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六走百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月十六走百病
“上元闹花灯,十六走百病”的习俗起于北方,流行于京津冀鲁一带,据说这个习俗开始于明清时期。

也有的地方在十五走百病,不过大多还是在十六进行。

有的地方也叫跑百病,烤百病,散百病,游百病,天津叫遛百病,山东有的地方叫跑老猫。

总之都是一个意思,大约是上元节的延续。

十五闹花灯,狂欢之后,年意未消,于是十六便以出户走动为春节最后一道仪式来结束旧岁,开始新年。

主要愿景是却病去灾,祈福健康。

走百病的活动和闹花灯一样,原本主要参与者只限于妇女,后来便发展到男女老少一起参与。

走百病在各地都有不同的内容,老北京讲究要“过桥”“摸钉”,过桥意在“度厄”,不过桥不得长寿。

“摸钉”就是摸门钉,谓之“宜男”,祈望添丁得子。

在南京,“正月十六爬城楼”“踏太平”则是盛行已久的习俗。

爬城楼不仅南京,德州也讲究爬城楼,妇女要登上南城门,走到大祠阁,据说“爬爬城,不腰痛”。

大多数地区走百病都在晚间进行,而在山东有的地方是十六一大早就开始了。

菏泽一带叫跑百病,有牛的牵着牛跑,有羊的牵着羊跑,跑完还要绕井转圈,点火烤病,一边烤一边念叨:““烤烤脚,脚不痛;烤烤腚,不生病”。

不过这些习俗是早年间的了,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一些带有愚昧色彩的活动大多摒弃了。

走百病已经逐渐演变成群体活动式的年节仪式了。

走百病本来是农耕经济的遗俗,田野之间的活动,却被人们执着的引入到现代城市生活之中来。

或许是农耕文化意识的深厚影响,或许是人们不愿意隔断那源远流长的田园生态吧。

我居住的河北沧州市,走百病活动可以说规模宏大,全民参与。

每年正月十六前几天,政府就发布全城十六晚上交通管制令,四环以内,从晚上七点开始,禁止一切机动车辆通行。

届时,几乎所有警力都要出动,维持秩序,而且还要调动武警参与巡逻。

正月十六,夜幕刚刚降临,人们就扶老携幼,走出家门,大街小
巷便开始人流涌动,逐渐达到高潮,场面及其壮观。

这时,一些商家也燃放烟花,爆竹,以此助兴。

有的人一边走一边抛洒硬币,意在却病。

正月十六晚上的沧州几乎是倾城而出,全民参与。

这种场面在沧州已经延续多年了。

这在国内城市中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走百病在许多城市都有此习俗,唯独在沧州却形成封车锁路,倾城出动的恢弘场面。

其原因恐怕是很渊源的吧,值得研究。

当然对这种现象也是有利弊之争的,不过我想,既然是大多数市民乐于参与的民俗活动,有关方面不妨因势利导,把这种活动提升到文化层面上来,应该才是明智之举。

南京就有个学者建议把“正月十六爬城头”定为“南京城墙节”,我是很赞同的。

前些年我不太注意这些,也从来没有参与过,今年儿子给了我一部不错的相机,决定尽量拍下一些场景,一在练手,二在发给博友们看看。

狮城沧州满城华彩,节日气氛更浓
人流还没出现,巡警已经各就各位。

我和他们聊过一会,戒严七点开始,他们六点二十就开始到岗了
武警也开始巡逻
人流开始涌动,整个城市都在走动。

最前面的老头是我的邻居。

曾经的老干部局张局长
市区所有的主要街道都塞满了人流
坐在轮椅上走百病,但愿老人能够遂愿
残疾人也来参与,祝愿他早日告别双拐
走百病中的新新人类
古老的习俗,年轻的身影
小学生们兴致更高
这样的走法挺别致,后面还有一对叠罗汉的父子
这样的走法负担不轻,难为了爷孙情深
老中青三对夫妻走到一起,算是巧合,也是缘分
今晚流行带着面具走百病,东方的习俗,加载了西方的玩法这位先生干脆跑了起来,春寒料峭,挡不住一脸喜悦
这对老夫妻看来是走累了。

动静结合,随意而为更有利于健康这位老兄更潇洒,走百病,淘旧书,两不误
这个小馋猫盯着糖葫芦垂涎欲滴
嘴馋的不仅是孩子,这二位看见糖葫芦也眼睛发亮
爆竹声声,烟花满天
流金溢彩
烟花和月亮相映成趣
烟花灯花哪个更美?
动与静,绽放与稳重的完美结合
美不胜收的夜空
美丽的烟花预示着春天不远了
两个小姑娘真以为我是摄影师,抢镜头呢
又是一个抢镜头的小丫头,真可爱!他老爸倒是有点故作深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