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七年级(人教版)历史课时同步练习:第13课东汉的兴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七年级(人教版)历史课时同步练习:第13课东汉的兴衰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1.西汉宗室刘秀于公元25年称帝,建立政权,因其都城位于西汉都城的东边,故将其政权称为东汉。

刘秀定都于
A.长安B.洛阳
C.镐京D.咸阳
2.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光武帝是
A.刘邦B.刘彻
C.刘秀D.刘恒
3.反腐败问题,因为涉及老百姓的利益,历来是民众最关心的话题。

东汉时期光武帝采取的反腐败措施是
A.释放奴婢B.实行三十税一
C.严惩贪官污吏D.兴办太学
4.东汉后期交替专权的是
A.外戚和宦官B.外戚和豪强地主
C.诸侯和宦官D.诸侯和豪强地主
5.“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

”这一现象出现于
A.秦朝末年B.西汉中后期
C.东汉初期D.东汉中后期
6.创立太平道并领导了黄巾起义的是
A.王莽B.陈胜C.张角D.刘秀
7.黄巾大起义发生在
A.西周后期B.秦朝末年C.西汉末年D.东汉后期
8.下列根据东汉光武帝在位时所采取的措施而总结的歌谣中,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A.释放奴婢轻负担
B.减轻刑法并郡县
C.裁减官员惩污吏
D.压迫民族激矛盾
9.有人说:“东汉王朝就是在外戚与宦官的打来斗去、皇帝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中走向灭亡
的。

”与这句话描述的历史现象无关的是
A.东汉皇帝在位时间短
B.东汉时期,争夺帝位的斗争激烈
C.东汉王朝存在时间短
D.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10.“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反映了东汉黑暗的政治环境,其结果是
A.外戚夺得了东汉政权
B.宦官夺得了东汉政权
C.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D.王莽篡权,建立新朝
11.下列有关黄巾起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
②是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
③最终被残酷镇压了
④沉重打击了西汉的统治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12.(2018年湖北襄阳)千古帝乡,智慧襄阳。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在位期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
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
13.东汉末年,关中地区人口从240万减少到50万,扬州人口从320万增加到433万,荆州(今湖北境内)人口从359万增加到620万。

导致这一时期南北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江南地区开发B.北方战乱频繁
C.经济重心南移D.民族融合加强
14.小英在学完某课内容后,创作了两首小短诗。

请你根据这两首短诗,回答问题。

(1)阅读短诗一,刘秀建立东汉后,采取了哪些措施“稳局面”?他统治后期出现了哪
一“治世”局面?
(2)阅读短诗二,东汉后期哪一现象使得“君权旁落局面乱”?短诗中的“起义”是指什么?这次“起义”有何影响?
参考答案
1.【答案】B
2.【答案】C
3.【答案】C
4.【答案】A
5.【答案】D
6.【答案】C
7.【答案】D
8.【答案】D
9.【答案】C
10.【答案】C
11.【答案】B
12.【答案】B
13.【答案】B
14.【答案】(1)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治世”局面:“光武中兴”。

(2)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黄巾起义。

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2019-2020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13课东汉的兴亡七上历史第13课《东汉的兴亡》教学设计
注:小故事:
刘秀起兵初期,舂陵义军势力尚小。

新野一战大胜后,接着棘阳一战大败。

刘秀与小妹伯姬骑马慌乱逃跑之时,遇到二姐刘元,便合力想拉刘元上马。

刘元深知,马负多人,速度下降,可能三人都逃不了,就主动放弃上马,还用棍子猛击马臀,结果刘秀与小妹成功逃脱,刘元却惨死敌手。

刘元以自己的慷慨赴死,成就了弟妹的脱险。

在反莽复汉的斗争中,刘秀家族先后牺牲了包括大哥刘縯、二姐刘元、二哥刘仲等在内的十余人。

马的力量是有限的,而生死关头,兄弟姊妹间的亲情是无限的,为了实现恢复汉室的理想而斗争的英雄气概是无限的。

2019-2020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训练:第13课东汉的兴衰
第13课东汉的兴衰
1.王莽是一个在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

古代史学家以“正统”的观念,认为其是篡位的“巨奸”。

王莽的篡位结束了哪一朝代的统治( )
A.秦朝 B.西汉 C.新朝 D.东汉
2.以下都是两汉时期的皇帝,按在位的先后顺序排列应该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④②③① D.③④①②
3.东汉刘秀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 ) A.“光武中兴”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文景之治”
4.2017·玉林市玉州区期末检测东汉中期以后,政治黑暗最突出的表现是( )
A.皇帝昏庸,不理朝政 B.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C.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强 D.统治阶级内部的派系斗争
5.2017·北海市期末测查《后汉书》记载,和帝即位时年仅10岁,太后掌握大权,太后兄长趁机把持朝政,这反映东汉后期存在的历史现象是( )
A.豪强地主兼并土地 B.外戚专权
C.大量裁减官员 D.诸侯王势力大
6.东汉中期以后,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物 B.豪强地主势力恶性膨胀的结果
C.皇帝年幼无知的结果 D.官僚集团争权夺势的结果
7.下列关于黄巾起义爆发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①王莽的施政加剧了社会动荡②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政治黑暗③王莽的夺权引发了社会动荡④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A.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②④
8.与秦末农民战争相比较,黄巾起义表现出的主要不同特征是( )
A.创立宗教组织 B.反对暴政
C.沉重打击了封建王朝 D.提出了口号
9.东汉政权后期逐步走向衰亡的原因不包括( )
A.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B.州牧势力的膨胀
C.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 D.王莽施政的危害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汉之难,无国能敌。

今王谋反,吾身为皇亲国戚,怎能在此观望?大汉有我,必定中兴!
(1)材料一中的“中兴”指哪个朝代?这段话是谁说的?“大汉”是谁开创的?
材料二
(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历史时期怎样的政治状况?
材料三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张角等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史实?它产生了什么影响?
(4)结合材料三,你能比较一下这次起义与陈胜、吴广起义的异同点吗?
1.B 2.C 3.A 4.B 5.B
6.A [解析] 外戚是皇帝的母族,宦官是皇帝身边的人,封建专制制度为他们专权提供了基础,A正确。

B项表述是造成地方割据的根源,C项是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直接原因,D项是一种表面现象。

7.D 8.A
9.D [解析] 王莽在9年建立新朝,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东汉建立时,王莽政权已被推翻,所以D不是东汉政权走向衰亡的原因。

故选D。

10.(1)东汉。

光武帝刘秀。

刘邦。

(2)东汉中期以后,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政治状况。

(3)黄巾起义。

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

(4)不同点:①陈胜、吴广起义带有偶发性;而黄巾起义是经过长期酝酿,有组织、有准备、有统一领导的行动。

②陈胜、吴广起义临时采用带迷信色彩的活动作了简单的舆论准备;而黄巾起义利用太平道,运用宗教作掩护,进行了10多年的宣传、组织、准备,宣传和组织群众的手段和形式更为高明。

相同点:它们都是用农民起义的形式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