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内容极为丰富,大致涉及战争观、谋略、战法、阵法、军队组织、训练和纪律、将帅修养、作战指挥等方面。
现在将战争的性质和作用、战争指导思想、治军理论等三个方面论述如下:
战争的性质和作用
以下兵书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战争的性质和作用
《孙子兵法》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阐明了战争是关系到国家存亡、民族生死的大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尉缭子》认为战争的作用是镇压暴乱,制止不义行为。
据此,《司马法》提出以战止战的策略,即杀掉坏人,保护好人,杀人是可以的;进攻其国,解放其民,是可以的;用战争制止战争,即使开战,也是可以的。
《尉缭子》还对战争与政治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兵者,以武为植,以文为种;武为表,文为里”的观点,即:在战争的问题上,军事从属于政治;军事是现象,政治是本质。
《司马法》更进一步指出:“政不获意则权,权出于战”,在解决国内外矛盾时,如果政治措施达不到目的,就必须使用军事战略。
战争的指导思想
我国古代战争指导思想十分丰富,大致有以下八项内容。
一、先发制人
战场上两军对阵,剑拔弩张,谁能争取先机,便占有了主动。
正如《尉缭子》所言:“故兵贵先,胜于此,则胜彼矣”。
二、速战速决
孙武曾说:“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久则钝兵挫锐”,“故兵贵胜,不贵久”。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以“闪电战”的方式赢得了速度上的优势,主动出击迂回并突破了英法自以为固若金汤的马其诺防线,在短时间迫使法国投降。
三、力争主动
《鬼谷子》说:“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制命也”。
春秋时期,多国争霸日盛。
发生在晋楚两国间的城濮之战,以晋国胜利而结束。
晋胜楚败的一个重大原因则晋军在战略、战术上力争主动,占尽先机,从而赢取了战争。
战争一开始,晋军一天始,晋右军胥臣部将虎皮蒙在战马上,此举使楚
下军惊恐失措,纷纷败退;接着,晋左军佯做后退,并将事先伐好的树枝绑
在战车尾部,尘土飞扬,使楚上军误以为晋军已经溃不成军,楚军于是放松
警惕,全力追赶。
在这种情况下,晋中军切断楚上军归路,同时,假装溃败
的晋左军转身回击。
在晋军围歼下,楚上军几乎全军覆灭。
四、集中兵力
《白豪子》指出:“兵之贵合也。
合则势张,合则力强,合则气旺,合
则心坚。
”认为作战最重要的是集中兵力。
五、出其不意
孙武认为:“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1941年12月7日,日军海军偷袭美海军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日本在珍珠港事件的胜利,就得益于战争之前各方面的“出其不意”。
首先
是外交策略上日本假意和美国进行外交谈判,使美国放松警惕;其次在攻击
时间的选择上,12月7日正是美海军士兵的休息时间,可谓神不知,鬼不
觉。
六、奇正互变
孙武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同样是疑敌,战国时的孙膑用的是减灶法,而三国时的诸葛亮则采用了增灶法,殊途同归。
七、兵贵其和
《准南子》提出:“良将之用座也,同其心,一其力”,把协同作战看作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
八、先戒为宝
古人从战争经验中认识到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即使天下太平,但忘了战备也是很危险的。
治军理论
治军如何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
一、将帅修养
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家很早就认识到将帅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选将的标准作为治军的主要着眼点。
孙武把选取将的标准归为“智”“信”“仁”“勇”“严”五字,即多谋善断,赏罚有信,爱护士卒,勇敢坚定,明法审令。
《三略》认为贤将要具备十二能:清(廉洁)、静(镇静)、平(公平)、整(严整)、受谏(接受批评)、听讼(明辩事非)、纳人
(任用人才)、采言(采纳意见)、知国俗(知敌国风俗)、图山川(研究山川形势)、表险滩(明了地形险阻)、制军权(掌握军队的指挥权)等。
将帅修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一国之军的胜败。
二、以治为胜严明军纪是古代军事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坚决执行命令的,给予优厚的奖励;违抗或拒不执行命令的,要严厉制裁。
三、教戒为先
加强军队训练,是治军理论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而在用兵原则是,首要的是教育训练。
平时注意教育训练,就会有坚强的军队观点和巩固的国防,敌国就不敢轻易进犯了。
中国古代军事精华——著名战例篇
中国历史上,为实现国家统一,反抗外来侵略、民族压迫及统治暴政,各民族、各政治集团之间曾发生过无数次战争。
其中许多关键性的战争,往往决定或影响某阶段历史的演进和某些民族、王朝及政治集团的兴亡盛衰。
指挥这些战争的人物,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这里选取秦赵长平之战、汉匈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唐朝反击突厥之战、宋金和尚原之战,作为中国古代的典型战例进行一些分析。
这几个战例,在中国古代的战争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长平之战不仅是决定秦能否统一的关键,而且在战略决策、用间出奇、战术调整等军事行动方面具有典型意义。
汉匈之战,标志着骑战成为战略手段,而且创造了农业民族打败游牧民族的奇迹。
赤壁之战和淝水之战都是以少胜多的战例,并对中国后来的政权格局有着决定作用,但二者又有较大的差异,曹魏输在战技战法上,前秦输在人心向背上。
唐朝反击突厥之战,是长途奔袭的典范。
宋金和尚原之战,则充分体现了守御战中奇兵出击的配合作用。
秦统一战争中的关键性战役是秦赵长平之战。
赵国自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军政制度后,"民富库实",迅速强盛起来,成为秦国东进中原、统一天下的主要对手。
周赧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秦军在王翦的统率下进攻居于赵国势力范围内的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
赵国老将廉颇坚壁清野,筑城固守,准备待秦军师老兵疲之际予以歼灭性的打击。
秦军攻势受阻,无可奈何。
秦王为尽快实现自己的战略意图,采纳范雎的计谋,派间谍用重金收买了赵国的权臣,四处散布流言,说秦最为畏惧的是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
赵王本来就不满意廉颇的作战方略,于是改由赵括指挥赵军,秦国见反间计成,即刻改派白起为主将,准备与赵军决战,并传令全军严禁泄漏白起为主将的消息。
赵括上任后,马上改变原来正确的固守疲敌的作战方略,并大举更换支持这一方略的中高级军官,引发赵军中不满情绪。
赵括下令大举进攻,秦军佯败,赵军追至秦军营垒前,受阻。
此时,白起派两支奇兵包抄赵军后路,一支切断赵军退路,另一支在赵军侧翼进行骚扰攻击,赵军被分割包围。
秦王得知赵军被围的消息,征发15岁以上男子,全部开往长平前线,这实际上是全国总动员。
秦军以优势兵力切断了赵军的援军和粮道,赵军在长平被围40余日,粮尽援绝,多次组织轮番突围,但均告失败。
最后赵括亲率精兵突围,阵亡,赵军40万人投降白起。
白起为彻底消除统一战争的这一强大对手,震慑并瓦解六国意志,将降卒全部坑杀。
长平之战是秦统一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秦国胜利的原因是:首先,秦国正确地选择了战略进攻的主攻对象。
在战国晚期,六国在军事上能与秦相抗衡的只有赵国。
击败赵国,就等于扫除了秦统一六国事业军事上的最大障碍,对六国军心士气的打击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秦充分利用反间、示弱等手段,诱使赵国决策者决策失误。
再次,任命最有实战经验的白起为主帅,正确判断出赵军的作战意图,利用赵军求胜心切的心理,采取诱敌出击,分割包围,聚而歼之的作战部署,一举消灭了赵国的有生力量,基本上摧毁了赵国赖以抗衡秦国的军事力量。
匈奴是自殷周至秦汉一直活跃于中国北方的一支游牧民族,楚汉战争时,匈奴乘隙进入富饶的河套平原,力量空前强大。
西汉初年,汉高祖不得不采取"和亲"政策,企图以汉室公主和大量物质财富换取和平。
到文、景时期,此项政策行之70余年,结果没有也不可能阻止匈奴的袭扰。
汉武帝时,汉朝国力强盛,武力反击匈奴的条件已经成熟。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 年),汉军出师,从此大规模反击匈奴的战争拉开序幕。
汉匈河南、漠南之战,是反击匈奴的第一回合。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匈奴兵犯上谷(今河北怀来东南)、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
武帝避实就虚,派卫青率大军进攻久为匈奴占据的河套平原(当时又称河南)。
卫青引兵北上,突袭匈奴,收复河南地,设朔方、五原郡,移民十万屯田戍边,为进一步反击匈奴奠定了基地。
此后,匈奴右贤王欲夺回水草丰美的河套平原,屡攻朔方,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卫青率军北出朔方,进入漠南(今内蒙古南)反击右贤王。
李息兵出右北平(今内蒙古宁城西南),牵制单于、右贤王,策应卫青。
卫青以三万铁骑出塞外六七百里,夜袭右贤王庭,击破匈奴有生力量。
次年,卫青率大军十万再出塞北,于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重创匈奴,匈奴损失惨重,退往漠北。
河南、漠南之战,为汉朝彻底消除北部边境的战乱之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军事特点有三:其一,河南水草丰美,是汉匈战略要冲,双方对此争夺激烈,以前一直是匈奴进犯中原的前进基地,所以收复河套平原,是汉反击匈奴战争的良好开局。
其二,收复河南后,汉军随即主动出击漠南的右贤王,扩大战果,将匈奴主力逼离汉境,并切断了匈奴左右部的联系,以便分而制之。
其三,匈奴左部(左贤王)势力强大,所以汉军在东部虚晃一枪,以主力攻取其力量相对薄弱的河南,正应了兵法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原则。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兵出陇西,目的是断匈奴右臂。
霍去病越焉支山(今甘肃山丹),西入
匈奴境内千余里,歼敌万余。
次年,霍去病兵出北地(今甘肃庆阳西北),越居延泽(今内蒙古居延海),西攻至祁连山,大破匈奴,俘三万余人。
河西匈奴部损失惨重,浑邪王率所部四万人降汉。
河西之战,
汉军胜在战略进攻方向选择正确。
汉军在取得漠南战役胜利后,匈奴主力被迫转入漠北,而来自东部、西部匈奴的威胁相对增加,但二者之中,西部较弱,且因汉立国关中,所以威胁更大。
汉军选择西部作战略进攻方向,既歼灭了匈奴河西势力,扩大的漠南战役成果,又一举消除了其对关中平原的威胁。
从战术上讲,汉军河西之战充分运用了连续出击与迂回包抄相结合的战法,使敌防不胜防,最大限度地完成了战役任务。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决定对匈奴采取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派兵深入漠北(今蒙古共和国境内),寻歼匈奴主力。
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为主力,另以步兵数十万,战马十万匹配合行动。
二人分东西两路北进,决心在漠北与匈奴会战。
卫青兵出定襄,北进千余里,与匈奴单于相遇。
经激战,击破匈奴军,歼敌近两万人,追至蜫颜山(今蒙古共和国境内杭爱山脉一支)。
霍去病在东路出兵,深入两千里,与匈奴左贤王接战,歼其精锐,追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共和国乌兰巴托东),歼敌七万,胜利凯旋。
漠北之战,汉军采取了远途奔袭,寻歼匈奴主力的战略方针。
针对匈奴流动性大、机动力强的特点,汉军以骑兵大军团远途奔袭和大迂回战法,深入敌境,利用匈奴认为汉军不敢深入漠北的心理,出其不意,疾驰穷追,一举荡平之。
东汉末年,中原动荡。
曹操因势而起,逐渐扫平群雄,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军南下,夺取荆州,进而准备攻取江东,实现全国的统一,遭到刘备与孙权联合抵御,双方在长江中游的赤壁进行了一场大战。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军自江陵(今湖北荆州)顺流而下,水陆并进。
孙权与刘备联军抵抗,双方会于赤壁(今湖北蒲圻西北)。
当时,曹军拥有20万人,孙刘联军不到5万人。
但曹军长途跋涉,疲病之极,正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士气不高。
而联军方面,尤其是东吴的水师,一向训练有素,战斗力较强。
且因这场战争关乎孙刘两家前途,均是背水一战,故而战斗意志相当坚决,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弥补了军队数量上的劣势。
两军在赤壁相遇,一经接战,曹军便告不利,曹操引军退至长江北岸的乌林休整,等待决战。
曹军不适应水上作战,因而将战船"首尾相接",以求平稳。
孙刘联军的指挥官周瑜的部将黄盖看到这种情况,便向周瑜进火攻之计。
为实施这项计划,周瑜让黄盖诈降。
曹操轻敌,竟信以为真,便约定了投降的时间和信号。
黄盖于是率战舰十艘,满载饱浸油脂的干柴,上蒙布幕,插上投降的旗号,向曹营出发。
时值东南风起,战舰顺风而驰,很快接近了曹营。
黄盖令各舰同时点火,然后跳上小船退回。
风助火势,顷刻间,曹军水营便淹没在一片火海之中。
不久,又蔓延至岸上的大营,曹军一片混乱,人马被烧死、溺死者不计其数。
此时,孙刘联军发起进攻,曹军大溃。
曹操率残部向江陵方向撤退,孙刘联军水陆并进,紧追不舍。
曹军一路饥病交加,退至江陵,已伤亡过半。
曹操只得退回北方。
曹操兵败赤壁,关键在于骄傲轻敌,急于求战。
而曹军恰恰不习水战,以己之短,击敌之长,犯了兵家大忌。
而孙刘联军却能利用曹军的弱点,发挥自己的优势,一战成功,取得了以弱胜强的胜利。
赤壁之战,是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关键性战役。
经过这次战役,曹操力量受挫。
孙权保住了江东,刘备占据了荆州四郡,有了立足之地,接着又取得了天府之国的益州,从而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格局。
前秦苻坚是十六国时期诸胡政权中一位有作为的君主,他选贤任能,能征善战,兼并群雄,统一北方,为实现全国的统一,东晋太元八年(383年),苻坚对东晋宣战。
太元七年(382年),苻坚谋议伐晋,立即遭到以丞相苻融(苻坚之弟)为首的朝廷大臣、妃子、太子,乃至高僧释道安等人的一致反对。
但苻坚一意孤行,他声称"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晋书·苻坚载记》),骄狂之态,溢于言表。
太元八年(383年),
苻坚下诏伐晋,在政权所及范围内征兵调粮,并作如下部署:命丞相、征南大将军苻融督统步骑25万为前锋,直趋寿阳(今安徽寿县);命幽州、冀州所征兵员向彭城(今江苏徐州)集结;命姚苌督梁、益之师,顺江而下;苻坚亲率主力大军由长安出发,经项城(今河南沈丘)趋寿阳。
几路大军,合计约百余万人,"东西万里,水陆并进",大有席卷江南,一举扫平东晋之势。
面对前秦军队的攻势,东晋也作了下列防御部署:丞相谢安居中调度;桓冲都督长江中游巴东、江陵等地武装力量,控扼上游;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玄为前锋都督,率北府兵八万赴淮南迎击秦军主力。
秋季,符融的前锋军也进抵颍口(今安徽正阳关),其他两路秦军正在进军途中,中路进展甚快,两翼行动迟缓,前秦的优势兵力,已呈分散之形。
此时,苻融前锋军包围了驻扎在硖石(今安徽寿县淮河北岸)的一部分晋军。
苻坚大喜,亲率八千轻骑赴寿阳,并派原东晋的襄阳守将朱序去劝降晋军。
朱序心怀故国之情,力劝谢石趁前秦大军未集,迅速出击,挫其锐气,以利于全面破敌。
谢石于是决定改变原来坚守不战以待秦军师老兵疲的作战方案,转守为攻,沿淮河西上,一路击破秦军,进至淝水东岸,与秦军夹水而阵。
此时,苻坚登寿阳城头,望见晋军布阵严整,见城外八公山上,于秋风中起伏的草木,以为是东晋之伏兵,始有惧色。
由于秦军逼淝水而阵,晋军不得渡河,谢玄便派人至秦方要求秦军后撤一段距离,以便晋军渡河决战。
苻坚心存幻想,企图待晋军半渡,一举战而胜之,所以答应了这个要求。
不料,秦军此时已
军心不稳,一听后撤的命令,便借机奔退,由此而不可遏止。
朱序等人又在阵后大喊:"秦军败矣",秦军后队不明前方战情,均信以为真,于是争相奔溃,全线大乱。
晋军乘势追杀,大获全胜,苻融战殁,苻坚狼狈逃归,损失惨重。
淝水之战,东晋以八万北府兵一举战胜号称百万大军的前秦,从根本上说,这主要决定于军心、民心的向背。
双方的战争谋略,及临阵指挥上的优劣,也是胜败的重要原因。
首先,苻坚狂妄轻敌,刚愎自用,在内外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倾全国之力,孤注一掷;其次,在临战指挥上,犹豫狐疑。
当大军进驻寿阳后,迟迟不进兵,把希望寄托在晋军的投降上;待晋军反击后,锐气顿减,以致淝水之战前,全军上下就有惧敌心理,交战中一退而不可复止。
而晋军却抓住战机,一战成功,创造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突厥系中国北方的古老民族,隋唐之际势力逐渐强大,其所辖范围东自辽东,西迄西域。
隋朝时突厥内部不和,分为东西两部。
唐朝立国后,东突厥的威胁尤其大,高祖甚至有迁都的打算。
武德九年(626年),东突厥可汗颉利趁"玄武门之变",率十万铁骑兵犯关中,与唐军隔渭水而阵,唐所受威胁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为彻底解除突厥的威胁,唐太宗除采取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革弊兴利以增强国力外,同时于数年间培养起一支精锐部队,在军事上积极备战。
贞观四年(630年),唐朝反击的条件成熟,大将李靖、李世眅率军进击突厥。
李靖所部突袭定襄(今山西朔州平鲁区西北),颉利以为唐主力出动,急徙牙帐于碛口(今内蒙古善丁呼拉尔)。
此时,从并州出发的李世眅越过云中(今山西大同),大败突厥,与李靖会师。
二人商议趁夜进兵,不给突厥以喘息的机会。
前锋苏定方星夜急驰,在离颉利牙帐仅七里的地方始被发现。
颉利逃走,李靖大军继至,突厥大败,阵亡万余人,被俘十万。
颉利夜遁灵州(今宁夏灵武),走投无路,举众降唐。
至此,东突厥灭亡。
唐太宗击灭东突厥,是隋唐以来取得的空前胜利,为中国北方清除了一大边患,唐太宗也以其赫赫威名,被北方少数民族君长尊为"天可汗"。
唐灭东突厥,之所以能一战而胜,除了唐朝经济恢复、政治稳定、国力增强等原因外,从军事上看,战前已取得进攻前进基地。
最善于用兵的李靖实施前敌指挥,与李世眅相互协同,运用奇袭迂回的战术,突然接敌,连续突袭,使敌军走投无路,被迫投降。
女真族是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12世纪初逐渐强大起来(建国号金),在攻灭辽朝后,迅速转攻北宋,并一举灭亡之。
自建炎元年(1127年)起,金军数度南下,企图摧毁南宋政权,但不能如愿。
建炎四年(1130年)秋,金方将全面进攻改为东守西攻,完颜宗弼的十万主力由江淮战场西调陕西,试图集中力量,占领陕西,进而越巴山、过蜀道攻入四川,控制长江上游,为从右翼大规模迂回南宋创造条件。
金军以凤翔府(今陕西宝鸡)为前进基地,逼近作为四川门户的和尚原。
绍兴元年(1131年)十月,宗弼十万精兵对和尚原宋军阵地发猛攻,宋军主将吴筁命士卒以强弓劲弩抵御,分番迭射,连发不绝,密如骤雨。
金军稍却,吴筁又出奇兵邀击,并截断金军粮道,又在金军撤退必经道路上设置伏军。
金军至,伏兵出击,金军大乱。
吴筁又挥军夜袭,金军不支,乃溃退而去。
"俘馘首领及甲兵以万计,宗弼中流矢二,仅以身免,得其麾盖,自入中原,其败衅未尝如此也"(《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四八)。
吴筁指挥的这次防御作战,深得兵法之精髓。
兵法云:"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孙子兵法·势篇》)。
宋军凭险关要隘顽强拒守,将正面抵御与侧翼邀击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杀伤敌有生力量,保卫战略要地不致沦陷的意图。
管窥中国古代军事精华—军事思想篇
战争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
有义战与非义战之分。
我国历史上抵御外侮、反抗压迫的许多气势恢弘的战争和战役,表现了历史的智慧。
即使是非义战,也留下不少值得后人记取的教训。
从中国古代历史中可以看到比较成熟、完善的军事思想体系,而这是非常值得我们认真加以学习和研究的。
人们一般都认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孙子兵法》为其代表。
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
《孙子兵法》虽说是中国古代成熟的兵书,又被历代兵家奉为圣典,但它反映的却不是最早的军事思想。
《周易》是现存的第一部反映古代军事思想的著作。
军事思想来源于战争实践,商末周初,朝代更替,战争频仍,《周易》对军事活动也有总结。
大致说来,《周易》的军事思想首先是主张和平相处,恃强凌弱是可耻的。
《兑》卦"初九"爻辞:"和兑,吉。
""兑"就是"悦",国与国和谐共悦,就是件吉利的事。
《兑》卦"九二"爻辞:"孚兑。
吉,悔亡。
""孚"通"俘",意思是说以俘虏他人为悦,暂时吉利,终归是要倒霉的。
《兑》卦"六三"爻辞:"来兑,凶",某国恃其强大,威胁他国,强迫其服从自己的意志,是件凶事。
从一些特定战争场合的描述上看,《周易》作者有浓烈的反战情绪。
《离》"九三"爻辞:"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
"这似乎是一场突然的袭击,造成被袭一方的大灾难。
作者表述的是一种非战主义思想,追求的是"庶政为和,万国咸宁"的太平盛世,这与西周统治者反复宣扬的"保民而已"、"仁民爱物"的政治理念比较契合。
不过,《周易》虽然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国家之间的争端,但并不反对师出有名的正义战争。
《谦》"上六"爻辞:"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
"战前赢得道义上的主动是争取战争胜利的关键。
《蒙》卦"上九"爻辞:"不利为寇,利御寇。
"主动去侵略别国会对本国造成不利之局面,而进行自卫性的防御作战则是有利的。
慎战的思想在《周易》中得到反复的强调,战前要重视运筹计划,不可盲目用兵。
《豫》卦卦:"豫,利建侯,行师。
"军事活动及国之大事,应事先详细考虑,周密计划。
一旦出兵,军队的纪律和作风就是决定战事胜负的重要因素。
《师》卦"初六"爻辞:"师出以律,否藏,凶。
"无纪律约束的军队是不可能打胜仗的。
作战的指导思想,《周易》中也有体现。
其一,进攻要大胆果断。
《晋》卦"九四"爻辞:"晋如鼠,贞厉。
"畏首畏尾,必致失败。
其二,抢占关键要塞,一举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