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测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测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商鞅变法中“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的直接作用是
A.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B.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C.加强了中央集权D.促进了经济的交流
2.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下列图片中已知最早具备了汉字基本结构的文字是
()
A.B.C.
D.
3.2018年3月,魏凤和出席中共十九大会议。

他在十二届全国人大被任命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任国防部长。

在秦朝掌管全国军事类似国防部长的是()
A.丞相B.太尉C.御史大夫D.郡守
4.公元前210年,在辽东守卫长城的弟弟写了一封家书寄给南方家乡的兄长。

下列各项是对这封家书描述,正确的是()
A.用甲骨文刻写,刻在牛骨上B.用楔形文字刻写,刻在泥版上
C.用小篆(或隶书)书写,写在木片上D.用楷书书写,写在纸上
5.下列人物与事件搭配错误的一项是( )
A.禹——建立夏朝B.启——建立商朝C.桀——夏朝灭亡D.纣——商朝灭亡6.同学们来到殷墟,讲解员指着一段文字残片告诉同学:“这文字记录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的价值。

”由此判断,这些文字应该是
A.甲骨文
B.小篆
C.隶书
D.行书
7.一位新同学自我介绍说,我的姓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名称是一样的,试判断他姓()
A.秦B.夏C.宋D.唐
8.获取有效信息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

符合“距今约70万—20万年”“会使用天然火”“能打制石器”三个信息的古人类是
A.元谋人B.半坡人C.山顶洞人D.北京人
9.甲、乙、丙同学关于中国古代百家争鸣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甲
B.乙
C.丙
D.甲、乙、丙
10.诗人岑参在《石犀》诗中说:“江水初荡潏(yu),蜀人几为鱼……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李太守”的主要贡献是()
A.洽理黄河B.修筑都江堰C.奖励耕战D.发明水排
11.西周已形成了一套较完备的政治体系,其中使西周拓展了疆域且维系了其长久统治的制度是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县制D.中央集权制12.华夏儿女同根同祖,血脉相连。

下列人物被尊称为华夏儿女“人文初祖”的是
A.炎帝和黄帝B.尧C.汉武帝D.成吉思汗
13.下图中,建造不同房屋的决定性因素是()
A.自然条件B.生活习惯C.生产工具D.劳动技术
14.西汉初年,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
A.消灭项羽的残余势力 B.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
C.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D.解除朝中大将兵权
15.下图反映出秦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层层分封,权位世袭
B.中央集权,皇权至上
C.权分三省,制约平衡
D.重文轻武,削弱相权
16.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周代的诸侯,有王室的家属、商之子孙和现有各部落国家的首长。

”材料说明了分封制的
A.分封制的目的B.分封的对象
C.分封制的影响D.诸侯的权利
17.相传黄帝之后,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三个部族结成联盟,联盟首领由有贤德的人担任,尧、舜、禹依次成为联盟首领。

这种产生首领的制度叫
A.禅让制B.世袭制C.宗法制D.分封制
18.战国时期,社会风雷激荡,战火连天,出现了七个主要的诸侯国,其中位于最西端的是
A.秦国
B.魏国
C.齐国
D.楚国
19.《礼记·礼运》认为,在“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之后,社会进入“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中国最早具备以上“小康”之世特征的王朝是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20.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早期人工栽培水稻的是( )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河姆渡人21.《史记》记载,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为继承人。

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

材料所反映的是我国哪个王朝的事件?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22.“他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终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五霸之首”。

这里的“他”是指
A.周武王B.齐桓公C.晋文公D.秦王嬴政
23.据《韩非子》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在这种自然环境下,远古人类要生存,最需要的是
A.学会制造工具B.过群居生活C.学会狩猎D.学会烧烤食物24.我们确认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最早的古人类是依据
A.考古发现
B.神话传说
C.文字记载
D.专家推理
25.光武帝统治时期,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了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

下列各项不属于其采取的措施的是
A.多次下诏释放奴婢
B.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
C.机构改革,多设郡县
D.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
26.“光盘行动”是2013年1月初起,公众自发的一项主题为“从我做起,今天不剩饭”的公益活动,倡议市民厉行节约,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

早在战国时期,某一思想流派提出“兼爱”、“非攻”的同时,提倡“节俭”、“节用”,该思想流派的创始人是
A.老子
B.荀子
C.墨子
D.韩非子
27.中国古代人的名和字能够反映一个时代的历史特征,春秋时儒家有个弟子叫冉耕,字伯牛;另一个儒家弟子叫司马耕,字子牛。

晋国有个大夫姓牛,字子耕。

此现象说明A.牛处于十二生肖之首
B.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学会养牛
C.牛耕促进了农业发展
D.牛成为当时人们的图腾崇拜
28.“六合之内,皇帝之土。

西涉流沙,南尽北户。

东有东海,北过大厦。

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这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东巡所作琅琊石刻中的一段文字。

这段文字表达的信息是()
A.统一度量衡B.统一思想
C.统一文字D.统一六国
29.2006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届遗产大会,一致表决通过将中国河南安阳殷
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这是因为该地发掘出了
A.甲骨文、兵马俑
B.茶叶、青铜器
C.甲骨文、青铜器
D.丝绸、甲骨文
30.史实是被考古资料证实已经发生的历史。

下列属于史实的是
A.盘古开天
B.后羿射日
C.大禹治水
D.商王迁都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C
解析: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的直接作用是,加强了中央集权,C符合题意。

ABD项内容与“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没有直接关系,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

2.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完整的文字,是已知最早具备了汉字基本结构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影响,故B符合题意;ACD 文字与题干无关,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3.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秦统一后,实行皇帝制度,下辖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太尉掌管军事国防,地方上设郡守,故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B。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10年,秦朝已经建立,秦始皇以小篆作为全国统一文字,当时的书写材料是竹简,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5.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朝的建立者是禹,故A搭配正确,不符合题意;启是夏朝的第二代国王,故B搭配错误,符合题意;由于桀的暴政,导致夏朝灭亡。

故C搭配正确,不符合题意;纣的暴政,导致商朝的灭亡。

故D搭配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商朝出现的文字是甲骨文;小篆出现在秦朝,隶书、行书出现时间晚于小篆,排除B、C、D,故选择A。

7.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B正确;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或秦王嬴政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王朝秦朝,A排除;宋朝和唐朝都是秦朝之后的封建王朝,CD排除。

故选B。

8.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距今约70万—20万年”“会使用天然火”“能打制石器”,可知是指北京人,故D符合题意。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半坡人距今约6000年;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故ABC 不符合题意。

故选D。

9.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相互辩论,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使学术思想空前活跃。

故B符合题意;百家争鸣发生在战国时期,故甲表述错误;百家争鸣中的百家是指社会上出现了许多不同政治思想派别,是虚指,而不是指100位思想家,故丙表述错误,排除含甲或丙的ACD,故选B。

【点睛】
解答本题需理解和掌握百家争鸣的相关知识。

10.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故“李太守”的主要贡献是修筑都江堰。

选项B符合题意;选项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1.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西周实行分封制,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

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诸侯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天子作战。

西周通过分封制,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B选项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解题的关键是熟悉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史实,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

12.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黄帝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被尊为“人文初祖”,而炎帝与黄帝一起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

A选项符合题意;尧,是黄帝之后的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

B选项不符合题意;汉武帝,西汉鼎盛时期的皇帝。

C选项不符合题意;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落,建立蒙古国。

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13.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居住半地穴式的房屋,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干栏式房屋,因为北方干旱少雨,南方地处潮湿,所以南北方居民居住房屋不同,主要是自然条件的不同,A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A。

14.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经过秦末农民战争和四年的楚汉战争,西汉初年,民生凋敝,人民生活困难,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成为当时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故B符合题意;经过四年的楚汉战争之后,项羽的力量基本被消灭,所以西汉初年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并不是消灭项羽的残余势力,故A不符合题意;西汉初年,统治者所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恢复发展生产,而不是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故C不符合题意;西汉初年并没有出现朝中大将威胁皇权统治的问题,所以西汉初年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并不是解除朝中大将兵权,故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故选B。

15.B
解析: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和郡县制,其中以皇帝制为核心,其突出特点是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帝独尊。

图示揭示了这一特点,皇帝高高在上,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中央权力集中于皇帝手中。

B 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6.B
解析:B
【解析】
【详解】
根据“周代的诸侯,有王室的家属、商之子孙和现有各部落国家的首长。

”可知,材料说明了分封制的分封对象,B符合题意。

ACD项题干中没有涉及,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7.A
解析:A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尧舜禹都是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

舜年老的时候,采用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转让给治水有功的禹。

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制”,A符合题意。

世袭制在夏朝建立后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在西周时期实行,所以BCD不符合题
意,故选择A。

18.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齐、楚、燕、韩、赵、魏、秦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最终灭掉东方六国,所以秦国位于战国七雄中的最西端,故A符合题意;魏国、齐国、楚国位于秦国东方,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19.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社会进入“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结合所学可知,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为了家天下,故中国最早具备以上“小康”之世特征的王朝是夏朝。

故A符合题意;商朝、周朝、秦朝与题干无关,故B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A。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社会进入“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是解题的关键,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为了家天下。

20.D
解析:D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居民是我国原始农耕的典型代表,会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21.A
解析:A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约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禹年老时推荐伯益为继承人。

禹的儿子启却举兵杀死伯益,继承了父亲的位置,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故A符合题意。

商朝开始出现分封制,西周分封制最典型,东周分封制解体,故B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2.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和兵民合一的制度,使齐国逐渐强盛,当时中原华夏诸侯苦于戎狄等游牧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B 项符合题意;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23.B
解析:B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原始社会里,人口稀少,到处都是森林草原,猛兽虫蛇很多,人类生存环境十分恶劣。

单靠个人的力量,无法生活下去,因此,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过着群居生活,这才有可能战胜险恶的生存环境,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4.A
解析: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远古时代的化石可以通过考古发掘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况,是研究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

考古学者发现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己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其重要研究证据是古人类化石,所以A项符合题意。

由此分析BCD三项均不是第一手资料,排除,故选A。

25.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面的措施,其中机构改革是合并郡县,裁减官员,与光武帝无关。

因此,C与史实不符,但符合题意。

故此题选C。

26.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某一思想流派提出‘兼爱’、‘非攻’的同时,提倡‘节俭’、‘节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非攻”,并批判贵族的奢侈生
活,提倡节俭,因此该思想流派的创始人是墨子,所以C项正确;老子主张人们应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与题干“兼爱”“非攻”等信息不符,排除A项;荀子主张礼治,与题干“兼爱”“非攻”等信息不符,排除B项;韩非子主张法治,与题干“兼爱”“非攻”等信息不符,排除D项。

故选C。

27.C
解析: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春秋时期的人名叫伯牛、子牛、子耕反映了我国在春秋时已经使用牛耕,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发展。

C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28.D
解析:D
【解析】
【分析】
【详解】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

西涉流沙,南尽北户。

东有东海,北过大夏。

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是秦王扫六合,秦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巩固了统一。

故选D。

【点睛】
29.C
解析: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河南安阳殷墟是指商代后期都城遗址,殷墟是甲骨文和青铜器司母戊鼎的出土地。

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30.D
解析: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盘古开天、后羿射日和大禹治水都属于历史传说,没有被考古资料证实,故ABC不属于历史史实,不符合题意。

商朝的都城最初在亳,后迁都到殷,河南安阳的殷墟能够证明这一点。

故商王迁都属于史实,故D符合题意,故选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