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老师对学生的称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老师对学生的称谓
古代老师一般称呼学生为弟子、门生。

如:宋·欧阳修《后汉孔宙碑阴题名》:“其亲授业者为弟子,转相传授者为门生。

”学生要从师而学,受业于老师,才有望成才。

对于老师,学生就是弟子。

扩展资料:
古代时的师生关系:
中国历史上有重视培养和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传统。

春秋时期孔丘同他的弟子的关系,是古代的楷模。

他热爱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学生对他尊重景仰,亲密无间。

战国时期,荀况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比喻学生可以后来居上,超过老师。

唐代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上述传统只是反映少数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的一个方面。

在封建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师生关系,是受封建等级制的制约,并服从封建统治阶级的教育目的的。

如《尚书》所记:“朴作教刑”和《学记》所载“夏楚二物,收其威也”,说明教师可对学生施行体罚。

教师被纳入“天、地、君、亲、师”的序列,学生就只能恭敬从命,不能反问质疑。

在西欧中世纪,学生对教师则必须绝对服从,只能听而不问、信而不疑;稍有违犯,就会受到教师的责打。

这种人身依附、依靠棍棒维持学校纪律,压抑学生的
身心发展的状况,是封建社会师生关系的主要特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师生关系
门生、弟子、受业、桃李、高足。

1、“门生”[mén shēng],指求取知识学问的学子与学生,或者是受到有知识与德望的人家与学术界长者授业之人的称呼。

泛指学生与弟子。

例:《跋尾·后汉孔庙碑阴题名》——欧阳修(宋)
“其亲授业者为弟子,转相传授者为门生。


释义:亲自传授的人是弟子,间接传授的人是门生。

2、“弟子”[dìzǐ],古代对求学之人的称谓,以弟子的身份拜师学艺。

例:《论语·雍也》——孔子(春秋)
“哀公问曰:弟子孰为好学?”
释义: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最好学?”
3、“受业”[shòu yè],古代学生对老师的自称,弟子对老师亦自称受业。

例:《庸盦笔记·徐庶成真》——薛福成(清)
“余六七岁时,从之受业。


释义:我六、七岁的时候,就跟着当了学生。

4、“桃李”[táo lǐ],古代比喻栽培的后辈和所教的门生。

例:《宣上人远寄和礼部王侍郎放榜后诗因而继和》——刘禹锡(唐)
“一日声名遍天下,满城桃李属春官。


释义:放榜这一天,名声就传遍了天下,所有的门生都属于天子门下。

5、“高足”[gāo zú],古代指对别人的学生的敬称。

例:《世说新语.文学》——刘义庆(南朝)
“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不得相见,高足弟子传授而已。


释义:郑玄投奔马融的门下,三年没有见过面,只能听其得意门生们的讲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门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