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七宝中学2024届高三三模 语文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届上海市七宝中学高三语文三模卷
一、积累运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
(1)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2)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
(《论语· 》)。
(3)《过秦论》中,写陈涉高举义旗之后,天下人纷纷响应,蜂拥而至的句子
是:,。
2.画线处最适合填入的一项是
诗必有所本,本于自然;亦必有所创,创为艺术。
自然与艺术媾和,结果乃在实际的人生世相之上;另建立一个宇宙,正犹如织丝缕为锦绣,凿顽石为雕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与实际的人生世相之关系,妙处唯在不即不离。
惟其“不离”,所以有真实感;惟其“不即”,所以新鲜有趣。
A.非全是天然造化,亦非全是别具匠心
B.非全是天然造化,亦非全是依样画葫芦
C.非全是空中楼阁,亦非全是别具匠心
D.非全是空中楼阁,亦非全是依样画葫芦
3.下面是某位高三的同学在毕业典礼上的发言,划线处用语不当,请任选两处并做修改。
能作为学生代表在高三年级毕业典礼上发言,我感到十分荣幸。
【甲】三年前,我作为一名莘莘学子来到这里,怀揣梦想;【乙】今天,作为恩师的高足即将腾飞。
【丙】但今后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垂念师恩,挂念母校,【丁】如果母校需要,我一定会鼎力相助。
最后,祝愿母校未来更辉煌,人才辈出代代强。
二、阅读(70分)
(一)(16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当代中国社会环境下的传统文化变迁
【摘要】
【关键词】传统文化______社会学仁孝忠
①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学者们普遍认为,现代化进
程颠覆了传统中国所构建的文明秩序,即一个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传统文化体系。
围绕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关系,学术史以及思想史的研究进行了诸多讨论,这里不再赘言。
本文主要围绕传统文化的核心构成要素,结合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相关社会学经验研究,分析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模式。
②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可以通过道德观(人与人)、家庭观(人与家)和政治观(人
与国)三个方面进行考察。
③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时候,传统文化的要义在于“仁”。
“仁”之变迁在于从内外有别的差序交往结构转向“内外平衡”的宽半径合作: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就是费孝通先生所论及的“差序格局”,差序格局体现了一种“内外有别”的交往模式。
但是,到了现代社会,这种“内向化”的价值倾向却不利于人际的合作与互动。
在新的历史时期,个体社会活动的范围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家庭界限,开始面向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
此时,社会发展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超越传统的交往界限来构建与“外人”的合作关系。
④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借助福山的信任半径的概念来理解。
所谓信任半径,是指人们能够彼此合作的他人所构成的圈子的宽度。
宽的信任半径可以使个人能够与社会上“远程”的其他人合作,而那些半径狭窄的人则倾向于将他们的合作活动限制在特定的小圈子内。
信任半径这一概念告诉我们,信任只有做到组内-组外的平衡才能带来积极的社会效果。
否则,当内群体与外群体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人们有可能为了小群体利益而牺牲公共利益。
⑤以家庭为核心的人际关系中,“仁”的直接表现即为“孝”。
“孝”之变迁在于权威关系主导到权威关系和亲情关系的有机统一:传统孝道观念对子女提出了比较高的伦理要求,凸显了代际之间的某种权威关系上的差异。
但是,在当代中国社会,这样传统意义的孝道观念已经难以为继,一些新的孝道元素开始逐渐形成,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是孝道双元模型。
⑥所谓孝道双元,意指当代中国社会人们的孝道观念开始从过去的权威关系一元逐渐转向两个维度的有机统一:一个维度强调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等级关系以及子女对父母意愿的遵从,这可以称为“权威性孝道”;另一个强调了亲子之间自然而然的情感和亲和状态。
子女因为这种情感基础的存在而自发地表现出对父母的关心,这可以称为“相互性孝道”。
不同的孝道观念可以产生不同的孝道行为。
例如,胡安宁基于经验数据发现,权威性孝道更加倾向于促使个人向父母提供经济类支持,而相互性孝道则与情感性支持相关。
⑦在处理与国家权威之间关系的时候,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基础是“忠”。
“忠”之变迁在于以文化为中轴向文化信赖与制度评价并立的转化。
转型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生活开始
引入各种制度主义因素,呈现出文化与制度并立的新局面。
⑧所谓“文化”面向,仍然指代那些发轫于传统文化规制的君臣权威观念。
按照这一出发点,公共机构与居民之间的关系类似于父子关系,一方面,政府和其他公共机构如父母对孩子般致力于维护和促进民众的福利;另一方面,普通人接受公共机构的服务,便处于某种文化上的从属地位。
与这种“父子”隐喻的传统文化观念相比,“制度”面向则强调了中立、客观的公共机构评价。
人们对能够提供良好绩效的公共机构更有信心。
换句话说,政治评价的结果取决于客观绩效的表现,公民“理性”地评价这种表现,然后做出相应的判断。
4.从文中选择一个词语填入【关键词】部分的空缺处,合适的是______。
5.根据第④段画线句可以做出这样的推论:“现如今信任没有做到组内-组外的平衡,也就不能带来积极的社会效果。
”以下选项与题干中推理过程一致的一项是()
A.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
B.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C.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若无不忍人之心,则非人哉。
D.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
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6.根据文意,能够体现社会转型对传统文化带来影响的一项是()
A.社会中出现越来越多在家照顾孩子的全职妈妈。
B.每逢节日,在外务工子女给父母汇款表达孝心。
C.学生在填报志愿时更多和老师、中介进行沟通。
D.客户因为外卖平台提供的良好服务而给予好评。
7.不能根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文化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至关重要的问题。
B.“宽信任半径”下的合作会带来积极的社会效果。
C.随着社会发展,孝道观念和孝道行为都会有所革新。
D.转型期后,公共机构有可能向民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8.为了让读者迅速了解本文的研究成果,请为本文写一段摘要,150字左右。
(二)(16分)
阅读语段,完成各题
冬牧场(节选)
李娟
①我刚进入这片荒野的时候,每天下午干完自己的活,趁天气好,总会一个人出去走很远很远。
我曾以我们的黑色沙窝子为中心,朝着四面八方各走过好几公里。
每当我穿过一片旷野,爬上旷野尽头最高的沙丘,看到的仍是另一片旷野,以及这旷野尽头的另一道沙梁,无穷无尽。
——当我又一次爬上一个高处,多么希望能突然看到远处的人居炊烟啊!可什么也没有,连一个骑马而来的影子都没有。
天空永远严丝合缝地扣在大地上,深蓝,单调,一成不变。
黄昏斜阳横扫,草地异常放光。
那时最美的草是一种纤细的白草,一根一根笔直地立在暮色中,通体明亮。
它们的黑暗全给了它们的阴影。
它们的阴影长长地拖往东方,像鱼汛时节的鱼群一样整齐有序地行进在大地上,力量深沉。
②走了很久很久,很静很静。
一回头,我们的羊群陡然出现在身后几十米远处(刚到的头几天,无人管理羊群,任它们自己在附近移动),默默埋首大地,啃食枯草。
这么安静。
记得不久之前身后还是一片空茫的。
它们是从哪里出现的?它们为何要如此耐心地、小心地靠近我?我这样一个软弱单薄的人,有什么可依赖的呢?
③我试着打听过我们待的这个地方叫什么地名,但这么简单的问题,略懂汉语的居麻①却怎么也领会不了。
于是直到现在我都没弄清自己到底在茫茫大地的哪一个角落度过了一整个冬天……只知道那里位于阿克哈拉的西南方向,行程不到两百公里,骑马三天,紧挨着杜热乡的牧地,地势东高西低。
据我的初步调查,这一带能串门的邻居(骑马路程在一日之内)有二十来户,每户人口很少有超过四个人的。
共十来块牧地,每块牧地面积在两万至三万亩之间。
大致算下来,每平方公里不到二分之一个人(后来我从牧畜局查了一下有关数据。
密度比这个还小,整个富蕴县的冬季牧场,每平方公里不到四分之一个人)。
④放下茶碗,起身告辞的人,门一打开,投入寒冷与广阔;门一合上,就传来了他的歌声。
就连我,每当走出地窝子不到三步远,也总忍不住放声唱歌呢!大约因为,一进入荒野,当你微弱得只剩呼吸时,感到什么也无法填满眼前的空旷与阔大时,就只好唱起歌来,只好用歌声去放大自己的气息,用歌声去占据广阔的安静。
⑤加玛②一直戴着一对廉价又粗糙的红色假水钻的耳环,才开始我觉得俗气极了。
很
快却发现,它们的红色和它们的亮闪闪在这荒野中简直如同另外的太阳和月亮那样光华动人!另外她还有一枚镶有粉红色碧玺的银戒指,这个可是货真价实的值钱货,便更显得她双手的一举一动都美好又矜持。
⑥我还见过许多年迈的、辛劳一生的哈萨克妇人,她们枯老而扭曲的双手上戴满硕大
耀眼的宝石戒指,这些夸张的饰物令她们黯淡的生命充满尊严,闪耀着她们朴素一生里全部的荣耀与傲慢。
⑦有一天加玛在一件旧衣服的口袋深处摸到了一枚假金戒指。
当时已经挤得皱皱巴巴,拧成一团了。
居麻把它掰直了,再套在一根细铁棍上敲敲砸砸一番,使之恢复了原状。
为表示友谊,加玛把它送给了我。
我非常喜欢,因为它看上去和真的金子一模一样。
若是以前,我是说什么也不会把这样的假东西戴在手上的。
可如今,在荒野深处这个俭朴甚至寒碜的家庭里,在仅具备最基本日常用具的生活里,在空无一物的天地间,它是我唯一的修饰,是我莫大的安慰。
它提醒自己是女性,并且是有希望和热情的……每当我赶着小牛向荒野深处走去,总是忍不住不时用右手去抚摸左手的手指,好像那枚戒指是我身体上唯一的触角,唯一的秉持,唯一的开启之处。
在蓝天下,它总是那么明亮而意味深长。
⑧十二月初,每隔两天,就会有南迁的披红挂彩的驼队和羊群遥远地经过我们的牧地。
我和加玛高高站在沙丘上,长时间目送他们远去,默数他们的骆驼数量,判断他们的财富。
什么也不为,什么也不说。
他们的行进真是骄傲又孤独。
在荒野中他们最倔犟。
⑨有一天早茶后,加玛唤我出去,我一看,又一支队伍经过西面的荒野向南慢慢行进着。
但是加玛又提醒我:“看,没有马。
”仔细一看,果然,队伍里只有一个人步行牵着驼队,同时还兼顾赶羊。
看来看去再也没有别人了。
比起之前几支又是摩托车又是座饰华美的马匹的队伍,可真寒碜啊。
加玛判断道:没有马是因为他家昨夜驻扎时,马跑散了;只有一个人前进是因为其他人都找马去了。
⑩无论如何,那情景让人看了很是辛酸。
这是荒野,什么样的挫折都得接受,什么样的灾难都得吞咽。
【注】居麻和加玛夫妻是冬牧场的哈萨克族牧民,作者在冬牧场时住在他们家。
9.赏析第④段画线部分景物描写的妙处。
10.文中连续三次写到“戒指”,体现了作者的认识和情感,请加以分析。
11.以第④④段为例,赏析本文语言运用的特点。
12.李娟曾获“在场主义散文奖”,组委会评价其散文“以无可替代的个人视觉,抒写大地肌
肤深处的秘密和生之爱恋”。
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三)(8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13.以下对这首诗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以时间为序,描述了渔翁的活动:夜宿晨起,汲水燃竹,日出打渔。
B.三四句的描写内容,既有自然景色,又有人物行踪:渔翁不知何时已离岸。
C.日出之后,“欸乃一声”打破了山水的宁静,诗歌的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
D.苏轼说“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此诗与“采菊东篱下”一诗风格正相似。
14.结合诗歌内容赏析“渔翁”这一形象。
(四)(19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李膺字元礼,颍川襄城人也。
膺性简亢,无所交接,唯以同郡荀淑、陈寔为师友。
初举孝廉,为司徒胡广所辟.,举高第,再迁青州刺史。
守令畏威明,多望风弃官。
转护乌桓校尉。
鲜卑数犯塞,膺常蒙.矢石,每破走之,虏甚惮慑。
以公事免官,还居纶氏,教授常千人。
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为节者所羞。
荀爽尝就谒膺,因为其御,既还,喜曰:“今日乃得御李君矣。
”其见慕如此。
永寿二年,鲜卑寇云中,桓帝闻膺能,乃复征为度辽将军。
自膺到边,皆望风惧服,先所掠男女悉送还塞下。
自是之后,声振远域。
②延熹二年征,再迁河南尹。
时宛陵大姓羊元群罢北海郡藏罪狼籍郡舍溷轩有奇巧乃载之以归。
膺表欲按.其罪,元群行赂宦竖,膺反坐输作左校。
再迁,复拜司隶校尉。
时张让弟朔为野王令,贪残无道,至乃杀孕妇,闻膺厉威严,惧罪逃还京师,因匿兄让第舍,藏于合柱中。
膺知其状,率将吏破柱取朔,付洛阳狱。
受辞毕,即杀之。
让诉冤于帝,诏膺入殿,御亲临轩,诘以不先请便加诛辟之意。
膺对曰:“昔仲尼为鲁司寇,七日而诛少正卯。
今臣到官已积一旬,私惧以稽留为愆,不意获速疾之罪。
诚自知衅责,特乞留五日,克殄元恶,退就鼎镬,始生之愿也。
”帝无复言,顾谓让曰:“此汝弟之罪,司隶何愆?”乃遣出之。
自此诸黄门常侍皆鞠躬屏气,休沐不敢复出宫省。
帝怪问其故,并叩头泣曰:“畏李校尉。
”
③顷之,帝崩。
陈蕃为太傅,与大将军窦武共秉朝政,连谋诛诸宦官,故引用
..天下名士,乃以膺为长乐少府。
及陈、窦之败,膺等复废。
④后张俭事起,收捕钩党,乡人谓膺曰:“可去矣。
”对曰:“事不辞难,罪不逃刑,臣之节也。
吾年已六十,死生有命,去将安之?”乃诣诏狱。
考死,妻子徙边,门生、故吏及其父兄,并被禁锢。
⑤时侍御史蜀郡景毅子顾为膺门徒,而未有录牒,故不及于谴。
毅乃慨然曰:“本谓膺贤,遣子师之,岂可以遗漏名籍,苟安而已!”遂自表免归,时人义之。
(节选自《后汉书•党锢列传》)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为司徒胡广所辟.( )(2)膺表欲按.其罪( )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膺常蒙.矢石
A.发出B.冒着C.接受D.遮盖
17.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故引用
..天下名士
A.使用B.重用C.荐用D.任用
18.用“/”给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时宛陵大姓羊元群罢北海郡藏罪狼籍郡舍溷轩有奇巧乃载之以归。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南阳樊陵求为门徒,膺谢不受,陵后以阿附宦官,致位太尉,为节者所羞。
20.第④段划曲线处写到帝“诘以不先请便加诛辟之意”,李膺与他论理,很有说服力,请加以分析。
21.世人评价李膺“谡谡如劲松下风”,称赞其人如同挺拔的松树下穿过的强风。
请结合文章内容对此加以分析。
(五)(11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养竹记
白居易
①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思善建不拔者。
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者。
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①
焉。
②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
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②,无声无色。
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
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③者斩焉,彗④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
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
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
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⑤其下,不终日而毕。
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
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③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
呜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
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
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注】①庭实:原指将贡品或礼物陈列于庭,让人观赏。
这里是指将竹子种植在庭院中,随时观赏。
②殄瘁:枯萎凋谢的样子。
③篚:竹制的盛器。
④彗:扫帚。
这里作动词。
⑤封:培土。
22.可填入第④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哉B.乎C.矣D.焉
23.请从句式角度赏析第④自然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庭院中种竹子的人,大多是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B.相国死了以后,他的故居捐赠出来,给人居住。
C.作者在长安的居所,原是关相国私人住宅的东亭。
D.本文从多方面写“养竹”的方法,内容详实丰富。
25.请概括这篇文章的写作意图。
三、作文7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过去一百年,科技高速发展,人类的眼睛是向外看的,因此我们看到了月亮,看到了火星,我们永远希望知道自己要什么;未来,人类只有学会向内看,才会明白什么是自己不要的东西。
对这段话你有怎样的认识?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敏于事而慎于言学而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和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
易错字:鳝、慎、赢、景。
2.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审清楚设题的类型,如本题就是属于语句复位题,然后要浏览整个语段,把握语段的中心话题,再重点分析横线前后的句子,借助这些句子的内容和句式进行选择。
文段阐述诗与实际的人生世相之关系,横线前文“诗必有所本”、“亦必有所创”强调的是诗歌应有根源、应有所创新,“织丝缕为锦绣,凿顽石为雕刻”也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空格后文“真实”、“新鲜”也提示了空格处应是与根源、创新有关。
A项,“非全是天然造化,亦非全是别具匠心”,前一句强调天然真实,与语境的“根源”无关,后一句虽与“创造”“创新”有关,但语意表达反了。
B项,“非全是天然造化” 强调天然真实,与“根源”无关。
C项,“亦非全是别具匠心”虽与“创造”“创新”有关,但语意表达反了。
故选D。
3.[甲]“莘莘学子”改为“学子”;[乙]“高足”改为“弟子”;[丙]“垂念”改为“感念”;[丁]“鼎力相助”改为“尽绵薄之力”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以及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甲]“一名莘莘学子”错。
莘莘学子:众多的学生。
该词是表复数的名词,不能用“一名”来修饰“,把“莘莘学子”改为“学子”。
[乙]“作为恩师的高足”错。
高足:对别人的学生的敬称。
不能用于自己,把“高足”改为“弟子”。
[丙]“垂念师恩”错。
垂念:敬辞,称长辈、上级对自己的关心挂念。
此处是说自己不忘师恩,表达不得体,把垂念”改为“感念”。
[丁]“我一定会鼎力相助”错。
鼎力相助:大力相助。
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敬辞。
把“鼎力相助”改为“略尽绵薄”。
4.转型(期)/变迁/现代化5.A 6.C 7.D 8.示例: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嬗变是一个经典的社会科学研究议题。
本文通过道德观(人与人)、家庭观(人与家)
和政治观(人与国)三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强调了传统文化中“仁”“孝”和“忠”三个基本主题,论证了当代中国社会传统文化变迁的基本方向与形态:“仁”的观念从内外有别的差序交往结构逐渐转向内外平衡的宽半径合作;“孝”的观念从权威关系主导逐渐转向权威关系和亲情关系的有机统一;“忠”的观念从文化为中轴逐渐转向文化信赖与制度化评价并立的格局。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本文立足于现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讨论,通过道德观(人与人)、家庭观(人与家)和政治观(人与国)三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强调了传统文化中“仁”“孝”和“忠”三个基本主题。
根据“结合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相关社会学经验研究……”“‘仁’之变迁在于……到了现代社会……”“‘孝’之变迁在于……在当代中国社会……”“‘忠’之变迁在于……”可分析得出答案。
5.本题考查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
A.必要条件假言推理。
只有出使狗国,才从狗门入。
我出使的不是狗国,我不从狗门入。
与画线句推理过程一致。
B.类比推理。
邹忌指出“宫妇”“朝廷之臣”“四境之内”是因为“私”“畏”“求”而蒙蔽齐王,然后得出结论: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
C.充分条件假言推理。
“有不忍人之心”是“人”的充分条件。
前件真,后件就一定真;后件假,前件就一定假。
D.选言推理。
其推理过程是:人的正确思想或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或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或是从社会实践中来的;人的正确思想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所以,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故选A。
6.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 根据“个体社会活动的范围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家庭界限,开始面向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等内容可知,“在家照顾孩子”是“内向化”的价值倾向;
B. 根据“权威关系主导到权威关系和亲情关系的有机统一”等内容可知,“汇款表达孝心”是权威性孝道的表现;
C.根据“个体社会活动的范围已经突破了传统的家庭界限,开始面向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
可知,学生在填报志愿时更多和老师、中介进行沟通,突显出个体活动范围面向更广阔的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