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灯塔市2025届初三第五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灯塔市2025届初三第五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
考生须知: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实验目的对应实验方案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2.关于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A.构成:都是由分子构成,且都含有氧分子
B.性质:常温下均为气体,且都易溶于水
C.用途:氧气可用作燃料,二氧化碳可用作化工原料
D.转化:在自然界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可以相互转化
3.生活中常见的下列物质不能溶于水的是
A.加碘食盐B.花生油
C.桂花醋D.小苏打
4.下列有关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A.蒸馏可将海水淡化
B.过滤可以使硬水转化为软水
C.向软水中加入肥皂水,振荡后会有大量泡沫产生
D.爱护水资源主要从节约用水和防治水体污染两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5.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测得反应前及反应过程中的两个时刻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下图所示。

图中a、b、c、d分别表示相应物质的质量分数。

下列数据正确的是
A.a=56%B.b=6%C.c=17%D.d=8%
6.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用方法正确的是
A.CO2气体(CO气体)——通入适量氧气,点燃
B.KCl固体(MnO2固体)——加适量水充分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C.CaO固体(CaCO3固体)——加适量水充分溶解,过滤
D.NaCl溶液(CaCl2溶液)——滴加碳酸钾溶液至恰好完全反应,过滤
7.居里夫人在1898年从几吨的含铀废料中提炼出0.3g镭。

已知镭元素的核电荷数为88,相对原子质量为226,则镭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为()
A.226 B.88 C.138 D.31
8.《流浪地球》的热播让普通人了解到“人造空气”帮助人类实现了太空漫步的梦想,它含有70% 的氮气(体积分数)、20%以上的氧气、还有CO2等。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人造空气”比空气中的氮气含量高
B.在“人造空气”中,燃着的蜡烛不会迅速熄灭
C.利用灼热的铜粉,可粗略测定“人造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在太空中呼吸“人造空气”时,氧气消失但氧原子并未消失
9.下列关于实验室模拟工业炼铁的过程说法错误的是()
A.实验前要检查装置气密性
B.实验开始要先通一段时间一氧化碳再加热
C.实验结束后要先停止一氧化碳再停止加热
D.实验过程要注意尾气处理
10.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的实验操作的是
A.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B.向一定量的MnO2中加入H2O2溶液
C.向一定质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生石灰
D.向一定质量的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铁粉11.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和实验安全的重要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点燃酒精灯B.液体的量取
C.取用固体药品D.测定溶液pH
12.下列灭火原理错误的是()
A.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清除可燃物
C.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D.隔绝空气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3.如图是炼铁高炉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与此有关的问题。

(1)炼铁的反应原理是用CO还原氧化铁_____(写出化学方程式)。

(2)在炼铁原料中使用焦炭的目的是_____(答一点)。

(3)铁及铁合金在空气中存放时易生锈,铁生锈与空气中的_____有关。

用硝酸盐_____(填化学式)溶液可以一次性验证Fe、Cu、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14.根据下列数型图象回答:
图一图二图三图一是用盐酸和氢氧化钠进行中和反应时,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曲线.向盐酸中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mg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所得溶液中含有的微粒为_____(填微粒符号).图二是20℃时,取10mL10%的NaOH溶液于烧杯中,逐滴加入10%的盐酸,随着盐酸的加入,烧杯中溶液温度与加入盐酸体积的变化关系
①由图可知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你的依据为_____.
②甲同学用氢氧化钠固体与稀盐酸反应也能得到相同结论,乙同学认为不严密,因为_____.图三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a与c的溶解度相交于P点,据图回答:
①t1℃时,接近饱和的c物质溶液,在不改变溶液质量的条件下,可用_____的方法达到饱和状态.
②将t2℃时,150g a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可以析出_____g a物质.
③t1℃时,分别取100g a的饱和溶液和200g c的饱和溶液,各蒸发10水,析出晶体的质量分别为mg和ng,则m和n的关系是:m_____n.(填“>”“<”或“=”)
15.如图是两种常用化肥包装袋上部分说明:根据图1中所提供的部分信息,请你给右图对应的化肥起一个合适的名称,方框中的名称应为_____;根据图2信息,计算碳酸氢铵的质量百分含量为_____(不考虑杂质中含氮元素);保存
碳酸氢铵应注意的一点注意事项是_____.
下图是某同学配制50g5%NaCl溶液的实验过程示意图.请找出该同学
在实验过程中存在的不正确操作,其正确的操作应为_____;按照该同学的操作,所配得的NaCl溶液的质量分数将
_____5%(填“>”、“<”或“=”).
16.若核电荷数为16的元素的符号为R,则粒子可用____来表示,R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____,
属于____元素。

(选填“金属”、“非金属”或稀有气体)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17.如图实验装置常用于实验室制取气体.请根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写出编号所指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C装置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请加以改正:__________。

用改正后的装置继续进行实验.现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发生装置应选择__________(填代号),收集装置可选择__________(从D﹣F中选择,下同)。

欲制取CO2,B装置相对于C装置的优点是__________.收集CO2应选择__________装置,验满的方法是__________.欲干燥CO2,应将气体通过G装置,G中应加入的药品是__________.
18.下列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些常见实验。

请回答:
A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中,
导致实验结果偏小的原因可能是_____(写一点);B燃烧条件的实验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_____;C浓硫酸的稀释实验中,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_____;D倾倒二氧化碳实验中,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

说明CO2的性质是_____。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2分)
19.(6分)我国民间有端午挂艾草的习俗。

艾草含有丰富的黄酮素(化学式为C15H10O2),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请回答:黄酮素含有_____种元素,碳、氢的原子个数比是_____(最简整数比)。

黄酮素的相对分子质量是_____。

黄酮素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

黄酮素分子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是为_____(计算结果精确到0.1%)。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A
【解析】
A、加入足量的稀硫酸,铁粉表面出现气泡且形成浅绿色溶液、木炭粉没有明显现象、氧化铜粉末溶解且形成蓝色溶液,能够鉴别,方案正确;
B、滴加氢氧化钡溶液,三种化肥都有刺激性气味,碳酸铵、硫酸铵都有沉淀,只能鉴别出硝酸铵,方案错误;
C、除去CO 中少量H2O 和CO2,应该先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再通过浓硫酸,才能得到纯净的一氧化碳,方案错误;
D、除去氯化钾溶液中的氯化铜,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会生成新杂质氯化钠,方案错误。

故选A。

鉴别物质时,首先对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特性,再根据性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的才能鉴别。

2、D
【解析】A、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其中不含氧分子,错误;B、氧气不易溶于水,二氧化碳能溶于水,错误;C、氧气没有可燃性,不能作燃料,错误;D、含碳燃料燃烧、呼吸作用等可将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正确。

故选D。

3、B
【解析】
A、加碘盐易溶于水,故选项错误。

B、花生油难溶于水,故选项正确。

C、桂花醋易溶于水,故选项错误。

D、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易溶于水,故选项错误。

故选:B。

4、B
【解析】
A、蒸馏可以得到纯水,可以将海水淡化,正确;
B、硬水中含有可溶性的钙离子和镁离子,过滤不能除去钙离子和镁离子,因此通过过滤不能把硬水转化成软水,错误;
C、向软水中加入肥皂水,振荡后会有大量泡沫产生,正确;
D、爱护水资源主要从节约用水和防治水体污染两方面采取相应措施,正确。

故选B。

5、A
【解析】
对比图1、图2和图3得,反应后甲和乙质量减少了,丙质量增加了,丁反应前后质量没有变化,则甲+乙丁丙。

A、甲由70→42,减少了28,图2应减少14,a=70%-14%=56%;B、乙由14%→11%,减少了3%,图3应减少
6%,b=14%-6%=8%;C、丙由6%→40%,增加了34,图2应增加17,c=6%+17%=23%;D、对比图1和图3得,丁反应前后质量分数没有改变,d=10%。

故选A。

6、B
【解析】
A、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通氧气点燃,这是因为当二氧化碳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选项A错误;
B、KCl固体易溶于水,MnO2固体难溶于水,加适量水充分溶解,过滤,蒸发结晶,可以除去KCl固体中混有的少量MnO2固体,选项B正确;
C、CaO固体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碳酸钙不溶于水,会把原物质CaO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选项C错误;
D、CaCl2溶液能与碳酸钾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钾,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钾,不符合除杂原则,选项D错误。

故选B。

7、C
【解析】
试题分析:在同一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考点: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与核电荷数
8、A
【解析】
A、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人造空气”比空气中的氮气含量低,A错误,但符合题意;
B、人造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和空气中差不多,氧气能支持燃烧,燃着的蜡烛不会迅速熄灭,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铜粉和氧气在加热条件下会生成氧化铜,可粗略测定“人造空气”中氧气的含量,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在太空中呼吸“人造空气”时,呼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氧气消失但氧原子经反应存在于二氧化碳中,并未消失,D 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A。

9、C
【解析】
实验结束后要先停止加热再停止一氧化碳,以防止高温下的铁再次被氧化。

故选C。

10、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和题中信息知,A、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固体中锰元素质量分数与先减小,后达一定值,故A错误;B、向一定量的MnO2中加入H2O2溶液,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质量不变,故B错误;C、向一定质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生石灰,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溶液质量应减小,故C错误;D、向一定质量的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铁粉,铁比铜活泼,铜比银活泼,铁先与AgNO3反应,再与Cu(NO3)2反应,故D正确。

点睛∶铁比铜活泼,铜比银活泼。

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质量和化学性质均不变。

11、D
【解析】
A、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盏酒精灯、图中操作错误;
B、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操作错误;
C、取用块状固体药品时,要用镊子,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时,应用药匙或纸槽,不能用手直接拿,图中操作错误;
D、测定溶液的pH时,可在点滴板上放一条pH试纸,然后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从而得出溶液的pH,图中操作正确。

故选D。

12、A
【解析】
根据灭火的原理分析,灭火的原理有:移走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降低可燃物温度到着火点以下,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性质,不能降低。

故选:A。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3、Fe2O3+3CO 高温
2Fe+3CO2作燃料(或制取还原剂一氧化碳)氧气和水蒸气Cu(NO3)2
【解析】
(1)工业上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炼铁,主要是利用CO的还原性,在高温下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
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3CO 高温
2Fe+3CO2。

(2)焦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可以提供炼铁所需要的温度;高温下焦炭可以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为炼铁提供还原剂;
(3)铁生锈,原因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蒸气发生了化学反应。

根据金属的活动性顺序的规律:金属和盐溶液的反应,选用硝酸酮,因铁和硝酸酮溶液能反应置换出铜,银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铜的后面,不能和硝酸酮溶液反应,不能置换出铜;可以一次性验证Fe、Cu、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铁生锈,原因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蒸气发生了化学反应。

14、HCl+NaOH=NaCl+H2O Na+、Cl﹣、H+开始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温度逐渐升高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升温30 =
【解析】
(1)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HCl+NaOH=NaCl+H2O;
由图可知,向盐酸中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为mg时,溶液为酸性,盐酸过量,溶液中溶质为氯化钠和氯化氢,所得溶液中含有的离子为Na+、Cl﹣、H+,故填Na+、Cl﹣、H+。

(2)①由图可知,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温度逐渐升高,说明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故填始随着反应的进行,溶液温度逐渐升高;
②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无法说明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故填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

(3)①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在不改变溶液质量的条件下,c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升温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故填升温;
②在t2℃时,a的溶解度是50克,即在100克水中最多溶解50克a,形成150克饱和溶液,则150克饱和溶液中应该有50克a、100克水,将150克饱和溶液降温至t1℃时,a的溶解度是20克,则100克水中最多溶解20克溶质,因此降温之后会析出晶体的质量为50克−20克=30克,故填30;
③由图可知,t1℃时a、c的溶解度相同,分别将100ga饱和溶液和200gc饱和溶液蒸发掉10g水,析出的晶体质量分别为mg和ng,由于蒸发掉水的质量相等,因此析出晶体的质量相等,故填=。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一点,交点的含义是对应温度下,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15、复合肥料96.6% 防潮、防晒将砝码和药品交换位置<
【解析】
解:(1)由包装袋上的标签可以看出,此化肥含有氮、磷、钾三种营养元素,所以属于复合肥.
NH4HC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14
10017.7% 14+4+1+12+163
⨯≈

设化肥纯度为x:17%17.7%
=
x100%
,解得x≈96.6%
碳酸氢铵是易溶物,受热会生产二氧化碳、氨气和水,应防潮、避热.
故答案为复合肥料;96.6%;防潮、防晒或在阴凉干燥处存放等(答案合理即可).
(2)称量时,应用“左物右码”法称量,即将砝码放在右盘,氯化钠放在左盘,该题中所称氯化钠质量为:50g×5%=2.5g,所需砝码2g,所需游码0.5g,因物码放反,氯化钠实际质量为:2g﹣0.5g=1.5g,所配制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1.5g
100% 3.06%
1.5g+47.5g
⨯≈,较实验要求偏小.
故答案为将砝码和药品交换位置;<.
该题由生活实际出发考查了不纯物质元素含量的计算,做题时要把握物质纯度的计算方法,理解比例式的含义.由配
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考查了仪器的使用及错误操作引起的结果偏差,懂得物码放反时物质质量的计算方法.16、R2- 6 非金属
【解析】
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小圆圈表示原子核,圆圈内的数字表示质子数,质子数决定原子的类别,弧线表示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原子的化学性质,质子数决定原子的类别。

同一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在阳离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在阴离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若核电荷数为16的元素的符号为R,则粒子
,可用R2-;来表示,R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6,属于非金属元素。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17、(1)①试管,②锥形瓶;(2)长颈漏斗的末端应伸入液面以下;
(3)2KMnO4K2MnO4+MnO2+O2↑;A;D或E;
(4)能够随时使反应进行或停止;D;将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证明二氧化碳已满;浓硫酸。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图示可知①是试管,②是锥形瓶;(2)该装置中的长颈漏斗下端要伸入液面以下,以防气体从长颈漏斗逸出;(3)高锰酸钾不稳定,受热容易分解。

在加热下分解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是:
2KMnO4K2MnO4+MnO2+O2↑;实验室用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要加热,应该用A装置作为发生装置;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选项是D或E;(4)与C装置相比其优点是能够随时使反应进行或停止,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所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来收集,选项是D;验满时可将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证明二氧化碳已满;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若干燥二氧化碳,则装置G中应加入浓硫酸。

考点:考查气体的制备原理、反应装置的选择、气体的净化、收集、验满及化学用语的知识。

18、红磷量不足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搅拌使热量散失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解析】
物质燃烧条件:物质是可燃物,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有氧气参与。

【详解】
(1)A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中,导致实验结果偏小的原因可能是红磷的量不足,或装置漏气,或装置没有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2)B实验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二者均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但是没有达到红磷的
着火点,所以白磷燃烧但是红磷没有燃烧,由此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3)浓硫酸溶于水时会放出大量的热,所以浓硫酸的稀释实验中,用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搅拌使热量散失。

(4)D实验倾倒二氧化碳实验中,下层的蜡烛先熄灭上层的蜡烛后熄灭。

说明CO2的密度比空气大,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浓硫酸稀释必须将浓硫酸注入水中,并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散热。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2分)
19、3 3:2 222 90:5:16 81.1
【解析】
根据化学式的意义进行相关的计算,注意要结合题目要求以及使用正确的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和解答。

【详解】
(1)黄酮素(化学式:C15H10O2)含有碳氢氧3种元素;碳、氢的原子个数比为15:10=3:2;
(2)黄酮素(化学式:C15H10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5+1×10+16×2=222;
(3)黄酮素(化学式:C15H10O2)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1×10):(2×16)=90:5:16;
(4)黄酮素(化学式:C15H10O2)分子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00%≈8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