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少阳学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少阳学说”
试论“少阳学说”
试论“少阳学说”
作者:徐荣谦
1 “少阳学说”的起源
“少阳学说”来源于《内经》的“阴阳学说”。
明代万全首先提出“少儿体禀少阳”之说。
《育婴秘诀•五脏证治部论》云:“春乃少阳之气,万物之所以发生者也。
小儿初生曰芽儿者,谓如草木之芽,受气初生,其气方盛,亦少阳之气方长未已”。
“少阳”在天,象征着东方;在季节,象征着春季;在植物,象征着芽;在脏,象征着肝;在腑,象征着胆;在人体,象征着少火。
少火是维系小儿生长发育之生生之气,是人体生命之源。
此即《素问•阴阳大论》所云:“少火生气”之意。
少火实乃少阳也。
2 “少阳学说”的基础
《素问•阴阳离和论》云:“厥阴之表曰少阳,少阳起于窍阴,名曰阴中之少阳。
是故三阳之离和也,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
《素问•阴阳类论》云:“一阳也,少阳也。
”王冰注曰:“阳气未大,故曰少阳”。
从字面上看,“少阳学说”只强调了“阳”而并未提及“阴”。
但是,中医学一贯强调阴阳互根,相互依存。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成人如此,小儿亦然。
《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小儿出生之后就存在着自身的阴阳平衡。
因此说,“少阳学说”的基础是阴阳学说。
3 “少阳学说”的核心
小儿自从离开母体就开始了自身阴阳平衡的过程。
小儿时期的阴阳平衡不同于成年人的阴阳平衡。
“少阳学说”强调小儿时期的阴阳平衡是处于动态的,每时每刻都有异于从前。
而且具有年龄越小,阴阳平衡越不稳定的特点。
小儿生长发育皆赖阳气的生发。
小儿的阴阳平衡是阳气占主导地位的阴阳平衡。
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是维持小儿健康生长的基础。
随着阳气不断迅速生长,阴气亦随之生长,即所谓“阳生而阴长”。
旧的阴阳平衡被不断生发的阳气所打破,阴液又随之迅速的生长,形成新的阴阳平衡。
这种阴阳平衡的不断更迭和替换构成了小儿生长发育的全过程。
小儿时期阴阳平衡更迭的速度主要取决于阳气的生发速度。
阳气旺盛,生发得快,阴液的生长速度也快。
小儿时期阴阳平衡更迭的速度有时快,有时慢,但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由此形成了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即年龄越小,生长发育越快。
这种特点在小儿3岁以前表现得更为突出。
古代儿科医家对小儿这种生理特点早已有所认识。
如《颅囟经》云:“凡孩子3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
”所谓“纯阳”并非纯阳无阴,也并非阳盛阴微。
“纯阳学说”是对婴幼儿时期小儿生机旺盛、发育迅速生理现象的高度概括。
因此,阳气占主导地位的阴阳平衡是“少阳学说”的核心。
4 “少阳学说”充分体现了小儿体质特点
中医儿科理论有“纯阳学说”和“稚阴稚阳学说”之分。
两种学说分别体现了小儿生理特点的两个不同侧面。
“纯阳学说”体现的是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一面;“稚阴稚阳学说”体现的是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一面。
但“纯阳学说”难以体现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稚阴稚阳学说”难于体现小儿生机逢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
而“少阳学说”则高度概括了“纯阳学说”和“稚阴稚阳学说”,全面体现出小儿的生理特点。
4.1少阳主小儿生长发育
《灵枢•本输》云:“少阳属肾”。
肾者,为真阴真阳之所在,主
骨生髓,故有“少阳主骨”之说。
而小儿的生长之机皆源于肾。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益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因此说,少阳主小儿的生长发育。
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无论在机体的形态结构方面,还是各种生理功能活动方面,都在迅速地、不断地向着成熟方面发展。
这充分体现了小儿体禀“少阳”、阳气偏盛、蒸蒸日上、生机勃勃的生理特点。
小儿初离母体,降生于世,有如旭日之初生,草木之方萌,年龄越小其生长发育速度也就愈快。
这种特点在人的一生中好似自然界的春天,万物争荣,生机盎然,洋溢着蓬蓬勃勃、欣欣向荣的气象。
小儿出生时身高仅为50cm,体重为3kg。
到了1岁,其身高已经达到了75cm,增加部分相当于原来身高的1/2;而体重则增加了3倍以上,达到10公斤。
这些具体数据足可以证明小儿生长发育速度的迅速。
小儿不同于成人的最显著生理特点就是处于不断的生长发育当中。
小儿身体的生长发育必须依赖阳气的不断生长,阴液的不断补充来实现。
因此,在小儿时期阳气显得尤其重要。
小儿体禀少阳,阳气偏盛,有利于小儿不断生长发育的需要。
在小儿的阴阳平衡中,相对阳气而言,阳气居于主导地位。
“少阳学说”所强调的小儿阳气偏盛突出表现在“阳常有余”、“肝常有余”、“心常有余”上。
《幼科发挥•五腑虚实补泻之法》曰:“肝常有余,……盖肝乃少阳之气,儿之初生,如木方萌,乃少阳生长气,以渐而壮,故有余也。
”肝者,象征着东方,象征着春天,主少阳之气,为发之始,为有余之时,称为“肝常有余”。
《素问•金匮真言论》曰:“有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味酸,其类草木,……其应四时,上为嵗星,是以春气在头也。
”
心者,象征着南方,象征着夏天,主君火,为阳中之阳。
君火实为少火,少火生气,故亦称为“心常有余”。
心为君主之官,主神志和智慧,故小儿智慧的发育与心之功能密切相关。
《素问•金匮真言论》
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类火,……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
”
4.2“少阳学说”充分体现了小儿阴阳二气皆稚嫩
(1)小儿脏腑娇嫩是指小儿机体各个器官的发育不完全和脆弱。
形气未充是指小儿形态和功能未臻完善,体现了小儿“体禀少阳”嫩弱的一面。
对此,《灵枢•逆顺肥瘦篇》指出:“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
”由此可见,在隋代以前对小儿体质特点已有明确的认识。
到了宋代以后,《小儿药证直诀》以“五腑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高度概括了小儿这种生理特点。
南宋陈文中在《小儿病源方论•养子十法》中将小儿比喻为:“草木茸芽之状,未经寒暑,娇嫩软弱,今婴孩称芽儿故也。
”他还进一步指出:“小儿一周之内,皮毛、肌肉、筋骨、髓脑、五腑、六腑、荣卫、气血皆未坚固。
”明代万全在《育婴家秘•发微赋》中也认为,小儿“血气未充……肠胃脆薄……精神怯弱。
”并且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小儿“三有余四不足”的特点。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云:“盖小儿虽为少阳之体,而少阳实为稚阳也。
”
以上充分说明“小儿体禀少阳”虽然阳气偏盛,生长发育迅速,但对成人而言,小儿之阳气仍处于稚嫩和脆弱的状态。
对于“阴”来讲,“少阳学说”与“稚阴稚阳学说”的看法也是不同的。
其不同之处在于“不是把小儿阴阳二气等同起来,看成一样的稚嫩。
”这主要由于“少阳学说”强调小儿的阴阳平衡是阳气占主导地位的阴阳平衡。
因此,小儿之“阴”相对“阳”而言是处于从属地位的。
由此可见,少阳学说亦可以充分展现“稚阴稚阳学说”所提出的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
这些理论充分说明,小儿尤其是初生儿和婴儿,脏腑娇嫩、肌肤柔弱、血少气弱、经脉未盛、神气怯弱等生理特点是极为显著的。
小儿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等物质基础虽已成形,但尚未健全。
随之而来的生理功能活动虽已运转,但尚未成熟和完善。
在小儿的阴阳平衡之中,虽然阳气偏盛,居主导地位,但是,小儿之阳气尚未强大,亦属稚嫩;相对阳气来讲,阴液则更显不足,故云“阴常不足”。
(2)小儿五腑六腑、四肢百骸皆不足,其中尤以肺、脾、肾三脏
更为明显。
肺者,其位最高,为五脏之华盖。
主一身之气,外合皮毛。
小儿初离母体,肌肤薄嫩,卫外不固,易感外邪,而外邪无论从口鼻而入,还是由皮毛而入,必内归于肺。
五脏之中,肺最先受邪,最易受到外部的侵犯,故称肺为娇脏。
而小儿之肺更加娇嫩,更易受邪。
脾者,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
脾居中洲,担负着五脏六腑输送水谷精气的繁重任务。
由于小儿生长发育迅速,对精、血、津液等营养物质的需求比成人多。
而脾的运化能力却比成人弱。
因此,为了保证小儿能够正常生长发育,常常感到相对不足。
肾者,为真阴真阳之所在。
肾主骨、生髓、通于脑,为先天之本,是小儿生长发育之根本所在。
肾之阴阳在小儿时期即已充盛,但肾气尚未强大和成熟。
由于小儿时期身体的生长发育要靠肾气来维系,因此,时时表现出肾气虚弱之象。
5 “少阳学说”客观地反映了小儿基本的病理特点
小儿由于体禀“少阳”,因此在证候上有其自身特点。
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中,阳证、表证、热证、实证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成人。
同时,“少阳学说”强调小儿阳气偏盛而稚嫩,阴则更不足。
因此,小儿体质嫩弱,易于患病。
外易为外邪所侵,内易为乳食所伤。
而且一旦患病,控制疾病的能力较弱,病情传变迅速。
这体现了小儿易发病、传变迅速的病理特点。
5.1阳证多于阴证
阴阳为八纲之总纲,凡病须先辨明阴阳,以便用药补偏救弊。
“少阳学说”强调小儿阳气偏盛,小儿患病之后往往以阳证居多。
5.2热证为多
钱乙的“小儿纯阳,无烦益火”的观点与小儿热病居多的道理是一致的。
《河间六书》亦云:“大概小儿病在纯阳,热多冷少也”。
《幼科要略》亦云:“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
对此,清热之法和清热之药,在儿科临床的使用率相应较高。
小儿“易寒易
热”的病理特点是由于小儿阳气偏盛、感邪之后易从火化而致,故临床上热证居多。
5.3惊风多见
小儿阳气偏亢,肝常有余,发热之后易于引动肝风而发生抽搐。
从临床来看,小儿惊风多发于6岁以下。
5.4易于受惊
小儿心常有余而又神气怯弱,因此,易受惊吓,易出现多动、抽动—秽语综合征等疾病。
5.5阴液易于受损
小儿由于阴阳二气皆处于稚嫩状态,而且阴液相对阳气而言又显得更加稚嫩。
因此,一旦患病之后,易于导致阴液受损。
例如,小儿腹泻和小儿高热等皆容易出现阴液大失的现象。
5.6外感疾病多
小儿肺常不足,肌肤嫩薄,卫外功能较差。
加之,寒暖不知自调,易受外邪伤寒,所以小儿外感疾病居多,传染病多,而且相当数量的儿科疾病是由于外感疾病进一步发展而来的。
临床上常见表证未已、里证已起表里俱病之症。
5.7脾胃病多
小儿脾常不足,又乳食不知自节,故一旦调护失宜,则易为乳食所伤,形成伤食与积滞。
且伤食与积滞又常常引发其它许多脾胃疾患,如厌食、呕吐、腹痛、腹泻、疳证等。
5.8阳气受损亦不少见
小儿具有阳气偏亢而又稚嫩的特点,肾又常虚。
且冷饮充斥家庭内外,小儿往往又贪凉过度。
因此,寒伤阳气之寒证日渐增多。
临床上常见相当数量的小儿由于阳气受损而出现生长发育迟缓之象。
5.9寒热错杂
由于小儿病后传变迅速,易寒易热,寒热证之间常相互转化,因此寒热错杂证临床也并不少见。
所以临证之时应仔细分别寒证与热证,而不应一味强调小儿“阳气盛,热病居多”,以免导致辨证失当。
5.10虚实夹杂
小儿具有“易虚易实”的病理特点,虚实之间,易于转化。
临床常见“虚中夹实”、“实中夹虚”之“虚实夹杂”的证候。
由于小儿感受外邪与乳食内停的情况较多,虚实之间往往以实证更为多见,故临证之时应详细审察,分清虚实。
5.11愈后迅速
“少阳学说”强调小儿阳气偏盛,生机旺盛,修复能力强。
若治疗得当,可迅速好转康复。
正如张景岳所云:“其脏气清灵,随拨随应,但能确得其本而撮取之,则一药可愈。
”
综上所述,“少阳学说”不仅避免了“纯阳学说”对于小儿阴阳二气稚嫩和不足阐述的不够,也避免了“纯阳学说”之“纯阳”易被误解为“纯阳无阴”的不足;还避免了“稚阴稚阳学说”单纯强调小儿脏腑嫩弱,对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肌体自身修复能力极强的生理特点强调不够的缺陷。
总之,“少阳学说”高度概括了“纯阳学说”和“稚阴稚阳学说”,全面地体现了小儿的体质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