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常熟一中九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考试卷(解析版)(初三)中考模拟.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常熟一中九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考试卷(解析版)(初三)中考模拟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一、xx 题 (每空xx 分,共xx 分) 【题文】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

①陡qiào ( ) ②如愿以cháng ( ) ③鞠躬尽cuì ( ) ④xián ( )熟
【答案】峭 偿 瘁 娴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拼音写汉字,首先要读准拼音,注意易错的声韵母,比如b 与p ,j 、q 、x 的区别,n 、l 的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再结合语境判断。

写汉字时注意不要写错别字,区别同音字形似字的偏旁部首的易错点。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能力层级为识记A 。

【题文】下面一段话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荫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

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榭了,白瓣儿小船般飘在水面。

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篷,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

那一朵红莲,昨天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答案】荫—阴 榭—谢 飘—漂 篷—蓬
【解析】
试题分析: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仔细辨析各项中汉字,根据汉字的特点,结合词义字义辨析判断。

阅读短文,根据文意找出错别字 ,改正。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能力层级为识记A 。

【题文】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

①子曰:“ , 。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八则》)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 》)
③“ ,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④沉舟侧畔千帆过, 。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⑤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⑥登斯楼也,则有 ,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 《岳阳楼记》)
⑦ ,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⑧ ,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答案】
①愤不启,不悱不发。

②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一》
③会当凌绝顶
④病树前头万木春
⑤ 入则无法家拂士
⑥心旷神怡,宠辱偕忘范仲淹
⑦会挽雕弓如满月
⑧山重水复疑无路
【解析】
试题分析:默写诗文句子,易写错字,一是由于记忆不清,二是好望文生义,所以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句中每个字的含义,本题中易错字有:愤、悱、济、凌、春、拂、怡、宠辱、偕、淹、挽、雕、疑,要根据语境仔细判断,注意书写,不要笔误。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题文】名著阅读。

(1)《朝花夕拾》作为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记述了他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求学的历程。

请你说出哪三篇作品讲述的是作者青年时期离开家乡后的一些经历的。

(2)下列选项是《西游记》中相关情节的概述,其中没有错误的是哪一项?()
A.孙悟空原是傲来国海中花果山上的一个石猴,本领高强,机智过人,因率先发现水帘洞被众猴拥戴为王,自封为齐天大圣。

B.孙悟空大闹天宫,不仅偷食蟠桃美酒,还吃尽太上老君的金丹。

众天神斗不过他,只好请来观音菩萨,把他压在五行山下。

C.孙悟空一行在火云洞受阻,他请龙王洒雨水反被烧伤,八戒被红孩儿假扮观音捉去。

最终观音降伏红孩儿,收作善财童子。

D.孙悟空有一双火眼金睛。

白骨精想吃唐僧肉长生不老,先后变身美女、老妇和孩童来迷惑唐僧。

悟空一一识破,打死了妖怪。

【答案】
(1)《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
(2)C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所学所记,仔细回顾《朝花夕拾》的相关篇目及内容,进行作答。

(2)根据所学所记,回顾《西游记》的有关内容情节,本题用排除法,A中不是齐天大圣,是美猴王;B中不是观音菩萨,是如来佛祖;D中不是孩童,是老翁。

C正确,固选C。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

能力层级为识记A。

识记文学名著内容。

能力层级为识记A。

【题文】《舌尖上的中国》是国产优秀纪录片的代表。

阅读下面的材料,从三方面简要概括该片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每点不超过15个字。

《舌尖上的中国》选择了食材、主食、烹饪等7个主题,生动展示了千百年来中国东西南北不同气候、不同自然环境孕育出的独有的饮食文化;每一集都采用了新颖的剪辑方式,破天荒地将同一种食材在不同地域的变化进行了组合和嫁接,同时使用了最新技术设备,以“微距摄影”的方式让观众体验到许多食材的神秘转化过程;无论哪个民族哪个阶层、哪个年龄段的观众都能在片中找到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共鸣;该片凝聚我们的文化认同,让和谐健康的文化内涵深入人心。

自播出后,该片已行销世界43个国家和地区,进入欧美主流电视节目市场。

【答案】(1)精心选择主题,独有饮食文化展示(2)剪辑方式新颖,技术设备先进。

(3)情感传递性强,文化认同感强。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提取和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阅读材料,把握材料内容,根据题目找出相关的句子进行概括,注意从三方面概括,字数符合要求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题文】阅读下面的诗歌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小题1】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任知州时创作的一首豪放词。

全词“狂态”毕露,尽显豪放之气。

请从词的上阕举一例分析。

【小题2】“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作者运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用意?
【答案】
【小题1】示例:(1)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此句写出了打猎者人数众多,出猎的雄壮场面,打猎者精神抖擞、意气风发、威武豪迈的气概。

(2)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作者以孙权自比,显示国人的胆略和勇气,表现了打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

【小题2】用的是冯唐去云中郎赦免魏尚罪的典故。

这里作者用“冯唐持节”(作者以魏尚自比),表达了希望能得到朝廷重用,实现杀敌报国之志。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阅读词的上阕,把握其内容,理解其意思,找出能表现“狂态”毕露,尽显豪放之气的句子,主要从内容上、或者用词上思考。

然后分析作答。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用典是诗词中常见的一种手法,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

可以丰富而含蓄地表达有关的内容和思想。

本题中用的是冯唐去云中郎赦免魏尚罪的典故。

这里作者用“冯唐持节”(作者以魏尚自比),表达了希望能得到朝廷重用,实现杀敌报国之志。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题文】阅读《秋水时至》。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小题1】翻译下面句子。

(1)(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已。

(2)“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小题2】这篇寓言的寓意是
【答案】
【小题1】(1)河伯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

(2)“听到了很多条道理,便认为天下莫过于自己是最好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小题2】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或一个人应该有自知之明,要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不能坐井观天。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

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以”“ 尽”“闻”“百”“谓”,翻译后要疏通句子。

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疏通全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根据文章所写的故事,分析其寓意。

通过对河伯看到黄河的壮阔而骄傲自满,见到北海后却自叹不如的情节描写,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或一个人应该有自知之明,要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不能坐井观天。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翻译】
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因此河神自己十分高兴,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

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行走,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

因此河神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说,‘听到了很多条道理,便认为天下莫过于自己是最好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我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题文】阅读下面一篇文章。

石头里有一只会飞的鹰
梁衡
①雕塑家用一块普通的石头雕了一只鹰,栩栩如生,振翅欲飞。

观者无不惊叹。

问其技,日:石头里本来就有一只鹰,我只不过将多余的部分去掉,它就飞起来了。

②这个回答很有哲理。

③原子弹爆炸是因为原子核里本来就有原子能:植物发芽,是因为种子里本来就有生命。

它不爆炸、不发芽,是因为它有一个多余的外壳,我们去掉它,它就实现了它自己的价值。

达尔文本酷爱自然,但父亲一定要他学医,他不遵父命,就成了伟大的生物学家。

居里夫人25岁时还是一名家庭教师,还差一点当了小财主家的儿媳妇。

她勇敢地甩掉这些羁绊,远走巴黎,终于成为一代名人。

鲁迅先是选学地质,后叉学医,当把这两层都剥去时,一位文学大师就出现了。

④就是宋徽宗、李后主也不该披那身本来就不属于他的龙袍,他们在公务中痛苦地挣扎,还算不错,一个画家、词人终于浮出水面。

这是历史的悲剧,但是成才的规律,也是做事的规律。

物各有主,人各其用,顺之则成,逆之则败。

⑤每当我看杂技演出时,总不由联想一个问题,人体内到底有多少种潜能。

同样是人,你看,我们的腰腿硬得像个木棍,而演员却软得像块面团。

因为她只要一个“软”字,把那些无用的附加统统去掉。

她就是
石l⑦建国后,初授军衔,大家都说该给毛泽东授大元帅。

毛说,穿上那身制服太难受,不要。

居里夫人得了诺贝尔奖,她将金质奖章送给小女儿在地上玩。

爱因斯坦是犹太人的骄傲,以色列开国。

想请他当第一任总统,他赶快写信谢绝。

他们都去掉了虚荣,舍弃了那些不该干的事,留下了事业,留下了人格。

⑧可惜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是算加法比算减法多,总要把一只鹰一层层地裹在石头里。

欲孩子成才,就拼命地补课训练,结果心理逆反,成绩反差:想要快发展,就去搞“大跃进”,结果欲速不达:想建设,就去破坏环境,结果生态失衡,反遭报复。

何时我们才能学会以减为加,以静制动呢?
⑨老子说“无为而治”。

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的解释是“自由人联合体”,连国家机器也将消亡。

当社会能省掉一切可以省掉的东西时,这个社会可能更健康更美好。

(选自《梁衡散文中学生读本》)
【小题1】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在第①段中借雕塑家的回答想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小题2】文章第③、④段连用史料,如果删去第④段中宋徽宗、李后主的例子好不好?简要说说你的看法。

【小题3】联系上下文,请说说你对文章第⑥段中画线句含义的理解。

【小题4】下面四句话中,哪一句填入文章第⑨段的横线处最切合文意?()
A.韩文公说“行成于思,毁于随”。

当你学会独立思考而不人云亦云时,你就成功了。

B.诸葛亮说“宁静致远”。

当你学会自己不干扰自己时,你就成功了。

C.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当你学会择善而从时,你就成功了。

D.季羡林说“天资+勤奋+机遇=成功”。

当你学会用“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从事做学问或干事业,你就成功了。

【答案】
【小题1】人生要懂得学会减法,省掉一切可以省掉的东西,才能实现自我价值,获得成功。

【小题2】删去不好。

反面举例,和上文形成对比论证:证明“物各有主,人各有用,顺之则成,逆之则败”的观点。

【小题3】一个人去掉了虚荣,舍弃了那些不该干的事,知道自己的价值,找到唯一的“我”,那么就成功了,成为一个有魅力的人。

【小题4】B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议论文开头借雕塑家的回答表达的观点,一般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开山门山地引出的文章要议论的中心问题。

即人生要懂得学会减法,省掉一切可以省掉的东西,才能实现自我价值,获得成功。

考点: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2】
试题分析:这种题型一般回答删去不好,举例充当事实论据,论证中心论点,本题中宋徽宗、李后主的例子作为反面举例,和上文形成对比论证:证明“物各有主,人各有用,顺之则成,逆之则败”的观点。

考点:分析论据的类型及其作用。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议论文重要句子的含义,仔细阅读画线句子,句子中用“轻轻抹去灰尘”比喻“去掉虚荣,舍弃不该干的事”,说明了一个人去掉了虚荣,舍弃了那些不该干的事,知道自己的价值,找到唯一的“我”,那么就成功了,成为一个有魅力的人。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论据的运用,阅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仔细阅读第⑨段,理解本段所写内容,为能表现省掉一切可以省掉的东西,将会更好。

排除法,用根据选项,判断正误,A.思考的重要性。

C.乐于向别人学习。

D勤奋的重要性。

A正确,固选A。

考点:分析论据的类型及其作用。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题文】阅读下面这篇文章。

一窗如画
翁文秀
①有屋必有窗,窗,是房屋的眼睛。

忆起老屋,堂屋顶靠烟囱处有个四方形的天窗,天窗每天最早预告晨曦的到来;夜晚,一屋黑暗,天窗外,有云絮一二片,星星三两颗,还有月光的温柔。

②小小的天窗早成记忆。

而今,坐在宽大的窗台前,极目而望,山色裢茏,有云环绕其上,如轻纱遮了半面,极美。

读王维的“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李白的“檐飞宛溪水,窗落敬亭云”,景又是不同,诗人笔下的一框诗画,正从天外飞来。

③李渔《闲情偶记》里说:“若能实具一段闲情、一双慧眼,则过目之物尽是画图。

”譬如我坐窗内,人行窗外,无论见少年女子是一幅美人图,即见老妪白叟拄杖而来,亦是名人画幅中必不可无之物;见婴儿群戏是一幅百子图;即见牛羊并牧、鸡犬交哗,亦是词客文情内未尝偶缺之资。

④确实如此,若用心感受,处处可见佳景。

火车车窗、飞机舷窗外的风景如一幅连续不断的长卷。

(a)行走之时,目光所及,自行框成一扇窗,自由取景,近处杨柳低垂,鸟儿高飞;远处山野,树木,水田,村庄,自然有序,人慢慢地走,画悠悠地入眼来。

⑤有的窗本身就是一幅画,如园林中的窗,清悠雅致。

苏州拙政园有扇面形的亭叫“与谁同坐轩”,亭背面墙上有扇形窗,有框,框内无窗扇无棂条,称为空窗,引人入胜。

漏窗更为优美,外形有方有圆,有八角、六角、扇面、叶片等,漏空花格用瓦片搭成金钱、鱼鳞、海棠等式样,用砖制作成竹节、绦环、万字、冰裂纹,光影斑驳中,花香鸟语,意态万千。

⑥走进有年代的小镇、古村,平滑的青石板,高而窄的小巷,迈入高高的门坎,便有一股厚重的气息旋绕在身边。

窗子很古老了,繁复精细的木雕工艺,雕出戏曲人物,民间传说,历史故事。

看这边的竹林七贤,草船借箭,那边的八仙过海,断桥相会。

用去匠人多少时日,多少心思,又在多少年月里漂泊流转。

久了,风一片片打出裂纹,雨一寸寸磨掉颜色,依然姿态不改。

面对老去的窗,能觉到它缓慢的呼吸,听到它在耳边轻轻地述说当年。

⑦长长的老街,古色古香,一窗一画本,一窗叉历凡人生。

(b)楼上的窗,让视线越过树梢,掠过屋顶,远处青山绵延,流水如练,天高地阔,一望无边。

⑧临街茶楼,或许是千年的等候。

登木梯而上,拣窗边小座,一壶茶,品茶中滋味,望窗下人来人往,望久发呆,多年前往事,恍若重现。

无数学子寒窗苦读,一朝赴试,或有蟾宫折桂者,也该是在这样的长街上,敲锣报喜,跨马游街,怎样的春风得意、心花怒放!这时,两边楼上窗户大开,羡慕爱慕的眼光聚集此一人身上。

若逢哪家小姐招亲,见其人品出众,那绣球就从窗口飞落而下,天降一段好姻缘。

⑨亦真亦幻中,千载风流的魏晋风骨,辉煌巍峨的盛唐气象,壮美的塞北风光,摇曳的江南风情,一时间似近实远。

历史如窗,轻推一小扇,于诗文书画间,诸般美好款款而来,看李商隐雨中怀人,表达“啊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情真意切,感聂胜琼“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的别后相思。

崔莺莺窗外听琴,一曲凤求凰,如醉如痴;宝玉探黛玉,碧纱窗下幽香暗透,听窗内细细长叹,正是《西厢记》中的一句:“每日家情思睡昏昏。

”窗里窗外,并窗外之外者,皆动心忘情。

⑩窗,在一推一掩之际,春花秋月,清景养眼。

百岁光阴,只是弹指间,不如陪一窗幽静,伴四季画卷,
流过似水流年。

(选自2013年12月11日香港《文汇报》,略有删改。


【小题1】文中划线句引用了李渔的话,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小题2】文章第⑥节说,“走进有年代的小镇、古村”,就会有“一股厚重的气息旋绕在身边”。

结合相关语段,说一说这“厚重”体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3】结合相关段落,说一说下面句子中加横线词的作用?
行走之时,目光所及,自行框成一扇窗,自由取景,近处杨柳低垂,乌儿高飞;远处山野,树木,水田,村庄,自然有序,人慢慢地走,画悠悠地入眼来。

【小题4】说一说文章第⑩节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小题5】作者以“一窗如画”为题,含义颇丰,试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答案】
【小题1】引用李渔的话,画龙点睛,巧妙点题;指出若用心感受,处处可见佳景(“实具一段闲情、一双慧眼,则过目之物尽是画图”)。

【小题2】(1)木雕工艺繁复精心,用去了匠人的时日和心思;(2)雕刻出厚重的人物、传说、历史;(3)岁月流转,老去的窗依然姿态不改;(4)小镇、古村历史悠久,环境深幽。

【小题3】“自行”和“自由”准确写出了在火车或飞机外观景所见的情形,突出画面“连续不断”的特点,“自然”写出了景物之间搭配的和谐;作者这样写是为了突出观者安闲自适的心境。

【小题4】结构上照应文章第2.3两节;内容上总结全文,点明主旨,表达了作者现实淡雅的人生态度。

【小题5】窗外的美景如画;园林的窗本身就是一幅清幽雅致的画;古镇的窗有历史积淀,“一窗一画本”;茶楼之上凭窗而生的回想的情形如画;诗文书画中的窗户所呈现的美好情感如画。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仔细阅读此段,把握其内容,从内容上分析其作用,此处引用李渔的话,画龙点睛,巧妙点题;指出若用心感受,处处可见佳景(“实具一段闲情、一双慧眼,则过目之物尽是画图”)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文中重要句子的内涵,仔细阅读文章第⑥节,根据语境,抓住重要句子,分析概括,厚重体现在木雕工艺繁复精心,用去了匠人的时日和心思;雕刻出厚重的人物、传说、历史;岁月流转,老去的窗依然姿态不改;小镇、古村历史悠久,环境深幽。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仔细阅读句子,分析词语的意思,词语在文中的深层含义,从表现的内容和表达人物的心情角度分析作答。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文章重要段落的作用,结尾部分的段落一般来说结构上的作用有总结、照应,内容上的作用有突出主旨,抒发情感,根据具体文章判断即可。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5】
试题分析:叙事文章的标题一般来说有充当线索、点明主要情节、突出主题的作用。

根据文章标题与内容的判断如判断有哪一方面的作用。

标题有独特之处的,可以从吸引读者、设置悬念方面来概括。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能力层级为理解B。

【题文】请以“只因喜欢”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②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③不要少于600字;④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答案】例文:
只因喜欢
“只因喜欢。

”母亲淡淡地说。

淡淡的话语,正如眼前这一碗淡淡的粥,母亲喝了半辈子,也喜欢了半辈子。

这味道亦如这座淡淡的城市,淡淡的长巷,淡淡的香樟,淡而又不失人情味的乡间邻里。

一切都是那么平淡,甚至是平凡。

以至于当我诧异于这一碗毫无味道的粥时,母亲竟用如此简单精炼的语言回答我。

“粥是我们苏州人的灵魂。

”母亲曾这样告诉我。

母亲喜欢喝粥,源于她有一颗平静地心。

母亲为人处事不温不火,不冷不热,父亲常对我说日子久了才能读懂她。

但我依然不理解,看着眼前我丰盛的早餐,又顾对面母亲默默喝粥的样子,我实在不解。

每天六点,母亲准时起床,她总是帮我轻掩房门,然后轻手轻脚在厨房为全家熬粥。

待我起床时,母亲已经坐在餐桌前静候着我了。

喝粥时母亲什么也不放,而那一碟碟精致的小菜,她都留给我享用,母亲会一直把粥喝干净,直到整个碗如同刚洗过那样,她说这是习惯。

有时候,我觉得母亲就是一碗粥,只是一碗干净又无味的粥。

于是那个星期天,天蒙蒙亮,我就醒来,然后帮母亲合上了房门,蹑手蹑脚地进了厨房。

打开米罐,沁入口鼻的是一股淡淡而悠长的香味,这种香味简单而富有魔力,能够一直流进你的胸腔,直到你仿佛被她浸洗过一般。

她似乎有一双轻柔地手,把我拉去那个简单、平淡的年代——袅袅的炊烟萦绕在暮霭晚钟中,幽深的弄堂里回荡着一曲悦耳动听的歌,家门前白发的人轻摇黑色的扇,清澄的黄昏氤氲着静谧的小桥,蜿蜒的小河潺潺地流向远方……
所有的喧嚣都随之融化,我仿佛着了魔,恋上了这芬芳的稻香。

先淘米,用清水缓缓冲刷,轻轻揉一揉,米粒越来越清亮,洁白剔透,仿佛清晨刚刚诞生的露珠。

放进乌黑的陶罐,再用清水浸没米粒。

母亲一直说“水需泛起涟漪,汤才会不浓不淡”。

拧开小火,蓝色的火焰跳着轻盈的舞步,我静静地守候在陶罐前,如守一个陌生的故人。

陶罐乌黑清亮,被母亲擦拭地泛出幽幽地暗光,这是母亲最心爱的食器。

很快,粥就煮沸了,我赶紧掀开盖子,学着母亲用一根竹筷支在盖子下,这样汤就不会溢出,火再拧小些,继续守候在陶罐前,渐渐粥的清香溢出来,我仿佛看到母亲每日清晨守候在这里,静默等待粥香的那一幕……
啜一口米粥,是平凡的味道。

再轻抿一下,萦绕在心间的是深远淡雅的味道。

这淡淡的感觉母亲只因喜欢,儿子却不曾理解。

豁然,醒悟,这味道并不遥远,她一直在我身畔弥漫,那是母亲的味道。

母亲就似一碗淡淡的粥,平凡而又温情;母亲仿佛就是一碗淡淡的粥,简单而又深刻;母亲是一碗淡淡的粥,一经品尝便会爱不释手。

只因喜欢,不必一个勉强的理由,更无需一个造作的借口,尝一口就足够。

正如母亲是那一碗淡淡的粥,我会永久地珍藏。

若哪一天不慎遗落我会泣不成声,因为她已占据我整颗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