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及有效途径的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林下经济是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绿色增长最有效的方式。
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种植、采集、养殖、加工、森林旅游,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从而提高林地产出,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振兴,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叠加,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最具经济效益的途径。
本文拟以恩施市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探讨山区林下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1、发展现状及主要模式
(1)一是林下种植。
依托森林、林地及其生态环境,遵循可持续经营原则,在林地或林地边缘开展的种植活动,包括人工种植和野生植物资源抚育;二是林下养殖。
依托森林、林地及其生态环境,遵循可持续经营原则和循环经济原理,在林内或林地边缘开展的生态养殖活动,包括人工养殖和野生动物资源驯养;三是森林景观利用。
合理利用森林景观资源的多种功能和森林内多种资源,开展的有益人类身心健康的经营活动。
包括森林旅游、森林康养、森林氧吧、森林人家和森林游憩。
①林菌模式。
充分利用林荫下空气湿度大、氧气充足、光照强度低、昼夜温差小的特点,在郁闭的林下种植鸡腿菇、平菇、香菇、羊肚菌等食用菌。
同时,保护好现有野生菌生长环境,不过度采摘。
如恩施林业文化博物园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在白杨坪镇洞下槽村种植的羊肚菌,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②林禽模式。
在不破坏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前提下,依托森林、林地及其生态环境,在林内或林地边缘,开展家禽养殖的复合经营模式,充分利用林下昆虫、小动物及杂草多的特点,在林下放养或圈养肉鸡、柴鸡、土鸡等,每亩可投放60-100只。
③林蜂模式。
依托森林、林地及其生态环境,利用森林中蜜源和粉源植物,在林内或林地边缘,开展蜂业生产的林蜂复合经营模式。
例如:我国湖北省恩施市,少数民族人口较多,并且地理环境复杂,呈现出明显的阶梯状地貌,有大面积的隆起成山,局部断陷,并形成了多级夷面与山间河谷断陷盆地,林下经济发展阻力较大。
而通过林峰模式,主管部门积极带动部分欠发达乡镇农户参与到林下养蜂工作之中,形成了蜂蜜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以及养蜂专业合作社,实现了产业链的发展。
④林牧模式。
林牧模式是指依托林业资源进行牲畜的放养、圈养,利用所形成的副食品,带动经济的发展。
恩施市大峡谷区域,主管部门利用风景区的林业资源,积极发展了林牧模式,并设立了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加大投资力度的同时,又提高了宣传范围,让更多的农户参与到此项工作之中,部分经营主体,不仅达到了预期收益目标,部分项目还超出了预期目标,实现了经济的提升。
⑤林药模式。
该模式是指利用林业资源的边缘空间地带,或者林区内部的空隙区域进行中药材的种植,不仅能够起到庇荫的效果,还可以提高中药材的生长质量。
我国湖北省的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存绿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则利用此种模式实现了产值和经济规模的扩大,根据地方实际水文地质与林业资源条件,选择了重楼、三七、白芨等适合当地生长发育的中药材,并积极带动周边的农户,参与到此项工作之中,前期的投资均得到了回报,并且实现了超产,不仅推动了企业的发展,还为当地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与种植技术,这为区域内的新农村建设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除此之外,为能够使得此项工作安全、长久、稳定的发展,湖北省农科院中药材研究所还与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对口院校建立了良好的科研与合作关系,针对部分中药材的发掘、繁殖以及修复工作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创设了“合作社+种植户”模式,形成了良好的产业链。
⑥林粮模式。
在林下种植红薯、土豆等杆茎矮小的农作物,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非常可观,每个乡镇都有这种模式。
⑦林油模式。
油料作物属浅根作物,具有固氮根瘤菌,不与林木争肥争水,且又覆盖地表,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
如屯堡乡油茶林下套种花生、大豆。
⑧林菜模式。
根据林间光照强弱及各种蔬菜的不同需光特性,科学地选择种植绿豆、豌豆、萝卜等品种,如新塘紫油厚朴下种植白萝卜。
⑨林草模式。
在郁闭度80%以下的林地,有选择地种植不同种类的优质牧草,如大峡谷风景区管理处退耕还林地套种紫花、苜蓿等。
⑩药药模式。
在木本药材下套种草本药材,如新塘乡长岭岗紫油厚朴下套种淫羊藿、白芨,三岔镇燕子坝村木瓜下套种芍药。
恩施市的部分林业专业合作社也依托这种方式实现了地区
山区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及有效途径的探讨
黎明
123
--
L i n y e g u o s h u
林下经济的发展,像森盛隆林业专业合作社在青钱柳林下套种了黄精、玉竹等药材,带领了多户农户实现脱贫致富,也被国家林草局评定为了林下经济示范基地。
輥輯訛林烟模式。
在林下种植烟叶,如三岔镇茴坝村、新塘乡校场坝村木瓜下种植烟叶。
輥輰訛林茶模式。
在郁闭度小于0.3的林下种植茶叶,如芭蕉乡灯笼坝村、高拱桥村桂花树下种植茶叶。
(2)主要做法
①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作用。
一是大力扶持龙头企业。
恩施市把龙头企业发展纳入重要工作来抓,先后培育和引进弘翔药业、圣峰药业、润邦茶叶、恩施市硒蜀药材专业合作、恩施市三山中药材专业合作等10多家林业龙头企业和国家级示范基地1个、县级示范基地11个,注册商标5个,获得QS质量标准认证2个,GMP认证2个,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2个,形成了“紫油厚朴”
“弘翔”
“仙芝堂”等系列知名品牌。
与省林科院、省生态技术学院建立科研合作机制,加大科技支撑力度。
同时,安排资金用于龙头企业基地建设、新产品开发、厂房建设和设备购置,不断培育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
二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积极打造“百里紫油厚朴长廊”,累计发展紫油厚朴6万余亩,以紫油厚朴为主的中药材特色产业正在向产业化迈进。
同时,在厚朴基地实行套种草本药材、烟叶、蔬菜等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生态立体栽培模式,实行长短结合,以短养长,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
利用丰富的林下资源和华中药库这一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种植业;三是着力打造森林旅游。
利用丰富的林业资源,一手抓生态保护,一手抓林下经济,让林业经济与林业建设互相促进,自成一景,既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又促进农民致富增收。
大峡谷、鹿院坪、土司城、女儿城、梭布垭石林、柳州城、枫香坡、望城坡、莲花池等生态休闲旅游区建设特色突出。
同时,以乡村休闲旅游为依托,积极支持发展农家乐900多家,带动了周边群众就业和农副产品外销,拉动了当地消费;四是模式创新。
以基地为保障,产业带头人和养殖大户、散养户积极合作,采取“农户+基地+企业”的养殖模式,集养殖、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正在形成。
②出台政策,强化政策支撑力度。
我国湖北恩施市,根据林下资源保护以及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制定了相关的监管、林权抵贷款以及林下经济发展补贴方案等,这为林下经济各项工作的实施与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地方政府也依托这种形式,实现了标准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林下经济业务。
③建立健全部门联动机制。
一是拓宽资金扶持渠道。
林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实施,金融部门将涉农专业合作社列为优先
支持对象,财政部门将涉农发展合作社、企业列为重点扶持对象,全面增强政府、金融、税收对林下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
二是优化技术服务平台。
着力整合技术服务资源,成立了以林业科技推广中心、林业改革与发展中心为主导的技术服务组,定期下乡进行林下经济实用技术培训,解决林农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不断提高农民技术骨干和示范户的专业技术水平,为林下种植、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3、取得的主要成效
(1)林地资源稳定增长。
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使广大群众得到实惠的同时,也迅速调动了群众参与植树造林的积极性。
同时,由于林农加大了对林地的劳务肥水等投入,有效促进了林木生长,据调查,发展林下经济的树木与同等条件未发展林下经济的树木相比其生长可提高10%至15%,有效维护了生态安全格局。
(2)林业产业有序推进。
林下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农、林、牧、渔等相关产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了一个以林荫经济、复合经济、集约经济、友好型经济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带动了畜禽养殖、食用菌种植、药材种植及产品加工、保鲜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培植了仙芝堂、弘翔药业、圣峰药业等一批龙头企业和森盛隆、润邦等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加快了林下经济的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扶持力度不够。
对林下经济发展的重视化程度不高,全面规划和具体措施较少。
恩施市林地资源潜力巨大,拥有412.52万亩林地,其中100万亩以上可以发展林下经济。
但目前还没有出台林下经济扶持政策,每年财政预算几乎为零,企业只能依靠自身实力谋发展,关心支持得太少太少,企业缺乏做大做强的平台,限制了林地经济的良性发展。
加之见效慢,市场风险大,融资难,森林旅游和康养需资金量大,中小企业根本无法涉足,虽然有鄂旅投等大型企业投资旅游业,但多数企业没有叫得响的品牌,经济效益不理想。
特别是中药材产业,市场波动大,没有大的药企入驻,我市的优势很难体现出来。
2、品牌意识不强。
固步自封只能是死路一条,由于林下经济没有更多的外地经验可以借鉴,自己挖掘力度不大,缺乏精品项目,导致项目储备及发展模式严重缺失。
曾经叫得响的“窑归”“板党”,现在已成过去。
发展、维护道地中药材应该引起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
3、示范带动不显著。
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必须要借力借势,示范带动是林下经济大力发展的基础。
现多为分散经营,集中连片经营面积不大,没有形成规模优势,抱团意识不强,互惠互销渠道不健全,经营水平低,种植存在盲目性,缺乏抵御市场风险
124 --
的能力。
我市高山乡镇主要以分散种植黄连、牛膝、云木香、重楼、三七、竹节参、大黄等中药材为主,二高山主要以种植黄精、玉竹、芍药、藤茶、绞股蓝、油茶、核桃为主。
虽然专业合作社成立的不少,但真正正常运行的不多,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的就更少,仅仅依靠农民单打独斗的发展林下经济显得势单力薄。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辐射作用则是明智之举。
尤其要网罗产供销一条龙一体化的多家龙头企业加入到发展林下经济的行列中来。
三、主要对策和措施
1、强化宣传引导。
坚持“适宜、适度、适用、适当”的原则,加强林下经济产业发展高度引导,通过培植典型,动员、引导农民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优势,探索林下经济复合发展新模式,注重产业引导的超前性和适度性,不断进行阶段性总结和思路梳理。
建立农、林、牧齐抓共管的协同机制,充分发挥相关农林资金渠道的作用,发放种养殖实用技术和法律法规等资料,对发展林下经济的意义、技术、模式及成功典型进行全面、深入、广泛的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激发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
2、强化政策扶持。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把林下经济培育成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
每年财政预算1000万元以上的专项资金,采取经营主体申报,乡(镇、办、处)推荐,林业部门和农业部门审核的方式有目的性地选择和培育扶持专门发展林下经济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30家;预算800万元,在板桥新田村依托恩施市三山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建立重楼、川党参、板党科研基地,在屯堡鸦丘坪村依托湖北仙芝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建立绞股蓝、藤茶科研基地,在红土石窑建立“窑归”科研基地。
采取企业牵头,农户入社或者以土地入股、流转土地等多种方式,产业形成规模,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种植流程,统一采收时间,统一加工方式,统一销售渠道,打响恩施中药材品牌。
实行一家企业一片林地,一个基地,一个产业,一种模式,引导扶持成千上万个家庭林下种养殖专业户能手。
3、强化技术服务。
整合技术服务资源,以科技为支撑,成立林业、卫健、农业农村等部门为指导的技术服务组织,分片包户定期下乡进行林下经济实用技术培训,提供全方位技术指导服务,解决林农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不断提高农民技术骨干和示范户的专业技术、技能水平。
鼓励支持市场主体开展技术培训,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建立激励机制,使大专院校专业人才能安心扎根基层。
建立林业经纪人制度,畅通产、供、销渠道。
依托七里坪、白杨坪建设2家集林下经济(重点是中药材)加工和产品研发于一体的产业园,引进5-6家林下经济(重点是道地
中药材)生产大型企业,促进林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消除种植户的后顾之忧。
同时,建立林下经济(中药材)交易中心、集散中心和信息中心,不仅满足本地有销售平台,还要吸引周边省、市的优质药材入驻,形成不出恩施市、即可采购全国优质中药材的状况。
4、强化拳头产品。
引导企业、合作社、农户改变种植品种多且分散、规模化程度低的现状,打造“一村一品”。
让紫油厚朴长廊的种植模式形成气候,用好硒资源这张名片,重振“中国板党”“窑归”辉煌,建设“紫油厚朴”
“鸡爪黄连”品牌,使恩施成为名副其实的“华中药库”。
投资50000万元建设十大林下经济样板产业,一是在新塘红土建设“紫油厚朴”产业;二是在前山建设天麻产业;三是在新塘、白果建设大黄、白芨产业;四是在新塘、三岔、盛家坝建设木瓜产业;五是在屯堡、三岔建设油茶、藤茶、绞股蓝、黄精、玉竹产业;六是在红土建设窑归、贝母、缬草产业;七是在大山顶建设鸡爪黄连、竹节参产业;八是在三岔建设芍药产业;九是在板桥建设党参、重楼、三七产业;十是在板桥、大峡谷风景区、大山顶、沙地、新塘、太阳河、铜盆水、富尔山建设森林景观利用产业。
5、强化部门联动。
走“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路子,林业部门按照优化营商环境的要求帮助企业做好林地流转,做好专业合作社和农户的动员与协调工作。
林业部门将林下经济纳入造林补贴范围,每年争取省级财政补贴资金100万元,财政部门要捆绑林业、农业、药业等部门的项目资金,预算林下种植专项资金100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
扶持发展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金融部门要优化林权抵押贷款渠道,积极落实信用贷款,解决融资难、前期投入不足的问题;林业、农业部门在技术、规划等方面主动作为,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林下经济,重点辐射旅游线路,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将森林旅游和林下经济有机结合。
(作者单位:445000湖北省恩施市林业改革与发展中心)
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