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 (2分) (2017高二上·清远期末)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他心高气傲,目空一切,总喜欢妄自菲薄别人,结果可想而知,没有人愿意跟他打交道,他成了大海里的一叶孤舟。

②这一个时期以来,美国政府采取多种手段,欲强制人民币升值,须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国人民不会屈服于任何人。

③这是一座富于挑战性的高山,站在山脚抬头望,大片山石林立,高山仰止的感觉扑面而来,令人不禁肃然起敬。

④这部号称投资上亿的影片,尽管故事情节和演员的表演都很难让人满意,但瑕不掩瑜,它的布景和服装仍深受观众好评。

⑤海峡两岸“大三通”已经使“两岸一日生活圈”成为现实,这为大陆台商及台湾大陆配偶春节返乡带来了便利,从而也宣告此前实施的春节包机寿终正寝。

⑥有时候,很多人低头看看自己索然无味的生活现状,会突然想有一次旅行,希望旅行中有班荆道故的欣喜。

A . ①④⑥
B . ①③⑤
C . ②④⑥
D . ②③⑤
2. (2分)下列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船长的后面跟着一个粗野的汉子,气喘吁吁,衣服凌乱,可是掩盖不住一种得意。

B . 这次,她的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地听,相了亲,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

C . 因为他热衷得那么厉害,所以他每次上街的时候,走过古董店、水果铺、旧货店、粮食店和各种店铺,总是呆呆地站在门前望。

D . 族人站住了,又倦又气,在树林的胜利的喧响下面,在颤抖着的黑暗中间,开始审问起丹柯来。

3. (2分)根据语意,填入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将科学与人文统一,是弘扬科学精神的正确思路。

这里弘扬的不是与人文对立意义上更具优越性的科学方法,而是本质上就是人文精神的科学精神。

它与那些效用的精神、权力意志的精神、科学至上的精神相对立。

在中国,有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充分意识到了,科学“精神”之高出具体“科学”的地方就在于“追求真理”。

如何“追求真理”?竺可桢概括说:“,。

”这种精神,对一个崇尚实用理性的民族来说是很难理解和接受的,这也正是我们缺乏科学精神的根本原因。

A . 只问是非,不计利害。

B . 只求效用,不讲方法。

C . 只问利害,不计是非
D . 只讲理性,不求实用。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0分)
4. (6分)(2018·惠州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铜器上的艺术表现手段很多,但最重要的还是纹饰,而其中又以动物纹为主体。

考古发现证明,动物纹在青铜器上盘踞了整整15个世纪,它对后世造型艺术的影响可想而知。

早期青铜纹饰上可以辨识的动物很多,既有现实中的虎、牛、羊、鹿、蛇等,也有仅存于古人想象中的饕餮、夔龙、夔凤之类。

这些纹饰是上古生存环境与先民心理结构的投影,它们在青铜器上的形态也在不断演变。

除了动物纹外,青铜器上出现较多的纹样还有几何纹,其形式大致有连珠纹、弦纹、直条纹、横条纹等。

根据出土情况来看,早期青铜器上几何纹很少担任主角,在兽面纹、龙纹、鸟纹等大行其道的时代,几何纹只能作为主纹的陪衬或地纹使用;等到动物纹从青铜器上淡出,各种形式的几何纹才如雨后春笋一般大量涌现。

春秋战国之际,以几何纹为主体纹饰的青铜器已屡见不鲜,抽象的线条取代了具体的形象。

青铜器上动物纹与几何纹的此消彼长,与早期彩陶图案的演化历程甚相契合。

彩陶图案早于青铜纹饰,当青铜器开始铸造时,古人已经习惯了以最具特征的部分代替整体的做法,商代早期青铜器上就出现过只有一对兽目的兽面纹。

与此相印证,龙山文化的陶器和玉器上也有强调眼睛的兽面纹。

兽面纹即饕餮纹,是青铜纹饰的代表,宋人以“饕餮”为其命名,可能是因为饕餮的“有首无身”正好概括了这种纹饰的省略性特征。

兽面纹的特征是以兽的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眼睛在整个纹饰中居于突出的地位。

这种安排预示了中国造型艺术的抽象特征和写意精神:不重要的地方尽可省略,只保留最本质传神的部分并予以夸张表现。

兽面纹上具有启示意义的不仅是其省略性特征,人们还注意到,兽面纹的形成过程中显示出一种强烈的向心性。

以饕餮图形为例,“两条左右分开并置的夔龙,慢慢靠拢,两头部合并,最终形成一个了无拼合痕迹的饕餮头部”,这种从两侧向中心聚拢而构成的图像,透露了古代形象思维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理念——对称与平衡。

对称与平衡是美的体现,尽管青铜器上的纹饰发展到最后以几何纹为主,但动物造型具有的巨大美学意义绝对不能低估。

与规整而又不免单调的几何线条相比,那种尚未脱离具象的动物纹饰更能体现青铜艺术的神秘。

(摘编自《试论青铜器上的“前叙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动物纹是青铜器上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对后世造型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B . 上古生存环境和先民心理结构发生的变化,也会影响着青铜器纹饰的形态。

C . 早期青铜器上的几何纹样式不少,但很少担任主角,一般作为主纹的陪衬或地纹使用。

D . 整整15个世纪的青铜器上都有动物纹,此后动物纹逐渐被几何纹取代而消失。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彩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影响下,青铜器纹饰也体现出以部分代替整体的审美倾向。

B . 饕餮作为古人想象中的动物,直到宋代才得以正式命名。

C . 饕餮、夔龙、夔凤仅存于古人想象之中,它们在青铜器上的形象时有串换。

D . 兽面,尤其是兽目,在青铜器动物纹中有突出地位。

(3)下列分析判断,与原文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A . 文章第一段概述了青铜器上的动物纹和几何纹的形态特点、地位变化。

B . 文章第二,三段从“省略性”、“向心性”两个方面论证了兽面纹的审美特点。

C . 早期彩陶图案的演化,决定了青铜器上动物纹与几何纹此消彼长的趋势。

D . 早期青铜纹饰和彩陶图案的演化大致上表现为抽象崛起具象淡化的审美变化过程。

5. (12分) (2018高一上·扶余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生命
曹德权
血色黄昏,硝烟滚滚。

日军56师团长驱直入,已彻底切断滇缅国际通道,进占怒江西岸,在惠通桥沿岸同中国军队接火,中日双方几十万部队摆开了决战架势。

怒江不保。

昆明危在旦夕。

整个大后方已感触到战争的迫近。

距惠通桥不到50公里的泥泞公路上,开来5辆重型卡车。

第一辆车上,坐着一个穿着少校制服的大胡子。

两小时前,他接到集团军总部的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将弹药及食品送上惠通桥南高地。

这里,国军耿振华师已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一个师打到不到一个团的兵力了,全体官兵已有4天没进过一口食物,士兵们连枪都端不起来了,而他们接到的命令是必须再坚守24小时,不惜一兵一卒。

惠通桥不保,怒江防线必毁于一旦,后果将不堪设想。

卡车在公路上疯狂地弹跳着向前冲去。

大胡子少校手提一挺轻机枪,两眼血红。

作为带队长官,他明白迟到一个小时的后果是什么。

不该发生的事发生了,第一辆卡车扎进炮弹坑里,熄火了。

随后的4辆卡车也被迫停下来。

前面的路面都布满炮弹坑。

押车官兵全部下了车,奔跑着搬石头填炮弹坑,推车,累得气喘吁吁。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四野里聚集来不少饿得皮包骨头的饥民,怯生生地围着卡车转,也不知是谁喊了一声:车里有白馍!顿时,四野里的饥民打了强心针般振奋起来,呼啦啦冲上去钻进车厢,抢吃起馒头来!
大胡子少校手提轻机枪冲到被抢的车前,嘴角抽搐着,两眼滴血,一咬牙将枪端起来对准饥民,只听一片哗啦啦的枪栓声,全体押车官兵持枪围住了饥民。

就在这时,大胡子少校的双眼直直盯着车尾,然后痛苦地闭上了双眼。

在车尾,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饿得双眼深陷,浑身瘦骨骇人地撑着肉皮,一双脏兮兮的手抓住馒头,嘴里还咬着一只馒头,遮住了半张瘦脸,双眼惊骇而哀怜地望着大胡子少校。

大胡子少校浑身战栗着,两幅画面在眼前交替晃过:一边,是饿着肚子同鬼子拼命的国军兄弟;一边,是手无寸铁饿得只剩一口气的小女孩!他丢下机枪,面对饥民跪了下去,一拳砸在头上:“乡亲们哪,前面守怒江的弟兄们已经4天没有吃饭了,他们空着肚子在和鬼子拼刺刀啊!你们……”
四野霎时一片寂静:所有人如石雕一般。

小女孩怯生生地挪到大胡子少校面前,将手里的馒头递到大胡子少校手上,然后取下嘴里的馒头也递上去:“叔
叔,我不知道这些馍馍是送到前线去的,这个馍馍我咬了一口,请他们别嫌弃,请他们吃饱了多杀鬼子……好吗?”
大胡子一下抱起小女孩,只一个劲点头。

他将脸贴着小女孩的脸:“你叫什么名字?”小女孩有气无力地答道:“我叫尤小翠。

”大胡子颤声说道:“好妹妹,等我们打败了鬼子,我一定要让你吃上白馍。

一定让你吃饱好吗?”小女孩吃力地点点头,脸上露出稚气的笑。

所有的饥民们此时都将拿在手里的馒头默默地送回了车上。

然后用最后一点力气抱起一块块填弹坑的石头……。

车队终于怒吼着向怒江方向冲去……。

一周后,大胡子少校和耿振华师长来到陷车的地方,大胡子少校手里提着一小袋馒头,耿师长手里也有一个馒头,一个发黄的有一个缺口的白馍。

他们找一个叫尤小翠的小女孩。

一个老大娘将他们引到一座新的小坟包面前,老大娘说:“她家7口人,她是最后一个死去的,她在3天前饿死了!”大胡子少校和耿师长咚地跪在新坟前。

凄厉的枪声伴着一声嚎叫:“小翠妹,所有的中国军人会为你报仇!——小日本,中国人是不会死绝的!”
34年后,一位国军起义将军临终前拿出一个有缺口且发黄的馒头。

说:“把这馒头的故事……讲给……小青年们……听。


(选自《微型小说三百篇》)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大胡子少校“丢下机枪,面对饥民跪了下去,一拳砸在头上”这些举动表明了他认为自己无能,让百姓挨饿,从而深感愧疚。

B . 当大胡子少校对小女孩说会让她吃饱时,小女孩吃力地点点头,露出稚气的笑。

说明小女孩还小,并不知道大胡子是在骗她。

C . 当大胡子少校与耿师长拿着那个缺口的馒头来找小翠时,我们可以推想,大胡子少校肯定跟前线战士们讲过这个故事。

D . 大胡子少校见到百姓抢馒头,“嘴里抽搐着,双眼滴血,一咬牙将机关枪用手端起来对准饥民”,这里运用了肖像、动作、心理描写。

(2)文章前四段的叙述和描写有什么作用?
(3)文章结尾:“34年后,一位国军起义将军临终前拿出一个有缺口且发黄的馒头。

说:“把这馒头的故事……讲给……小青年们……听。

”这个结尾有什么深意?
6. (12分)(2017·遵义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严耕望: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
余英时
1973﹣1975年,严耕望是哈佛燕京社的访问学人。

那时他已在中古政治制度史的领域内卓然成家。

但在这期间,他仍然孜孜不倦地苦读。

每天早晨在图书馆前面等着开门,下午图书馆关门,他才离开。

1979年春,严耕望应聘到耶鲁大学历史系担任访问教授。

和哈佛时代一样,他天天早到晚退,伏案用劝。

哈佛和耶鲁两度共学,我亲身体认到耕望是将全副生命献给学问的人,真正达到了“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的境界。

他自己曾明白说过,他一生从不求多赚一分钱,也不想增加一分知名度,因此避开任何不必要的活动,以免浪费宝贵的光阴。

1979年他在耶鲁的期间,正值大陆社会科学院代表团前来访问,我在家中接待代表团,邀请耕望与会,但他婉辞了,因为他坚守其“避开任何不必要的活动”的原则。

这种“澹泊自甘、寂寞自守”的性格和他治学的勇猛精进、锲而不舍,恰好互为表里、刚柔相济。

耕望的生命虽然彻底地与学问合一,但他既不是不晓事的书呆子,更无世人想象中那种专家学者的傲僻。

相反的,在日常生活中,他是一个最通情达理并且随时随地为别人着想的人。

无论是对他的家人、师友、学生或同事,他都抱着一份诚挚的情意:任何人曾对他有过一点帮助,他都永志不忘。

关于这一点,我们只要读他那些大著作的序跋,便可以获得生动的印证。

在学问方面,他一向持严格的标准,决不稍有假借。

然而他在摘发别人的失误时却从无例外地隐去失误者的名字。

他曾说,他一向以道家自处而以儒家待人,这是恰如其分的自我解剖。

他从不争浮名和权位,对于物质生活的要求也低到无可再低,宾四师说他的性格“似为柔退”,这些确可以说是近于道家的,然而也未尝不与儒家相合。

他平常表现在外的是“柔逊”,但在大原则上却持之甚坚,内心自有不可逾越的尺度。

耕望的研究领域是制度史和历史地理。

他的著作无一不从规模浩大、笼罩全面的研究中产生。

以《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而言,表面上看来似为一种概括式的专史,但认真的读者一定会发现,书中每一章每一节都有精密考证的创获。

不过他所做的是地毯式的全面考证,而不像多数考证那样,只是蜻蜓点水式的。

全面考证必须建立在两个先决条件之上:第一,事前有周密的通盘计划,第二,从计划到执行需要长时期的持续努力。

据我的大略估计,《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的完成先后越二十年;《唐代交通图考》更是惊人,几乎是半个世纪了。

耕望的著作初看好像只是中国传统考证史学的延续,其实由于他一直注意现代社会科学的新观点,他的论断已不是传统史学所能范围。

他的《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汉卷》便已参考了一部《各国地方政府》的中译本,《唐仆尚丞郎表》从传统一方面看固可说与清代徐松《登科记考》同属一类而精密过之。

耕望论现代中国史学家,特别推崇陈垣、陈寅恪、吕思勉和宾四师为“四大家”。

他于四大家的优点则能兼收并揽:他的规模弘大承自宾四师,辨析入微取诸陈寅恪,平实稳健尤似陈垣,有计划而持之以恒则接武吕思勉。

他在史学上终能达到通博与专精相反相成的境界绝不是幸致的。

苏东坡说:“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现代中国史学界没有人比耕望更能自用其才的了。

陆象山说:“今天下学者,惟有两途:一途朴实,一途议论。

”耕望木讷寡言,终其身与“议论”无缘,他走的是彻头彻尾的“朴实”的道路。

(选自《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敬悼严耕望学长》,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严耕望一直注意现代社会科学的新观点,他的论断已超出了传统史学所能达到的范围,他的著作也不只是中国传统考证史学的延续。

B . 严耕望终身致力于学问研究,他的每一项研究都经过精密、全面的论证,因此,他的著作问世都要经过多年甚至半个世纪的努力。

C . 作者引用苏东坡的话、陆象山的话,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恰当地评价了严耕望的成就和精神,能引起读者的深度思考。

D . 本文弘扬严耕望做学问的朴实精神,反衬出当下学术界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社会现实以及在学术上贪图终南捷径的学者的浅薄。

(2)
如何理解严耕望“以道家自处而以儒家待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3)
请结合全文概括严耕望在史学研究上成就巨大的原因。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7. (11分) (2016高三上·杭锦后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成遵,南阳穰县人也。

幼敏悟,读书日记数千百言。

家贫,勤苦不废学问。

二十能文章。

时郡中先辈无治进士业者,遵欲为,以不合程式为患。

会杨惠初登第,来尹穰,遵乃书所作数十篇见之,惠抚卷大喜。

至京师,受业于夏镇,遂入为国子生。

元统改元,中进士第,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

至正改元,擢太常博士。

寻拜监察御史。

扈从至上京,上封事,言天子宜慎起居,节嗜欲,以保养圣躬,圣躬安则宗社安矣。

言甚迫切,帝改容称善。

又言台察四事,帝皆喜纳之。

是岁,言事并举劾凡七十余事,皆指讦时弊,执政者恶之。

三年,自刑部员外郎出为陕西行省
员外郎。

五年,丁母忧。

十年,迁中书右司郎中。

时刑部狱按久而不决者积数百,遵与其僚分阅之,共议其轻重,各当其罪。

未几,无遗事。

时有令输粟补官,有匿其奸罪而入粟得七品杂流者,为怨家所告。

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省臣从之。

十四年,调武昌路总管。

会省臣出师,遵摄省事,于是省中府中,惟遵一人。

乃远斥候,塞城门,籍民为兵,得五千余人,设万夫长四,配守四门,所以为防御之备甚至,号令严肃,赏罚明当。

贼船往来江中,终不敢近岸,城赖以安。

十七年,升中书左丞。

是时,太平在相位,以事忤皇太子,皇太子深衔之,以为遵及参知政事赵中,皆太平党也。

十九年,用事者承望风旨,嗾邓子初等诬遵与参政赵中等六人皆受赃,皇太子命御史台等官杂问之,锻炼使成狱,遵等竟皆杖死,中外冤之。

二十四年,御史台臣辩明遵等皆诬枉,诏复给还其所授宣敕。

(节选自《元史·成遵传》,有删改)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B . 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C . 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D . 有司议输粟例/无有过不与之文/遵曰/卖官鬻爵/已非盛典况/又卖官与奸淫之人/其将何以为治/必夺其敕/还其粟/著为令/乃可
(2)
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国子”指国子监,文中指当时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入国子监学习的学生称“国子生”。

B . “博士”是我国古代的官职名,“太常博士”是太常寺的属官,与现代的学位“博士”不同。

C . “丁忧”也称“丁艰”,在古代指遭逢父亲母亲的丧事,“丁母忧”是指遭逢母亲的丧事。

D . “迁”在古代可指官职的调动,多指升官,文中涉及官职升迁的词还有“授”、“擢”、“升”等。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成遵聪颖好学,终能脱颖而出。

他自幼聪敏颖悟,勤学不辍,苦于当地先辈中没有研究科举的人,后因受县尹杨惠赏识得以赴京师深造,考中进士。

B . 成遵勤于进谏,深受皇上器重。

他担任监察御史时,上奏皇上要为国家安定而保重圣体,皇上深受感动;上奏关于御史台的四件事,皇上都赞赏接受了。

C . 成遵守城有方,颇具组织才能。

他在调任武昌路总管时,曾代理行省事务,负责武昌城的防务,因其防御周到,号令严明,江上贼寇始终未敢靠岸。

D . 成遵含冤而死,后被昭雪平反。

他在任中书左丞时,被皇太子误认为是太平丞相的党羽,后遭人诬告、受审讯,最终被杖责而死,几年后才被昭雪。

(4)
把原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岁,言事并举劾凡七十余事,皆指讦时弊,执政者恶之。

②时刑部狱按久而不决者积数百,遵与其僚分阅之,共议其轻重,各当其罪。

四、默写 (共1题;共6分)
8. (6分) (2020高三上·商洛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中表明不因行迹的疏远而淡漠感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写与琵琶女相见的情形,以“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诗人急切的心情,同时描绘出琵琶女羞怯的情态。

(3)杜牧《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着皇帝的临幸。

五、诗歌鉴赏 (共1题;共8分)
9. (8分) (2017高三下·莆田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寄外舅郭大夫①
陈师道②
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

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

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

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

【注】①外舅:岳父。

②陈师道:江西诗派主将。

写这首诗时诗人因家境贫苦,无力养活妻儿,只好托付给岳父郭概带往四川。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 首句“巴蜀”二字使人联想到诗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B . “妻孥且旧居”中的“且”字是“仍然是”的意思。

C . 颈联中诗人担心路远情疏,强颜欢笑,自我安慰。

D . 尾联以自身功名无成、贫病交加的遭际作结,结得深沉。

E . 本诗语言平淡质朴,感情含蓄蕴藉,品之有自然之趣。

(2)
本诗感情丰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8分)
10. (3分)(2017·绵阳模拟)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貼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________?因为有了一定的文化修养,才能想到民族,想到人类,想到更远的事情;他才可以有爱,有温暖,有批判,也才能创作出伟大的作品。

如此,当一个作家有了博大的胸怀时,他才能“②________”(诗句),他才能有大视野,知道自己的分量,自己的不足。

为什么当代文坛几乎没有包前孕后的文学大师?就是精神世界的严重
不足,这里有作家的责任,也有时代、社会的责任即文化的不繁荣。

须知,文化的冲撞才能诞生文化的繁荣,而③________。

近代上海、江苏、浙江为什么出了那么多的文化大师,就是因为那里文化本来发达,而近代更是先得西方文化的进入,这种中西文化的剧烈冲撞,开掘他们巨大的文化创造潜力。

于是有了章太炎、蔡元培、鲁迅、茅盾、吴昌硕、刘海粟等等。

11. (5分) (2017高二下·邯郸期中) 下面是上线考生“高考志愿填报”步骤图,请把填报步骤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七、作文 (共1题;共5分)
12. (5分) (2017高二上·佳木斯期末)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高考临近,某中学为鼓励高三学生努力学习,在校因中张贴了大量内容各异的宣传标语,如“天王盖地虎,全考985:宝塔镇河妖,全上211“每天增分,干掉千百人”“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 这些标语引发了校内外各界人士的热议……
对于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二篇文章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地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