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方城一高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9月)语文试题.pdf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试题
说明: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所有试题答案均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只收答题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今世界日益全球化的趋势,使各民族文学的本土性成为作家焦虑的问题。
本土性、民族性是与全球化、现代性相对的概念。
所谓文学本土性,是指文学内容与形式与其所产生的本土的现实关联性以及本土文学的独特个性。
我国五四新文学以来的小说的观念、叙事方式、场景营造等,很多都来自对西方小说的“横”的移植,而非对中国传统小说的“纵”的继承。
这种“横”的移植终究还要和“纵”的继承相结合,才能使之根深而叶茂。
莫言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后就曾经在斯德哥尔摩的演讲中说:“《檀香刑》和之后的小说,是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又借鉴了西方小说技术的混合文本。
”
中国传统小说植根于乡野闾巷。
在中国传统文体分类中,诗文是文人士大夫的专利文体,而戏曲、小说尤其是古典白话小说,则更多地与下层百姓同呼吸共命运。
嘈杂、贫困的乡野闾巷,是故事的集散地,是生活细节的稠密地带,也是古典白话小说生长的沃土。
如果说早期古典白话小说主要出自于说书人之口,内容尚不离史传,而至晚从《金瓶梅》开始,充满着家长里短生活细节的白话小说便主要出自低等文人或不第文人之手。
小说运用平民百姓的口语,为百姓找到了幅员更为辽阔的新天地,以及表达他们内心渴望的新方式。
小说更多采用中国绘画熟稔的散点透视法。
较之于西方小说强调逻辑性的叙述以及对理性的过分依赖,这种纯然中国式的叙事方式能够更加有效、更加轻松自如地展现本土化的生活。
中国传统小说的精神,是较为彻底的世俗性。
即使是对鬼神的细致描写,也仅仅是凡间人世的投影,本意原不在仙界,而在对人世的劝诫。
中国传统小说可能缺少西方小说中的崇高感和悲剧性,但其中人伦的温暖,人性固有的卑劣对人本身造成的伤害、对德性和善构成的威胁,却刻画得入木三分。
善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出发点,也是它的归宿。
“改恶从善,善莫大焉”不仅是古典中国的伦理观,也完全可以当作中国传统小说精神的真实写照。
钱钟书说过:“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
”意思是说,古往今来,所有种族面对的是同一个世界、相同的问题、难题和主题。
所谓民族性,是由于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巨大差异造成的处理相同问题、难题和主题的不同方式以及应对机制。
中国古典小说早已发明了一整套处理中国人生活细节的观念、叙事方式、语调、色彩等等,只需恰当的现代转型,就能胜任今天的文学书写。
当下中国正遭遇三千年来前所未有之大变化,生产着无数令人感动、感慨、感伤的生活细节。
而现代小说观念、叙事方式,已经被证明能有效表达中国的故事,如果再加上来自本土的技法和叙事风格,我们的小说家便真正是如虎添翼了。
(摘自2013年8月2日《人民日报》,刘淑欣《文学创作要重视古典传统》)
1.下面关于文学创作要重视古典传统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中国新文学以来的小说创作,大多借鉴了西方小说的创作经验,不重视对中国传统小说写法的借鉴,这会影响文学创作的进一步发展
B.中国传统小说虽可能缺乏崇高感和悲剧性,但对人伦的温暖、人性固有的卑劣对德性和善构成的威胁能够进行入木三分地刻画,值得继承。
C.主要出自低等文人或者不第文人之手的古典白话小说,运用平民百姓的口语,为作者表达自己的内心渴望找到了全新方式。
D.时下小说创作能够有效地刻画生活细节,表达中国故事,如果再加上来自本土的古典传统技法和叙事风格,小说家就会如虎添翼。
2.下面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莫言在斯德哥尔摩发表的演讲启示中国作家,创作只有将古典小说传统与西方小说技术结合起来,才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B.在中国传统文体创作中,诗文出于文人士大夫之手,而与下层百姓同呼吸共命运的古典白话小说主要出自于说书人之口。
C.中国古典白话小说虽不像西方小说强调逻辑和理性,但采用绘画中的散点透视法却能够更加有效、更加轻松自如地展现本土化的生活。
D.中国传统小说比较倾向于对世俗性的挖掘和表现,有时借助于神仙鬼怪等投影凡间人世,进而达到劝诫世人向善
的目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素材多取于嘈杂、贫困的乡野闾巷,这儿生活着下层百姓,生活细节稠密,作品易被广大群众接受。
B“向善”不仅是古典中国的伦理观,也可以看作中国传统小说精神的真实写照,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出发点和归宿。
C.文章引用钱钟书的话,意在说明处理相同问题、难题和主题时,各 民族有各自不同的方式和应对机制,没有必要千篇一律。
D.当下的文学创作能够胜任今天的文学书写,但中国古典小说成套的叙事方式、语调、色彩等经过恰当转型,也毫不逊色。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凌统字公绩,吴郡余杭人也。
父操,轻侠有胆气。
统年十五,左右多称述者,权亦以操死国事,拜统别部司马,行破贼都尉,使摄父兵。
后从击山贼,权破保屯先还,余麻屯万人,统与督张异等留攻围之,克日当攻。
先期,统与督陈勤会饮酒,勤刚勇任气,因督祭酒,陵轹一坐,举罚不以其道。
统疾其侮慢,面折不为用。
勤怒詈统,及其父操,统流涕不答,众因罢出。
勤乘酒凶悖,又于道路辱统。
统不忍,引刀斫勤,数日乃死。
及当攻屯,统曰:“非死无以谢罪。
”乃率厉士卒,身当矢石,所攻一面,应时披坏,诸将乘胜,遂大破之。
还,自拘于军正。
权壮其果毅,使得以功赎罪。
后权复征江夏,统为前锋,与所厚健儿数十人共乘一船,常去大兵数十里。
权以统为承烈都尉,与周瑜等拒破曹公于乌林,遂攻曹仁,迁为校尉。
虽在军旅,亲贤接士,轻财重义,有国士之风。
反自益阳,从往合肥,为右部督。
时权撤军,前部已发,魏将张辽等奄至津北。
权使追还前兵,兵去已远,势不相及,统率亲近三百人陷围,扶悍权出。
敌已毁桥,桥之属者两版,权策马驱驰,统复还战,左右尽死,身亦被创,所杀数十人,度权已免,乃还。
桥败路绝,统被甲潜行。
权既御船,见之惊喜。
统痛亲近无反者,悲不自胜。
权引袂拭之,谓曰:“公绩,亡者已矣,苟使卿在,何患无人?”
时有荐同郡盛暹于权者,以为梗概大节有过于统,权曰:“且令如统足矣。
”后召暹夜至,时统已卧,闻之,摄衣出门,执其手以入。
其爱善不害如此。
统以山中人尚多壮悍,可以威恩诱也,权令东占且讨之,命敕属城,凡统所求,皆先给后闻。
统素爱士,士亦慕焉。
得精兵万余人,过本县,步入寺门,见长吏怀三版,恭敬尽礼,亲旧故人,恩意益隆。
事毕当出,会病卒,时年四十九。
权闻之,拊床起坐,哀不能自止,数日减膳,言及流涕,使张承为作铭诔。
(节选自《三国志·凌统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轻侠有胆气 轻:率性
B.行破贼都尉 行:代理
C.统疾其侮慢 疾:痛恨
D.乃率厉士卒 厉:严厉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属于凌统在合肥之战失利时保护孙权突围的一组是
( )
①统与督张异等留攻围之②统率亲近三百人陷围 ③身当矢石④与周瑜等拒破曹公于乌林⑤身亦被创,所杀数十人⑥统被甲潜行 A.①②③ B.②⑤⑥ C.③④⑥ D.①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凌统头脑冷静,果断刚强。
进攻麻屯之前,督将陈勤在宴会上辱骂凌统,凌统只是流泪没有搭理他。
在进军路上陈勤再次侮辱他时,他终于忍无可忍,砍伤陈勤。
B.凌统为人正直,爱憎分明。
对不讲规矩、随意欺侮他人的陈勤,他敢于当面指斥,拒不接受陈勤的罚酒;合肥之战失利,亲信部下无一生还,他悲痛不能自已。
C.凌统作战勇敢,身先士卒。
进攻麻屯时,亲自冒着敌方的箭雨和擂石往前冲,大败反贼;在孙权陷入曹将张辽的包围时,奋不顾身,冲入重围,保护孙权突围。
D.凌统慷慨大度,体恤下属。
同乡盛暹应孙权诏命夜间到达,他慌忙提衣出门,执手迎进室内,毫无妒忌之心
;在军旅中,他爱护部下中的贤士,贤士们也仰慕他。
7.把上面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时有荐同郡盛暹于权者,以为梗概大节有过于统,权曰:“且令如统足矣。
”(5分)
(2)今臣亡国贱俘,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好事近 梦中作
秦观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飞云当面舞龙蛇,夭矫转空碧。
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注】秦观,字少游。
在哲宗绍圣元年(1094)被贬为监处州酒税,三年徙郴州。
这首词大约作于二年的春天。
8.上阕描绘了词人梦中奇丽的景色。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景色的奇丽之处。
(5分)
9.词的结尾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 ,风飘飘而吹衣。
张三水饺
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别里科夫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其精神薪火相传,当今有的人因循守旧,不思创新,抵制新思想,排斥新事物。
B.个别游客对在名胜古迹上题字不以为意,乱涂乱画,影响自己形象不说,还给自己的国家带来不少负面评价。
C.现如今,老百姓的日子好过多了,肉蛋奶早已经不是奢侈品了,回想过去朝不虑夕的生活,真叫人骄傲。
D.邻居家的小女孩身姿婀娜,面如傅粉,气质绝佳,多思善辩,被选中做今年五一节目支持人,我们也跟着高兴。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南开学者研究发现,“之乎者也”是古代标点符号,是提示断句和语气声调,区分节奏和情感,阅读时不需要发声。
B.李密之所以不愿应诏赴任的原因,是祖母年事已高,卧病在床,气息奄奄,自己报答供养祖母的时间不多了。
C.陆虞侯早年幸得林冲照顾,才有后来的地位,不曾想却恩将仇报,为虎作伥,毙命于林教头刀下也是罪有应得。
D.法新社报道了黎巴嫩境内一顶帐篷为两家人遮风挡雨、难民疯抢食物、难民与警察发生冲突、难民扰乱当地秩序。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人类自身便是宇宙秩序的一部分。
当人文未开时, , ,
。
, , 。
古哲强调“天人合一” ,意在指出人类背离这一根本规律的危机。
①这“间间小智”便会与宇宙的“闲闲大智”相龃龉、相矛盾
②人类懵懂地生活于自然的状态
③人类的智慧渐渐增长
④这便构成了“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的境界
⑤意识到自身的存在,并竭力想表现其自身时
⑥那时的顺应是天生的,不假意志的
A.②⑥④③⑤①
B. ③⑤⑥①④②
C.③①⑥②⑤④
D. ②⑤④①⑥③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出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中国画的创新必须遵循“自律”和“他律”的基本规律。
“自律”就是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中国画的发展是个推陈出新的过程,因而,① 。
② 。
继承是手段,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才是继承的目的。
“他律”是指中国画与其他事物本质的必然联系,与哲学的本质联系尤为密切,哲学是社会现象发展的指导思想。
因此,③ 。
答:① ② ③
认真观察分析下图,根据我国制造业小型企业PMI走势,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我国2012年7月——2013年7月经济走势的主要特点。
(5分)
相关链接:PMI指的是采购经理指数。
由新订单指数、生产指数、从业人员指数、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主要原材料库存指数组成。
常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即当指数高于50%时, 被解释为经济扩张的讯号;当指数低于50%时,尤其是非常接近于40%时,则有经济萧条的忧虑。
反映了经济的变化趋势,是经济监测的先行指标。
根据美国专家的分析,PMI指数与GDP具有高度相关性,且其转折点往往领先于GDP几个月。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船夫丧命于大海。
船在大海中随风雨飘摇。
鸟儿羡慕地说:“船真幸福啊!无忧无虑,还可以品味阳光、蓝天。
”
云朵见了,也是由衷赞美:“看人家船多轻松啊!不负重荷,没有坎坷,一路沉默,却不失为一道风景!”
船叹了一口气,说道:“你们都错了!我是一只失去方向的船,没有前程与目标,随波逐流,最终只能被大海吞噬。
”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3年秋期9月月考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8.春路上下了一场春雨,尽尘轻;春雨过后,春花盛开,绚烂无比;春花拂动,整个山间一片春光明媚,如入仙境;行至小溪,曲径通幽,无数黄鹂顿时喧腾起来。
(3分)用梦中优美的景色反衬作者现实中的郁闷和极度的失落感。
(2分)
9.词的结尾写作者醉酒酣睡在古藤浓阴下,全然不知东西南北。
(2分)为了排遣在现实中遭受的贬谪之苦,常常幻想遁入梦境,躲进醉乡,消极出世。
(2分)酣然醉卧,物我两忘,表达对黑暗现实的消极反抗。
(2分)
(三)10.古诗文默写(6 分)
(1)舟遥遥以轻 恨晨光之熹微(2)响穷彭蠡之滨 声断衡阳之浦(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茕茕孑立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1、(1) A B(选A给3分,选B给2分,选C给1分,选D、E不给分。
C项,“张三借以装点门面,也可发财”有误。
D项,张三一口回绝,表现他精打细算,注重饺子质量,并不过分依赖名人题词。
E项,张师爷的话表现他老谋深算,想占有这几个字,却先贬低这几个字的价值。
)
(2)①间接表现张三水饺是陈州名吃;②推动故事情节进一步发展;③揭示深刻的社会问题。
(每个要点2分
)(3)①勤奋上进:制作水饺不墨守成规,勤于研究消费者四时口味的变化和饮食规律;勤于研究馅料的最佳搭配方案;引进炸馅,研究出汤饺馅。
②精打细算:当知县打算请袁世凯给他的饺子馆写匾额时,他回绝了,认为一个小饺子馆承受不了巨额成本。
③老实本分:经营饺子馆,靠诚实和质量吸引顾客,当张师爷高价挖走他店里的师傅时,他没有理论,只是平等竞争,老实经营。
④正直正义:当张师爷的饺子馆取了和自己家的饺子馆一样名字的时候,他敢于把在县衙做事的张师爷告上县衙。
⑤审时度势:当看到知县有意袒护张师爷,自己处于劣势时,放弃生意,回归老家。
(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4分,答对三点以上给6分。
)(4)(示例一)这样结尾很好。
①符合真实的时代背景:在那样一个是非颠倒、弱肉强食的时代,处于社会下层、任人宰割的小人物只能选择这样的道路;②符合人物形象特征:张三处在张师爷和知县之间,被二人联合夹击,如果来硬的,张三绝不是对手,还是逆来顺受安全,符合包括张三在内的大部分民众的性格特征;③更能揭示深刻的社会主题:官官相护,鱼肉乡里是那个时代司空见惯的现象,这样结尾,唤人觉醒;④凸显写作个性:小说以张三失败告终,这种悲剧性的结尾方式,区别于其他小说惯常的结尾方式,更能激起读者强烈的爱憎。
(示例二)①削弱作品的现实意义:当正义和邪恶较量时,张三失败,张师爷占上风,起不到劝善止恶的作用
;②人物形象有缺陷:从张三断然拒绝题词来看,他一身正气,不媚权贵,结尾却展现出一个懦弱的形象;③作品导向不好:张三斗不过张师爷,可以创新思路,一走了之的结尾是一处败笔;④夸大社会阴暗面:官官相护、黑白颠倒的丑陋的社会现实被夸大,扭曲社会现实。
(每个要点2分。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
四. 实用类文本阅读
12.(1) C E(选C给3分,选E给2分,选B给1分,选A、D不给分。
A项的因果关系不存在。
D项时间跨度有误,应是:《平复帖》先由张氏夫妇捐给国家,后由国家文物局调拨给故宫博物院。
E项“大量出现”应为“陆续出现”。
)
(2)①心系故宫博物院收藏事业:为故宫博物院收购文物提供信息和渠道,居中联络,玉成其事;②关注故宫博物院前途发展:新中国成立前后,一直致力于故宫博物院藏书的收购和充实工作,一生所藏文物精华,大多归于故宫博物
院收藏;③着眼于故宫博物院的发展大局:即使作为北京市人民委员会代表身份,仍心系故宫博物院,对故宫博物院的性质定位、藏品保管等,提出内容详实的建议。
(每个要点2分。
意思符合即可给分)
(3) ①恪尽职守,尽职尽责:新中国成立前,他被故宫博物院聘为专门委员,与其他委员一道,为收藏文物做了大量工作;②化私为公,无私奉献:当故宫博物院无力收购《道服赞》和《游春图》时,他变卖宅院和夫人的金银首饰,债台高筑收购精品文物。
(每个要点3分)
(4)①生活有目标和追求:终其一生,张伯驹热衷收藏事业,并乐此不疲,特别是对于精品文物,纵使倾家荡产
,也在所不惜;②热爱自己的国家:他主张,国宝必须为“我”所有,尽其所能,帮助故宫博物院收购收藏文物,是一种别样的爱国情怀;③大公无私:个人拥有的国宝,几乎全部捐给国家,让全民族共享,胸怀天地宽;④维护国家尊严:为了防止国宝流失海外,他极尽全力,甚至变卖家产来收购文物,保存了完整的文物体系,维护了国家尊严。
五.语言文字运用 (20分)
【参考译文】
凌统字公绩,吴郡余杭人。
父亲凌操,为人率性侠义有胆量。
凌统当时十五岁,孙权周围有很多人称赞他,孙权也因凌操为国牺牲,任命凌统为别部司马,代理破贼都尉,让他统领其父原来的部众。
后来跟随孙权平讨山贼,孙权攻取保屯后先期回师,剩下麻屯的一万敌人,让凌统与督将张异等人留下围攻,并约定好进攻的日期。
在此之前,凌统与领军陈勤一起饮酒,陈勤刚勇任性,他担任宴会的祭酒官,欺凌满座,举酒罚酒都不按规矩。
凌统痛恨陈勤的欺侮轻慢,当面指斥他,不接受陈勤的罚酒。
陈勤怒骂凌统及凌统的父亲凌操,凌统流泪不理他,众人因此散席而出。
陈勤趁着酒性蛮不讲理,又在路上侮辱凌统。
凌统忍无可忍,拔刀砍了陈勤。
几天之后陈勤便死了。
等到正式攻打麻屯的时候,凌统说:“我不死战,无法赎我杀陈勤之罪。
”便带领鼓励士卒,亲自冒着箭雨和擂石出击,所攻打的一面,很快被攻破,众将领乘胜进军,终于大获全胜。
回师后,他亲自到军正那儿将自己囚禁起来。
孙权认为他的果敢和坚毅非常了不起,允许他将功赎罪。
以后孙权再次征讨江夏,凌统担任前锋,与他平日厚待的士兵几十人共乘一条船,常常在离开大军几十里外行动。
孙权任凌统为承烈都尉,与周瑜等人在乌林抵御并打败了曹操,继而又攻打曹仁,升为校尉。
凌统即使身在军旅之中,也能够亲近结交贤明之士,轻视钱财,看重道义,具有国士的风尚。
从益阳返回,又随孙权进攻合肥,任右部督。
当时孙权失利开始撤军,先头部队已经出发,魏将张辽等人却突然带军杀到逍遥津北面。
孙权派人想追回先头部队,但部队离开已很远,势难相救,凌统率领亲信部下三百人冲入重围,保护孙权突围而去。
敌人已毁坏了桥梁,桥的连接处只剩下两块木板,孙权驱马疾奔冲过桥,凌统又回返再战,手下人全部战死,他自己也身负重伤,被他杀死的有几十个敌人,估计孙权已经脱险,他才回来。
但桥坏路断,凌统只好披甲潜入水中隐蔽前进。
孙权回到船上后,看见凌统,十分惊喜。
凌统痛惜自己的亲兵没有一个生还,悲伤得控制不住自己。
孙权举起袖子为凌统擦泪,对他说:“公绩,死的人已经死了,只要有你在,还担心没有兵士啊?”
当时有人向孙权推荐凌统同郡人盛暹,认为盛暹的气概节操甚至超过凌统,孙权说:“只要像凌统这样就够了。
”后来晚上召见盛暹,当时凌统已躺下,听说盛暹来了,慌忙间提着衣服出门,拉着盛暹的手迎进室内。
凌统爱才而不妒嫉就是这样。
凌统认为山里人大多强壮剽悍,可以用恩威并施的办法来诱导他们,孙权便命令他进驻东部各县去招募并加以讨伐,又命令各所属城镇官员,凡是凌统所需要的人力物力都先供给再上报。
凌统向来爱护兵士,兵士也都仰慕他。
凌统得到精兵一万多人,经过他故乡余杭县,步入官府大门,见了县吏执版三拜,恭恭敬敬,礼节周到,对亲戚朋友,恩情更加隆重。
事情办完将要出发时,不巧因病去世,时年四十九岁。
孙权听说这消息后,捶床坐起,哀痛不能自止,好几天吃不下饭,令张承为他写了祭文和铭文表示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