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案 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学习目标】
1.认识作者,了解其笔下多彩的童年生活,品味学习文章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丰富自己的语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2.把握本文叙事写景井然有序的特点。
3.反复朗读文章精彩描写的段落,通过自己的朗读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发现文中的童真童趣,并能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进而理解和掌握作者观察和描写事物的方法以及用准确的词语来表现景物的特征。
4、理解课文运用对比的写法,表达了对两种不同生活的热爱留恋与厌恶。
【学习重点】:学习写景状物的写作方法
【学习难点】:文章表现的主题思想,插叙美女蛇故事的作用。
【自主预习案】
1 了解鲁迅及其作品。
鲁迅(1881—1936),本名_______,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______家、_______家、______家。
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他的第一部白话小说是__________。
在上学期,我们曾经学过鲁迅的课文是 _________。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收在《朝花夕拾》里。
《朝花夕拾》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
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朝”早晨,童年)(“夕”晚上,成年或老年)(原名《旧事重提》)。
2.速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⑴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读不准的多读几
菜畦.()桑葚.()油蛉.()斑蝥.()锡箔.()
臃.肿()确凿.()攒.成()收敛.()蝉蜕.()
脑髓.()觅.食()罕.至()拗.()秕.谷()
⑵解释词语:
①确凿:②轻捷:
③人迹罕至:④觅食:
⑤渊博:⑥宿儒:
⑦鼎沸:混乱,想在锅里沸腾一样⑧高枕而卧:
3、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中可以看出这篇文章写了______个部分内容,先写____________________ ,后写________________ 。
还可以看出本文的写作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探究案】
一、创设情境,激情投入,明确目标。
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片宽阔的原野,在这上面,你可以栽植世界上所有的花草,可以放飞所有的希望,可以撒播一生的幸福,可以荡漾一生的笑意。
童年是美好的,只要有一颗敏锐易感的心,童年的一切记忆都会深深留在心中。
今天我们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解鲁迅先生童年的记忆。
思考作者⑴是怎样把童年时的自己对美丽的自然景物的爱,对动人的民间传说的爱,对绘
画的爱,对读书学习的爱,对学识渊博的人的爱,对一切新鲜活泼的生活的爱,真切动人地表现出来
※朗读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检查预习效果。
二、学案引导,自主探究,指向目标。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分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及中间的过渡段,划上记号。
写出自己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总体上的感受
填空:
()的百草园
()的三味书屋
①用自己的话概述百草园为什么是“我的乐园”?
②文中的过渡段起什么作用?
③“我”是否知道被送到书塾去的原因?从哪里可以看出。
最后带着情感读这一段,看谁读得好。
三、聚集主题,合作探究,初达目标。
(二)研读文章的第一部分
2、读第1段。
思考: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句话的意思。
“似乎”与“确凿”是否有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品读第2段。
指出“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因此,这段的中心句是: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这段写景非常精彩,你认为精彩在哪方面,为什么?最后希望你精彩地读好这段,并按要求填空:这段景物描写层次分明,从描写的对象看,先写________________,后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描写的范围看,是先写________________ 再写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感官的角度看,既有视觉,又有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描写菜畦、桑葚,突出它们的 _______;描写皂荚树、木莲的果实、何首乌的根,突出它们的__________;描写蝉、油蛉、蟋蟀,突出它们的____________;描写黄蜂、叫天子,则突出它们的________,使我们感到百草园确实是色彩斑斓、生机勃勃。
4、速读4——6段。
思考:插叙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速读7——8段。
找出雪地捕鸟的描写。
划出动词,再品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仿照第七段“雪地捕鸟”的写法,用不少于六个动词写一个游戏或一项活动(如钓鱼、溜冰、骑自行车等),注意用词准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研读第二部分
7、作者写在三味书屋上学时,折腊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画画等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8、阅读课文“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拗过去”这几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①对于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有人认为在作者看来是枯燥乏味的,有人认为也不乏情趣?你同意什么看法,试从文中找出能证明你观点的句子,略作分析。
如果你认为三味书屋也是充满乐趣的,那请你说说三味书屋的乐趣与百草园的乐趣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你认为三味书屋先生是怎样的人?童年鲁迅对先生是什么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四)理解本文主题
9、本文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两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A.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B.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C.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四、总结梳理、整合提高、内化目标
鲁迅先生用充满童童趣的语调回忆自己的童年,获得些许温馨,聊以慰藉自己现实的孤寂与苦闷。
歌颂了自由快乐,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抒发的自己对童年的喜爱眷恋怀念惆怅的心情。
童年是我们每个人永远的记忆,冰心诗言“童年啊!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同学们,让我们把自己童年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永远留在记忆中。
五、达标检测,反馈矫正,反思目标
【拓展检测案】
1、比一比,再组词:
霄()霭()躁()博()释()
宵()蔼()燥()搏()译()
2、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市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B.本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小说。
C.本文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D.“三味书屋”不是“我”的乐园,但其中也不乏乐趣,如大家放开喉咙读书的情形以及到后园去折梅花、寻蝉蜕都是好玩的事情。
3、“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老者,鲁迅对他的看法主要是()
A.他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鲁迅很讨厌他。
B.他对鲁迅很严厉,鲁迅认为这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所以对他很不满。
C.他没有多少真才实学,只是常读些令学生难懂的文章,鲁迅觉得他很可笑。
D.他很博学,对学生又有一些开明的思想,鲁迅对他很恭敬。
●课内语段阅读。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看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
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4. 这段文字描写景物,其中详写什么?略写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5. 这段文字从多角度进行描写,分别按提示各找一个例句。
写视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听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味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文段开头的两个“不必说”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7. 说说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
①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8.文中对拔何首乌根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试从“我”的心理和百草园对“我”的影响两方面加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运用这种手法再续写两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10. 从本段文字中,我们可以学到哪些写景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课外语段阅读
思,在百草园
刘绍棠
①绍兴的初春,乍暖还寒。
踏着绚烂的晨光,走进了渴望已久的鲁迅故居——百草园。
②尽管刚刚经受过肃杀的冰雪,百草园内却依然一片苍翠葱茏。
十来枝竹子扶疏摇曳,在初生的阳光下,洒出一片淡淡的影子,两棵不太大的棕榈伸开巴掌,仿佛要对寻踪环顾的瞻仰者数数这里的家珍;据说还是鲁迅先生儿时摘桑葚吃的老桑树,虽然枝干上被风刀霜剑镂刻得瘢痂交错,但仍显得苍劲傲然,生机勃勃。
你看,枝条上冒出的嫩黄淡绿的芽苞,不正是春之歌的音符!园里几畦青葱的菜田,一眼古朴的石井,顿使人感到幽静沉寂,却又满目生气。
看来,自然界的生物即使在冬天里也不都是垂危的、死亡的,更多的是孕育,是萌生!
③尽管我来的还不是时候,没能听到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没有看到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的情景。
可单是那一堵还是当年的短短的泥墙,就给了我无限的情趣。
④泥墙齐腰高,十来步长。
墙角边长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草,大概就是因为这里的草才命名了这个园吧。
在这些草叶边、草根旁却已透出星星点点青翠欲滴的草尖——这是生命的火苗在升腾,这是又一次对新的希望的追求。
它们把绿色献给大地,献给人类,用一次又一次的死亡和新生给人们以奋斗不懈的鼓舞。
呵,先生写得多好:他一生“吃下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草呵,百草园的草呵,不正植被华夏,给进击者以不尽的养料!我不由得弯下身去,摘一片草叶,含在舌尖上,而我的炽热的爱和深沉的思绪却落在草丛里,落在这片土地上!
⑤当年的鲁迅,就是从百草园走向一个决斗场!向一切愚昧宣战;和一切懦弱决裂;同一切黑暗决斗;与一切腐恶较量。
倾一腔热血,抛七尺躯体,为振兴中华而驱驰一生。
尽管,他在残酷的斗争中过早地耗尽了心血,还没有来得及看到一个民族的乐园的落成。
但是,他的信念、他的希望,和百草园的草一样,不为生命结束而消逝,孕育出更茂盛、更蓬勃的新春。
⑥小草信仰春天,先生信仰中华必将振兴。
现在真的有了风调雨顺的气候,有了流金溢彩的太阳,有了清甜如许的泉源。
⑦站在百草园这堵矮墙旁,我看到绍兴的一条街,人流熙熙攘攘,脚步踏着早春的阳光。
站在中国的土地上,朝外望去吧——信息爆炸,宇宙飞航,世界在变革,星球在行进,我们不该像先生那样奋力进击,让中华早一点振兴起来,高高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吗?
⑧百草园的草呵,每一棵都在阳光和雨露的哺育下成长着。
我不也是这个原中的一棵草吗?不仅是,更是从百草原里走出来的人!
⑨思,在百草园;在前进的大路上……
11.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①乍暖还寒:
A、又暖又冷
B、冷热交替
C、一会冷一会热
D、初春天气,开始转暖,还有寒意
②扶疏摇曳:
A、稀疏摇动
B、高低疏密错落有致
C、扶正疏理,使之摇摆
D、摇曳不止
③植被华夏:
A、播种在全中国
B、种植在全中国
C、像植被那样覆盖全中国
D、被植物覆盖的全中国
12.划出文中典型的拟人化描写的句子,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13.作者把园中的小草__ 化了,赞美小草实际上是赞美________ 。
14.试分析下列句子蕴含的意义。
①看来自然界的生物即使在冬天里也不是都垂危的、死亡的,更多的却是孕育,是萌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②它们把绿色献给大地,献给人类,用一次又一次的死亡和新生给人们以奋斗不懈的鼓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③百草园的草呵,不正植被华夏,给进击者以不尽的养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答案
【自主预习案】
1.周树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风筝》《狂人日记》2.① qí shèn líng m áo bó yōng záo cuán liǎn tuì suǐ mì hǎn ǎo bǐ
①确实②轻快。
③少有人来。
迹,足迹、脚印。
罕,稀少。
④寻找食物。
觅,寻找。
⑤(学识)深而且广。
⑥读书很多,学问很丰富的老学者。
宿,年老的;久于其事的。
儒,指读书人。
⑦形容喧闹、混乱,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
⑧成语。
安然而卧,谓无所顾虑。
高枕,枕着高枕头。
《战国策·齐策四》:“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
”同义语:高枕安寝、高枕安卧。
3.两部分百草园三味书屋空间顺序记叙事件
【课内探究案】
1.从开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到中间“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是写百草园的部分;从“出门向东”到文章结尾“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是写三味书屋的部分;中间“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是两部分之间的过渡段。
自由快乐枯燥无味①春夏秋季优美的景色;长妈妈讲的神秘的故事;冬天捕鸟的乐趣②表现了我对百草园的恋恋不舍和依依惜别之情③用疑问、猜测和无可奈何的语气,表现了“我”告别百草园时在心里引起的震荡、依恋和无奈的感情。
2.不矛盾,似乎表示不确定,确凿又表示十分肯定。
不确定是因为“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印象已经淡薄了。
之所以肯定是因为追忆儿童时的生活,又都历历在目。
3.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4.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训,悟出一些道理,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5.a 扫开;b打扫;好奇,对草木虫鸟的独特享受,对自由欢乐的追求……不同点如:百草园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乐土,三味书屋是严肃凝重的学堂;百草园之乐源于自然的厚赐,三味书屋之乐源于对知识与快乐的追求;百草园生活可谓“快乐无极限”,三味书屋只能暂借片刻逍遥……②言之有理即可。
如:他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对学生严而不厉的先生。
先生一是知识渊博,但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二是教学认真,不断增加教学内容,读书很投入,但不太束缚也基本上不体罚学生。
主要是敬慕先生,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
同时也很爱他,因为学生虽然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c暴露;d露出;e支;f架;g拉;h牵;j撒;k 投;i系;m捆具体生动地表现了捕鸟的过程也表现了儿童在捕鸟时的乐趣。
6.略7.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儿童对所学的内容不感兴趣。
8.①都是儿童之乐,表现儿童对新生事物的,通常总不过是瞪瞪眼睛。
9.三种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
【拓展检测案】
1.2.B 3.D
●课内语段阅读。
4.详写短短的泥墙根一带,略写对百草园的总体印象。
5.视觉: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向云霄里去了。
听觉: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味觉:又酸又甜。
6.两个“不必说”与后面的“单是”呼应,既表达了写景的详略,又勾勒出儿童感到事物美好有趣而自得的心理。
7.①不能。
“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停”字就无法表现这种情态。
②不能。
“窜”字显示速度快,又来得突然,用“飞”字则无法表达这种效果。
8.表现出“我”猎奇的心理,想找一块像人的何首乌;又表现出百草园对“我”来说,既富有神秘感又富有吸引力。
9.
拟人。
续写略。
10.写出两条即可。
如①既抓住事物的特点,又符合儿童的心理。
②形、声、色、味俱全,春、夏、秋景皆备。
③融情入景,景中有人。
④层次井然,条理分明。
表明童年时代我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课外语段阅读
11.①D ②B ③C 12.“两棵不太大的棕榈伸开巴掌,仿佛要对寻踪环顾的瞻仰者数说这里的家珍。
”棕榈的叶缘略长,边缘分岔,用“伸开巴掌”作比拟,贴切而新鲜。
作者把写眼前景物与抒情结合起来,展开想象,于微风吹佛下,棕榈叶子飒飒作响,仿佛成了扳着指头数家珍的絮絮细语,读来亲切感人。
13.作者把园中的小草人格化了,赞美小草,实际上就是赞美鲁迅精神。
14.①鲁迅虽死,而精神永存。
②它们,指小草,暗喻鲁迅在敌人的残酷迫害下仍坚持战斗,把一生献给中国人民的正义事业和世界的和平进步。
③鲁迅的伟大思想和精神是哺育中华儿女的精神营养,它会增进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15.本文从百草园的景物生发开去,歌颂了鲁迅奋力进击的精神,抒发了振兴中华的豪情壮志。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