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与梦想之间徘徊—简析弗罗斯特《没有选择的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实与梦想之间徘徊—简析弗罗斯特《没有选择的路》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被许多评论家认为是20世纪美国最伟大、最有
名望、最受爱戴的诗人,素有“新英格兰田园诗人”之称。
他的一生获得过众多荣誉,其中包
括四次普利策奖。
1961 年,他应邀在肯尼迪总统的就职典礼上朗读献诗。
在美国史上,这是
第一次诗人作为特邀的贵宾引人注目的出席了这样隆重的仪式。
一位诗人受到如此高的礼遇,足以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卓越成就和重要地位,也标志着诗人达到了他一生创作事业的顶峰。
弗罗斯特一生的经历非常丰富,这些经历成为他诗歌的题材,写诗整整花去了弗洛斯特
一生的时间。
有位评论家这样指出:“在本世纪,没有哪一位诗人比弗洛斯特写下更多的有关各
行各业的诗篇了。
”他的代表作有《修墙》、《没有选择的路》、《雪夜林边驻马》等,在美国几乎家喻户晓,成为美国文学传统的一个组成部分。
作为美国现代诗的代表,弗罗斯特注重传统,往往以描写自然和风俗人情开始,逐渐进入哲
理境界。
他的诗歌内涵复杂,情调微妙,格律节奏有自己的特色,是美国非官方的桂冠诗人。
《没有选择的路》是弗罗斯特于1915年写的,其以朴实的语言、深远的意境而脍炙人口,
本文着重从以下三个特色来感受他的的富有哲理的美感。
一、田园风格的抒情诗
《没有选择的路》以描写自然景物(黄色的树林)入手,描写一位旅行者匆匆行进在树影斑驳,树木金黄的树林中的画面,令人神往。
这首诗在结构上是描写乡村景色陪衬下的一位旅
人的经历。
弗罗斯特长期生活在乡村,在新英格兰放牧耕作,与农民打成一片,对乡间的山
山水水,一草一木非常熟悉。
他的诗许多都描写了令人留连忘返的田园自然景色,读起来亲
切自然、真实可信。
弗罗斯特在《没有选择的路》中描写黄色的树林是荒草萋萋,十分幽静,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这里展现给我们的是一幅平淡自然、色调鲜明的林间小路图:树林里落叶纷飞,已是深
秋季节。
这首诗形象而生动,为读者创造了一种极具弹性的想象的空间,从微不足道的小事
引导出深刻的哲理,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深受读者的喜爱。
二、象征的艺术手法
《没有选择的路》整首诗都可看做为一个象征,这儿的路可能是某一具体的路,但它象征着
我们的人生之路。
本诗是以某个树林为背景,但却可转用到任何地点和任何时间上去。
诗人
在追忆昔日可能发生而未发生的事,当时的一个决定便影响后来的一切。
这是每个人在日常
生活中都会遭遇的难题,作者以简明的笔调,生动的画面说明了这个事实。
即便是在现代社
会我们也必须了解,人生会面对多条错综复杂的小路,要学会选择,选择自己的小路,选择
自己的人生!
如果换一个角度去思考,我们不难发现岔路又象征着人生中的各种诱惑。
人生在世,各种各
样的诱惑如影随形,伴随一生。
人们往往是摆脱了一种诱惑,却在不经意间又陷入了一种新
的欲望的诱惑之中。
这就象诗中所描写的那样会遇到无数个岔道,如何作出正确的抉择对于
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特别是在当今社会,诱惑更是花样迭出,时常使人心旌动摇,甚至
难以自持。
因此,面对人生中的诱惑,我们要摒弃不切实际的欲望,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应该有与自己付出的劳动相匹配的期望,不要超出预期值,那样才能够正确衡量自己失去的
和得到的,才能够有正确的思想来抵御种种外界的诱惑。
三、蕴含的人生哲理
弗罗斯特在《没有选择的路》中,以叙事的体裁,并用第一人称描写作者本人的一个人生经历。
从字面上理解是描写作者本人作为一位旅行者在一个深秋季节,来到一片树林中,遇到
了一个岔路口,徘徊犹豫之后选择了一条鲜少有人走的路,继续他的旅途。
事实上,诗人却
是在阐释着人生的一条普遍真理:人生处处面临选择。
大的、小的、生死攸关的、无足轻重的,总之种种,不断的有所得,也不断的有所失。
当你做出一个选择,你就接受了一种生活,选定了你的人生,当然,也放弃了另一种生活。
作者以简明的笔调,生动的画面说明了这个
事实。
这首诗的开头诗人从具体的意向入手,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这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会
经常遇到的情况,然后作者说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这就是一个浅显的常理,当你遇到岔
路口的时候,你必须做出选择、做出取舍。
作者描述出普通人在面对选择时的常规思想:我
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任何人在面对选择的
时候都会踌躇不前,都要审时度势,都会假设自己走了这条路会怎么怎么样,因为一个人不
能同时踏上两条路。
在经过一段思想斗争后,作者选择了一条他认为适合他的路:但我却选
择了另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静,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作者选择了一条“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的小路”,这是作者的选择,也是我们周围一部分人的选择。
这体现了作者不随波逐流,宁愿选择一条鲜少有人选择的人生,选择一种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且作者也知道一旦作
出了选择,就无法回头,不能后悔了: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
头恐怕我难以再返回。
然而,作者无法阻止自己去幻想如果当初选择了另一条路,今天的“我”又是什么样的境遇呢?这就写出了一个普通人的心理,假如重新让你选择,你还是会选择这
样的一条路,但过后你还是会情不自禁的想:如果我当初选择了另一条路,会怎么样呢……
人生中的现实与理想一直是弗罗斯特所关注的焦点,他常常将人置于现实与理想之间,让你
去接受来自相反两个方向的强力牵拉,在艰难的抉择中进一步认识和判定两者的价值,学会
取舍。
其实,在我们的人生中有很多未选择之路,在面对学业、爱情、事业的时候我们都要作出选择,而作为一名普通人,他又难免会对过去的选择产生遗憾,因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没有
得到的总是好的。
人生的美就在于你的一生中有些许满足、有些许遗憾。
在《没有选择的路》中,诗人通过描写生活中的人之常情,用看似简单的小事揭示了人生中的一个深刻哲理:人
生中面临着无数的选择,而一旦作出了选择,就应该认真的走下去,去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
努力奋斗;一个人无论他选择了娜一条路,稍后他都会对自己的选择提出质疑,会有些后悔
当初的选择,但如果让他再重新选择,他还是会踏上最初的路。
参考文献:
[1]何颖,朴实中现深义清新中显沉郁——试论弗罗斯特《没有走的路》一诗,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6月
[2]罗伯特·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意林,2007年12月
[3]钱文娟,解析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艺术特色,成才之路,2007年21期
[4]严黎、刘洪泉,浅析弗罗斯特的两首著名诗歌,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18期
[5]张结根,解读《没有选择的路》主题思想的多样性和用词的模糊性,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