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最后的弦乐四重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多芬最后的弦乐四重奏
String Quartet in F major Op.135
这是贝多芬所写的十六首弦乐四重奏中最后一首。
这首作品远不及前几首所具有的深刻思想和曲折的心理轨迹。
也许是贝多芬在投入很深的感情完成了前几部作品后很想改变一下,因此这首乐曲就比较放松愉快。
第一乐章和第四乐章几乎是十分流畅地一笔带过,中间两个乐章很有特点,尤其是慢板乐章虽然不长,却也是贝多芬这位天才表现思想深度的最具表现力的乐章之一,这里表明了这位大师对生命的预感。
乐章开头是温暖的会话式的,第一主题有五个小动机,每个动机都有自己的个性,就象朋友们自己的谈话,这样运用动机的复调风格似乎是作者未化多大力量轻挥而成的,多变的主题因素却隐藏着无限丰富的想象,这里要指出的是在最初的56小节中,主题的花样已有半打,它不是基于旋律的发展,而是动机本身的对比,几乎每个动机都很重要,展现了智慧的创造,这类动机都并未建立起一个象作品131或132那样慷慨激昂的高潮,它只是保持着活泼的性格直至最后。
第二乐章是首真正的诙谐曲,很有光彩,它由点式的切分音,结合各个声部独立奏出的交错的节奏组合,具有极大的推动力,这里很难说哪个主题是最主要的,是大提琴短促而有力的节奏音型,还是一提琴的切分旋律?中段由下面三声部奏出的反复四分音符为基础,小提琴音阶式地升起,在跨越四根弦的大幅度音域内大跳大蹦,几乎是象杂耍般地不顾死活地跳跃,然后出现了先前曾出现过的节奏动机,
该动机竟反复47次之多,这是很不寻常的,这动机是那样顽固地坚持着,几乎形成一种近乎破坏性的力量,当时有的评论家认为是否贝多芬在生病,神经出现了障碍?但这对后世的作曲家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有的作曲家甚至重复上千次来表达某种持续的力量。
第三乐章是个非常短的乐章,也是一首自由变奏曲,有一种特别高贵深刻的意境,贝多芬标上:“悦耳而宁静的平和的歌,简朴,亲密。
”从大提琴开始一个个乐曲进入组成了降D大调主和弦带来了某种神秘的悬念,崇高庄严的旋律和祷告的虔诚,当渐强时,气氛逐渐变化,强调了短的动机,休止的间歇出现了对光明的希望,以步步上升的旋律,缓慢而悲痛,有一种衰老的感觉,但又是一种超脱尘世的升华。
第四乐章在该曲里最为出名,是因为它成为音乐史上一个未解的难题,它的出版稿与贝多芬的手稿是矛盾的,该乐章标题为“必须这样吗?”然后回答:“必须这样,必须这样”。
这段对话意味什么就有种种不同的解释,有一种说法就是这样的:贝多芬不愿意将作品130的乐谱给D先生,因为他未出席该曲的首演音乐会,此人请贝多芬的朋友霍尔兹从中调解,霍建议让他付给出版商50先令,D问:“必须这样吗?”霍回答:“必须这样”。
当霍将此事讲给贝多芬听,贝大笑并记下这段对话,还为它写成一段卡农,后来又扩展了这段音乐材料放入这首终曲。
开始以慢速、沉重的音色由两个低音乐曲提出问题,然后进入了有力而喜悦的乐句,两把小提琴传递着交错回答,第二主题象是一首维也那街头小调,造成幽默的效果,好象贝多芬在大笑自己,也笑听众这样严肃地研究这古怪的“困难的决定”的难题,也许,这也是贝多芬以胜利的喜悦来迎接死亡的态度了。
贝多芬晚期四重奏始终是音乐学家们讨论的题目,但奇怪的是人们对作曲家本人的想法却不太注意。
有一次当有人说降E大调四重奏是献给俄国王子三首中最好的一首时,贝多芬说:“每一首都有它自己的性格,艺术发展的要求我们是不能拒绝的。
”这几句话帮助我们认识到,他是相信技术的不断创新的,他认为原始的想象是艺术创作的最高目标。
他要求艺术要有个性,这一观点与浪漫排的美学基础是
有相似之处的。
晚期四重奏并没有标题,这些作品有没有隐藏才在后的文字背景呢?音乐学家马克思曾认为,贝多芬这些作品是受到世界文学、诗歌、小说的影响的,他推测《降E大调四重奏》是对莎士比亚《温莎快乐的妇女们》的印象,降B大调则反映了莎翁另一部作品《仲夏夜之梦》,升C小调则是《哈姆雷特》,而《大赋格》则是受到歌德《浮士德》的启示,这些推测显然是主观的,并没有足够的依据。
但显然,贝多芬是熟知莎士比亚和歌德的。
贝多芬晚期弦乐四重奏几乎包含了我们人类所有的情感,而不单单是抗争和奋进。
隐秘的苦涩、高贵的犹豫不决是贝多芬其他音乐形式所没有的。
如果说,“对浪漫主义而言,《第九交响曲》是灯塔”,那么,晚期弦乐四重奏是贝多芬留给我们现代人类珍贵的精神遗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