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社戏》(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六课《社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

2.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

3.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

教学重难点
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由鲁迅的生活经历谈起,引出这篇小说的主题。


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

”(《集外集拾遗》)这一种十分可贵的“亲近”,对鲁迅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鲁迅虽然出生在城市绍兴,但从小就同农民和农村保持密切的联系。

少年时代的鲁迅接触长妈妈等贫苦善良的农民,受到他们的启发和教育。

特别是鲁迅家庭破落以后,他更了解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

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

《社戏》就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

课堂实录
一、重点句子赏析。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修辞手法,体会重点语句对主题的作用。


1.河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明确: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所特有的清新优美的图景,也烘托出“我”去看社戏时轻松、愉快、兴奋的心情。

抒发了作者热爱农村的感情。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写出船行速度快,更衬托出“我”当时急切的心情。

3.如何理解“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地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地好戏了”?
明确:昨晚的豆是自摘自煮,随心所欲地享受。

而且是在充满着神奇色彩的夜晚,孩子
们欢聚在一起的情况下吃的,孩子们觉得新奇、刺激。

在“很疲乏”,“许久没有东西吃”的情况下吃的。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的老人孩子那种淳朴、善良、真挚的感情和他们的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

再加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亲密的关系。

4.去赵庄看戏的途中,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夜行船的美景的?
明确:嗅觉:(清香、水气)视觉:(淡黑的起伏的群山,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听觉:(横笛,宛转,悠扬)想象:(…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心理: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表现了自己陶醉于这样的自然美景之中。

5.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江南水乡水雾弥漫,舞台灿烂斑斓的美丽景象,仍然表现了作者为此深深陶醉的心理。

二、分析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讨论课文怎样写出双喜、阿发这些劳动人民孩子的优秀品质,怎样写出迅哥儿对他们的思想感情。


1.双喜:聪明能干,考虑问题周到,办事果断,很有组织能力和号召力,是个孩子王。

明确:①真正把无船问题解决的是双喜(租不到船就借船)②解除大人疑虑的是双喜。

(打包票,三条理由十分充足)③出发时,站在船头,水性最好,划船技术最熟练。

④安排船上的坐法很讲究,说明有组织能力。

⑤第一个提出返航且大家都赞成,善于掌握大家的情绪。

⑥告诫大家不要偷得太多,以免被大人发现,说明他比较细心。

⑦与大家商量对策对付八公公。

⑧巧用“请客”对付六一公公。

2.阿发:憨厚淳朴,待人真诚。

明确:让小朋友偷自己家的罗汉豆。

(憨厚——“往来的摸了一回”“偷我们家的吧”)
3.六一公公:朴实善良,热情厚道,珍惜自己的劳动果实,对别人却又那么慷大方。

明确:嗔怪——询问——送豆——夸奖。

总评:办事能力强,劳动本领高,真挚的感情。

三、分析有表现力的词语。

【设计意图:分析人物情感,体会文章的感情线索。


1.“月色便朦胧在水汽里”“朦胧”的作用?
明确:“朦胧”原来是形容词。

现在作动词用,在句子里充当谓语。

2.圈出描写少年朋友们开船动作的动词,并体味其运用之妙。

跳、拨、点、磕、架
(1)充分描绘出小伙伴架船技术的熟练,反映出小伙伴们聪明、能干的特点。

(2)表现了去看社戏的愉快心情。

“跳”字,表现出上船之快;拨分工井然有序,操作熟练迅速;、点、磕发船迅速)。

船出桥后,架架起,摇动两支橹,在“说笑的”、“嚷的”声音中,“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船“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表现出一船声音,一船欢乐,船进如飞。

3.在偷吃罗汉豆这一情节中,几个动词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对孩子们“摸”、“摘”、“煮”、“吃”等几个细节的描写,表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和优秀品质。

阿发在地里“往来的换了一回”的独特动作和“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的个性化的语言,充分表现了他热情无私的高贵品质。

通过对“偷豆”和用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的处理,表现了双喜的聪明、果断、正直的性格特征。

4.“大家跳下船”,这里为什么用“跳”而不用“走”呢?
明确:因为要表现孩子们的高兴和看戏的急切心情。

课堂小结
总的来看,本篇详写去赵庄看戏的全过程,略写小住平桥村的得到优待,一般乐事,和看戏次日的情形。

详写的各个情节,让人读来如同身历其境,亲见其人,深受感染;略写部分也多以简约的笔墨体现出充分的表现力量,钓虾、放牛就表现出农村生活的浓郁童趣,六一公公的简短问话和送虾运动,更表现了农村老人的淳朴宽厚、热情好客。

布置作业
1.找出描写山、戏台、航船的比喻句,并加以进一步体会。

2.按照课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仿写一段自己所熟悉的景致。

板书设计
社戏
去看戏途中的情景:
出发心畅体舒发船迅速一船欢乐
途中河面朦胧香风扑面怡人心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