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第八十中学2016届高三上学期1月市调研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教师版) 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市第八十中学2015—2016学年度第一学期市调研模拟考试
高三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试室号、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选择题除11题的第1小题和12题的第1小题在主观题答卷上作答外,其它9小题的答案必须用2B铅笔在选择题答题卡相应位置上作答;主观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卷相应位置上作答。
4.考试结束时,将选择题答题卡和主观题答卷一并交回,试卷和草稿纸自行带走。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中国的户口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诸国征战,人口成为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赋税、夫役、兵丁皆出于人口.秦国在商鞅的主持下,率先建立了严密的户口登记制度,“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禁止民众自由迁徒,“废逆旅”“使民无得擅徙”,人民不得已外出住店,必须持有官方开具的介绍信,否则,客人和店家一起治罪。
秦国由此获得了强大的财税汲取能力和全民动员能力,在争霸中胜出。
秦末,刘邦的军队攻进咸阳,诸将忙着抢金银财宝,萧何则抢先收缴了秦王朝的户籍档案。
“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也,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
②汉代继承了秦朝的全民户口登记制度,将全国的地主、自耕农、
雇民、佣工、商人,全部编入国家的户籍,叫做“编户齐民”.国家要求各县在每年的仲秋,都要进行“案比",更造户籍。
户籍的登记信息包括户主姓名、性别、年龄、身份、籍贯,家庭成员的数量、性别及与户主的关系,财产(包括奴婢数目)等等,然后县衙将各户户籍造册上报郡国,郡国汇总又上报朝廷,朝廷则设立“计相”与“户曹”,管辖全国户籍.
③从法律意义上说,所谓“编户齐民”,是指所有编入户籍的大汉居民,不论东西南北,不分男女老幼,都是国家的公民。
公民一词早在先秦时就已出现,与隶属贵族的“私民"相对,意为国家的人。
公民具有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其中最重要的义务就是向国家提供赋税与徭役。
汉代实行过按家赀多少“算赀”的财产税,但主要还是征收人头税,包括向15至56岁男子征收的“算赋"和按户征收的“户赋"。
另外,每一个成年男丁还必须为国家服“正卒”役二年,戍边一年,并在本县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汉代也限制自由迁徒,人户要迁移户籍,需经“乡啬夫”批准。
脱籍流亡是触犯法律的。
④“编户齐民”的出现,乃是中国自封建制进入郡县制的一大嬗变。
在西周封建制下,是不存在全国性户籍制度的,全民登记户口,既不必要,也不可能。
因为周天子除了保留王畿的土地,其余的大部分土地与人口,都分给无数的诸侯国。
而诸侯也是只保留一小块封邑,将其余土地分封给各个大夫.也就是说,周天子能够直接控制的土地,只有狭小的王畿.虽然周朝设有“司民"之官,“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但这里“书于版”(计入户籍)的人口,显然只是生活于王畿的臣民而已。
至于各诸侯国的人口,诸侯也是管不
着的。
这样,经典封建制下的人口,分属于不同层次的贵族(周天子、诸侯与大夫),他们是各级贵族的“私民”,而不是国家的公民。
这样的社会,也是一个多层次的塔状社会。
⑤先秦封建制瓦解之后,社会结构变得扁平化,不再有贵族,因而也不再有“私民”,全体臣民都成了国家的编户齐民。
这可以看成是时代的进步,因为编户齐民意味着将国民从隶属于贵族的人生依附状态中解放出来。
但同时这也可能是一个历史的陷阱,因为失去了贵族这个中间阶层,国家直接统辖无数的编户齐民,极容易造成国家对国民的奴役和国民对国家的依附。
(摘自《户籍上的中国》,作者吴钩)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最先建立了严格周密的户籍登记制度,要求出生的人及时注册,死亡的人及时销户。
B.秦国禁止百姓自由流动和迁徙,人民不得已外出都要带着介绍信,店家如果让没有户籍的人住店,双方都要被治罪。
C.实行户口登记制度以后,秦国获得了人口资源的优势,兵源充足,财力丰厚,最终赢得了诸侯争霸的胜利。
D.汉代实行编户齐民制度,户籍管理更加详细、规范和全面;在逐级加强户籍管理的基础上,国家还设立了专门管理户籍的官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先秦时代,公民和私民都是国家的人,他们必须到当地的政府登记户籍,以便向国家尽赋税和徭役的义务。
B.汉代向公民征收的赋税有财产税和人头税,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向15岁以上和57岁以下的男子征收的“算赋”和按每户征收的“户
赋”.
C.在两周封建制下,国家的人口和土地被天子、诸侯和大夫层层分封,国家在客观上不具备实行全民户籍登记制度的可能性。
D.实行郡县制后,先秦及以前的贵族阶层消失,塔状社会瓦解,社会结构变得单一,呈现出扁平化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刘邦的大军攻进咸阳时,萧何抢先收缴了秦国的户籍档案资料,这体现了他过人的政治远见。
B.从秦国与汉代的户口制度可以看出,国家所有赋税的征收与徭役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发达而有效的户籍制度来支持。
C.西周和汉代都是经典的封建制,都设有专门管理户籍和人口的官员,相比较而言,西周管理的人口数量比汉代少。
D.编户齐民制度一方面让许多奴隶获得了人身的自由,另方面又让国民进入了另一种新的奴役状态.
答案:
1、B,原谅说的是“秦国的人民不得已外出住店,如果没有相关的介绍信,则店家和住店者都要治罪",未提到户籍的问题。
2、A,先秦时期的公民是与私民相对而说的,私民属于贵族,不是国家的人。
3、C,汉代不属于经典的封建制。
,
二、古代诗文阅读积累(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柳彧,字幼文,河东解人也。
少好学,颇涉经史。
武帝亲总万机,彧诣阙求试.帝异之,以为司武中士。
平齐之后,帝大赏从官,留京者不预。
彧上表,于是留守并加泛级。
去职。
未几,起为屯田侍郎,固让弗许。
时制高祖受禅,彧以母忧
..
三品已上,门皆列戟.左仆射高颎子弘德封应国公,申牒请戟。
彧判曰:“仆射之子更不异居,父之戟槊已列门外.尊有压卑之义,子有避父之礼,岂容外门既设,内閤又施!”事竟.不行,颎闻而叹伏。
后迁治书侍御史,当朝正色,甚为百僚之所敬惮。
于时刺史多任武将,类不称职。
彧上表曰:“方今天下太平,共治百姓,须任其才。
伏见诏书,以上柱国和干子为杞州刺史,其人年垂.八十,钟鸣漏尽.前任赵州,暗于职务,政由群小,贿赂公行,百姓吁嗟,歌谣满道.乃云:‘老禾不早杀,余种秽良田。
’干子弓马武用,是其所长,治民莅职,非其所解。
如谓优老尚年,自可厚赐金帛,若令刺举,所损殊大。
臣死而后已,敢不竭诚。
"上善之,干子竟免.隋承丧乱之后,风俗颓坏,彧多所矫正,上甚嘉之。
又见上勤于听受百僚奏请多有烦碎因上疏谏上览而嘉之后以忤旨免未几复令视事因谓彧曰无改尔心。
其见重如此。
右仆射杨素当途显贵,百僚慑惮,无敢忤者。
尝以少谴,敕送南台.素恃贵,坐彧床。
彧从外来,见素如此,于阶下端笏整容谓素曰:“奉敕治公之罪。
”素遽下.彧据案而坐,立素于庭,辨诘事状。
素由是衔.之。
彧时方为上所信任,故素未有以中之。
彧见近代以来,都邑百姓每至正月十五日,作角抵之戏,递相夸竞,至于糜费财力,上奏请禁绝之.诏可其奏。
是岁,持节巡省河北五
十二州,奏免长吏赃污不称职者二百余人,州县肃然,莫不震惧。
上嘉之。
(选自《隋书》第62卷,列传第27,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其人年垂八十垂:将近
B。
高祖受禅,彧以母忧去职。
母忧:母亲去世
C. 素由是衔之衔:尊奉、接受
D. 事竟不行,颎闻而叹伏竟:最终、终于。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又见上/勤于听受百僚奏请/多有烦碎/因上疏谏/上览而嘉之后/以忤旨免/未几/复令视事/因谓彧曰/无改尔心。
B、又见上勤于听受/百僚奏请/多有烦碎/因上疏/谏上览而嘉之后/以忤旨免/未几/复令视事/因谓彧曰/无改尔心。
C、又见上勤于听受/百僚奏请/多有烦碎/因上疏谏/上览而嘉之/后以忤旨免/未几/复令视事/因谓彧曰/无改尔心。
D、又见上/勤于听受百僚奏请/多有烦碎/因上疏/谏上览而嘉之后/以忤旨免/未几/复令视事/因谓彧曰/无改尔心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柳彧年少好学,涉猎广泛,跑到皇宫请求武帝对他测试,武帝很欣赏他。
平定齐朝之后,武帝大赏下属官员,留守京城的官员不在其列,柳彧上表给皇帝,于是留守京城的官员一并得到好处. B.高祖登基后,柳彧因母亲去世而回家服丧。
不久,起用为屯田侍郎,正好左仆射高颎的儿子弘德向主管部门申请戟门,柳彧认为:父子还没有分家,儿子不能安装戟门,高颎知道后很不高兴。
C.柳彧在奏章中写道:管理百姓,必须使用有才能的人。
武将上柱国和干子年龄太大,以前政绩很差,怨声载道,现在不宜担任刺史。
柳彧后来因违背圣旨被免职,复职时皇帝对柳彧说:“不要改变你的禀性。
”
D.当时的官员都不敢得罪右仆射杨素.柳彧对杨素的越礼之举与罪行秉公行事。
因柳彧受皇上信任,杨素也不敢中伤他。
7.把下面的三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后迁治书侍御史,当朝正色,甚为百僚之所敬惮。
⑵奏免长吏赃污不称职者二百余人,州县肃然,莫不震惧。
答案:
4。
C,衔:心里怀着,指怀恨在心)
5. C
6。
B (“高颎知道后很不高兴"不当,应是高颎感到佩服。
)
7.(1)(柳彧)后来升迁为治书侍御史,在任上严词正色,很是被朝廷官员敬畏惧怕.
(迁、正色、敬惮、被动句各1分,大意1分)
(2)(柳彧)上奏并免去贪赃枉法不称职的长官二百多人,州县官员都肃然起敬,无不震动害怕.
(定语后置句、赃污、肃然、莫各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柳彧,字幼文,是河东解地人。
年少好学,读了许多儒家经典和历史著作。
武帝亲自处理各种事物,柳彧到皇宫请求武帝对他测试。
武帝认为他很有才能,让他担任司武中士。
平定齐朝之后,武
帝大赏下属官官,留守京城的官员不在其列。
柳彧上表给皇帝,于是留守京城的官员一并晋级。
高祖登基后,因母亲去世而离职(回家服丧)。
不久,起用为屯田侍郎,坚决推辞而没有得到许可。
当时的制度,三品以上官员,大门上都以戟为门(指显贵人家).左仆射高颎的儿子弘德封为应国公,向主管部门申请戟门.柳彧在批文上写道:“仆射(yè官职)之子还没有分家,他父亲的戟槊已列在门外。
尊有压卑的道义,儿子有回避父亲的礼数,哪里容得下外门已经设了戟门,内门还要安装戟门呢!"这件事情最终没有办成,高颎知道后很佩服柳彧的处理办法。
柳彧后来升迁为治书侍御史,在任上严词正色,很是被朝廷官员所惧怕。
当时的刺史多由武将担任,大都不称职。
柳彧上表给皇帝说:“当今天下太平,四海安宁,管理百姓,必须使用有才能的人.俯伏(古时对上级表示恭敬的用语,如“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看见诏书,叫上柱国和干子担任杞州刺史,这个人年近八十,风烛残年之人。
以前担任赵州刺史,职权范围内的事情很不熟悉,政务全由下属办理,贿赂公行,百姓叫苦,怨声载道。
有歌谣这样说:‘老禾不早杀,馀种秽良田。
’干子这个人,射箭骑马等军人本事,是他的长处,担任文官管理百姓,则不是他能理解的.如果说优待老人,自然可以多多赏赐钱和布匹,如果再叫他担任刺史,损失则太大了。
我死进谏,怎敢不竭忠尽智呢.”皇上认为柳彧说得对,干子最终免了职。
隋朝是在五胡十六国接连战乱之后建立起来的,风俗颓坏,柳彧多有矫正,皇上很喜欢他.他见皇上勤于听政,众多官员的奏请,多烦杂琐碎,于是上疏进谏,皇上看后嘉许他.后来因违背圣旨免职。
不久,又叫他复
职,皇帝趁机还对柳彧说:“不要改变你的禀性。
"当时他如此被看重。
右仆射杨素是当时的显贵,官员都怕他,没有谁敢得罪他。
曾经因为小罪过,皇帝命令把他送到南台,杨素自恃尊贵,坐在柳彧坐凳上。
柳彧从面进来,看见杨素这样,就在台阶下拿着手板严肃地对杨素说:“奉皇帝命令惩处你的罪过.”杨素立即离开座位.柳彧据跨坐在几案上,让杨素站在庭院中,问清杨素的犯罪事实。
从此杨素对柳彧怀恨在心。
柳彧当时正受到皇上信任,所以杨素没有什么办法来中伤他。
柳彧见近代以来,都市百姓每到正月十五日,做角抵之类的游戏,并且互相攀比,以致糜费了财力物力,于是上奏皇帝请求禁止这种做法。
皇帝赞成他的意见。
这年,持节巡查考察河北五十二州,上奏并免去贪赃枉法不称职的长官二百多人,州县官员都肃然起敬,无不震动害怕。
皇上嘉奖了他.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第8、9两题.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 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
绵谷:地名,与诗中提到的锦江、绵州均是四川地名。
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在罗隐离开锦江,经过绵州回到绵
谷后,蔡氏兄弟还在锦江。
8.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诗歌的颔联。
(5分)
9.结合全诗简析诗歌表达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6分)
答案:
8.本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写芳草和好云好像能通人意,像友人一样为了挽留诗人而有意绊马脚,遮楼台(2分),表现了朋友对自己的热情和殷勤(2分)。
9.首联表达了诗人一年两次游锦江的喜悦(2分),颔联含蓄表达了友人挽留诗人的热情(2分),颈联直接抒发了告别后的离愁别恨(2分),尾联则抒发了对友人的无限留恋和深深的思念。
(答对三点得满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⑴屈原《离骚》中“,。
”两句抒发了自己为保持清白宁可献身正道的决心,他认为这是古代圣贤所推崇的品行.
⑵王维《使至塞上》中“, "一联,写了到达边塞后看到的奇特壮丽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⑶在《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百姓,就会世世代代为君这一观点。
答案: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主观题答题卡相应位置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数学家的爱情
李伶伶
①数学家是朋友送他的绰号,因为他对数字特别敏感,数学运算得特别快.朋友都说他是数学天才。
可是数学天才的爱情之路却一直不顺利。
②一次,他跟一个刚交往不久的女友去饭店吃饭,结账时却跟服务员吵了起来。
那天饭钱应该是79.80元,如果服务员报出准确的数值,他也不会生气.可是服务员向他要80元。
他说,不对吧。
服务员说,账单上这么写的。
说着把手写的账单递给他,他看账单上真写着80元,就说,你们算错账了,不是80元,是79.80元。
服务员说,我们这里都是按四舍五入收费的。
他说,你们怎么收费的我不管,但是你们这账确实算错了。
服务员说,差两角钱还算差呀?数学家说,怎么不算差?79。
8元和80元能划等号吗?服务员说他小气,数学家就跟她吵了起来。
③女友很尴尬,劝了半天劝不住他,索性走了。
当晚就跟他分手了。
女友觉得他为两角钱就能跟人吵一架,以后她可过不了.
④数学家很苦恼.朋友劝他别上火,说总能遇到理解他的人。
⑤后来他真遇到了一个这样的人。
她是个会计,也喜欢计算,也是看到一组数字就把它们加起来算出结果.两个人在一起时总会比赛谁算得更快。
跟她在一起,数学家很开心。
数学家想跟她结婚,却因为一件小事又黄了。
⑥那天是情人节,数学家陪女友去逛街.看到一家新开业的咖啡厅在搞打折优惠活动,就进去了。
要了两杯咖啡,又要了五样小点心。
吃完去结账,看到结账的队伍排得很长.原来那天收银员有事没来,老板娘临时顶替。
她不太会算账,借助计算器也算得很慢.要结账的人在旁边催她,越催她越着急,越着急越算不好。
数学家见状走过去说,你要是信得过我们,我们帮你算。
老板娘抬头看看数学家和他的女友,觉得他们不像坏人,就同意了。
⑦于是,数学家帮老板娘算账,女友帮核实,老板娘在旁边收钱。
不一会儿,结账的队伍就消失了。
剩了最后一位客人。
就是这最后一个人的账,让数学家和女友出现了分歧。
数学家算出客人应付182元,女友说是188元。
让客人自己算,结果跟数学家一样。
最后让老板娘算,老板娘算完后,看看数学家又看看他女友,说,这位先生算得对.数学家女友说,你说谎!老板娘说,我为什么要说谎?我们三个算的结果都一样,说明你确实算错了.数学家女友说,我没错,不信我重新给你算一遍。
客人有点不高兴,说,你这人怎么这样?算错了还不承认.老板娘说,您别生气,我按您算的结果收钱。
客人递过来200元钱,老板娘找给他18元.客人拿着找回的零钱走了。
数学家女友气愤不已,她看看老板娘,又看看数学家,一句话没说就走
了.数学家跑出去追女友.女友说,除非你承认自己算错了,否则别再来找我。
数学家觉得女友不讲道理,就没再找她。
⑧女老板娘很感激数学家那天帮她算账,他再去喝咖啡时,说啥也不要钱。
一来二去,两个人成了朋友,后来又成了恋人.老板娘是个年轻的单身女人,厌倦了职场的尔虞我诈,辞职开了这家咖啡厅。
数学家经常来帮老板娘算账,老板娘对他的计算能力崇拜得五体投地。
一年后的情人节,两个人结婚了.
⑨结婚那天,咖啡厅全体商品打八折。
服务员问:开心果也打折吗?老板娘说,当然不打,开心怎么能打折呢?数学家觉得这话很耳熟,就问,开心果不打折,那去年怎么打了?老板娘看着数学家笑了,说,去年也没打,最后那位客人买了一碟开心果,你算账时一并打了折,所以那天的账,你当时的女友算的是对的.数学家很意外,说,那你为什么说她算错了?老板娘说,傻瓜,因为我看上你了呗.数学家很生气,说,你怎么能这样!
⑩数学家不能原谅老板娘,执意跟她离了婚.老板娘不理解,数学家为什么这么对她。
(选自《小说选刊》,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第四自然段看似闲笔,其实承上启下,引导故事情节自然发展,引发阅读兴趣。
B.数学家和会计女友都乐于助人,因爱好相同而相恋,最终分
手根本上是性格使然。
C.小说题目匠心独运,既是对内容的准确浓缩,又包含明显的调侃意味。
D.小说通过人物的肖像、言行、心理及环境描写,刻画了社会众生相。
E.小说通过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情节,启发读者思考爱情的真正涵义。
(2)小说第七自然段画线句子分别写到女老板和数学家女友两次“看看”,试就此对两个人物的心理加以分析。
(6分)
(3)小说最后才交代一年前数学家算错了账,这样处理有何作用?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6 分)
(4)数学天才为什么赢得爱情又为什么失去爱情?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你从这个人物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8分)
11.(1)【试题答案】(5分)A、B 。
答B给3分,答A给2分,答C给1分,答D、E不给分。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试题解析】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设计考点比较多,既有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也有对结构主题手法的把握,还有对小说语言的品味.因此,解答的方法是:认真阅读小说全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旨,理清情节发展脉络,研究技法。
C项他“调侃意味”不准确,题目是线索;D项“刻画了社会众生相”不准确,主要人物是“数学家”;E项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不符合,情节曲折,
出人意料.
(2)【试题答案】(6分)①女老板的两次“看看”,表明她已知道数学家算错,但对是否说明真相有些犹豫,最终选择了偏向数学家,透露了对他的好感。
②数学家女友的两次“看看”,表明了她的不解和气愤,她觉得这两个人不可理喻,于是怒而离开.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中重要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试题解析】试题分析:这类题目在解答时,需要把句子放在原文中结合上下文语境来分析,难度不大。
该类题可以从关键词语入手、从特殊位置入手、从修辞手法入手、从相邻的句子入手、从句子的陈述主体入手、从题目中的提示语或引导语入手进行解析。
(3)【试题答案】①使故事情节平中见奇,形成高潮;②使女老板和数学家的形象更加丰满;③进一步揭示人际交往中情商重要性的主题;④增添作品的情趣,让人回味。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情节结构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
【试题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涉及了对小说结构和技法的考查,考生可以从小说三要素入手分析.小说情节即在小说作品所提供的特定艺术描写的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
它通常由一组或若干组具体的生活事件组成,传统小说通常是以时空为本位的线性结构模式,情节的运行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一是遵循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二是摇摆,即通常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