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M2对GDP作用的实证分析

合集下载

基于VAR模型的GDP CPI M2实证分析

基于VAR模型的GDP CPI M2实证分析

基于VAR模型的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以及货币供应量关系的实证研究制作人:进击的樱桃荚一、引言通货膨胀、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一直以来都是各方学者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许多经济学家都注重观察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之间的相互影响,对经济增长的有效性,也做出了大量研究成果。

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与实际水平不相一致,就产生了不确定性。

货币供应的变动使得通货膨胀预期也随之相应变化,各种投资决策和消费决策对经济活动也就产生了影响。

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政府为了保证经济依然保持快速发展,实行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大规模投放广义货币供给量M2保证了经济的发展,但是同时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CPI 指数作为衡量民生的重要指标,过快的增长引起生活水平的下降更加引起各方的关注。

理论上,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和CPI 持续增加的速度,所以CPI指数的变化波动会引起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正是通过选取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作为衡量货币政策松紧度的指标,选取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程度的指标,选取Eviews6.0软件对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利用Sims(1980)提出的VAR模型对我国通货膨胀,货币供应量以及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探求CPI、M2、GDP三者之间的影响关系。

本文选取1997年1月至2014年3月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年同月=100)、国内生产总值GDP、货币供应量M2这三个指标的月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统计年鉴2013》,建立VAR模型并通过脉冲响应分析及方差分解得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与实际GDP、M2之间存在的影响关系,最后采用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这两种方法进行检验。

二、文献综述我国的经济学家们对通货膨胀的研究中,许多学者将目光集中于其与货币政策、经济增长的相互联系的实证研究当中。

刘金全、张文刚和刘兆波(2004)通过运用误差纠正模型,证明了货币供给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不仅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也存在短期误差修正机制。

我国货币供给与产出关系的实证分析

我国货币供给与产出关系的实证分析

我国货币供给与产出关系的实证分析摘要:对我国而言,货币政策已逐渐成为了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工具,对我国的货币政策的传导和效用的实证分析是必要的。

本文旨在研究货币供应和产出之间关系,即货币政策对产出效用大小问题,所以选择了简化形式的实证分析,通过分析确定了货币供应量是影响GDP的重要因素,进一步的,M2对GDP产生影响相对更大也得到了统计结果的支持。

最终得出结论,M2作为货币政策的观测目标更具指南作用。

关键词:货币供给;M2;产出近年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波动加剧,除了市场的自我调节外,各国政府央行也纷纷采取更积极主动的财政货币政策来对经济进行干预,以保持经济的稳定。

用什么样,何种程度的政策来减少产出及通胀的波动,是政策制定者面临的问题之一。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对政策的发挥效力的大小和时间长短有一个准确的把握。

所以一直以来,学术界对货币政策的传递机制和效用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也得出了很多的成果。

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基本分为两派,有不同的出发点和观点,产生了极大的争论。

支持凯恩斯主义的学者采取结构模型的实证分析,多年来发现了多种清晰的结构模型,如(1)传统利率传导途径:(2)托宾q理论:(3)财富效应:等等。

结构模型实证分析有其优势,我们可以独立的分析各个机制来看它是否合理,对政策和产出之间的关系有更准确的把握;可以使我们更准确的预测货币对产出的影响;可以预测如何改变制度还影响货币政策与产出之间的关系。

但是,这些优势都必须以这些模型是正确的为前提。

支持货币主义的学者更倾向用简化形式的实证分析,不考虑中间的过程,只是看M与Y之间的实证关系,这样就没有了途径的限制,考虑的更为全面。

但同时也带来了因果关系颠倒和外在因素影响的问题。

对我国而言,货币政策也已经成为了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工具。

我国金融市场处于发展阶段,且金融结构和制度与国外有不同,所以对我国的货币政策的传导和效用的实证分析是必要的。

本文旨在看货币供应和产出之间关系,即货币政策对产出效用大小问题,所以选择了简化形式的实证分析。

我国货币供应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我国货币供应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①基金项目:2013 年度广西高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 (2013YB264);广 西重点培育学科 ( 应用数学) 建设项目(SXZD2014003)。
作者简介:张振强 (1974-),男,广西隆安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 事数量经济模型与方法方面的研究。
经济增长与货币供应量无太大关系,前者的增长并不会引起后者 的增长[4]。而郭苏文、赵政安(2010)通过实证分析:货币供应量与 经济增 长 之间相为互补 的关系,且 为正向促 进 [5 ]。虽 然 海内外 学 者影因分析对象、样本容量、分析方法的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结论, 但是二者之间达到一个均衡点是大家一直共同努力追求的目标。
南方金融,2005(10). [10] 卢授水.美国经验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发展的启示与借鉴[J].
亚太经济,2004(01).
2018年3月 039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Finance 金融视线
金融视线 Finance
我国货币供应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①
—— 基于我国 1995 年~ 2014 年数据的检验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经管学院 张振强
摘 要:当今,货币供应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这一课题倍受研究学者关注。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吸收和借鉴相关研究方法,选取了
1995年~2014年我国年度货币供应量(M1、M2)和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分析的样本数据进行的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长期来看,货 币供应量对经济增长有着正向影响效应。货币供应量M1和M2均为GDP的Grange原因,货币供应量M1和M2对国内生产总值GDP实施冲击, 短期时间里略有波动,但长期是趋于平稳,为正相关。
多样化。这些因素都使得农村金融表现出需求旺盛的态势,社区银 行进入农村,发展农村金融,不仅是缓解我国农村金融困境的可行 途径,并且也能够为社区银行自身创造巨大的价值,成为社区银行 转型突破口和新的利润增长点。 3.3 携手互联网企业,开展普惠金融

我国货币供应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我国货币供应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实证分析 为理清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之间 的关系,分析采用两种方法。 (1)数据描述法 通过描绘指标的变动轨迹,简单直 观地反映变量之间的关系。由数据分析 可以看出,GDP 年增长率在 7%-12%间 波动,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波动幅度远 大于 GDP 增长率的波动幅度,M2、M1 增长率的波动幅度大于 M0 增长率的波 动幅度而 M0、M1 增长率的波动频率大 于 M2 增长率的波动频率。M2 增长率的 波动与 GDP 增长率的波动近乎是同步性 的,在 2008 年金融危机之后,央行面临 经济下行压力采取较为宽松的货币政 策,增加货币供给使 2009 年货币供给量 增长率达到峰值,紧随其后 GDP 增长率 便有所回升,可见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同 经济增长的变动成正相关关系。 (2)建模分析 由 Eviews 软件相关系数矩阵图可看 出 GDP 增长率同 M0 增长率、M1 增长 率、M2 增长率之间的相关系数在 0.63- 0.73 之间,可见其相关程度之高且为正 相关。 为了能更好解释货币供应量与经济 增长之间的关系,本文进一步建立模型 进行 OLS 回归分析。为避免 M0、M1、 M2 之间多重共线性的出现,这里只采用 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M2)作为货币 供应量变动的度量指标。根据之前的分 析可知,M2 增长率和 GDP 增长率之间 存在正相关关系,M2 的增长会影响 GDP 的增长。所以建立模型如下: GDP=β1+β2M2+et 经 Eviews 进行 OLS 回归,得到模型: GDP=5.7701+0.1803 M2 (0.7109)(0.0334) t=(8.1171)(5.3922) R2 = 0.5806 F = 29.076 D.W. =
1.1680
该模型 R2=0.5806,可决系数较高, F 检验值 29.076,方程明显显著,说明所 建模型整体上对样本数据拟合较好,即 解释变量 M2 增长率对被解释变量 GDP 的增长率的绝大部分差异做出了解释, M2 的系数 t 检验显著,表明广义货币供 应量 M2 增加 1%,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GDP 增加 0.18%。

中国高货币化论文

中国高货币化论文

中国高货币化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03-055-02摘要近年来,我国的m2/gdp过高且逐年成上升趋势,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

本文在借鉴以往分析的基础上,从收入分配差距加大这一角度出发运用相关数据(基尼系数)作出实证分析,证实了收入分配差距加大使我国的m2/gdp增大。

关键词 m2/gdp 收入分配差距基尼系数一、我国货币化的发展状况根据国际通用的按货币流动性的强弱进行划分的原则,从我国具体的金融经济运行状况出发,m2/gdp即广义货币供应量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是金融领域用于衡量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程度的一个指标,保持合理的m2与gdp的比例关系对于维持一个经济体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图1为我国1995-2008年的m2/gdp 的走势图。

从图1可以看出,我国的m2/gdp一直稳步上升。

一国的m2/gdp 往往综合反映了该国经济中深层次的结构和制度特征。

我国m2/gdp 的比例之高、发展速度之快表明我国的m2/gdp背后存在着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推动因素。

(一)收入分配差距对总需求的影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会造成总需求的不足,进而对m2/gdp产生影响。

根据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高,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低,因此,收入差距过大比然会造成总体消费倾向较低。

这造成了相对于公平收入下的消费不足,由于投资需求是引致需求,最终要依赖于消费这一最终需求,因此,消费需求不足会导致总需求不足,这样,政府为了克服总需求不足,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又会直接或间接引发货币供求的增加,又一个循环开始,收入分配差距对m2/gdp的传导机制为:m2上升引起收入差距过大,收入差距过大引起总需求不足。

然后引起gdp上升小,从而造成m2/gdp过大,同时,总需求不足使政府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让过来又使m2上升。

(二)收入分配差距对教育投资的影响由于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导致各个地区和家庭受教育的投资不同,人民受教育的机会和质量也不相同。

浅析我国M2和名义GDP的比值偏高问题

浅析我国M2和名义GDP的比值偏高问题

浅析我国M2和名义GDP的比值偏高问题发表时间:2013-08-30T15:31:20.043Z 来源:《中国商界》2013年第6期供稿作者:田成涛[导读] 关于M2/GDP对通胀的影响及几点建议田成涛/国家开发银行河南省分行【摘要】本文从麦金农提出的M2/GDP比值的概念和研究理论出发,引出了我国M2/GDP比值偏高的问题。

笔者援引国内最新的统计数据,计算并回顾了我国M2/GDP的增长过程。

然后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银行贷款使用效率低、不良率高,居民储蓄率高造成的货币沉淀,以及房地产及证券市场对货币的吸纳作用等方面,分析了该比值偏高的现实原因。

最后,笔者提出该比值与通货膨胀并无直接联系,并就该比值偏高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M2;M2/GDP;货币超发;通货膨胀2013年4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最新金融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3月末,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103.61万亿元。

我国2012年度M2/GDP的比值达1.876,同期美国该比值为0.732,欧洲为1.025,日本为1.585。

M2余额“破百亿”以及M2/GDP比值的高企,引发了关于我国货币供应是否“超发”的争论。

本文拟就此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M2和名义GDP比值的提出M2是一般指广义货币供应量,区别于M0(流通中的现金)和M1(狭义货币供应量)。

与国际上稍有不同,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划分标准为:狭义货币(M1)=M0+活期存款(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广义货币(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

M2/GDP指标最早由麦金农(Mckinnon)于《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提出,用于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我国家金融增长及金融深化的差异,结果显示,在一定阶段,金融自由化政策与金融深化提高了一国的M2/GDP比值。

但这一理论已不适用于目前大多数国家M2/GDP比值的横向比较,如美国等金融自由化程度较深的国家,该比值并不高。

浅谈中国M2-GDP为何如此之高

浅谈中国M2-GDP为何如此之高

浅谈中国M2/GDP为何如此之高本是衡量一国经济货币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据2012年渣打银行发布的报告,根据计算,在2011年全球新增的M2(广义货币)中,仅中国就占了52%。

而这不是最近才出现的现象,金融危机爆发以后(2009—2011年),全球新增的M2中,人民币贡献了48%。

过去5年,中国的M2增长了146%,2011年末余额已达到85.2万亿元,M2/GDP已达到189%。

广义货币供应量即M2,亦称高能货币。

它是由(M1+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组成的。

其中M1:狭义货币供应量,即M0+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M0:流通中现金,即在银行体系以外流通的现金。

在这三个层次中,M0与消费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M1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流动性仅次于M0;M2流动性偏弱,但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

M2是监测、预测未来通胀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M2的增速,理论上应该等于GDP加上CPI的增速,这样货币供给量和经济增长相适应。

但事实上,中国的M2增长速度一直大于GDP+CPI的增长幅度。

按照弗雷德曼的理论,货币的供给速度,大于GDP+CPI的速度,就会引起通货膨胀。

但事实上,中国的M2增速大于GDP的增速,在这种情况下,通货膨胀会发生吗?当M2增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数值时,就会引发通货膨胀?M2增速大于GDP增速的部分,到底到那里去了?驱动M2增长的原因推知中国M2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一种可能是中国财政系统是以银行为主的,商业银行体系对公众的新增贷款量大和中央银行新增外汇储备多,即商业银行放贷多、结汇量大所以中国比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财政系统更趋向于产生较多的M2。

银行收取存款和借出资金的过程当中就产生了M2。

在这场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面前,中国政府出于“保增长”与维稳需求,推出极度宽松的财政与货币政策,并且致力于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中国1978-2008年GDP与M2关系的实证分析

中国1978-2008年GDP与M2关系的实证分析

中国1978-2008年GDP与M2关系的实证分析摘要:货币供给与产出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宏观经济学和货币经济学中充满争议的问题。

M2/GDP指标最早见于Mckinnon(1973)对金融深化理论的开拓性研究M2/GDP实际衡量的是在全部经济交易中,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易所占的比重。

总体上看,它是衡量一国经济金融化的初级指标。

通常来说,该比值越大,说明经济货币化的程度越高。

因此本文尝试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1978至2008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与国内产出总值的关系。

关键词:GDP;M2;ADF;检验;D-W检验;LS回归1文献回顾关于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经济学界有几种不同的理论解释。

首先,古典学派坚持“二分法”认为实际经济与货币无关,货币只是一种面纱。

在他们讨论的费雪方程式My=PY中,若货币流通速度v稳定,那么货币供应量M的变化将立即和全部反应到价格P上,而对真实产量Y不会产生效应。

正如弗里德曼所言:“通货膨胀始终而且永远是货币现象。

”古典学派认定货币流通速度v是基本稳定的,这就意味着货币对实际经济没有影响。

其次,在传统的凯恩斯主义模型中,纯粹货币扰动在短期和长期都对真实产量有重要影响。

他们认为货币流通速度v 是不稳定的,存在从货币供应量M—利率—投资—真实产量Y的作用机制。

由于假定价格是刚性的,货币供应量M的增加会引起利率r和货币流通速度v的下降,而不是价格P的上升,因此货币是非中性的。

卢卡斯(Lucas,1972)将理性预期引入经济周期的分析,认为产生经济周期的原因在于信息的不完美,以及由此导致的生产者对相对价格变化和总价格变化的混淆。

在货币存量的变化被公众预期到的情形下,货币是中性的,只有未被预期到的货币存量变化才会有真实效应。

罗纳德·麦金农(1993)认为发展中国家在金融深化过程中,M2/GDP会不断上升,但并没有给出上升的极限。

面对中国的实际情况李扬(2001)的观点是M2/GDP比率相对降低和资本化率相对上升可作现代化金融制度的一个标志。

我国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我国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我国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摘要:文章利用我国1985-2010年的相关时间序列数据,实证分析了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m1与gdp存在双向因果关系,m2与gdp存在单向因果关系。

这一结论表明,通过完善我国“公开市场操作”业务来调节货币供应量在货币政策手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货币供给;经济增长;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一、引论及相关文献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备受学者们的关注。

改革开放以来,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也是日益显著的。

关于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国内外的学者们不管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证分析上都存在着很大的争议。

基于他们的理论假设和经验数据提取的不同,所得到的结论自然也是有差异的。

概括起来,主要有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无关论以及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有关论两种。

(一)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无关论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无关,即货币供给的变化只影响一般价格水平,不会对实际产出、就业等经济变量产生影响,也即货币具有中性的特质。

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就持此理论观点。

古典经济学派中比较典型的货币中性观点有:威廉·配第的“货币脂肪论”,约翰·洛克的“货币齿轮观”,萨伊的“货币面纱论”和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的“货币机械观”等。

他们主要从货币数量论、萨伊定律和瓦尔拉的一般均衡理论这三个方面对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无关论进行了论证。

首先,古典经济学家们通过构建剑桥方程式(m=kpy)和费雪方程式(mv=py),认为在k或v不变的条件下,m的变动只会引起p的变化,而不会对y产生影响;其次,依据萨伊定律,供给创造需求,总供给等于总需求,货币只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和工具,其数量的变化对实际经济产出没有影响;最后,瓦尔拉一般均衡论则在价格和工资具有完全弹性的假设条件下,认为经济总是处于均衡的充分就业状态,货币均衡的实现同其他商品供求均衡的实现过程是一样的,因而货币对经济产出的影响是中性的。

从货币供给角度研究我国M2GDP高比值问题

从货币供给角度研究我国M2GDP高比值问题

瞭望观点从货币供给角度研究我国M2/GDP高比值问题♦沈健智摘要:广义货币供应量闷寸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深化的程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M2/GDP从1978年的31.51%上升至2018年的202.9%。

本文从货币供给角度分析了我国M2/GDP高比值的问题,认为主要由于准货币的过快增长所引起。

结合相关数据,对M2/GDP比值高的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并进行了单位根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经济增长率和总储蓄率与M2/GDP存在均衡关系。

针对结果,本文从刺激消费,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发展直接融资市场,鼓励金融工具创新两方面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M2/GDP;货币供给;准货币—、前言M2/GDP(广义货币供应量/国内生产总值)这一指标,最早由麦金农提出,来刻画一个国家金融发展的深度,同时也是衡量一国经济货币化程度的指标。

麦金农分析了该指标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程度,他得出,一个国家M2/GDP的比值越大,说明该国的金融发展程度越高。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的发展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出现了差别。

M2/GDP一直在上升,从1978年的31.51%上升至1996年的107.5%,首次突破100%大关,至2018年,该比值上升到202.90%的高位。

在这40年里,我国M2/GDP增长了6倍多,虽然在2004-2008年有所下降,但并不影响我国M2/GDP的长期增长趋势。

可以认为,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这个现象一直存在并将可能长期持续。

当货币的供应量超过实体经济发展太多时,说明中央银行的货币发行过多,这可能导致通货膨胀、房地产泡沫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冲击实体经济;相反当实体经济发展的速度快于货币供应,就可能导致经济难以发展、市场不活跃。

我国M2/ GDP—直上升的背后一定存在其特有的原因,与货币供给密不可分。

我国货币供给量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我国货币供给量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我国货币供给量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摘要】货币供给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直都是经济学家与政策制定者非常关注的问题。

在不同的货币统计口径下(M0,M1,M2),研究二者的关系能够更加全面的反映中国宏观经济运行。

通过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发现,M0,M1,M2分别与GDP之间存在均衡关系。

宏观上来说,广义货币供给量比狭义货币供给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更加密切,但是也不能忽略狭义货币供给量与GDP之间的关系,它们也能反映经济运行中的一些问题,因此制定货币政策时要全面综合考量不同货币层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关键词】货币供给量Granger因果检验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函数一、引言随着美国金融危机和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都以货币政策作为本国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纷纷采用积极的货币政策,特别是美国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来,世界经济格局也发生了变化。

中国在这段时期也采用了不同的货币政策,由积极的货币政策转向稳健的货币政策。

那么,货币供给量与经济增长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国内外学者关于货币供给量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非常多,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课题进行研究。

Friedman和Schwartz(1963)以及Tobin(1965)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短期产出的波动会产生影响。

Kormendi 和Meguire(1984)对50个国家的研究以及Boschen和Mills(1995)对美国的研究得出,在长期中货币供给量对产出没有影响。

McCandless和Webber(1995)考察了不同货币口径下的110个国家近30年的数据资料进行相关分析,得出货币供给量的增长率变动引起通货膨胀率的相同变化,而货币供给量与实际产出的增长率之间没有相关性。

Andreas Schabert(2009)通过一个无摩擦的金融市场和价格粘性的标准宏观模型分析利率目标和货币供应量的关系,证实了平稳序列的货币供给量满足利率的期望目标,从而影响经济的增长。

基于VAR模型的M2与GDP关系实证研究

基于VAR模型的M2与GDP关系实证研究


在一年 内是一种 双 向的 因果关 系 , 国 内生产 总值 与广 义货币供应量 之 间是相 互影 响 的。2 ) 一年 之后 , L M2 课题 , 通过研究货 币供应量 的大小对经 济发展 的关 系 , 与 L G D P是一种单 向 的因果关 系 , 广义货 币 供应 量一 我们 就能把握 住供 应量 的尺 度 , 更 好 的利用 货币 供应 直是 国内生 产总值 的 G r a n g e r 原因, 而 国 内生产 总值 量这个有力的调控 武器 , 更好 的为经济发展服务 。 就不是广 义货 币供应量 的 G r a n g e r 原 因。 2 实证 分 析
水平为 5 下 , M2与 G D P都均 服从非正态分 布。
2 . 3 数据的 A DF平 稳性 检 验
弱; 而在第一期 , M2对 G D P率毫 无影 响 , 完 全 由 自身
决定, 而在 随后 几 期 , M2对 G D P 的影 响 越 来 越 大 , 到 VA R模 型构建 的前提 是所 选 变量 应该 符合 平 稳 1 2 期时达到最大 , 为 1 8 . 2 1 , 以后又逐 渐减少 。说 明 性要求 , 采用 AD F检验法 , 结果 为 : G D P与 M2的序 列 M 2 对G D P 的增 长有 较 为显 著 的影 响 的 , 而 且 影 响 是
份至 2 0 1 2 年 3月份 中国广义货 币供 应量和 G D P的月度数 据作 为样本数 据 , 通过建立 VA R模 型 , 运 用协 整检验 、 脉 冲响应函数和 方差分解等分析 方法, 对 M2对于 G D P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 。
关键 词 : M2; GDP; VAR模 型
中图分类号 : F 8 3
循序渐 进 , 波浪式 的, 说明G D P对 M2 的冲击反映不是 加灵敏有效 , 通货膨胀 的预期将得 到有效 的管理 。 很敏感 。 ( 3 ) 利用脉冲响应分析 以及方差分解分析也论证 了 广义货币供应量对 我 国经济 的发展有着 长期显 著的影 3 结 论 但这种影 响并 不像理论 研究 的一样 , 而是 波动 的影 通过 1 9 9 8年 1 月份 至 2 0 1 2年 3月份 的国内生产 响, 响, 且先是 负影响后才是正影 响, G D P是一定时期 的经 总值 、 广义货币供应量 的月度数 据 , 构建 向量 自回归模 济流量 , 它不能反 映一定 时点上实 物资产存 量 ; 国内生 型来 反 映 二 者 之 间 的 相 互 动 态 的 关 系 。利 用 G r a n g e r M2相 当 因果检 验 、 脉冲响应 函数 、 方差分解 分析 等方法来研 究 产总值对 广义货币供应量 的影响不是很显著 , 部分并不置于市场之 中, 缺乏流 动性 。广义货 币总量 就 GD P和 M2 之间 的长期动态均衡 关系 。依据 对模型 的 很难为央行所控制 , 在央行不能够控制货 币供应量 的前 分析, 可 以 得 到 以下 的结 论 : 提下 , 以货 币供应量作为中介 目标 的货 币政策就会有较 ( 1 ) 虽然 ) F检验显示广 义货币供应 量 和国 内生 大 的局限性 。因而需要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 改革 , 改 变 产总值都是非平 稳 的时 间序 列 , 而 对其 取对 数后 进行 现有 的货币传导机制或者选用 其他更 合适的中介指标 , 次差分成为平稳 时间序 列 。利用协 整检验 可知二者 对我 国的宏 观调控效果会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 之间至多存在一 个协 整 关 系, 它们 之 间确实 存在 长期

从M2与GDP之比看中国货币政策

从M2与GDP之比看中国货币政策

的 口径 ,原 来没有 纳入的 ,经过一段 时间以后 ,也 逐步把 它纳入到 货币供应量 的口径里面 。9 0年代 , 将证 券市场 客户 的保证金扩 展到 M2; 前几年将 住 房公积金存 款 、非金融机构在金融机构 的存款 ,也 纳入到 货币供应量 。在我 国 ,货 币供应量是被作为
人们愿 意持有 货币 ,且把该 货币作为一种储 蓄的方 式 。这 是一个基 本的概念 ,是金 融深化 的标 志 。中
M2 / G D P比例上升是 中国金 融业不断市场化 的标志 ;
第二 ,M2 / G D P比例 上升与 中 国 目前 的经济 发展 模
式密 切相 关 ; 第 三 ,统计 口径的变 化对 M2 / G D P比
中图分类号 : F 8 2 2
关 于 中 国 的 M2 / G D P是 否太 高 的 问题 ,讨 论 已经持 续有二 、三 十年的历史 。中国不少一 流的金 融 、经济研 究学术 杂志 上对这个 问题有非常 深入的 探讨 。当然 ,不 同的阶段的探讨 ,其 内涵可 能稍有 差异 。但对这 个 问题 的认识应该是 在逐步深 化。笔 者认为 ,对这 样在学术 上非常有意 义的 问题 ,整体
蓄 的能力在物价 稳定的前提 下得到一个较 大程度的 发 展 。当然 ,M2 / G D P比例 比较高 ,还有 一个 很重


M2 / GD P l : t  ̄ l 持续 上升原 因分析
M 2 / G D P 比例上升与下列 三个 原 因相 关。 第一 ,
要 的原因是 中国动员储蓄或者 调动储蓄进行 资本积 累, 支 持生产发 展的机制主 要靠的是银行 机制 ,即 间接融 资的体系 。在这个过程 当中 ,金融资产 f j 勺 扩 张 的另一 面实质就是货 币扩张。 这个 结论的前提是 ,

影响M2 GDP的因素以及中国该比值较高的原因

影响M2 GDP的因素以及中国该比值较高的原因

金融学作业(一)会计3班高滕142063710110在查阅最近几年货币供给量和GDP数据的基础上,分析影响M2/GDP的因素以及中国该比值较高的原因。

M2/GDP是常用的衡量金融深化的指标。

即广义货币(M2)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值。

通常认为,这一指标比例反映了一个经济的金融深度。

但M2/GDP比例的大小、趋势和原因则受到多种不同因素的影响。

M2/GDP实际衡量的是在全部经济交易中,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易所占的比重。

总体上看,它是衡量一国经济金融化的初级指标。

通常来说,该比值越大,说明经济货币化的程度越高。

M2/GDP的影响因素:(一) 经济货币化经济的货币化是指通过货币进行的经济活动比例的不断增加。

货币化的关键之处在于它会引起对货币的额外需求。

货币供给不仅要随着经济增长而增长,而且还要因为新货币化的部门增加额外的货币。

发展中国家由于货币进程较低,所以其M2/GDP增长速度较快。

而发达国家由于货币化进程基本完成,M2/GDP的增长比率较小,如美国、韩国。

中国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M2/GDP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但是国内学者一般公认到1993 年,中国的货币化进程已经差不多完成。

(二) 货币流通速度由费雪公式: mv=py 来看,要维持经济的增长,当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时,就必须增加货币的供给。

因此会带来M2/GDP的波动。

(三)国民储蓄率从国际上看,一般储蓄率较低的国家,M2/GDP也相对比较低,如美国。

因为高的储蓄率会导致储蓄存款余额和准货币总额增加,从而使得M2增加。

从1978年起,我国的国民储蓄率一直保持稳定的增长。

到2014年,国民储蓄率经达到50%左右,我国超高的储蓄率与我国传统的保守消费习惯、银行存款的低风险、金融工具单一等密切相关。

(四)公众的预期与储蓄率相关的是公众对未来经济的预期。

如果公众预期未来经济不景气,那么由于支出预期的稳定性(如住房、保险、教育、生活费用等)和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下降,会导致居民储蓄行为的增加,从而货币流通速度下降,M2/GDP上升。

我国货币供应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关系的实证研究

我国货币供应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关系的实证研究

金融与保险我国货币供应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关系的实证研究戴建军(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湖南长沙 410079)摘 要:利用我国1992年第1季度~2006年第3季度的数据,通过G 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Wald 系数检验和HP 滤波分析,检验了货币供应量(M 2)和国内生产总值(GDP)之间的协整关系。

研究发现:M 2和GDP 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且M 2与GDP 之间的关系显著正相关。

通过实证分析表明:我国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短期调控效果不明显,我国货币供应量具有明显的内生性。

关键词:货币供应量;国内生产总值;协整关系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7217(2007)06-0034-05一、货币政策实证分析中的变量与样本在建模分析中,选取如下变量:1.经济增长指标。

GDP 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是本文主要的被解释变量,也是衡量货币政策行为传导的重要宏观经济变量。

在具体检验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影响时,分别采用1992年第1季度~2006年第3季度GDP 的季度发生数;由于GDP 没有月度数据,我们用月度工业增加值作为权值,将季度GDP 换算成月度GDP,GDP 月度数据的样本区间为1999年2月~2006年9月。

2.货币供应量。

按照我国对货币供应量的定义,货币应包括本币的相关项目。

其中:M 0=流通中现金,M 1=货币+活期存款,M 2=M 1+准货币(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我们选取货币供应量M 2为模型的主要解释变量。

其中,M 2月度数据中,从2000年1月开始包含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季度货币数据的样本区间为1992年第1季度到2006年第3季度。

月度货币数据的样本区间从1999年2月~2006年9月。

3.利率指标的选取。

市场利率是整个利率体系的形成基础,它可作为中央银行制定基准利率的价格信号和参照系数。

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国债利率是金融市场的基础利率。

浅析M2/GDP过高的原因

浅析M2/GDP过高的原因

浅析M2/GDP过高的原因摘要:文章在国内外学者对M2和GDP之间关系的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和归纳了M2/GDP持续上升的原因,即货币流通速度低下、存款增长速度过快、银行信贷机制的不合理、金融体系的不完善以及我国存在的迷失的货币等,主张扩大社会总需求,不断推进金融创新,逐渐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结构。

标签:M2/GDP 金融创新货币迷失本文在国内外学者对M2和GDP之间关系的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和归纳了M2/GDP持续上升的原因,主张扩大社会总需求,不断推进金融创新,逐渐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结构。

一、我国的M2/GDP比率过高第一,M2/GDP的经济学意义。

M2/GDP作为经济学术语始于金融发展理论,一般被用于分析经济的货币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

该理论认为,一国金融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因而在经济发展中常表现出金融资产以快于非金融财富积累的速度而积累。

在一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货币供应量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会形成一定的数量关系。

但M2/GDP比率要受到两个因素的调节:货币化过程的影响;货币经济和加深的影响。

这两方面的影响会使转型发展国家的M2/GDP水平异于已高度货币化水平的国家,并表现出较高的水平。

但是,一国经济增长要受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制约,现实的经济运行围绕潜在经济增长率上下波动,过高会引发通货膨胀,过低会通货紧缩。

第二,我国的M2/GDP持续走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货币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

但是,我国M2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名义GDP的增长速度,出现了M2与GDP的不匹配增长现象。

M2与GDP比率过高表明单位GDP的产出需要更多货币量的支持,货币供应量的增长超过了GDP的增长。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我国M2/GDP的比率显著高于发达国家和若干发展中国家,据此认定我国经济中货币供应量过多和潜藏着金融风险。

二、国内外学者对M2/GDP过高的研究第一,研究成果。

从货币供给来看,M2/GDP过高意味着可能存在政府信用过度扩张以及支付体系存在着潜在风险;从经济增长来看,意味着GDP的增长效率过低或GDP产出存在着结构性缺陷。

我国GDP与广义货币供应量M2关系的实证分析

我国GDP与广义货币供应量M2关系的实证分析

我国GDP与广义货币供应量M2关系的实证分析内容摘要:本文基于现代计量理论,采用我国2000年1季度-2010年4季度的数据,运用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包括ADF检验、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检验了货币供应量(M2)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间的协整关系。

结果表明:M2与GDP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并存在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

关键词:货币供应量国内生产总值协整M2 GDP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在货币政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货币供应量水平是一国货币政策调节的主要对象,其变化情况则是一国制定货币政策的依据。

我国自1998年取消了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限额控制,在形式上以货币供应量为唯一中介目标。

长期以来,货币供应量与总产出、价格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直是货币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也是宏观经济学争论的焦点。

Friedman (1963),Schwards(1963)和Tobin(1970),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很可能是真实产量变动结果的内生性货币的结论,货币供给量与名义收入呈有规则的正比关系,而Mccandless和Weber(1995)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从长期看产出增长率和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没有相关性的结论。

对于我国近10年来货币政策的有效程度,本文将对GDP与M2关系加以实证分析。

变量选取与数据样本(一)经济增长指标GDP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是本文中的被解释变量,也是衡量货币政策行为传导的重要宏观经济变量。

在具体的实证分析中,季度数据样本区间为2000年1季度-2010年4季度GDP的实际发生数。

(二)货币供应量我国的货币供应量有三个层次:流通中的现金M0;狭义货币供应量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反映现实的购买力;广义货币供应量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信托类存款+其他存款,M2不仅反映了现实购买力,也反映了潜在购买力。

浅析我国货币供应量与GDP的关系

浅析我国货币供应量与GDP的关系

浅析我国货币供应量与GDP的关系【摘要】通过分析我国M0、M1、M2近三年的变化与我国的GDP变化,结合当年经济形势和宏观经济政策等探讨我国货币供应量与GDP的关系,得出我国货币供应量与GDP存在正相关关系,以此为基础给出相关货币政策的建议。

【关键词】货币供应量 GDP变化宏观经济货币政策一、引言长期以来,货币供应量与总产出、价格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直是货币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也是宏观经济学争论的焦点。

货币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两个基本工具之一。

而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在形式上的唯一中介目标,在货币政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因此货币供应量水平是一国货币政策调节的主要对象,其变化情况是一国制定货币政策的主要依据。

并且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市场利率水平明显上升,货币政策如何在维护币值稳定、控制金融风险的同时促进经济平稳增长,是一个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二、M0近三年变化情况M0是指除银行体系以外各个单位的库存现金和居民的手持现金之和,即流通中现金,近三年统计数据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同比增长情况如图2所示1。

从图表可以看出,我国M0三年来同比稳定增长,趋势基本吻合,平均增长率约为9.365%,而我国近三年GDP的平均增长率为8.264% ,二者相差不大2。

M0的稳定增长是因为我国为应对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实行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所谓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是指降低银行利率,减轻企业融资成本负担,释放居民储备,鼓励和扩大消费,同时实行低存款准备金政策,向市场释放流动性,放开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控制,促进信贷资金,快捷、顺畅地支持经济发展。

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是我国十多年来在货币政策总称中首次使用“宽松”的说法。

此举意在增加货币供给,就是要在继续稳定价格水平的同时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图1:我国近三年M0统计数据变化趋势单位:亿元人民币图2:我国近三年M0同比增长情况单位:亿元人民币1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网页/publish/diaochatongjisi/4034/index.html2受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变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性 的观 点 。
定增长 , 政府首次提 出了“ 适 度宽松 的货 币政 策 ” 。同时 , 我国 M 2 增长速度 明显加 快 , 2 0 0 9年 8月 , 我国 M 2已达 5 7 6 6 7 0亿人 民币 , 位居世界第一 。同年 中 国的 G D P只率 高于美 国 的 1 / 3 , 但 M2要 高于美 国的近 5 %, 此后 , 两 国间 M2的差 额仍 在不 断扩大 中。随
我国 M 2 对 G D P作用 的实证分析
叶耀 明 董 佳 2 0 0 0 9 2 ) ( 同济 大学经 济与 管理 学院
【 摘 要】 货 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 , 货 币供应量作为我国
货 币政 策的 中介 目标 , 其 与 经国 M 2对 G D P的作用 分析 为主题 , 从货 币供 给对经
济增长作用 的理论分 析为基础 , 选取 2 0 0 0— 2 0 1 2年我 国货 币供给
量 M2与 国内生产 总值 G D P季度数 据进行 实证研 究 , 分析货 币供
给对经济增长作用 。 二、 货币供给对经济增长作 用的理论 分析
货 币冲击对产 出无影 响 , 但 负 的冲击 减少产 出。但是 , Mc C a n d l e s s
和 We b e r ( 1 9 9 5 ) 对1 1 0 个 国家近 3 0 年 的产出增长率 、 平均通 胀率
和货 币供应量增 长率之 间的关系进行实 证后发现 , 得 出货 币是 中
率的变化 , 从 而影 响投资 , 进一步影响实际产量 Y。卢卡斯 ( 1 9 7 2 ) 提 出信 息不对称导 致经济周期 的产生 , 并导致价 格的变化不 能被
取2 0 0 0— 2 0 1 2年 我 国货 币供 给 量 M 2与 国 内生产 总值 G D P季度 数据
进行 实证 研 究 。 研 究表 明 : 货 币供 给与 经济增 长之 间存 在长 期均衡 的关 系, 两者 互 为正影 响 关 系。 短期 内, 货 币供 给 是 经 济 增 长 的 格 兰 杰 原
但是结合 中内外 的研 究发现 , 不 同的研究报 告存在 不 同的研
究结果 。主要是基 于以下两点 : 首先是 , 模 型与变量 的选 择不 同。
其次 , 数据的样本期不 同。且对数据的检验只到 2 0 1 0年底 。然而 由于 近年来 国际金 融危机 、 欧洲债务 危机等 复杂多变的 国际经济 形势对 国 内的经济 运行产生 了较大 的影 响 , 我 国的货币政策 操作 上松 紧转 换也就较 为频繁 , 所 以有必要 对近年 的相关数据进行 研
因, 而 经济增 长不 是货 币供 给的格 兰杰原 因。
生产者准确识别 。继而提 出能预 期 到的货 币 存量 变动 不 影 响经
济, 而未被预期到货币存量变动影响经济 。
( 三 ) 国 内外 实证 研 究
各个学派都承认货 币供 给对 于价格存 在影响 , 但针 对货 币供 给是否对经济增长存在影 响存在分歧 。学者将货币供应量及 经济 增长两者或加上其他变量 引入计量模 型 , 进行相关实证 。
究分析 。 三、 M 2作为货 币政策 中介目标 的合理性分析 ( 一)M 2作 为我国货 币政 策的 中介 目标的合理性 我 国货币政策 中介 目标 的选择 , 自建 国 以来 分 为三 个 阶段 :
西方经济学对 于货 币政策 的有效 性探讨 主要集 中在 : 货 币外 生与 内生性 、 货 币 中性与非 中性 、 货 币政策 的传导机 制这几 方 面。 对于经济增长与货 币的关 系主要关注于货币 的中性与非 中性上 。
【 关键词】 中介 目标 ; M 2供应量 ; 经济增长
引 言


F r i e d m a n 和S c h w a r d s ( 1 9 6 3 ) 通过 实证 发现 , 短期 内货 币非 中
性, 且得 出货 币供应量与名义收入正相关 。T o b i n( 1 9 7 0 ) 、 S t o c k和
着 M2的高速增 长 , 通货膨 胀压 力 的加 剧 , M 2的增加 是否对 保持 经济发展受 到各 方关 注。
国内学者对此 的研究展开较 晚 , 但也有不少研究。黄先 开、 邓
述慧 ( 2 0 0 0 ) 采用 1 9 8 0— 1 9 9 7年 的数 据 , 实 证预期 的货 币供 应增 长对产 出的效应 , 结论是货币非 中性。刘斌 ( 2 O O 1 ) 通过实证 研究
( 一)货 币中性论 : 货 币供 给不影响 经济发展 以马歇尔 、 大卫?修 模 、 李嘉 图为代 表 的古典 学 派 , 坚持 “ 二 分 法” , 认为货币 的供应 量与 实 际经 济是 无关 的。基 于费 雪方 程
发现 货 币 在 长 期 是 中性 的; 但 是 短 期 内是 非 中性 的。陈 晓 君 ( 2 0 1 2 ) 采用 1 9 7 8— 2 0 1 0年我国货币供给水平 ( M1 ) 和 国内生 产总
值( G D P ) 数 据进 行实证研究 , 发现货 币供给 扩张虽然 短期 内对经 济 的增长会起 到“ 立竿见影” 的刺激作用 。
展开 , 货币供应量作为货 币政策 的中介 目标 , 其与经济增 长的关系
也是人们关 注的问题 。 2 0 0 8年金融危机之前 , 我 国广义货 币供应 量一直 保持较 稳定 水平 , 货 币政 策既 使 经济 增 长快 速 , 又 使通 货 膨胀 率较 低 增 长。
2 0 0 9年 , 我国为了应对 国际金 融危 机 的冲击 , 保 持 我 国经 济 的稳
Wa t s o n ( 1 9 8 9 ) 的研 究也 得 出了类似 的结论 。C o v e r ( 1 9 9 2 ) 实证 分 析二 战后美 国数据 , 发现货 币的冲击方 向对经济的影响不 同, 正的
在我 国近二 十年 的经济 高速发展 中 , 国家 的宏 观调 控发 挥 了
重要 的作用 。我 国宏 观调控主要从财政政策与货 币政策这 两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