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记叙文写作概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写作概述
一、记叙文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发展、结局)。

二、描写的种类与方法环境描写社会环境:即人物所处的时代、社会、特定的地域、经济文化氛围及人际关系等,对于突出主题、塑造人物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环境:即人物所处的各种客观自然条件和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情节展开的自然场景和人物生存活动的具体空间。

对于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和表现人物的心境情感具有重要作用。

环境描写,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一定要和事件的发展、人物思想情感的变化想适应,一定要为表现主题服务,不能脱离。

人物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

要使人物栩栩如生,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就必须对人物进行具体的描写。

描写要切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年龄,切合人物的思想品德,切合人物在事件变化中的转变,不可概念化。

景物描写自然景物、人造景物(包括动态和静态、群体与个体等)。

景物描写应注意顺序和角度,如移步换景、时节变景、定景换点等,又如视角(俯、平、仰,远、中、近)、动静、点面、声音、色彩、光线、气味、温度等等。

三、记叙文中的抒情和议论记叙文中的抒情和议论,必须自然合理,决不可牵强附会,更不能无中生有。

情感和认识必须来自于记叙和描写,必须切合具体的情境。

四、记叙文的选材选材的根本原则是要切合主题,能够充分表现主题。

具体来说,选材一要精,二要真,三要新,四要小。

所谓精,就是要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材料,即选择能够反映事物本质,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材料。

所谓真,就是选择真实准确的材料,即选择自己有切实经历或感受的材料。

只有真,才能写出真情、真知,才能写得具体生动,才能令人信服。

所谓新,就是选择新颖的材料———生活中的新鲜事,或者老素材有新发现;而且还要力求选择生动的材料,材料本身新鲜生动,文章也就容易写得活泼新颖。

所谓小,就是选择能够表现主题、刻画人物的小事,以小见大,用一滴水来反映太阳的光辉。

要使自己材料丰富,随时可用,就要观察生活、体味生活,多读好书、好诗,多多积累,并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思考感悟。

五、记叙文的构思
1、切入要别出心裁对于同一个材料,同一件事情要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正、侧、反、仰视、俯视、透视……然后再选择一个最佳的角度着笔,不落旧套,使人耳目一新。

2、情节要曲折起伏文似看山不喜平,平铺直叙的文章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这就要注意设置悬念,创造冲突,抑扬变化,合理逆转,使文章生动有味。

3、立意要新颖深刻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中心或主题,要做到深刻(相对而言),就要仔细审题,推敲材料,善于由少见多、以小见大,善于联系实际探究本质,见他人之所未见。

4、设计好开头结尾开头、结尾都要恰当自然,为更好地引出下文,表现主题服务。

开头的常见方式有:1,开门见山,直奔主题;2,总括全文,提纲挈领;3,写景状物,渲染气氛;4,提问启示,引起重视;5,巧妙引用,借势入题;6,直接抒情,感染读者。

结尾的常见方式有:1,综合归纳,总括全文;2,画龙点睛,深化主题;3,寄情于景,含蓄悠远;4,戛然而止,余味无穷;5,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5、过渡照应,自然合理。

六、记叙文体的特点
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基本职能,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状态及其变化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文章样式。

其特点:
(1)全面真实,没有虚构。

(2)要素全面,选材典型。

(3)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

(4)语言生动活泼,富于表现力。

七、记叙文体的一般结构模式
文章大都由开头、主体、结尾三个部分构成,记叙文同样如此。

(1)开头——事件或行为、情感的开端。

这部分内容用于表现能引起读者关注和兴趣的某种行为、情感和事态的发生。

(2)主体——事件或行为、情感的发展。

这部分内容用于表现行为、情感或事态在原基础上的发展、变化、推进。

(3)结尾——事件或行为、情感的结果与启迪。

这部分内容用于表现行为、情感或事态的自然收尾,或内容本身给人的启迪。

记叙文开头和结尾的写法
关于写好作文头尾的一些基本原则,如开头应该点题,结尾通常要能照应开头,深化中心等,这些都无须过多陈述,本文探讨的,是在这些大前提之下的一些技巧。

一、开门见山法
所谓开门见山,就是通过对文题的阐述,解释,引申,从而引入要讲述的内容。

这种开头较为简易也容易让人对写作对象一目了然。

缺点是易陷入平淡,因此可借助一些修辞,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吸引力。

用修辞手法开头,易抒写作者心灵的感悟,引发读者赏读的情趣。

如2002年《心灵选择》的开头写道:“如果你选择的是翅膀,你将拥抱整个蓝天;如果你选择的是鳍,你将亲吻茫茫碧海;如果你选择的是四足,你将体味莽莽绿林。

而我的选择却是一一牢笼。

”用排比句开头,句式整齐,语势铿锵,前后形成对比,既点了题又设置了悬念,促人赏读。

此外,2001年高考优秀作文《诚信一一永远的绿卡》一文开头写道:“诚信如春天的第一缕阳光,令人向往;如夏天的一块甜西瓜,含在口中,甜在心里;如秋风从远方送来一片火红的枫叶,引起无限的牵挂;如冬天里飘飞的雪花,为麦田覆盖上一层层厚棉被。

”开头运用比喻加排比,状写诚信的价值与意义,表达了对诚信的渴望。

又如:一位学生在写一篇《网》的文章时,就是这样写的:“现实中有各种各样的网。

有的是有形的,有的是无形的;有的网在生活的海洋中为你网来各种珍奇,有的网为你编织温馨的天空,有的却一点点剥夺着你的青春,金钱,自信````````”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寥寥数语写出了网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简洁而又传神。

二、尺波兴浪法
开头占的篇幅虽不长,但只要善于组织语言,也能尺波兴浪,于简练中见精神。

所谓兴浪,就是适当运用转折复句,使前后句之间形成转折的关系,采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的手法,使前后层次间形成对比的关系,增强文章的波折,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运用这种方法,要善于找出题目中的对立面,或是事物内部,事物不同阶段的对立面,使开头起伏有致。

如一位学生在写《收获》这篇文章时,就这样写道:“关于收获,许多人都会想到累累的硕果,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物质享受;但很少人会想到另一种收获。

它虽看不见摸不着,却长驻在你心里,成为你人生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那,就是精神上的收获。

”作者抓住“收获”中的对立两方面: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突出了精神上的收获,使文章有了“曲线美”。

三、巧设悬念
所谓巧设悬念,就是在开头就陈述要点,提出问题;或是把事件的结尾放到开头,吸引人寻根究底;或是让某个关键环节藏头露尾,产生“雾里看花”的效应。

如某个电视台就有这样一段开场白:“有个故事叫庖丁解牛,说的是一个姓丁的人,杀牛的技术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现下也有这么一些杀牛的他们精通一种了不起的技术,能使牛在短时间内增加四分之一的重量。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设置悬念的技巧在于有效地“吊人胃口”,因此必须抓住矛盾的集中点,在能引起读者兴趣的地方设疑,才能达到所要达到的效果。

如上文的“能使牛在短时间内增加四分之一的重量”就很能引发人的好奇心。

有时,突出事件的有悖常理处,往往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四、情景引入法
运用这种方法,可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创设人物的活动舞台,为人物的出场进行铺垫,或衬托人物的性格、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

如有篇叫《上学路上》的文章是这样开头的:“早晨,薄薄的阳光星星点点地栖息在树梢上,残余的暮色撒到了地平线的尽头。

鸟儿唧唧喳喳地出来觅食了,像在说,趁着天气好,早点起来活动一下筋骨吧。

”这样的描写衬托了主人公愉快的心情,为下文作了很好的张目。

如2002年高考优秀作文《昭君的选择》一文开头写道:“深深的围墙,明眸的宫女,沉寂的粉蝶,慵懒的梳妆,犹如宫廷的车轮,在昭君的心里缓缓辗过。

”文章开头用了四个偏正式的短语,形式工整,用词雅致,描写人物性状的修饰语,形象准确地揭示了人物的特征,为下文昭君明智的心灵选择作了渲染和烘托,使开头的描写和文中的事件有着很好的映衬。

又如1997年的全国大作文,有人在题为《白云,水滴》的文章中写道:“蓝蓝的天上飘着一朵白云,白云里是一颗颗的小水滴,是谁让白云高高飘起?是那些小水滴,你挽着我,我挽着你,共同营造那一份自由和飘逸。

”文章以比喻开篇,拟人相衬,设问提起,语段极富诗意,为下文比喻我们的社会是一片白云,每个成员是白云中的一个分子张本,启示我们应该共同营造美好的环境。

除了景物描写,也可通过紧凑的对话来吸引读者,展开情节。

如有个学生写市场上的小风波,就是以顾客和小贩的争吵拉开序幕,让人一开始就置身于矛盾的氛围中,有较强的感染力。

如果说开头所起的作用是提纲挈领的,那么结尾所起的作用则是归根结底的。

开头难在于怎样艺术的引入,结尾难在于怎样有机地深入。

相对于开头而言,结尾往往更注重思想性,它是“临去的秋波”,如果写得好。

常回给人无尽的回味余地。

关于结尾。

总结出如下几种写法:
一、画龙点睛
在结尾中,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点明作者的立场、事件的意义,从而使读者的感知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这种方法,如点睛之笔,使文章有了更强的生命力。

如一篇叫《落叶》的文章就这样写道:“我于是很精养起法桐来:它年年凋落旧叶,以此渴望来年的新生,所以它才没有停滞,没有老化,永远走在成长的路上。

”作者通过议论,歌颂了一种不安于现状,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既然是点睛之笔,就要紧扣问题的焦点,有的放矢。

《落叶》》就是针对法桐的“落叶”来阐述它的精神的。

有些学生在运用这种方法时,常会偏离主题,就事件的枝叶进行议论,造成败笔。

要避免这种情况,就必须在构思时就明确主题,理清重点,这样,才不会被枝叶所迷惑,有的同学虽抓住了重点,却不知如何措辞。

其实议论的语言固然不拘一格,但基本上都是遵循“赞成什么,反对什么;为什么赞成,为什么反对”这个思路展开的。

二、寓情于景
所谓寓情于景,就是通过景物描写,含蓄地表达主题。

如:“天好蓝,阳光给大地披上了一件金色的外衣。

地面上的深深浅浅的绿草,一直绵延到地平线的尽头,仿佛是挥之不去的思念、、、、、、、、”通过写蓝天,阳光,绿草。

勾勒出一副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很好地表达了思念的心情。

这种手法,我国古代的诗歌也不时用到,如王维的“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就是一例。

在景物描写中,运用色彩的搭配,氛围的渲染,能使结尾给人以格外鲜明的印象。

三、承前启后
这种手法,在情节上承接上文,同时人们读后又得到一定的启迪。

如《挑山工》就是这样写的:“我自泰山回家后,就画了一副画-------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色背心的挑山工被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却一步步坚韧地向上登攀。

多年来,这幅画一直挂在我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在形象的叙述中平静地道明了人生的哲理。

这种结尾,可以说是“情节的说理”,有较强的感染力,它贵在含蓄,通过言外之意,让人明白主题。

《挑山工》就是通过“一步步”“坚韧”等字眼来赞扬“挑山工”体现出的一种精神的。

四、奇峰突起
通过出乎意料的结局,从而给读者以不可磨灭的印象,犹如地平线上突起的奇峰,又如因地势的落差造成的瀑布,颇具后声夺人之势。

如一篇叫《萌芽》的文章里描写了两个想用葡萄核种出葡萄的孩子的不同命运。

男孩受到父亲粗暴的干涉,而女孩的花盆里却真的长出了碧绿的葡萄藤。

最后,男孩道出其中的秘密:原来,那长出的藤子是女孩的父亲偷偷埋下的。

于是,前后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形成鲜明的对比。

向我们提出了怎样对待孩子的创造性思维的问题。

要有意外的结尾,必须在行文过程中就要“蓄势”,把读者的眼光引到另一个方向,这样,结尾才会使人耳目一新。

如《萌芽》先是一味叙述两个孩子种葡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还采取了类似,重复的对话。

这是作者蓄意营造一种平直无奇的氛围。

等到女孩种出了葡萄藤,文章就有了小波澜,读者在为主人公高兴得同时,心理不免留下问号:她是怎样种出来的?最后,作者却抛开那个得意洋洋的小女孩,借男孩的“哭”道出了真相。

“哭”写出了小男孩的哀怨,也使结尾来得更奇特,引人深思。

如果通过作者的口气或让女孩的爸爸出场来说出事实,就无味多了。

当然,技巧离不开必要的积累,开头要起得精彩,结尾要结得漂亮,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驾驭能力。

离开积累谈技巧,无异于缘木求鱼。

考场作文写记叙文,要让文章明快、简洁、优美、清晰。

从适合于阅卷评分角度出发,下面四种技巧可供参考。

一、为点题,感受开头。

记叙文的开头常从叙事开始,不好点题,给人中心不明之感,如果先用三言两语简明扼要地写出自己的感受,再转向叙事,就等于既点题、设置悬念,又给人以富有真情实感之感。

这样的作文分数肯定较高,因为阅卷教师一看就能明了你的作文符合题意,中心明确,能做到“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接下去的阅卷工作主要是考虑这篇作文好到什么程度,有多少亮点可以增加多少分。

二、为情节,巧设突转。

文似看山不喜平。

考场记叙文,要吸引阅卷老师,必须“用旋绕之笔”设置突转,推动情节发展,让文章有波澜。

突转或表现为喜事突然转变成悲事,或表现为人物从顺境突然转变成逆境,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让人事矛盾表现为一连串的起伏跌宕,承载人物变化的思想感情,从而呈现出摇曳多姿的文章美。

虽说无巧不成书,但突转也不是乱设的,要服从总体安排,要符合生活逻辑。

须精心设置,给人以信手拈来、难以忘怀之感,天衣无缝。

三、为主题,边叙边议。

文以传道,记叙文也要表达一个主题,不
是为了记叙而记叙的流水帐,行文时要紧扣主题,边叙边议,展示观点。

除了开头的感受外,在记叙过程中,要不时找出相对独立的阶段,插入一些点明情节进一步发展性质、渲染矛盾激化氛围的议论句段,揭示主题。

这些散见于全篇的议论层层铺垫,步步营造,成为一个整体,共同支持主题,对主题起证明、补充或发挥作用。

老舍说“叙述一事一景,须知其全貌。

知其全貌,再写几句之后总结一下,使人极清楚地看到事物的本质”,就是这个道理。

四、为结尾,点旨升华。

结尾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人称“豹尾”,认为“一加点染,全篇生辉”,且很显眼,是阅卷人必细看的部分之一。

考生应把结尾列入构思的范围,下笔前就打好腹稿,胸有成竹,明了收束高度,并力求画龙点睛。

最好用总结法、比喻法、呼应法、引用法、议论法、直抒胸臆法六种方法,用排比、比喻、对偶等修辞格,在议论抒情中阐明哲理,升华境界,或透过现象深入事物本质,或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或点明具有启发作用的观点,或展现独到的推理想象。

总之,一篇开头点题、情节引人入胜、主题鲜明突出、结尾画龙点睛的作文,定能获得阅卷教师的青睐。

就一个“藏”字了得——谈记叙文情节
富有吸引力是评判记叙文情节安排的重要标准。

如何增强情节的吸引力?我具体浓缩为二个词——藏头、藏尾。

用一个“藏”字来概括诸多作文书中的讲解。

一件事无非是由“起因——发展——结局”三个部份构成。

何为头?起因即为头;何为尾?结局即是尾。

一、藏头。

在叙事时,不要将起因轻易告诉读者,谓之“藏头”。

“起因”是读者感兴趣的,抓住读者的心理期待,将起因藏一藏,往往能收到增强文章吸引力的效果。

为了便于学生操作,我将“藏头”具体分为4种形式:
①发展中的某一个突出片断——起因——发展——结局
②发展——结局——起因
③结局——起因——发展
④结局——发展中的某个突出片断——起因——发展。

假设这样一个情节:一位名叫李娜的乡村小姑娘,因为从小爸爸妈妈离异,只得选择与外婆一起生活——爸妈都不要她了。

原本成绩一直优秀的她,一下子成绩下降。

同学们为了赶走她内心的忧郁,挽回她那健康活泼的心灵。

在她生日那天,一起相聚到她外婆家,为她过生日。

同学们的友情,终于使她重新振作起来,扬起了生活的风帆。

按第一种形式,可以先写同学为她过生日的热闹场面然后再交待原因和结局;按第二种形式,可以先写同学为其准备过生日,以及她的重新振作,最后再交待原因;按第三种形式,可以先写李娜振作起来,成绩上升了,再交待起因及发展过程;按第四种形式,即是将第一种与第三种形式进行了综合。

同样一件事情,同样的起因,同样的发展过程,同样的结局,只要稍作变化,略作调整,文章给人的感觉就完全不同,这就是“藏头”的魅力所在。

二、藏尾。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曲折的故事情节才能吸引读者。

这个“折”如何来?我认为关键在于“藏尾”。

将情节的发展往结局的反方向推,这就是“藏尾”之法。

“看”要在“不看”上做文章,“见面”要在“不见面”上做文章,“理解”要在“不理解”上做文章,“扬”要在“抑”上做文童,“抑”要在“扬”上做文童。

文章的吸引力、故事的戏剧性有时就在“藏尾”二字。

这就好比球场上直到最后时刻才决出胜负的比赛,这样的比赛往往最有价值,最令人难忘,给观众的心理振动也最大。

看过《鸿门宴》的人,都会为《史记》中这一段经典的故事所感染。

故事的成功是与其曲折的情节安排分不开的。

细细分析一下,故事的结局是项羽与刘邦这二个农民起义的领袖之间的矛盾暂时得到了缓解,但在整个故事的发展中,司马迁“藏”了三次“尾”:第一次,项王听曹无伤之言,大怒,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加上范增一番说词,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冲突看来难以避免;第二次,鸿门宴上,范增设计,项庄舞剑,欲杀沛公,冲突又一次开始;第三次,樊哙闯账,义责项羽,双方剑拔弩张,一触即发。

整个故事可谓扣人心弦,惊心动魄,波诡云谲,起伏跌宕。

何哉?藏尾也。

习作《离家时刻》的江苏小作者江洋可谓深谙此道。

远洋船上当海员的哥哥近半年没有归家,“我”和嫂嫂希望快一岁的小侄女叫“爸爸”。

第一次,当哥哥下船,到了跟前,嫂嫂让小侄女叫爸爸时,她却哇地一声哭了。

第二次,小侄女喝豆浆碰翻了碗,豆浆洒了一身,我告诉小侄女要爸爸擦擦,小侄女眨巴眨巴眼,仿佛要开口,然而却喊出了一声“妈妈”。

第三次,哥哥出海准备上船了,小侄女抿抿嘴,似乎要
叫了,但还是没有开口。

就在哥哥登上船板回
过头来向我们招手时,小侄女突然伸出两只小手,哭着喊着:“爸爸,爸爸……”这个尾藏得可谓深矣!这个“爸爸”真可谓层层疾转,“千呼万唤始出来”。

一篇文章可以单用“藏头”法,也可以单用“藏尾”法;可以既用“藏头”也用“藏尾”法。

“文无定法”,但并不是无法。

愿我们的同学们能在“藏”中体味到为文的更多乐趣!
范文:离家时刻
父亲面朝我所在的学校,在村口苦等了两个小时。

我的姗姗来迟,换取了父亲满脸的微笑。

我是从学校走回家的。

不是我不想回家,只是家里太多的温情,总让我莫名其妙地难受。

好在每次回家,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可那离家时刻,总是那么刻骨铭心。

“爸、妈,我走了。

”我哽咽地说了一句,全家一阵忙乱。

爷爷连忙起身,示意让我晚点走,就匆匆地回家了。

父亲一语不发,递给我300元钱。

妈妈开始唠叨了:“到了学校好好学习,晚上多穿点衣服,衣服脏了就带回家,我给你洗……”面对家人的关怀,我不住地点着头。

父亲从屋里取出一封信,递给我。

“这是你姐从深圳寄来的,里面有照片,没事的时候,拿出来看看。

她让你安心学习……”听着父亲的话语,得知姐姐的音讯,心里很不是滋味,倍受离家和求职之苦的姐姐还挂念着我。

爷爷回来了,拎了一大包东西,直往我包里塞。

什么饼干、葡萄干,全是营养品。

爷爷边塞边说:“东西多了,吃不了,你拿着吃。

”其实,这是爷爷的习惯,总是把好东西留一份给我。

望着年过七旬的爷爷,心里挺不是滋味的。

我的前脚跨出了家门,回头望了一眼,一家人的眼神全是那么黯淡。

最近父亲因身体不好而呆在家中,妈妈整天为我纳袜垫,爷爷的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不知远在他乡的姐姐生活的怎样,莫名的忧伤顿时袭上了眉头,又落入了心头。

我的步子变得沉重了,我忍不住再次回过头去,他们依然在深情地望着我,他们的希望全部寄托在我的身上,希望我能考上大学。

唉,不争气的我,何时才能让家人不再操心呢?
在家人的目送下,我登上了离别的客车。

随着发动机的声响,我的眼泪模糊了双眼。

车行山前,我下了车,决定走着去学校。

不为别的,就是要做个好男儿,踏上漫漫征程,走出自己的一条路。

也只有这样,才能不至于和父母离得太远……
写出人物的个性
写作目标:
1.写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2.抓住人物的个性特征、符合人物身份。

学习重点:
1. 学习记述人物二三事;
2. 用细节表现人物的个性。

写人是记叙文的基本内容,写人要写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个性特征是指一个人在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不同于他人的特征。

怎样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把人物写活呢?这就离不开描写的手法。

下面我们就要来讲一讲怎样进行描写。

(出示课题)
二、如何选材
1、平面人物的选材
概念解说:平面人物的选材,就是选取二、三件事表现一个人某个方面的个性特点和本质,其他与所选取的性格特征不吻合的一律摒除。

借鉴实例一:巴尔扎克《守财奴》
①争夺梳妆匣:
老头儿身子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

“什么东西?”他拿着宝匣往窗前走去。

“噢,是真金,金子!”他连声叫嚷,“这么多的金子!有两斤重。

啊!啊!查理把这个跟你换了美丽的金洋,是不是?为什么不早告诉我?这交易划得来,小乖乖!你真是我的女儿,我明白了。

”……
老家伙想掏出刀子撬一块金板下来,先把匣子往椅子上一放。

欧也妮扑过去想抢回;可是箍桶匠的眼睛老跟着女儿跟梳妆匣,他手臂一摆,使劲一推,欧也妮便倒在母亲床上。

②诱骗继承权:
饭桌收拾完了,门都关严了,他对欧也妮说:“好孩子,现在你承继了你母亲了,咱们中间可有些小小的事要办一办。

——对不对,克罗旭?”“难道非赶在今天办不行吗,父亲?”“是啊,是啊,小乖乖。

我不能让事情搁在哪儿牵肠挂肚。

你总不至于要我受罪吧。

”……“哦,你得在这张文书上签个字,表示你抛弃对令堂的继承权,把你跟令尊共有的财产,全部交给令尊管理,收入归他,光给你保留虚有权——”“我对你说的一点儿都不明白,”欧也妮回答,“把文书给我,告诉我签字应该在哪儿。

”葛朗台老头的眼光从文书转到女儿,从女儿转到文书,紧张的脑门上尽是汗,一刻不停的抹着。

“小乖乖,这张文书送去备案的时候要花很多钱。

要是对你可怜的母亲,你肯无条件抛弃继承权,把你的前途完全交给我的话,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