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盐酸纳洛酮治疗急性脑卒中疗效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盐酸纳洛酮治疗急性脑卒中疗效观察【关键词】盐酸纳洛酮阿片受体拮抗剂急性脑卒中
【摘要】目的研究盐酸纳洛酮治疗急性脑卒中的疗效。
方法对62例急性脑卒中给予盐酸纳洛酮联合治疗,并通过临床观察总结分析。
结果用药后6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反应,于用药10~120分钟内症状开始改善;其中58例病人均取得较好疗效。
结论盐酸纳洛酮对外源性阿片样物质及内源性阿片样物质均有特异性拮抗作用。
在急性脑卒中病人急救过程中作用,能改善病人症状,而不致加重病情;副作用小,虽大剂量亦无明显副作用,可作为急性脑卒中病人抢救必备之药。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盐酸纳洛酮为羟二氢吗啡酮衍生物,系阿片受体特异拮抗剂。
在早期主要用于对阿片受体、内源性阿片样物质和镇痛药作用机理基础研究;在此基础上,临床工作者逐步认识到盐酸纳洛酮除拮抗吗啡类药物引起的呼吸抑制外,还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病因所致呼吸衰竭、昏迷、各种类型的休克、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均取得较为满意效果,从而显示出该药作为阿片样物质拮抗剂的广泛治疗作用。
我科通过2006年1月至2006年6月6个月间接治的62例急性脑卒中病人经给予盐酸纳洛酮联合治疗,大都取得较为满意疗效,经临床观察总结分析后,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62例患者中男40例、女22例,年龄15~73岁,平均56.5岁,多于发病1~8小时内就诊,就诊时已有38例患者已处于昏迷状,均经查体有神经系统定位症状,病例符合《神经病学》(第5版)关于急性脑卒中的命名和诊断标准(1),查脑CT其中脑出血36例、脑梗死26例。
合并高血压病53例,2型糖尿病12例,冠心病18例,血压于90~230/50~140mmHg之间。
1.2 给药方式:首次静注盐酸纳洛酮针0.4mg~1.2mg不等,血压过高者在血压控制于180/120mmhg 以下应用。
据病情给予控制血压、脱水降颅压、降纤及中成活血药物或止血药物应用,合并症者给予对症治疗。
对个别病例静注后以0.4mg~0.8mg盐酸纳洛酮加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液250ml稀释后静滴。
有意识障碍患者据病情同时给予预防并发症,加强护理治疗。
1.3 结果:除2例脑干出血病人于用药时已发生呼吸停止,用药后症状无明显缓解外,其余60例
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反应,于用药10~120分钟内症状开始改善,对2例饮酒过度而致烦躁病人用药后神志转清;对12例既往有糖尿病患者苏醒前后查血糖用药后较用药前升高0.8mmol/L~3.6mmol/L;血压较前升高6~56/2~40mmHg。
以上162例病人,除1例酒精中毒因误吸致死、1例心肌梗死死于心源性猝死、2例休克病人经休克治疗无效死亡外,余158例病人均取得较好疗效。
2讨论
2.1 药理作用:1973年在中枢神经系统发现了阿片受体,并由Martir学者提出了三种亚型受体,这些亚型受体与不同的内源性吗啡样物质亲合,其中最强有力的内源性吗啡样物质是β-内啡肽(2),β-内啡肽广泛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其他组织(如心肝肾等)中,它对器官功能影响广泛,其在痛觉的感知、镇痛、垂体激素分泌、心血管活动和呼吸调节等方面均起着一定的作用,β-内啡肽抑制前列腺素和儿茶酚胺的心脑血管效应,构成了休克的病理生理的主要环节。
盐酸纳洛酮为特异性吗啡受体拮抗剂,能与阿片受体特异性结合,可有效拮抗内源性吗啡样物质介导的各种效应,其与β-内啡肽的结合力远大于吗啡和脑啡肽,且易通过血脑屏障,从而迅速逆转β-内啡肽对循环呼吸的抑制,有助于中枢神经的康复。
且盐酸纳络酮的作用发挥迅速,持续时间短,必要时可重复给药,盐酸纳络酮起效时间:静注2~3分钟,肌注约15分钟;持续时间:注射时为45分钟至4小时,半衰期为45-100分钟;副作用主要为血压升高(3)。
2.2治疗体会:脑血管疾病是人类三大致死病因之一,死亡率约占所有疾病的10%,在我国更是高居首位。
因其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三高”特点,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根据病理性质可分为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和出血性卒中(hemorrhagic stroke)。
急性脑卒中病人在应激情况下均伴有β-内啡肽的释放增加,脑内β-内啡肽含量明显增高,且β-内啡肽与阿片受体结合出现脑血管功能抑制,增加了治疗的难度。
盐酸纳洛酮为内源性吗啡受体的特异拮抗剂,其亲和力比吗啡强,结合后不引起任何吗啡样作用,通过抑制β-内啡肽,解除其对神经感觉及运动通路的抑制作用,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通过对以上62例观察总结证明,盐酸纳洛酮可逆转急性脑卒中所致的呼吸,中枢抑制作用;大大缩短了病人的中枢呼吸抑制时间,减少于住院时间,减轻了病人的住院费用;盐酸纳洛酮也可通过多种途径增强组织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使肺复苏后患者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可能,有利于脑复苏;盐酸纳洛酮还可重建前列腺素和儿茶酚胺的循环机制,改善缺血再灌注的脑细胞的血流量,缩小梗
死面积,同时对细胞膜有稳定作用,能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促进超氧化酶上歧化酶的合成,阻止脂质
过氧化,提高Na-K-ATP酶活性,抑制钙离子内流等,增加环磷腺苷含量,使各种病理损害被阻断,改善细胞能量代谢;这可能是保护作用的主要机制(4)。
具有关报道,盐酸纳洛酮还可减轻脑水肿控制颅内压升高,直接扩张血管,改善循环(5)。
综上所述,盐酸纳洛酮对外源性阿片样物质及内源性阿片样物质均有特异性拮抗作用。
在急救过程中作用,它只会对病人有利,且副作用小,而不致加重病情,其药物动力学效应,决定了须定时给药,虽达大剂量亦无明显副作用发生。
因此盐酸纳络酮可作为急诊抢救必备之药。
另在应用时应进一步观察有无其他不适反应的发生,随着该药的广泛临床应用,还需在使用中不断总结经验。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第5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6~145
2. Handal KA,Schauben JL,Salamone FR[J]. Naloxone Ann Emery Med,1983,12:438
3. 余清声主编, 常用药物手册. 第3版[M]. 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6.103
4. 杨天德,刘桥义,王丹琪. 盐酸纳洛酮的新用途[J].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96,8(9):521~
522
5.黄海威。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2,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