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壁文化岂可代言校园文化宏景定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墙壁文化岂可代言校园文化宏景
张武庚(甘肃省庆阳第五中学甘肃庆阳745000)
近些年,在一些地方的中小学,出现类似文化兴校、文化建校、文化强校等宣传和做法。

走进校园,随处可见不同坐标式文化标语,可谓面面俱到,条块分明。

倡导者振振有词、滔滔不绝于自己的构思和做法。

乍一听,又一看,觉得蛮全面。

但细究,让人觉得书卷气太浓,有堆砌而无主象,有挪用但缺创意,确有贴标签、撑门面之嫌。

这里权且不谈构思者的初衷为何?首先我们有必要弄清楚文化的界定。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文化是人类发展进化过程中逐步掌握的能改善人类生活的知识、能力、习惯的总称。

它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笔者不揣浅陋,不妨斗胆说说。

从文化的一般定义来讲,大致可划归为既定文化和生成文化两类。

所谓既定文化,也就是那些经过历史砥砺业已积淀下的稳定、持久的在特定时间和空间的共同生态体,这点大家好理解,问题恰恰就在生成文化这里旋即遇困。

生成文化是动态的、涣散的、不稳定的,且指向不明。

文化是由自然生成的,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的出现,是文化生成的唯一、绝对、首要的基础。

其可以形成个体文化,亦可汇聚成共同生态体。

关键取决于其形成过程中的文化参照系。

在当下多元文化交织的时代背景下,甚而会受到其他强势生成文化的影响和左右。

譬如网络文化、抽屉文化、桌面文化、柱子文化等非主流意识文化。

人类由于共同生活的需要才创造出文化,文化在它所涵盖的范围内和不同的层面发挥着如整合、导向、维持秩序、传续等功能和作用。

接下来我们更有必要界定清楚校园文化为何。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它主要包括: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以及由引所规范的学生特有的思维特征、行为特征和方式;学生课余生活中一切以群体形式出现的文化活动,如诗社、棋牌俱乐部、书社、文学社等社团活动,其中最能体现校园文化本质内容的是校园风气或校园精神。

所以,校园文化也指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

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

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界定清楚文化以及校园文化的内涵,笔者认为该探讨一下校园文化怎样构建方可彰显其功能。

原教育部部长周济在他编著的《诗意文化》一书中认为一部中国历史闪烁璀璨文化,传统诗歌包含一个浩瀚世界。

《诗意文化》:诗咏志,诗咏史。

诗人咏诗,必有可咏之事可咏之物。

并以传统诗词为串联主线,以诗词为引子,讲述历史掌故,人物轶事,以及诗词创作背景等故事,冀能帮助读者丰富历史文化知识,提高诗词欣赏水平。

这是其中的一种很好的校园文化建设途径。

我们不妨借用周国平先生对“诗意栖居地”一语来完整地诠释诗意文化,那就是给学生一个素朴、本真的自然,譬如以诗意命名的花圃,亭榭,竹园、长廊或者读书会、吟诗社等不一而足。

当孩子们行走在其间,或而灵动吟诗之感。

因为自然是最好的文化泉源。

当然,笔者不否认,借适当的既定文化的恰当形式亦可达此效果。

当下,在教育圈里掀起一股股文化热,似乎言教育必挟文化,殊不知,教育的过程既是文化生成的过程,更是继承和扬弃既定文化的过程。

两者自不必有间隙,何来拉拢之举?亦无需生拉硬扯。

只要本着本真、唯美、超然的主旨,制定出切实可行、学生乐于接受的的诗意文化活动方案并坚持长期做下去,让爱的气息、感恩的栖息、美的气息、生命的气息始终弥散在我们的校园,那么文化的功能和作用自然而然就彰显出来了。

言及此,我欲想说说我们的教育了。

我们的教育处在变动不居的改革中,而关注幼儿心理发展规律恰恰是我们教育所缺失的,幼儿心理成长的过程,渗透的不仅仅是家庭文化的积淀,也有来自人文风俗乃至
社会风气的感染,加之现在纯粹追求无厘头式的娱乐节目潜移默化着孩子的意识,所以,在教育中,我们不能单纯的就教科书来完成这个大课题,更不能以墙壁张贴不加选择的名言警句来期冀对孩子的精神灌输。

社会意识和文化功能对于孩子来讲是混沌的,但是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感受并形成自我判断,也许这种判断在某种特定场合确乎合逻辑的,但是在行为上不吻合我们传统教育观所强制执行的行为标准,所以,这个混乱乃至矛盾的载体在正式进入国家意志所倡导的大教育环境中,需要我们这些所谓的教育者来理顺,只有附身思考了这一点,我们就该明白一点:我们构建校园文化,起点应在课堂,终点亦在课堂,这中间地带可以适当的在课堂之外的校园精心构思出一个宏观的文化图景,让孩子们在课堂外沐浴其中,既可由衷地感受诗意栖息地的灵动之美,亦可领悟课堂文化的绵延广袤。

最后,笔者觉得与其给墙壁乱贴标签,而冠以诗意文化之头衔,毋宁设身处地多考虑孩子的想法。

文化建校,终极目标是培养优秀,熏陶善与爱的高尚,不能囿于一种宣传和包装。

即便有此初衷,也应理性构思和布局,不可拙劣粗粝张贴。

只要做真文化,即便我们行走山野、林间,目触雾霭、皓月,诗意的灵动自会袭身。

借用古希腊大师亚里士多德的一句“一只燕子并不能代表整个春天……”。

那么,贴标签式的墙壁文化岂可代言校园文化宏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