幼小生命唤醒的过程。
D.文章写白云寺曾是中原四大古寺之一,有过辉煌的历史,如今却香火不旺,僧人稀有,院内凌乱,暗含作者的批判之情。
项,“暗含作者的批判之情”错误,作者写如今白云寺的情形只是陈述历史的变迁,没有批判的意味。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在描写铁锅槐的成长时,运用拟人手法,给予铁锅和槐树人的情感,体现了铁锅给槐树
的呵护和槐树对铁锅的感恩。
B.文章第⑤段在结构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接上文铁锅槐的生长的内容,又为下文写铁锅槐给人的哲思与启迪做了铺垫。
C.文章在写铁锅槐是大自然的杰作时,运用了现实社会中的例子进行对比,说明人类即便再聪慧,也无法与自然抗衡的道理。
D.本文用词简洁、鲜活,语言富有韵味,如在对铁锅槐成长历程的描写中,在句式上长短句结合,以长句为主,间有短句。
项,“运用了现实社会中的例子进行对比”错误,这里没有运用对比,只是列举现实中的例子。
8.概括铁锅槐的形象特征。
(4分)
,有三层楼高,两抱之粗;②生命力旺盛,侧根蜿蜒屈结,枝繁叶茂;③饱经风霜,充溢厚重与庄重。
3段,“只见一圈石栏杆中躺着一口直径两米多的大铁锅,锅里挺立着一棵有三层楼高、两抱之粗的古槐”,由“有三层楼高”“两抱之粗”,可概括得出“高大强壮,有三层楼高,两抱之粗”;“锅沿有三指厚,在雨水的润泽下闪闪发光,像是一个
套在树根上的项圈。
锅已半埋土中,树的主根早穿透锅底,深扎地下,而侧根蜿蜒屈结,满满当当,将铁锅挤满撑破后又翻出锅外垂铺在地,像一大块不规则的钟乳石,或是一摊刚冷却了的
岩浆”,可概括得出“生命力旺盛,侧根蜿蜒屈结,枝繁叶茂”;由“我看着这满锅的老根,只
觉得这是一锅正在渐渐烹煮着的时间。
虽是深秋,这古槐仍枝叶繁茂,覆盖着半亩大的地面。
而整棵树身向西边倾斜,巍巍然如一座斜塔,有一种饱经风霜的厚重与庄重”,可概括得出
“饱经风霜,充溢厚重与庄重”。
9.为什么说“我突然觉得,伫立在面前的是一个面壁的达摩,是另一个版本的罗丹雕塑的《思想者》”?(6分)
带给人的启迪;②锅与槐的结合告知了人们心的力气、坚守信念的力气;③大自然塑造了铁锅槐,它饱经风霜,是生命的见证,引人思索。
,通常要与全文的主旨相联系。
这句话出现在原文倒数其次段,作者发表了对铁锅槐的感悟之后,即将离开时回望铁锅槐,感觉铁锅槐“是一个面壁的达摩”“是另一个版本的罗丹雕塑的《思想者》”,这里运用了隐喻的手法。
“铁锅槐虽是天工之物,但它修行于古寺之中,早已融进人的才智和佛的灵性。
在悬崖之上,在大河之岸,树抱石之类的奇树不知多少,而现在这棵古槐抱着的却是一口铁锅,是一锅人间烟火。
这是信念的守望,是佛与人的拥抱,是宏大的天人之合”,即锅与槐的结合告知了人们心的力气、坚守信念的力气。
“你只要看看那锅里劲结的树根,就知道它们有多大的定力,槐树咬定铁锅,将它凿穿、撑裂、抱紧、融合;铁锅则仰着身子吃力地挺举着大树,不顾自己已经被压裂,被深深地挤进了泥土。
直至最终再也分不清是锅抱槐还是槐抱锅。
这是心的力气,是佛家所谓的大愿,不信世上事不成,不信有缘不结果”“它们就这样晨钟暮鼓,相濡以沫,在古寺残阳中不知送走了多少孤独。
山挡不住风啊,树挡不住云,这个世界上什么也挡不住生命的降生。
而一个生命一旦降生,就会本能地捍卫生的权利,坚毅地活下去”,即大自然塑造了铁锅槐,它饱经风霜,是生命的见证,引人思索。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4题。
武承嗣营求为太子,数使人说太后曰:“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
”太后意未决。
狄仁杰每从容言于太后曰:“大帝以二子托陛下。
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无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
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
..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
也”太后曰:“此朕家事,卿勿预知。
”仁杰曰:“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
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备位宰相
..,岂得不预知乎!”太后意稍寤。
他日,又谓仁杰曰:“朕梦大鹦鹉两翼皆折,何也?”对曰:“武者,陛下之姓,两翼,二子也。
陛下起二子,则两翼振矣。
”太后由是无立承嗣之意。
太后命宰相各举尚书郎一人,仁杰举其子
司丞光嗣①,已而称职。
太后喜曰:“卿足继祁奚矣。
”初,契丹
..将李楷固,善用索及骑射,每陷陈,如鹘入乌群,所向无敌。
及孙万荣死,来降,有司责其后至,奏请族之。
狄仁杰曰:“楷固骁勇绝伦,能尽力于所事,必能尽力于我,若抚之以德,为我用矣。
”奏请赦之。
所亲皆止之,仁杰曰:“苟利于国,岂为身谋!”太后用其言,赦之。
又请与之官,太后以楷固为左玉钤卫将军,使将兵击契丹余党,悉平之。
太后欲造大像,狄仁杰上疏谏,其略曰:“今之伽蓝②,制过宫阙。
功不使鬼,止在役人,物不天来,终须地出,不损百姓,将何以求!”又曰:“如来设教,以慈善为主。
岂欲劳人,以存虚饰!”又曰:“比来水旱不节,当今边疆未宁,若费官财,又尽人力,一隅有难,将何以救之?”太后曰:“公教朕为善,何得相违!”遂罢其役。
太后信重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
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
辛丑,薨.,太后泣曰:“朝堂空矣!”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有删改)
:狄仁杰的儿子狄光嗣,任司府丞官职。
②伽蓝:梵语,译为佛教寺院。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
B.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
C.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
D.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
,且“则”是虚词,往往用在句子开头,因此在“则”前断开,解除A、C两项;“千秋万岁后”是时间状语,“后”字不能断到后面;“则未闻侄为天子而祔姑于庙者也”中“则”是虚词,往往用在句子开头,因此在“则”前断开,解除B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宗庙,秦汉时始称“太庙”。
太庙内只供奉本朝历代皇帝。
B.宰相,是对中国古代君主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
C.契丹,古代游牧民族,发源于中国东北地区,唐末建立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后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妃嫔、皇子、公主等。
项,“太庙内只供奉本朝历代皇帝”错。
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及本朝历代皇帝的地方,后来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狄仁杰坚持原则,直言敢谏。
在立储问题上,不阿附太后,最终太后听从了他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