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1~8单元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科学1~8单元知
一、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
1. 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
- 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
例如,蚕豆种子较大,呈肾形,颜色为青绿色;芝麻种子很小,呈卵形,颜色为黑色等。
- 种子的内部结构基本相似,都有种皮和胚。
胚是新植物的幼体,包括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
2. 种植凤仙花。
- 选种要挑选饱满的、没有受过损伤的种子。
- 种植过程包括准备好花盆和土壤,将种子种入深度约1厘米的土中,浇适量的水,放在温暖的地方。
3. 种子长出了根。
- 种子萌发先长出根,根的作用是吸收水分和固定植物。
- 根的生长方向是向下生长的,具有向地性。
4. 茎和叶。
- 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茎能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向上运输到叶等器官,同时将叶制造的养料向下运输到根等器官。
- 植物的叶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养料,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产物是氧气和有机物,条件是阳光。
叶还能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
5. 凤仙花开花了。
- 凤仙花的花由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四部分组成,这样的花叫做完全花。
- 花的主要结构是雄蕊和雌蕊,雄蕊包括花药和花丝,花药里有花粉;雌蕊包括柱头、花柱和子房,子房里有胚珠。
6. 果实和种子。
- 植物经过开花、传粉和受精等过程后,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
- 凤仙花的果实是蒴果,成熟时会自动爆裂,将种子弹射出去,这种传播方式叫弹射传播。
7. 种子的传播。
- 除了弹射传播外,还有风力传播(如蒲公英,种子轻小,有绒毛,能随风飘散)、水力传播(如莲蓬,果实能漂浮在水面上)、动物传播(如苍耳,果实表面有钩刺,能挂在动物的皮毛上)等方式。
8. 凤仙花的一生。
- 凤仙花的一生要经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发育、开花、结果、衰老死亡的过程。
二、第二单元:电路。
1. 电和我们的生活。
- 生活中的电器多种多样,如电灯、电视、冰箱等,电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使用不当也会带来危险。
2. 点亮小灯泡。
- 小灯泡的结构包括玻璃泡、灯丝、金属架和两个连接点。
- 要使小灯泡发光,需要用导线将电池、小灯泡连接成一个闭合回路。
电池有正负极,电流从电池的正极流出,经过导线、小灯泡等回到电池的负极。
3. 简单电路。
- 简单电路由电源(电池)、用电器(小灯泡)、导线和开关组成。
开关能控制电路的通断。
4. 电路出故障了。
- 电路出故障可能是因为小灯泡坏了、电池没电了、导线断了或者连接点接触不良等原因。
- 可以用电路检测器来检测电路故障,电路检测器是由一个电池盒、一个小灯泡和几根导线组成的简单装置。
5. 里面是怎样连接的。
- 对于一个密封的盒子,里面的电路连接情况可以通过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各个连接点之间的通断情况来判断。
6. 导体和绝缘体。
- 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铜、铁、铝等)、人体、大地、石墨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塑料、橡胶、陶瓷、玻璃等。
- 在电路中,我们可以利用导体来传导电流,利用绝缘体来防止电流泄漏和触电事故。
7. 电路中的开关。
- 开关的种类有很多,如按压式开关、旋钮式开关、闸刀式开关等。
- 开关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断开或连接电路中的导线来控制电路的通断。
8. 模拟安装照明电路。
- 在模拟安装照明电路时,要考虑用电器的布局、开关的位置、导线的走向等因素,要确保电路安全、合理、美观。
三、第三单元:岩石与土壤。
1. 岩石与土壤的故事。
- 岩石和土壤是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
岩石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过程,有的是火山喷发形成的岩浆岩(如花岗岩),有的是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地方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地质作用形成的沉积岩(如砂岩、页岩),还有的是在高温高压的变质作用下形成的变质岩(如大理岩)。
- 土壤是岩石在风化作用和生物作用下形成的,土壤里包含着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砂粒、黏粒、粉粒等)、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2. 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 花岗岩:花斑状,由黑、白、肉红等颜色的颗粒组成,颗粒较粗,很坚硬。
- 砂岩:有红、土黄、灰等多种颜色,看起来像许多粗细差不多的沙子黏合在一起,颗粒较粗,比较松散。
- 页岩:有灰、黑、红、棕等多种颜色,薄层状结构,较软。
- 大理岩:纯白色、黑色等,常有美丽的花纹,颗粒较细,比较坚硬,遇稀盐酸会冒泡。
3. 岩石的组成。
- 岩石是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的。
矿物是构成岩石的“积木”,例如花岗岩主要由石英、长石和云母组成。
- 不同的矿物有不同的颜色、形状、光泽和硬度等特征。
可以用刻画的方法来比较矿物的硬度,如用指甲、铜钥匙、小钢刀来刻画矿物,根据能否被刻画来判断矿物的硬度等级。
4. 观察土壤。
- 土壤的成分包括砂粒、黏粒、粉粒、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可以通过观察土壤的颗粒大小、颜色、气味,用手捻一捻感受土壤的黏性等方法来认识土壤。
- 土壤按质地可以分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
沙质土颗粒较粗,透气性好,保水性差;黏质土颗粒较细,保水性好,透气性差;壤土的颗粒大小适中,既透气又保水。
5. 岩石、土壤和我们。
- 岩石在建筑、雕刻、装饰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如用花岗岩做建筑材料,用大理岩做雕塑等。
- 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家园,为植物提供水分、养分和空气等,同时也是许多小动物的栖息地。
我们要保护岩石和土壤资源,防止过度开采和污染。
四、第四单元:声音。
1. 听听声音。
- 我们周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如鸟鸣声、汽车声、风声等。
声音有强弱、高低等不同的特征。
-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物体停止振动时,声音也会停止。
2.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气体中传播速度最慢。
- 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例如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即使两个宇航员面对面也无法直接听到对方说话,需要借助无线电设备。
3. 声音的强与弱。
- 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的响度就越小。
- 可以用不同的力量敲击鼓面来感受声音响度与振动幅度的关系,用力大时,鼓面振动幅度大,发出的声音响度大。
4. 声音的高与低。
- 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了音调的高低,物体振动得越快,音调越高;物体振动得越慢,音调越低。
- 例如,拨动琴弦时,琴弦越短、越细、越紧,振动得就越快,发出的音调就越高。
5. 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 声音在医疗领域可用于超声检查,在通信领域可用于电话、广播等,在娱乐领域可用于音乐演奏等。
- 但是,噪音(如工厂机器的轰鸣声、汽车的喇叭声等刺耳、杂乱的声音)会对人的听力、情绪等造成危害,我们要通过控制噪声源、在传播途径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等方法来控制噪声。
五、第五单元:呼吸与消化。
1. 感受呼吸。
- 人的呼吸器官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
鼻腔能温暖、湿润和过滤空气;咽是空气和食物的共同通道;喉是发声器官;气管和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 呼吸时,胸廓会有规律地扩大和缩小,吸气时胸廓扩大,呼气时胸廓缩小。
2. 呼吸与健康生活。
-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呼吸肌的力量,增大肺活量,使我们的呼吸功能更强。
- 吸烟、空气污染等会损害我们的呼吸器官,影响呼吸健康。
3. 测量肺活量。
- 肺活量是指一次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出的气体总量。
可以用肺活量测试仪来测量肺活量,肺活量的大小与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因素有关。
4. 一天的食物。
- 我们一天要吃各种各样的食物,这些食物可以分为谷类、蔬菜、水果、肉类、奶类、豆类等不同的类别。
- 通过记录一天所吃的食物,可以了解自己的饮食结构是否合理。
5. 食物中的营养。
- 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主要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
碳水化合物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如米饭、面包等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肉类、鱼类、豆类等富含蛋白质;脂肪能储存能量,动物油、植物油等富含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对人体的生长发育、调节生理功能等有重要作用,如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水是人体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载体。
6. 营养要均衡。
- 为了保持健康,我们的饮食要营养均衡,要按照一定的比例摄入各种营养成分。
可以参照“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来合理安排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奶类、大豆,适量吃鱼、禽、蛋、瘦肉等。
7. 食物的消化。
- 人体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和肠腺。
- 食物的消化从口腔开始,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初步分解淀粉。
然后食物经过食管进入胃,胃中的胃液能初步消化蛋白质。
接着食物进入小肠,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在小肠中,食物被彻底消化,各种营养成分被吸收进入血液。
未被消化的食物残渣进入大肠,形成粪便,通过肛门排出体外。
8. 口腔里的变化。
- 口腔中有牙齿、舌和唾液腺等器官。
牙齿能咀嚼食物,将食物磨碎;舌能搅拌食物,使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唾液腺分泌的唾液能湿润食物,初步消化淀粉。
六、第六单元:物质的变化。
1. 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
- 在厨房里可以看到很多物质和物质的变化。
例如,水的沸腾是一种物理变化,水由液态变成气态,没有新物质生成;而鸡蛋的煮熟是一种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 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如冰的融化、纸张的折叠等;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如铁的生锈、蜡烛的燃烧等。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 可以通过观察物质变化前后的颜色、形状、状态、气味等特征来判断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 例如,把白糖加热熔化是物理变化,白糖的形状和状态发生了变化,但没有新物质生成;而把白糖加热烧焦是化学变化,有黑色的新物质生成。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实验。
- 米饭中含有淀粉,淀粉遇到碘酒时会变蓝。
可以用这个特性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 除了米饭,很多谷类、根茎类食物(如土豆、红薯等)也含有淀粉。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 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会发生化学变化,产生大量的气泡,生成新的物质二氧化碳。
- 可以通过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如果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就证明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5. 铁生锈了。
- 铁生锈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变化,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
铁生锈需要水和氧气同时存在。
- 防止铁生锈的方法有涂油漆、镀锌、使用防锈剂等。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现象,如发光、发热、变色、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但有这些现象不一定就是化学变化,例如电灯发光是物理变化。
- 在判断是否为化学变化时,关键要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七、第七单元:地球 - 宇宙的奇迹。
1. 地球的形状。
- 古代人对地球形状有不同的认识,如天圆地方说。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通过环球航行(如麦哲伦环球航行)、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等证据证明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 地球的表面。
- 地球的表面有海洋、陆地、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等不同的地形。
海洋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面积约占29%。
- 山脉是由地壳运动形成的,高原是海拔较高、地势较为平坦的地区,平原是地势低平、宽广的地区,盆地是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形。
3. 地球的内部。
- 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幔是位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部分,地幔的上部有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地核是地球的中心部分,分为外核和内核。
4. 火山喷发。
- 火山喷发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压力作用下喷出地表的现象。
火山喷发会带来很多危害,如烧毁森林、房屋,掩埋农田等,但也会带来一些好处,如形成新的土地、矿产资源等。
5. 地震。
- 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球表面的震动。
地震发生时会造成房屋倒塌、人员伤亡等严重危害。
- 地震发生前可能会有一些前兆,如动物异常行为(如老鼠出洞、狗狂吠等)、地下水异常(如水位突然升高或降低等)。
6. 地球的公转与自转。
- 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天,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 地球绕着太阳自西向东公转,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由于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并且倾斜方向保持不变,所以产生了四季更替现象。
7. 昼夜和四季。
- 在昼夜交替中,白天接受阳光照射,温度较高;夜晚没有阳光照射,温度较低。
- 在四季更替中,不同季节的气温、昼夜长短等都有变化。
例如,夏季气温高,白天长夜晚短;冬季气温低,白天短夜晚长。
八、第八单元:科技改变生活。
1.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科技。
- 科技在交通、通信、医疗、娱乐等各个领域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例如,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让我们的出行更加便捷;电话、互联网等通信工具让信息传递更加快速;医疗技术的进步让人们的健康更有保障;各种电子娱乐设备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娱乐生活。
2. 科技发展的利与弊。
- 科技发展的好处很多,如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善了生活质量、拓展了人类的认知范围等。
- 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如环境污染(如汽车尾气污染、工业污染等)、资源消耗(如大量开采矿产资源等)、对人类健康可能存在潜在危害(如电子产品的辐射等)。
我们要正确看待科技发展的利与弊,合理利用科技成果。
3. 探索科技的未来。
-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可能会出现更多的新技术,如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基因编辑等。
- 这些新技术可能会给人类带来更多的机遇,如提高医疗水平、解决能源问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