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部编版)古文课内外比较阅读(答案+译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部编版)古文课内外比较阅读(答案+译文)
第八课:《世说新语》两则
第一篇:
(一)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
1.《世说新语》是由组织世说新语一批文人编写的。

他是_____彭城(现在江苏徐州)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

(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
(1)撒盐空中差可拟.()(2)相委.而去()
(3)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4)下车引.之()
3.指出下列加点的虚词的意思。

(5分)
(1)未若柳絮因.风起()
(2)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3)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4)相委而.去()
(5)友人惭,下车引之.()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
(1)未若柳絮因风起。

()
(2)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5.文中出现了“君”“家君”“尊君”三个称谓语,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他们的意义与区别吗?(3分)
()6.《咏雪》结尾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何用意?(2分)
()7.上述两文都选自《世说新语》且都在字里行间表达了对睿智儿童的赞许之意。

文中谢道韫和元方的聪颖机智分别表现在哪个方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

(3分)
()()【参考答案】
1.刘义庆
2.(1)相比(2)丢下、舍弃(3)家庭聚会(4)拉
3.(1)趁着、乘着、(2)才(3)就(4)表承接(5)代词、代友人。

4.(1)还不如把它比作成柳絮乘着风飘起。

(2)真不是人!和别人约好一起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离开了。

5.“君”是第二人称代词:你或您;“家君”是向别人称呼自己的父亲,“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6.《咏雪》结尾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衬托出谢道韫的才华非凡,也借此表
明作者的观点,即对谢道韫回答的赞赏之情。

7.谢道韫所对出的句子,即有意象又有蕴意,形象贴切。

陈元方小小年纪对友人的批评十分中肯。

(意对即可)
第二篇:
(一)
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二)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4分)
(1)太丘舍去.()(2)相委.而去()(3)下车引.之()(4)甚聪惠.()15.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去后乃.至乃.呼儿出 B.相委而.去学而.不思则罔
C.下车引之.学而时习之.
D.为.设果为.人谋而不忠乎
16.翻译下面句子。

(6分)
(1)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2)孔指以示儿日:“此是君家果。


()17.结合两则材料,分析陈元方和杨氏子的相同之处。

(4分)
()()
第二篇【参考答案】
14.(1)离开(2)舍弃(3)拉(4)通“慧”,智慧
15.D
16.(1)您和我的父亲约定的时间是在中午。

中午没有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他的)儿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数。

(2)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17.陈元方和杨氏子年龄虽小但很机智;都懂得维护父亲和家族尊严。

陈元方直指客人不讲信用和礼数;杨氏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维护了家族尊严。

【译文】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孔君平来拜见杨氏子的父亲,可是父亲不在,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

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杨氏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第三篇:
(甲)
陈大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
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卢庄道,范阳人也,天下称为名家。

聪慧而敏悟,冠于今古。

父彦与高士廉有旧。

庄道少孤,年十二,造士廉。

廉以故人子,引令坐。

会上有上书者,庄道窃窥览,谓士廉曰:“此文庄道所作。

”士廉怪谓曰:“后生勿妄言,为轻薄之行。

”请诵之,果通。

复请倒诵,叉通。

士廉称叹久之。

乃跪谢①曰“此文实非庄道所作,向傍窥而记耳。

”士廉取他文及案牍②,命读之,一览而倒诵。

(选自《大唐新语》)
【注释1①谢:道歉②案牍:公文。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4分)
①太丘舍去.()②元方入门不顾.()
③造.士廉()④庄道窃窥.览()
2.下列句子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天下称为.名家为.人谋而不忠乎
B.聪慧而.敏悟博学而.笃志
C.冠于.今古于.我如浮云
D.轻薄之.行学而时习之.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请诵之,果通。

复请倒诵,又通。

()4.请结合材料,分析文中两位性格鲜明的少年形象。

(4分)
()()第三篇参考答案:
1.①离开②回头看③拜访④偷偷地
2.B
3.(1)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

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2)(高士廉)让他背诵,庄道果然背下来了。

又让他倒着背诵,他又背下来了。

4.(1)陈元方年龄虽小但很机智聪慧,懂得维护父亲尊严,直指客人不讲信用和礼数;(2)卢庄道天资过人,谦虚诚实,他有过不忘的本领,在展现才华后能承认文章非其所写。

【译文】
卢庄道是范阳人,被天下公认为是有学问的人,他的聪明才智超过了古今所有的人,他的父亲卢彦和高士廉关系很好。

卢庄道从小丧父,十二岁的时候去拜见高士廉,高士廉因为他是老朋友的儿子,让他坐下。

恰巧有人送来文章向高士廉请教,卢庄道偷着观看,然后对高士廉说:“这篇文章是我写的。

”高士廉责怪他说:“小孩子不要说大话!”认为他轻薄,让他背诵,卢庄道果然背下来了。

又让他倒着背诵,他又背下来了,高士廉称赞感叹不已。

卢庄道跪下来道歉说:“这篇文章确实不是我写的,而是之前在旁边偷看时记住的。

”高士廉取来了其他文章和官府的文书让他读,卢庄道全都能
看一遍以后就倒背如流。

第四篇: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乙】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

袁公问日:“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日:“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日:“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日:“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1.下面句子中的加点的词与成语中加点的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相委而去/虚与委蛇 B.元方入门不顾/不屑一顾
C.久而益敬/精益求精
D.孤法卿父?/不法常可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

()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
A、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B、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C、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D、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4.【甲】文与【乙】文在叙述情节和刻画人物时都运用了______描写。

【甲】文中友人所称的“尊君”与【乙】文中袁公说的“贤家君”“卿家君”均指的是()
5.结合两篇文章来概括甲乙两篇文章中的远方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
第四篇参考答案:
1.A
2.(1)和别人约好一起去,却把对方丢下自己走了。

2)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

3.A
4.对话(语言)元方的父亲
5.文中元方显示出了一个7岁儿童正直、率真而又机智聪明,随机应变的性格特点。

【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

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为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我父亲更加敬重。

”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

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

周公不学孔子,孔子也不学周公。


第五篇:
【甲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日:“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日:“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文】杨时宇中立,南剑将乐人。

幼颖异,能属①文,稍长,潜心②经史。

熙宁九年,中进士第。

时河南程题与弟颐讲孔、盂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

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

其归也,颢目送之日:“吾道南矣。

”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

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③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④,时与游酢⑤(zuò)侍立⑥不去,颐既觉⑦,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注释】:①属(zhǔ):撰写②潜心:用心专而深③盖:大概。

④瞑坐:打瞌睡。

瞑:闭上眼睛⑤游酢:杨时的同学,程门四子之一。

⑥侍立:恭敬地站在一旁,侍:服侍⑦颐既觉:程颐睡醒后。

1、这两篇文章都围绕着“雪”写了什么故事?
()2、解释下列加粗加斜的字词
与儿女
..讲论文义()而以书赴.告同学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撒盐空中差可拟.()
3、下列加粗加斜的字词意义和用法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未若柳絮因.风起(凭借、趁着)
B.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在)
C.四年而颢死,时闻之.(代词,指程颢)
D.而以.书赴告同学者(因为)
4、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未若柳絮因风起()(2)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
()5、对于孩子们的比喻,谢太傅更喜欢谁的?从哪里可以看出?你更喜欢谁的?为什么?
()6、看了乙文,你认为杨时是怎样的一个人?试抓住内容来概括。

()
第五篇【参考答案】
1、略(只要能结合内容概括完整即可)
2、子侄辈;通“讣”讣告;做老师;比拟,相比。

3、C.D
4、(1)还不如把它比作柳絮乘着风飘起。

(2)当时,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

5、更喜欢兄女的比喻,从“大笑乐”-句可以看出;我更喜欢兄女的比喻,因为前文说“雪骤”,就说明雪下得的很大,把此时的雪比作成柳絮更贴切,更形象。

6、杨时聪明勤奋,虚心好学且尊敬老师。

(内容结合占-半的分,只答前文
得分。


【译文】
杨时字叫中立,是剑南将乐地方的人。

小的时候就很聪颖显得与众不同,善写文章。

年稍大一点既潜心学习经史,宋熙宁九年进士及第,当时,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

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吾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

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计告同学的人。

程颢死以后,又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已四十岁了。

一天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杨时与同学游酢(音zuδ)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已经察觉的时候,那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

- 1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