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老子二章》教案长春版(推荐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老子二章》教案长春版(推荐5
篇)
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老子二章》教案长春版《老子二章》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自学《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要求如下:
①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②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③读懂意,知道一些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并能够了解文章大意。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道可道,非常道”“天长地久”“上善若水”“自知之明”……说起这些话,我们都不会觉得陌生,它们都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500年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后隐退,著《老子》一书。
老子1 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
《老子》又称《道德
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
书中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思想,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还涉及军事和养生。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
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
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
教师借此了解学情,可做个别指导。
5.师生齐读。
三、讲解交流。
1.我们在朗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章时,大家是否发现这一章的规律呢?
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都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2.它们之间除了完全对立之外,还有什么内在联系?
在互相对立中互相依赖,是相反相成的概念,离开前者则后者不存在,离开后者则前者不成立,同时,二者又可以转化。
这种关系是哲学中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3.这种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规律给我们哪些启示呢?(大家默读这一章)一切顺其自然,不居功自傲。
4.课文中的哪几句话可以做它的佐证?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5.我们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会经常发现“君子”这个词,“君子”是孔子赞美的品德高尚、追求完善人格的人。
而在《老子》中则经常提及“圣人”,何谓“圣人”呢?
道家的“圣人”指的是悟“道”者,以“道”作为立身处世原则的人,也有的人认为“圣人”指的是统治者。
6.这一章可以给统治者哪些借鉴意义呢?治国应顺其自然,实行“无为而治”。
7.“无为而治”是老子提出的治国思想,“无为而治”指的是什么
都不去做吗?
不是。
道家的“无为而治”并非什么事都不做,而是无心于为。
无心即没有特别的意念,顺其自然,就是“我不特别想怎么样”。
老子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清静无为,少私寡欲,慎行贵言,顺应自然,
2 不要肆意妄为,扰民害民,更不能作威作福,为所欲为,应该让百姓自化、自正、自富、自朴,甚至让百姓感觉不到统治者的存在,才是做到最好。
否则,就会招致更大的反抗,引起天下大乱。
8.虽然我们并非圣人,但我们同样可以从经典中获取适合我们的精神给养,你觉得这一章对你修身为人有哪些指导?
抛弃私欲和贪婪,采取顺其自然的方式对待人和事。
四、作业:
背诵默写这篇文章第三课时自学《知人者智》要求如下:
①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②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③读懂意,知道一些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并能够了解文章大意。
第四课时
一、复习提问:
背诵《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
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
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
教师借此了解学情,可做个别指导。
5.师生齐读。
9.如果说在修身为人方面能带给我们启示的,《知人者智》一章则更为集中。
这一章主要谈的是修身和自我发展的问题。
请同学们齐读这一章,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谈谈自己的思想收获。
自知者明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死而不亡
10.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明朝哲学家王阳明曾说:“去山中之贼易,去心中之贼难。
”这一章中的哪句话可以作为这种观点的佐证?
3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2)古人也认为人是“死而不亡”的,认为人死后并没有消失,所以才有祭拜祖先灵魂之举,这与老子的观点是否一致?
不一致。
老子主张的“死而不亡者寿”指的是身虽死而精神犹存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
“死而不亡”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精神长存,足够后人敬仰和效法;二是回归于“道”,亦即永不消逝。
这与古人祭拜祖先灵魂是不同的。
四、背诵感悟。
按照教师板书提示背诵。
五、课后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
2.继续阅读《老子》。
板书设计: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处无为之事天下皆知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行不言之教美之为美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功成而弗居
相反相成,互相转化——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死而不亡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毛遂自荐》教案长春版毛遂自荐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概括文章的段落大意,理解写作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
理解并熟记课文中出现的词语及成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阅读中注意体会文字的深层含义。
教学重点
1.掌握文章内容,培养学生精读文本的能力。
2.理解毛遂的义勇和雄辩。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精读文本的习惯和能力。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自学《毛遂自荐》
要求如下:
①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②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③读懂意,知道一些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并能够了解文章大意。
完成自学内容
一、文学常识
关于作者
二、字词的音形意
1、易错字参考(抄写并注音)
2、重点词语的理解 3 、重点词句理解
三、体会主旨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忍辱负重,以心灵和血肉之躯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
以后的几千年里,这部伟大的著作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又如一座高耸的丰碑,屹立在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长河之中,后人无法超越也难以企及,这个人就是司马迁,这部史学著作就是《史记》。
今天,我们就来管中窥豹,通过学习课文《毛遂自荐》来感受一下《史记》的魅力。
二、朗读课文。
1.学生朗读,注意引导学生互相点评。
2.力图通过朗读再现故事情境,展现人物性格。
三、翻译课文。
1.以学生逐句翻译为主,翻译不对、不准、不会的地方也可由其他同学补充完成,要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具体实词的解释和通假字。
2.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并当堂理解其含义。
四、布置作业。
1.学生整理文中出现的成语,并用这些成语造句。
2.以整理的成语为线索,复述故事,并背诵课文第一段。
第三课时
一、作业反馈。
1.考查成语的写法及含义。
2.抽查学生重点词句的翻译情况。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整体感知。
明确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合从于楚”这一重大事件的记叙,具体表现并高度赞扬了平原君的舍人毛遂的智慧、勇敢及勇于主动承担重任的精神。
2.细品文本。
(1)阅读文章,说一说,赵国处于什么样的困境,并采取了什么样的策略来解决?
2 “秦之围邯郸”用个“围”字,突出赵国处于困境,赵国要联合楚国对抗秦国,突出了“合从于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平原君对随行人员的要求之高,反映完成任务的艰巨性。
(2)平原君要“合从于楚”也是困难重重,他遇到了什么困难?
平原君要“约与食客”“二十人偕”,可是人数不够,说明平原君原来的乐观估计不符合实际,为毛遂自荐创造条件。
(3)平原君要带的二十人为什么要“有勇力文武备具者”?
平原君对随行人员的要求之高,反映完成任务的艰巨性。
“文武备具”的“文”,说的是“合从于楚”的一种可能的方式。
下文说明,平原君的这一估计是不现实的。
设想“合从于楚”的可供选择的另一种方式,与上文“文武备具”的“武”字相应。
(4)在这样的背景下,故事的主人公毛遂是怎样出场的?
毛遂的出场不同凡响。
《毛遂自荐》可以说是一篇人物传记,但其开篇并未像一般的人物传记那样先交代人物的籍贯,而是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
秦军大兵压境,赵国于是派平原君前往楚国订立联合抗秦的盟约。
平原君决定带二十个门客一起前往。
但“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
在这关键时刻,毛遂挺身而出,“自赞于平原君”,表现出一种过人的胆识。
(5)面对毛遂自荐,平原君和其他门客是什么态度?
平原君对毛遂的态度,先认为他“不能”,决定“先生留”,经过一番辩论,结果又“竟与毛遂偕”。
“目笑之而未发”这句话写出
“十九人”的复杂的心理:一方面不相信毛遂真有才能,认为他在吹牛,因而忍不住讥笑;一方面碍于平原君的面子,又不好说出口来。
“目笑”二字,还表现出十九人自负的神态,“未发”二字,又表现出他们的世故。
(7)毛遂是怎样一步一步展现自己的才华,促成了赵楚之盟的?
“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记述谈判的不顺利,不易成功,暗中与上文“文不能取胜”相应,又为下文写毛遂“上”铺垫。
接着,毛遂针对楚王的恶声斥责,指出此时此地,他不能依仗楚国人多势强,首先从利害方面威胁楚王,使他不敢再盛气凌人。
“悬于遂手”,突出对楚王的轻蔑。
他针对楚王所说“吾乃与而君言”,指出当着平原君呵斥毛遂,是对平原君无礼,这又从礼仪方面使楚王再不敢目中无人。
毛遂与楚王针锋相对,显出他的“勇”和“武”。
继而,毛遂将楚与商汤、周文王的条件进行比较,突出楚国有建立霸王之业的条件,目的使楚王树立合纵御秦的信心,侧重事理的分析。
又专就楚国方面立言,“赵之所羞”也是楚的“百世之怨”,将赵人与楚王对此“百世之怨”的不同态度两相对比,使楚王无地自容,从而激发他报仇雪怨之情,到此才点出合纵。
这是根据历史、分析楚秦关系得出的结论,目的在使楚王从楚国自身的利害关系认识合纵御秦是理所当然。
“吾君在前,叱者何也?”重复一句,强调楚王不应对前来订立有助于楚的合纵之盟的平
3 原君如此无礼,进一步挫其骄横之气。
最后,由毛遂安排,三个主要人物歃血于殿上。
合纵于楚,至此大功告成。
“于殿上”三字,与上文“胡不下”对照来看,韵味无穷。
总之,毛遂在平原君与楚王谈判极不顺利的情况下,用威胁与说服的手段,终于使楚王订下合纵之盟。
(8)与楚合纵成功回到赵国之后,平原君在表示“胜不敢复相士”时,三句话中又三用“毛先生”,即“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
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三个“先生”与第一段的三个“先生”有什么区别?
“是先生无所有也。
先生不能,先生留”连用三“先生”,活现出平原君当时以主人的身份坚决拒绝毛遂的神态,表达出他盲目自信和瞧不起毛遂的心理。
客气的称呼(先生)与毫不客气的言辞(无所有、不能、留),又反映出平原君这一贵公子所特有的风度。
到了与楚合纵成功回到楚国之后,平原君在表示“胜不敢复相士”时,三句话中,又三用“毛先生”,其感激、钦佩之情,溢于言表,与上文三称“先生”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截然不同。
3.延伸扩展。
(1)课文是怎样精雕细刻出毛遂的义勇和雄辩的?
在赵国正处于危难之际,平原君欲赴楚定纵而又苦于不能得20人之时,毛遂挺身而出,不仅表现了他勇于为平原君分忧、勇纾国难的义勇精神,而且反映了他的自信。
在与平原君的辩论中,接过平原君“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的比喻,指出“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申述了尚未得到施展才能的机会,不仅表现了他机敏善辩的才能,而且又一次反映了他的自信。
赵楚定纵的过程,以充分展开的详细的场面描写,把毛遂的智辩与义勇表现得淋漓尽致。
楚是地方千里、持戟百万的大国。
在楚朝廷之上,小小的毛遂竟敢面责楚王,用武力挟持定纵,足见其勇气非凡。
毛遂是平原君的门客,地位低微,绝无与楚王对话的资格。
他巧妙地用旁敲侧击的办法,“谓平原君曰:‘纵之利害,两言而决耳。
今日出而言纵,日中不决,何也’”,引出楚王的叱责,于是乘虚而入,反诘楚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得到了发言的机会,使楚王完全陷于被动,可见其机智善辩,超人一等。
然后以汤和文王为例,引出“王天下”“臣诸侯”在于“据其势而奋其威”的观点。
接着指出楚的“势”和数败于秦的事实,是“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
言外之意是楚自应报仇雪恨,从而得出“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的结论。
可见毛遂深知天下形势,赵楚利害一致的客观存在的事实。
这正是毛遂雄辩的基础,也是毛遂自信的基础。
(2)有人说毛遂自荐是出风头,你怎么看的?说说你的看法。
这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认识,如自信是一种优秀品质;有胆量,勇纾国难,精神可嘉;有见识,知天下,有辩才,实现了定纵
奇迹均可,但要注意从正面来引导和肯定。
三、课堂练习。
班级要重新选举班委会,你要参加竞选演说,请你为自己写一段演说词,要求突出自己的优点,明确自己竞选的职位,字数100字左右。
四、课堂总结。
我们用一节课的时间品读了《毛遂自荐》,毛遂这个人物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胆识,他的才华,他的智慧,都令今天的我们深思,给我们很多启示,希望大家都能像他一样,勇于展示自己,勇于表现自己,成为真正的成功者。
五、布置作业。
以《真正的勇敢》为题目,写一篇《毛遂自荐》的读后感,600字左右。
第三篇:长春版八年级上册《老子二章》教学设计
长春版八年级上册《老子二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关键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
教学方法教师讲解与学生感悟相结合。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老子。
三、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
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
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
教师借此了解学情,可做个别指导。
5.师生齐读。
四、根据书下注释,通译全文。
五、讲解交流。
1.我们在朗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章时,大家是否发现这一章的规律呢?
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都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2.它们之间除了完全对立之外,还有什么内在联系?
在互相对立中互相依赖,是相反相成的概念,离开前者则后者不存在,离开后者则前者不成立,同时,二者又可以转化。
这种关系是哲学中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3.这种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规律给我们哪些启示呢?(大家默读这一章)
一切顺其自然,不居功自傲。
4.课文中的哪几句话可以做它的佐证?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六、作业背诵《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习第一章。
1.我们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会经常发现“君子”这个词,“君子”是孔子赞美的品德高尚、追求完善人格的人。
而在《老子》中则经常提及“圣人”,何谓“圣人”呢?
道家的“圣人”指的是悟“道”者,以“道”作为立身处世原则的人,也有的人认为“圣人”指的是统治者。
2.这一章可以给统治者哪些借鉴意义呢?
治国应顺其自然,实行“无为而治”。
3.“无为而治”是老子提出的治国思想,“无为而治”指的是什么都不去做吗?
不是。
道家的“无为而治”并非什么事都不做,而是无心于为。
无心即没有特别的意念,顺其自然,就是“我不特别想怎么样”。
老子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清静无为,少私寡欲,慎行贵言,顺应自然,不要肆意妄为,扰民害民,更不能作威作福,为所欲为,应该让百姓自化、自正、自富、自朴,甚至让百姓感觉不到统治者的存在,才是做到最好。
否则,就会招致更大的反抗,引起天下大乱。
4.虽然我们并非圣人,但我们同样可以从经典中获取适合我们的精神给养,你觉得这一章对你修身为人有哪些指导?
抛弃私欲和贪婪,采取顺其自然的方式对待人和事。
二、如果说在修身为人方面能带给我们启示的,《知人者智》一章则更为集中。
这一章主要谈的是修身和自我发展的问题。
请同学们齐读这一章,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谈谈自己的思想收获。
自知者明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死而不亡
三、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明朝哲学家王阳明曾说:“去山中之贼易,去心中之贼难。
”这一章中的哪句话可以作为这种观点的佐证?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2)古人也认为人是“死而不亡”的,认为人死后并没有消失,所以才有祭拜祖先灵魂之举,这与老子的观点是否一致?
不一致。
老子主张的“死而不亡者寿”指的是身虽死而精神犹存
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
“死而不亡”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精神长存,足够后人敬仰和效法;二是回归于“道”,亦即永不消逝。
这与古人祭拜祖先灵魂是不同的。
四、背诵感悟按照教师板书提示背诵。
五、课后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
2.继续阅读《老子》。
板书设计: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处无为之事
天下皆知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行不言之教
美之为美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功成而弗居
相反相成,互相转化——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知人者智
教学后记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死而不亡
自知者明
第四篇:八上《老子_二章》教案
八上《老子_二章》教案
文章来源莲山课件 w w w. 5Y k J. c oM 一五《老子》二章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道可道,非常道”“天长地久”“上善若水”“自知之明”……说起这些话,我们都不会觉得陌生,它们都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500年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后隐退,著《老子》一书。
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
书中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思想,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还涉及军事和养生。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
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
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
教师借此了解学情,可做个别指导。
5.师生齐读。
三、讲解交流。
1.我们在朗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章时,大家是否发现这一章的规律呢?
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都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2.它们之间除了完全对立之外,还有什么内在联系?
在互相对立中互相依赖,是相反相成的概念,离开前者则后者不存在,离开后者则前者不成立,同时,二者又可以转化。
这种关系是哲学中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3.这种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规律给我们哪些启示呢?(大家默读这一章)一切顺其自然,不居功自傲。
4.课文中的哪几句话可以做它的佐证?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