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脚手架连墙件对外墙施工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脚手架连墙件对外墙施工的影响近年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因具有构造简单、装拆方便、传力合理、使用耐久、牢固稳定、造价适宜、多次周转等特点,在高层、多层建筑施工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
连墙杆件在脚手架安全当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设置不当或拆除不当都会对脚手架造成安全隐患,出现安全事故。
这几年国内外发生的几起钢管脚手架倒塌事故案例,几乎都是由于连墙件设置不当或连墙件被拆除而未及时补救引起的。
连墙件的过早拆除往往是由于装修时,对外墙及外窗施工影响时,随意拆除造成的,现就此做一些分析和优化措施,最大可能为外墙施工提供方便。
一、连墙件的作用分析
双排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可以看成是由纵、横向水平杆与立杆组成的特殊的多层、多跨框架钢结构,连墙件的作用不容忽视。
1、脚手架连接杆件的扣件节点,在荷载的作用下具有相当的抗转动能力(即刚性),但由于扣件本身质量和拧紧程度均影响节点的刚性,因此此框架为半刚性节点框架,脚手架的横向宽度比其纵向长度、竖向高度要小得多,因此对一面墙的脚手架又可视为一块“格构式”平板,由于它在垂直于建筑物表面方向的刚度较差,远小于其纵向,因而脚手架必须依靠与建筑物的可靠连接(即设置连墙件)才具有承受其自重、施工荷载和风荷载的能力。
2、连墙件为脚手架与结构主体之间的撑拉杆和限制脚手架纵向自由变形长度的约束连杆,并作为承受水平力作用的支座。
(1)将脚手架与建筑结构工程联结起来,确保脚手架整体稳定和使用安全(2)约束脚手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变形,减少立杆计算长度,增强脚手架横向刚度,提高其向内或向外的抗倾覆能力和承载稳定性。
(3)抵抗风荷载及其他水平荷载作用并传给工程结构。
(4)抵抗因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内力,使内力重新分布,以降低架体内部的集中应力,避免架体出现局部破坏。
(5)加强脚手架整体、或局部、或薄弱方向的刚度。
二、连墙件的构造形式
连墙件的构造可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拉筋与顶撑配合使用的附墙连接:由拉筋(8#钢丝或Ф6mm钢筋)、顶撑、扣件等构件组成,其钢丝绳或拉筋只能承受拉力,压力由顶撑传递。
这种构造形式因刚度较差,故其受到限制使用(图1a)。
图1a
2、预埋式刚性连墙件与建筑物可靠连接:由连墙杆、扣件与预埋件组成。
其连墙杆既能承受拉力又能承受压力,具有较大刚度,在荷载作用下变形很小。
实际使用中,预埋件的做法是在预埋点预埋30cm~40cm的短钢管于结构梁内(如图1b),采用钢管和扣件将预埋件和外架内外立杆固定。
但使用预埋件的做法存在埋设位置控制不准确,后期修补工作量较大等问题。
图1b
3、另一种采用后锚固方法:在规定的拉结点位置利用专用小横杆进行拉结。
专用小横杆的做法比一般小横杆加长25cm左右,用一块厚度δ>8mm,尺寸为100X100mm的正方形Q235钢板与小横杆端部进行全位置焊接,对角开两个Φ10的金属胀锚螺栓对角拉结(如图1c)。
经技术验算,其抗拔力为14KN,符合拉结要求(剪力墙位置也可以穿墙设置对拉螺杆的方式)。
比用直角或旋转扣件扣紧(查《规范》5.1.7扣件抗滑力设计值8KN)和8#钢丝拉结法(钢丝抗拉强度为11.3KN)安全。
其施工要点有:一是金属胀锚螺栓应设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上,如为砖混结构,则应设置在圈梁或构造柱上。
图1c
4、箍柱法(图1d):
1d
5、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必须由技术部门编制专项施工方案,经过审批后施工。
三、脚手架连墙件对外墙施工的影响
由于连墙件和主体结构连接,利用外架进行装修时,脚手架连墙件并不能过
早拆除,经历各道工序施工,如外墙砌筑、抹灰、外窗安装、腻子、油漆或外墙砖等等,在外墙施工完成后才能逐层拆除,在连墙件部位需要预留各道工序施工,在拆除时所预留的时间也很短,为了赶工期,往往此处留下较多质量、安全隐患。
所以减少外架连墙件对外墙的影响就显得非常重要。
1、拉撑结合方法:拉撑结合方法通常适用于脚手架搭设高度小于24m的低层、多层建筑,采用预埋钢筋与脚手架拉结。
拉撑结合方法具有成本低、无砌体后补洞工序,因此,在多层建筑中使用较为普遍。
拉撑结合方法的不足之处是脚手架的横向刚度相比于刚性连接方法较弱,起撑作用的钢管无法紧密连接脚手架与主体结构,导致脚手架易产生晃动,并且在外墙粉刷时易被全部拆除从而产生安全隐患。
拉撑结合方法具有成本低、无砌体后补洞工序,因此,在多层建筑中使用较为普遍。
2、梁上预埋的方法是最常见的一种做法,框架结构施工时,不受影响,容易操作且刚性好。
但是在后期装修阶段,外墙洞口处理、外窗框安装造成麻烦,留下较多的收口工作,处理不好容易造成外墙渗漏。
如果采用此种方法,在后期装修外墙时,提前进行改装,穿过门窗洞口在室内支撑杆件固定的连墙件。
预埋钢管方法是目前最为常用的连墙件做法,能起到刚性连接作用。
预埋钢管方法是在砼浇筑前用一竖向短钢管埋设于梁内约20cm,露出梁背约20cm,待砼浇筑完成后,用水平长钢管连接立杆与竖向短钢管即可。
采用预埋钢管方法时,在砌体施工时必须对连墙件的竖向短钢管位置留设洞口,待连墙件拆除后采用细石砼进行封堵。
对洞口的封堵如稍不慎重,将导致洞口补不密实,从而给外墙防水留下难以弥补的隐患,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和内地多雨地区的建筑,更应当引起重视。
3、在边梁、侧墙上后置埋件的方法,设置连墙件,可以避免外墙留置洞口,外窗安装不受影响,但是前期加工、制作、预埋的工作相对增加,而且施工预埋件或后置埋件以及焊接的质量必须安全可靠。
采用后置埋件的方法能控制位置准确。
连墙件拆除后的外墙修补工作量相对减少很多。
后锚固方法是针对上述预埋钢管方法的不足而作的改进。
后锚固方法是在梁的侧面钻孔,安装膨胀锚栓或化学锚栓,再用事先与钢管焊成一体的锚板连接即可。
后锚固方法的优点是刚性好,无补洞工序因而也无渗水隐患。
后锚固方法的不足是施工极其麻烦,尤其是钻孔时极其麻烦。
通常是采用2颗膨胀锚栓,承载力不高,易松动,不可承受反复荷
载,施工要求高,并且施工完成后,锚栓也报废,无法重复使用,造成成本也较高。
4、箍柱法是指不在主体结构内预埋,柱子模板拆除后,用四根短钢管和四个扣件将砼柱箍住,并通过一根长钢管与脚手架立杆连接的方法。
箍柱法的优点是刚性好,施工灵活方便。
箍柱法的不足是所需要材料最多,相比于预埋钢管法,增加了三个扣件和四根短钢管,对于施工周期长的高层建筑来说,经济性极差。
并且,同预埋钢管法一样,仍存在墙件补洞工序,对外墙防水来说也是极其不利的。
一般用于层高较大的框架结构,作为弥补竖向连墙件间距过大而进行设置。
外墙件的成本核算也是决定施工方法的关键因素,哪种方法机能缩短工期,也能减少成本支出,才是最佳方法。
需要具体结合工程特点,经技术、商务部门共同研究、分析、测算后择优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