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阳概况——精选推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汾阳概况
⼀汾阳史话
中国最早的县置
汾阳是⼀座历史悠久的⽂化名城。

在中国五千年的⽂明史上,⼈们把郡县制的创⽴归功于秦始皇,实际上早在春秋时期,作为县的名称,汾阳就出现在史籍中,我们在《左传.宣⼗五年》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晋侯赏桓⼦狄⾂千室,亦赏⼠伯⽠衍之县。

”这个⽠衍之县,就是汾阳最早的县置,这是公元前594年。

⽠衍的旧址即汾阳的虢城。

宋《太平寰宇记》称⽠城,本虢城也。

民间也称⽠城(shi)。

⽤⽠城推断春秋⽠衍县所在的是元初著名学者吴澄。

以后的许多史籍也依据了这⼀学说。

汾阳有⼀条虢义河,也就是⽠衍河。

假虞灭虢的典故
唐朝颜真卿为郭⼦仪⽗郭敬所撰的碑⽂中说:“其先盖出周之虢叔,虢或郭,因⽽⽒焉。

”据史载,周武王封⽂王弟虢叔于虢,地在虞郑之间。

后,虢分北虢于下阳(今⼭西平陆),分南虢于上阳(今河南陕县)。

僖公⼆年(公元前658)夏,晋献公假道于虞(今⼭西平陆境内)以伐北虢,克下阳,北虢亡。

三年后(655)晋献公⼜假道虞国,以伐南虢,克上阳。

南虢亡。

晋献公回军途中⼜灭虞国。

灭虢、虞之后,迁原虢虞之民于今汾阳。

此即汾阳现⼤⼩虢城及虞城之由来。

后,晋于虢城置⽠衍(虢虞)县,此即今汾阳县有⽂字记载以来最早的县名。

由此可见,今汾阳即虢叔正宗后裔的集中居聚地,是郭⽒根之所在。

虢是郭的祖先,所以⼈们⼜把虢城称作郭⽒的发祥地,说汾阳是郭⽒的发源地,也是根据这段史实得出的结论。

这就引出两个典故“假虞灭虢”和“唇亡齿寒”。

虢城的⽼城墙上,原有碑⽂也记载着“晋灭虢,迁其⼈于此,筑城以据之”。

虞城的井台上,也曾有在“古虞国”的⽯碑。

是对这两个典故的映证。

战国秦汉的兹⽒
汾阳春秋属晋。

战国、秦、汉,这⾥叫兹⽒,今天我们在虢义河的上游巩村境内发现的兹⽒故城遗址,证实了那段历史的存在。

兹⽒县⼀直延续到三国魏这块⼟地上设⽴了西河郡。

这⾥发⽣了⼀件值得⼈们关注的⼤事,那就是曹操迁匈奴左部“万余落(户)”于兹⽒的记载,史载三国魏时⼈⼝66万户,所以,这个数字是很⼤的。

所以,兹⽒县在历史上就是名⾢在县。

据史载,曹魏时的县城已迁到今天县城的位置。

汾阳的王府
西晋咸宁三年(277),陈王司马斌改封西河王驻此,原设西河郡改为西河国,县易名隰城。

我们注意到这是汾阳历史上第⼀个王府。

⼈们在这⾥曾经发现过由当时著名书家撰写的碑记。

这是汾阳的第⼀位郡王——西河王。

南北朝时,这⾥建了汾州,(北魏孝昌⼆年,公元526年)到了唐代,名将郭⼦仪因为中兴唐室有功,特别是在汾州平定了仆固怀恩之乱,史称再造唐室,于公元662年到河东(⼭西)平乱时,被唐肃宗分封为汾阳王。

汾阳民间传说有⽼令公为请奏汾阳民间可建筑⾼堂⼤厅,屋顶可铸龙头、龙脊、铺筒⽡等京城规制等民俗。

晋剧《打⾦枝》则是起源于此并家喻户晓的传统剧⽬。

汾阳历史上也盖了汾阳王庙,祭祀汾阳王。

1993年,世界郭⽒纪念汾阳王1350诞⾠周年活动,就在汾阳成功举⾏。

⽽今⼭西省郭⽒研究会将汾阳王⽂化的研究⼯作逐步引向深⼊。

汾阳⽂湖景区并修建⼤型汾阳王府,以作为观光游览名胜。

明代朱元璋做了皇帝,将他的⼉⼦朱封为晋王,住在太原,晋王把他的⼉⼦庆成王和永和王封到汾阳,这就是汾阳的两座王府,东府和西府。

两王的后裔在汾阳繁衍⽣息,也把王府的⽂化带到汾阳,影响了汾阳的民风民俗。

明末,王府后裔为避免遭杀戮,改姓为张、赵、吕等,但取字仍不乱,所以今天很容易分别出来。

这是⼀个庞⼤的家族,分布在汾阳各地。

今⽇新建街道庆
成路和永和路就是按依原王府所在地⽽命名的。

从三国魏在兹⽒建西河郡,南北朝时建汾州,直到明时设汾州府,建国后没汾阳专区,汾阳⼀直是晋中和晋西的经济、政治、军事、⽂化中⼼。

所以,说汾阳是历史悠久的⽂化名城是有根有据的。

历史上的汾阳
明洪武元年(1368),省西河县改汾州为直⾪州,兼领平遥、介休、孝义三县。

万历⼆⼗三年(1595),升州为府,依郭设汾阳县。

⼜置冀南道,府、道治均驻县城。

那么汾阳的称谓是否是从这时开始的?不是的,今汾阳最早被称为汾阳,是在26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根据《史记·晋世家》的记载,春秋时,晋惠公把汾阳之⾢赠给⼤⾂⾥克,⾥克家族世居今汾阳县⼤相、⼩相村,今天⼤、⼩相的相⾥⽒即为其后。

⼩相村有《晋·相⾥⾦神道碑》记载了⾥克家族的繁衍。

可见,当时晋国的“汾阳之⾢”应为今汾阳。

゜郭⼦仪封王时,汾阳为州,但我们从⼤量的唐代墓志铭知道,当时民间依传统称汾州为汾阳,原因是汾河于县城东流过,县城遂称汾阳城。

所以,⽆论历史上县名改变频繁,但汾阳的称谓却⼏千年如⼀⽇地传了下来。

⼆汾阳地理
⾏政区划
汾阳县,⾪属⼭西省吕梁地区⾏政公署。

县置⾃春秋⽠衍迄今,已2 600余年。

历为郡、州、府治所在。

向为三晋望县。

现境1 178.91平⽅公⾥,东西长52公⾥,南北宽37公⾥。

市辖9镇3乡2街,318个⾏政村。

9个镇分别为:丠村、峪道河、杨家庄、杏花村、贾家庄、肖家庄、三泉、演武、⽯庄,3个乡分别为栗家庄、阳城、西河。

2个街道(办事处)为太和桥和⽂峰。

现在全市总⼈⼝为42万。

地理座标介于北纬37゜8'44''~37゜29'10'',东经111゜26'00''12~112゜0022'',地处省会太原西南百公⾥处,吕梁⼭东麓,汾河⽔西沿。

东与平遥、介休县接壤,南与孝义县交界,西与中阳、离⽯县毗邻,北与⽂⽔县相连。

⾃然环境
⼤⾃然造就了⼭、丘、川三分县境的地貌特征,西北境中⾼⼭区海拔约2 000多⽶,东南部冲积平原区海拔750⽶左右,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明《汾州府志》称,汾州“左带汾河,右阻⾦锁,前控离⽯,背倚汤泉。

美哉!⼭河之固。

境内群⼭西峙,蕴林牧之源,为汾州核桃产区;诸⽔东流,藉⽔利之便,为粮棉⽣产基地。

地下资源以煤为主,含矿⾯积120平⽅公⾥,探明储量15亿吨。

还有铁、铝、⽯膏、花岗岩、陶瓷⼟等。

有林地50万亩,活⽴⽊积蓄量69万⽴⽅⽶,品种有松、杨、柳、桦等。

珍禽褐马鸡栖息林间。

尚有⾦雕、麝、⿅、豹等珍稀动物。

200余种野⽣药材⼤量分布,党参、柴胡、⽢草、黄芩等质优量⾼。

⽔资源总量9120万⽴⽅⽶,地下⽔可采量5 393万⽴⽅⽶。

⽓候属温带⼤陆性⽓候区,春季多风⼲旱,夏季炎热多⾬,秋季天⾼⽓爽,冬季寒冷少雪。

冬暖、春寒、伏早、秋涝等反常天⽓时有出现。

年均⽓温10.1゜C,⽽东南与西北相差4~5度。

年均降⽔438.4mm,最⾼年份达826.4mm,最低年份为262.2mm。

⽽夏秋两季降⽔占到全年的83%⽆霜期130~180天。

光热条件较好,⼤部地区年⽇照时数在2600~2900⼩时。

全县有耕地74万亩,占⼟地总⾯积的27.8%%.
交通枢纽
汾阳交通便利,⾃古为晋西交通要冲。

如今的三⼗⾥桃花洞即古秦晋通衢,从汾州府到临县的碛⼝镇的商路。

1921年由史迪威担任总⼯程师建成的汾离公路则是民国年间从晋中平原通往晋西的现代公路,也是贯通南北的枢纽。

有秦晋旱码头之称。

⽽今更是公路交织成⽹,四通⼋达。

据近年统计,市境内公路通车总⾥程达到808.30公⾥,有夏汾⾼速公路、汾柳⼀级路、307国道、省道、市公路、乡公路、村公路。

已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平川乡镇通⼆级公路的⽬标。

⼗⼀五期间建成的汾平⾼速公路、汾孝⼤道以及东西过境的太中银铁路,使汾阳的交通事业纳⼊全省交通⽹络,四通⼋达,为汾阳的建设提供了⽅便的交通运输条件。

三汾阳经济
经济发展回顾
汾阳,经济活跃。

为⼭西省商品粮基地县,农作物以⼩麦、⾼梁、⽟⽶、⾕⼦和⾖类为主。

粮⾷总产⾼于全省、全国平均值。

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

汾阳是传统的农业⼤县。

能够引起世⼈关注的是汾阳商⼈。

汾阳向来市井繁荣,商业昌盛。

汾民以擅于经商著称。

明清两代,汾商作为晋商的⼀⽀劲旅,远涉他乡,东达京、津、济、徐,西⾄宁、陕、迪化,南抵汉⼝以⾄福建,北达绥、蒙、以⾄俄国。

《汾阳遗事》
载,“咸同以远,票号全盛时,继祁、太、平之后⽽执票业⽜⽿者,亦⼤有⼈在。

其次茶庄、帐庄、商界巨⼦不⼀⽽⾜。

”民国初,全县⽥赋课银收⼈为17万元,地⽅杂税收⼊银3万元,⽽“前由外贸商⼈每年汇汾安家银约60余万元。

”旅外汾商在当地的经济地位可见⼀斑。

改⾰开放之后的汾阳⼈继承了祖先的传统,在本⼟和外省拥现出⼀⼤批企业家,为家乡和所在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汾阳⼯业起步较早,门类齐全,早在本世纪20年代,便产⽣了近代民族⼯业——昆仑⽕柴公司和浚源纺织公司。

新中国诞⽣后,⼯业稳步发展。

轻⼯业以酿造为龙头,重⼯业以煤炭为主导,机械、化⼯、建材、纺织、⾷品等各业全⾯发展。

产品
获“国优”“省部优”称号者不下百余种。

汾阳的⼯业和整个经济在解放后有了⼀个令⼈欣喜的飞跃。

建国⼆⼗多年,汾阳的各⾏各业发展迅速,上交财政在晋中和后来的吕梁地区名列前茅。

但是,改⾰开放之后,特别是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之后,旧的经济体系已经不能承载新的发展需要,历史将⼯业转型和经济全⾯发展的重任展⽰在当今的汾阳⼈⾯前。

⼟特产品
汾阳是著名的汾州核桃主产区,当地已有2000余年的核桃种植历史。

汾州核桃以其个⼤、壳薄、⾁厚、取仁容易、出仁率⾼、清⾹可⼝、营养丰富⽽享誉天下,早在明朝就是皇宫“贡品”,清朝咸丰年间已出⼝海外。

同时,汾阳是我国最⼤的核桃集散地之⼀,全市现有核桃经济林40余万亩,年均核桃产量1200万⽄,形成了百华⾥核桃林带,是种植⼤市、产量⼤市、加⼯⼤市和出⼝⼤市。

年⽣产销售优种核桃苗1500万株,输出技术劳⼒3000余⼈。

全市现有30多家规模以上核桃加⼯企业,年加⼯能⼒1.2万吨,出⼝欧美、⽇本、澳⼤利亚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创汇1000余万美元。

1973年3⽉全国出⼝核桃⽣产经验交流曾在汾阳召开,1997年中国特产之乡组委会命名汾阳市为“中国汾州核桃之乡”。

1998年国家农业部、农学会命名汾阳市为“中国⼲果经济林核桃之乡”,2001年被国家林业部授予“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市”,2005年“汾州核桃”荣获“林博会名特优新奖”,2008年“汾州核桃”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是吕梁市第⼀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闻名全国的汾州核桃远销西欧、北美。

⼭西杏花村是汾酒、⽵叶青酒的产地,全国最⼤的名⽩酒⽣产基地。

杏花村新⽯器遗址出⼟的酒具表明,汾酒已有6000年的历史。

源远流长,长盛不衰。

民国4年(1915),杏花村“义泉泳”的⽼⽩汾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举夺甲等⾦质⼤奖。

新中国建⽴后,汾酒多次列为名酒之先。

经过五⼗年的发展,⽽今的杏花村汾酒集团已经成为全国最⼤的⽩酒⽣产基地。

2010年9
⽉28⽇,⼭西省汾阳市杏花村镇迎来⼤喜事——杏花村酒业集中发展区奠基仪式在这⾥隆重举⾏。

杏花村酒业集中发展区是以汾酒集团为龙头,以做强做⼤汾酒等杏花村酒业为⽬
标,建设集⽣产、营销、⽂化、旅游为⼀体,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的集中发展区。

近期计划为“35511”⼯程,即:⽤三年时间投资50亿元,建成5平⽅公⾥酒业集中发展区,新增⽩酒产量10万吨,增加销售收⼊100亿元,建成后可吸纳3万劳动⼒就业,带动20万户⾼粱、豌⾖、⼤麦种植农户致富。

远期规划为“22155”⼯程,即2020年⽩酒产量达到20万吨,销售收⼊达到200亿元,带动酿酒⾼粱种植⾯积100万亩,吸纳5万⼈就业,实现利税50亿元。

该项⽬将按照“民营资⾦投资建设,汾酒集团托管经营”两权分离的基本模式运⾏。

该项⽬是我市“三四三”重点⼯程项⽬的重中之重,是⼭西省转型发展的⽰范⼯程。

对于整合后的煤炭企业转型发展和带动农业产业化、拉动第三产业发展、促进社会就业、增加财政收⼊都具有⼗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全国的⼩⽶之乡,主要⽀撑点是驰名中外的"汾州⾹"⼩⽶。

汾州⾹⼩⽶产于中国⼩⽶之乡--⼭西省汾阳市坡头⼀带。

这⾥⼟地肥沃、⽓候温和,⾮常适宜⾕⼦的⽣长。

"汾州⾹"优质⼩⽶是以⼭西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的优良⾕⼦品种为原料,采⽤专利技术加⼯⽽成的优质⼩⽶。

经国家权威部门检测"汾州⾹"富含多种矿物质元素,营养成分与可⼝性、品质皆优于其它历史名⽶。

⾃1992年以来连续五届获中国农业博览会最⾼奖、国家级新产品、国家级名牌产品以及省、部级以上奖项⼗余项,被冠为中国⼩⽶之冠。

近年来,⼭西汾州⾹公司利⽤汾阳市边⼭适宜⾕⼦⽣长的⼟壤、⽓候条件,应⽤现代科技成果的优良⾕⼦品种,采⽤传统⼩⽶加⼯原理与现代化机械结合,精雕细刻⽣产出的营养及⾊、⾹、味俱全的优质⼩⽶,再通过公司的营销策略,使"汾州⾹"⼩⽶从汾阳⾛向全国,远销海外,使当地农民得到实惠,消费者得到美味,公司得到长⾜发展。

2009年在种植品种"晋⾕21号"的适宜种植⼭区,直接从农民⼿中租赁⼟地2000余亩,由公司聘请专家直接指导亲⾃掌握,保证汾州⾹⼩⽶品质。

⼟地租赁出去的农民⼜被公司返聘为⽥间管理的劳⼒,这样既保证了公司⽣产的原料与品质,⼜有效增加了农民的收⼊,使公司的管理从原料到成品出⼚都在直接的掌控之中,提⾼了公司对⽣产管理的更深层次。

汾州⾹⼩⽶,成为继汾酒、汾州核桃之后,⾛向全国市场的⼜⼀张汾阳名⽚。

汾阳的名特产品很多,⽐如长⼭药、⼭缨椒、花⽣、⽢草等,有⼈做过调查,在汾阳,⼏乎每村都有⾃⼰独特的名优产品可以拿出来。

这是⼀个有着⽆穷潜⼒的宝库。

⼯业转型发展
历史把⼯业的转型发展提上议事⽇程,事关改⾰成败。

汾阳经济转型发展的⽬标为:到2015年,规模以上⼯业总产值突破240亿元,⼯业增加值完成100亿元;主要⼯业产品年产量达到:⽩酒20万吨,煤炭600万吨,焦炭600万吨,核桃1万吨,⼩⽶5000吨,再⽣橡胶20万吨,年发电量160亿千⽡。

建设杏花村酒业集中发展区,为汾酒集团做⼤做强创优环境。

在保护好汾酒、⽵叶青品牌的同时,开发汾阳王酒系列和神泉古酒、汾州酒、汾杏⽼酒、招福酒系列及葡萄酒、啤酒、保健酒、养颜酒等,形成国优名酒为主导的核⼼品牌、省优普及型⼤众取向品牌、满⾜多元需求的区域化个性化品牌,⾼中低档多层次、互补型、品牌化、系列化发展格局。

延伸⽩酒上下游产业链,带动配套制造业(酒瓶、瓶盖、彩印等)、种植业、第三产业(服务、物流、仓储、会展、旅游)的发展。

建设栗家庄⾷品⼯业园区,重点培育核桃、汾州⾹⼩⽶等名优品牌。

进⼀步扶持特达、裕源、国兴、汾州⾹等企业做⼤做强。

⼤⼒培育“⽣态品牌”、“绿⾊品牌”、“特⾊品牌”和“地理标志品牌”。

建设三泉焦化⼯业园区,以焦化为龙头,促进产业集聚和产品升级。

加快技术创新,⼤⼒拓展煤炭深加⼯和煤⽓综合利⽤,向煤化⼯产业拓展和延伸,形成上延采煤、煤炭洗选、煤矸⽯和余热发电、建材等⾏业,下延煤⽓综合利⽤为主的煤化⼯系列化产品链条。

建设汾阳再⽣橡胶⼯业园区,以演武和阳城为基地,重点推动中天橡胶,逐步形成废旧轮胎收
购、加⼯、深加⼯为主的橡胶资源再⽣利⽤循环链,提升传统⼯艺,培植1-3户⼤中型加⼯企业,开发轮胎翻新、熟化橡胶粉等⾼科技产品。

⽴⾜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新型建筑建材、绿⾊建材等优质⾼档产品,推⼴建筑节能新技术与新材料,形成以⽔泥、陶粒、建筑⽹架钢球、新型墙体材料、装饰材料、⾼钙⽯灰、耐⽕材料及⾼科技节能灯为⾻⼲产品的建筑建材体系,把汾阳建设成区域性新型建筑建材⽣产销售基地。

发挥企业品牌优势,以汾阳市建筑⾦属结构有限公司为龙头,整合钢球⽹架产业资源,提升焊接空⼼钢球的产品质量等级和⼯艺⽔平,着⼒打造全国钢架结构产业基地。

围绕清洁⽣产和循环利⽤,⿎励企业充分利⽤我市动⼒煤、余热和煤矸⽯资源等优势发展电⼒⼯业。

重点抓好⽂峰公司煤矸⽯综合利⽤热电冷联产项⽬的开⼯建设,⽀持⽂峰公司申报筹备2×1000MW坑⼝发电项⽬,⿎励其它企业上马垃圾、风⼒等发电项⽬的建设。

在加快⼯业企业转型发展的同时,要以构建区域性中⼼城市和商贸物流中⼼为⽬标,着⼒发展第三产业,⽀持市内外企业家上马⼀批⾼档酒店、⼤型超市、学校、医院、公共娱乐及⽣态旅游业等传统服务业,积极扶持发展科技、⾦融、信息等⽣产性服务业和家政、物业、养⽼、社区服务等新型服务业。

四汾阳⼈⽂
汾阳,⽂化发达。

新⽯器时期的仰韶⽂化,在这⾥留下五千年⽂明的佐证。

春秋时,⽠衍县范宣⼦订《刑书》于⿍,即法学史
上有名的“刑⿍”。

三国魏时,曹操分匈奴左部万余落于兹⽒,为游牧⽂化规模进⼈之时。

唐时,宋令⽂与其⼦之问、之悌同为进⼠,诗、书、画各占⼀绝,闻名天下。

尤以宋之问为律诗开创定格,誉载诗坛。

宋时,百胜将军狄青以战功由⼠卒⽽擢⾄枢密使,则体现了汾⼈⽂武咸备,勤奋进取的本⾊。

明代数学家王⽂素于贫困之中,以其毕⽣精⼒完成代表当时我国数学研究最⾼⽔平的《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则表明汾商⽂化达到的⾼度。

明、清之际,仅进⼠即有70名,位居⼭西第⼆。

因县内宗室庆成王府与永和王府的影响,⽂风极盛。

孔天胤、朱之俊、曹慕堂以⾄清朝最后两位进⼠常棣华、王式通均以诗⽂名世。

朱之俊为匡扶汾阳⽂化⽽建全国最⾼塔⽂峰。

⽽后,⽂峰塔下确曾⾛出冀贡泉、冀朝⿍、冀朝铸、王⽂达、卫天霖、马烽、赵擎寰、⽥桂兰、马⽟楼等⼤批⽂化名⼈和史景班、许志奋、王展、成泽民、袁德良、马⼦安等将军。

民国初年兴办的铭义中学(1915—1948)、河汾中学(1912——1937)和汾阳医院及新中国建⽴后开办的汾阳中学、汾阳师范、汾阳⾼级护⼠学校、汾阳煤校和杏花村汾酒⼚、省农科院经作所、省汾运公司等部门荟萃了20世纪⼤批⾰命者和学者、专家,推动了当地⽂化事业。

⽬前,汾阳作为全国⽂化先进市和⼭西省⽂化强县,正在全⼒推进基层⽂化设施建设。

市⽂化馆、图书馆达到国家⼀级馆标准,已建成乡镇综合⽂化站7个,农家书屋21个,挂牌⽂化⼤院70个。

在此基础上,⼤⼒开展群众⽂化艺术活动,狠抓艺术创作与⽣产,坚持开展“三下乡”演出活动,积极开展⾮物质⽂化遗产普查⼯作。

⽂化市场正在健康有序地发展。

⼴⼤⽂化⼯作者以加快⽂化产业发展为抓⼿,加快⽂化体制改⾰,并依托全市⽂化资源优势,以历史⽂化、汾酒⽂化、晋剧艺术以及汾阳地秧歌为载体,⼤⼒实施⽂化产业项⽬带动战略,推动⽂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型,全市⽂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并成为构建和谐汾阳,实现转型发展的新亮点。

截⾄⽬前,全市发展有证⽂化经营单位81户,其中汾阳农村题材影视摄制基地被确定为⼭西省⾸批⽂化产业重点项⽬。

⽬前,汾阳初步形成了以贾家庄腾飞⽂化有限公司、狄青⽂化传媒有限公司、农村图书连锁超市等⼀批⽂化企业产业新项⽬,全市⽂化产业产值总额达到1800万元。

同时,通过市场运作,使⼀⼤批具有汾阳民间艺术特⾊的⽊雕、剪纸、⾯塑、根雕、书法、美术等⼯艺品逐步由单纯制作步⼊创收的道路。

汾阳⼈民具有光荣的⾰命传统。

⽢于奉献,不畏强暴,勇于开拓,前仆后继,构成了汾⼈性格⼀个重要⽅⾯。

民国14年(1925),
中国共产党汾阳特别⽀部成⽴,领导了轰轰烈烈的“五卅”沪案后援活动和反帝反封建运动。

第⼆次国内⾰命战争时期,汾阳⼯委和临时县委在冯⽟祥军校地下党组织基础上发展壮⼤。

民国20年,阎红彦等同志成功地领导了“永安起义”,建⽴了北⽅第⼀⽀红军——红军晋西游击⽀队。

抗⽇战争,是汾阳近代史上最壮丽的篇章。

周恩来、邓⼩平先后来到汾阳,从思想和组织上为抗⽇战争奠定了基础。

汾阳⼤地到处燃起“扑不灭的⽕焰”,⾛出成千上万蒋三式的抗⽇英雄。

“吕梁三捷”,⼀⼀五师薛公岭上显神威,击溃了⽇军西渡黄河的美梦,“奇袭协和堡”、“⾎战⼤营盘”,汾阳军民流⾎牺牲,⾎写春秋,⾝经百战,迎来抗⽇战争的最后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军民粉碎了“三⾃传训”暴政,参加了汾孝战役、太原战役和“⼭庄头阻击战”等战⽃。

太原⽀前,全县组织民⼯24.4万⼈次,出动牲畜4.3万头及车辆、物资⽀援前线……回⾸烽烟,百年来参加⾰命者以万⼈计,为之捐躯有案可稽者即达⼏千⼈之多。

这⾥是黄河的摇篮,⼈类⽂明的发祥地之⼀,这⾥地灵⼈杰,经济发达,⼈民崇尚正义,⽂明诚信、勤劳善良,⼼灵⼿巧。

改⾰开放给这块古⽼⽽⽂明的⼟地展⽰了⼴阔前景。

汾阳⼈民已经和正在抓住发展机遇,知难⽽进,为建设⼀个绿⾊汾阳、卫⽣汾阳、平安汾阳、酒都汾阳和⽂化汾阳⽽努⼒奋⽃,创造更加灿烂的明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