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二)_四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的应用题(二)_四年级数学教案_模板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5—16页例4,第16页“做一做”的第1—3题,练习四的第4—6 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解答这类比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理解它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做练习四的第4题,怎样简便就怎样计算。
二、新课
教师出示例4,请一位学生读题后,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教师提问:这道题说的是什么事?要求的是什么?给出的条件是什么?
待学生一一弄明白这些问题后,教师提问: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呢?让学生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把线段图画在黑板上:
(把表示120米的线段平均分成3
第一队:份表示修了3天。
)
第二队:(把表示102米的线段平均分成3
份表示修了3天。
)
教师:注意要把两条线段左端对齐,这样才容易比较两个队平均每天修路的米数。
教师:知道了两队3天各自修路的米数,要求出平均每天第一队比第二队多修路的米数,应该怎样计算?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动脑筋想一想,自己做在练习本上。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注意看一看是否有不同的解法。
学生解答完之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解法,集体订正,教师把学生的解法写在黑板上。
如果有不同的解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哪一种解法是对的,为什么是对的;哪一种解法更为简便一些。
如果学生没有得出第二种解法,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想一想,还有没有其它解法。
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启发。
如教师画出第二种解法的线段图:
第一队:
第二队:
可提问:
从线段图上看,第一队右边长出的部分表示什么?(表示第一队比第二队多修路的米·数。
)
为什么会多出那么多?(因为是3天多修的。
)
知道了这一部分是3天里第一队比第二队多修的路,那么怎样求出多修路的米数呢? (120-102=18) ’
知道了第一队比第二队3天多修路18米,怎样求出第一队比第二队每天多修路的米
数呢?(18÷3=6)
这时黑板上的板书是:在黑板的左侧和右侧,线段图的下面,并列写着两种解法。
教师让学生翻开教科书第16页,阅读两种解法。
教师提问:他们的解法对吗?为什么?
让学生讨论,说明两种解法都是对的。
教师提问:哪一种解法比较简便呢?为什么?(小强的解法比较简便,因为这种解法只
需要两步计算。
)
教师综述:通过上面的例题,我们看到:要求平均每天第一队比第二队多修路多少米,需要知道两个条件。
但是,所需的两个条件不只一组,可以有两组。
有哪两组呢?
教师指名让学生说一说,根据学生的意见,教师把两组条件分别写在黑板上两个算式的下面:(也可用小黑板。
)
平均每天第一队比平均每天第一队比
第二队多修多少米? 第二队多修多少米?
/\/\
第一队每天第二队每天第一队比第二队修了几天?
修多少米? 修了多少米? 一共多修多少米?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道题有两种解法,而且这两种解法,不但方法不同,计算的步数也不一样。
有的三步题可以用两步来解决。
这样就便计算变得比较简便,应该掌握这种解法。
我们平时在解题时,要注意选择既合理又简便的解法。
三、巩固练习。
做教科书第16页“做一做”的第1—3题。
第1题,做完后,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做的。
第2题,先让学生自己做,教师巡视。
集体订正后,教师可提问:如果把这题“平均每人糊5个”改成“一班平均每人糊5个,二班平均每人糊7个”还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为什么不能呢?引导学生讨论,集体得出结论。
第3题,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四、作业。
练习四的第5、6题。
教学要求:
一、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四则计算的法则,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并验算,并能比较熟练地求出积和商的近似值,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数的有关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复习小数四则计算。
1、口算第1题。
2、笔算。
(1)根据刚才的口算,谁来说说:小数四则计算各是怎样算的?
(2)做复习第2题。
分别让学生说一说各是怎样算的,小数点是怎样处理的;怎样验算的,还有怎样的验算方法。
(3)做复习第4题。
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取数的近似值的?求积和商的近似值,要看哪一位?用什么方法?
三、复习小数的有关概念
(1)小数的意义
提问:怎样的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2)小数的性质
提问:小数的性质是什么?
(3)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4)提问:谁能说一说小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各是什么?
2、做复习第5题。
3、做复习第6题。
提问:第一题可以怎样列式?第二题用什么方法做比较方便?为什么要用方程解?
四、作业
期初复习第3、6题。
期初复习:复习解简易方程和混合运算
教学要求:
一、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和复名数改写说的方法,巩固已学过的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二、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简易方程的思路,以及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不,提高计算能力。
三、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三步计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加深认识应用题的解题思路,进一步掌握应用题的特点,灵活选择解题方法,更加明确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方法;及其解题的关键和思路。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复习数的大小比较
1、名数的改写
3.2吨=()千克 5厘米=()米
3吨50千克=()吨 3.5吨=()吨()千克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2、做期初复习第7题。
三、复习解方程和混合运算
1、做期初复习第8题。
2、做期初复习第9题。
提问:按照运算顺序,这里的4道题要怎样算?有没有简便算法?
四、复习应用题
1、做期初复习第10题。
提问:这道题用什么方法解比较恰当?为什么?数量之间有怎样的相等关系?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呢?你能列方程解答吗?
追问:你是根据什么来列方程的?你认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2、做期初复习第11、12题。
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用这种方法做,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列式的,每一步表示什么。
五、作业
期初复习第9题。
2、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
课题一: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13页的内容,练习三的第1——4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加法知识的基础上,概括出加法的意义,对加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
教学重点难点:加法的意义
授课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加法的意义
1、加法的意义
(1)教学例1
教师出示例1,让学生读题,边指名说出条件和问题,教师用线段图表示出数量关系。
让学生自己解答,解答后,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教师重述用加法算的理由,并板书。
137+359=494(米)
答: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494米。
在此基础上,教师给出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做练习三的第1题。
让学生说出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2、教学加法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指着137+359=494问:
137和357在加法算式中叫什么数?494叫什么?
137 + 359 = 494
│││
加数加数和
提问:我们上面做的加法,两个加数是什么样的数?
任何两个自然数相加得到的和都比加数怎样?
一个自然数和0相加得到的和怎样?
0和0相加会怎样?
总结上面的结论。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加法运算有一些基本性质,对我们以后的计算很有用,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加法的一个运算定律。
例1求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是怎样列式的?还可以怎样列式?
137+357=357+137
教师再出示几组不同的算式让学生先填上计算符号,再观察,看一看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18+17()17+18
124+235()235+124
比较三个等式归纳出一般规律。
(1)这三个等式中,每组算式有几个加数?
(2)每个等式中,左右两边的加数的位置怎样?左右两边的和怎样?
请几个学生试着把发现的规律说一说,然后教师完整地叙述一遍,说明这一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如果用字母a 和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可以写成下面的形式:
a+b=a+b
做第13页的“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三的第——4题。
让学生根据加法的交换律来做。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的意义和加法的交换律,谁能结合具体的题目说一说加法的意义和加法的交换律的含义?
附板书:加法的意义和加法交换律
137+359=494(米)
答:北京到济南的铁路长494米。
137 + 359 = 494
│││
加数加数和
137+357=357+137
18+17()17+18
124+235()235+124
a+b=a+b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亿级的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2.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亿以上的数的近似数.
3.建立自然数的概念.
4.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
比较亿以内的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教学自然数概念.
我们数物体的个数用的1,2,3,4,…,10,11,…叫做自然数.
提问:
1.这些自然数是怎样排列的?
2.每相邻的两个自然数的差是几?
3.最小的自然数是几?
4.有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引导学生得出:自然数每相邻的两个数中,后面的一个数比前面的一个多1,最小的自然数是1,没有最大的自然数,因为数数总也数不完,数出一个很大的数以后还可以再数出一个比它大1的数,所以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多的.
提问:
1.一个物体也没有怎样表示?
2.0是不是自然数?
引导学生得出: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不是自然数.
自然数和0都是整数,我们在小学学的是大于0和等于0的整数,其它的整数以后再学,可以用图来表示.
二、教学整数大小的比较.
1.复习准备.
在下面○里填上“>”、“<”或“=”.
99999999○10000000065432○754328909034○8908034
提问:
(1)每一组两个数是怎样比较的?
两个数的位数不同,位数多的数就大,八位数小于九位数,所以填“<”.
(2)第二组两个数都是五位数,你是怎样比较的?
两个五位数比较,万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所以应该填“<”.
(3)第三组的两个数你是怎样比较的?
这两个数的位数相同,就从最高位比起;如果最高位上数相同,依次比较下一位……相同数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大,所以应填“>”.
2.新课引入.
我们已经学过亿以内的数比较大小,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一个内容是亿以上数比较大小.(板书课题:整数大小的比较)
3.出示例4.
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999999999○1000000000 654320000○754320000 8909034000○8908034000
第一组:
提问:
(1)这两个数各是几位数?它们的最高位各是什么位?应填什么符号?
(2)如果两个数的位数不同,怎样比较大小呢?
(两个数的位数不同,位数多的那个数大)
第二组:
思考:这两个数有什么特点?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这两个数位数相同,从最高位比起,6亿多比7亿多小,应该填“<”=
第三组:
提问:这两个数都是十位数,并且左起第一位都是8,你怎样比较?
(左起第一位相同,依次比较左起第二位……到第四位数百万位上的9比第二个数百万位上的8大,所以应填“ >”)
4.总结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提问:
(1)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有几种情况?
(2)位数相同的两个数怎样比?先从哪一位比?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也相同,怎么比呢?
5.练习.
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1231500000○9078000008036700000○796300000
40870000000○41050000000
三、教学求近似数.
1.复习.
我们学过求一个亿以内数的近似数,请你们把下面各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7293805384000
提问: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并说出求近似数的方法.2.新课引入.
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我们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求它的近似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另一个内容.(板书课题:求近似数)
3.出示例5、省略下面各数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它们的近似数.
(1)1034500000(2)20897000000
学生试做,集体反馈
教师强调:省略亿后面的尾数,只要看省略尾数的左边起第一位上的数是不是满5.不要管尾数后的几位是多少.
如第(1)题:
千万位上的数不满5,把亿位后面的尾数舍去.
如第(2)题;
千万位上的数满5,把亿位后面的尾数舍去,在亿位上加14.总结求近似数的方法.求一个整数的近似数,要看所省略尾数的左起第一位上的数是不是满5.如果不满5,就把尾数都舍去;如果满5,把尾数都去后,要在它的前一位上加1.
四、课堂练习.
1.写出最大的九位数和最小的十位数.
提问:应该怎样想?
(要想使九位数是最大的,那么从高位起每一位上的数都必须是最大的,因此只能是9,因而可以得出最大的九位数.同样想最小的十位数,每一位上的数必须是最小的,只能是0,但0不能做自然数的首位,所以最小的十位数是1000000000)
2.判断正误.
4528800000=45亿()
1214000000人≈12亿()
608754000000≈6088()
强调三种错误原因:
(1)求近似数应用“≈”符号.
(2)省略尾数后不要忘记写单位名称.
(3)求出一个数的近似数后,要写上计数单位.
3.总结性提问:
(1)怎样比较两个整数的大小?
(2)怎样省略亿后面的尾数,求它的近似数?
五、课后作业.
1.省略下面各数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们的近似数.
4280000006680000005083000000
2.先写出下面各数,再用“亿”作单位写出它们的近似数.
二亿零八百九十六万五十九亿八千三百万
四亿九千九百七十万六百二十九亿四千万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