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2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PPT、优质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 实例很多,学生轮流值日打 扫教室卫生;每人带课外书 到班上建立图书角等等,都 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品析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德国人养花的习惯没有变,德国沿 街的奇丽风景没有变,德国人那种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境 界没有变,这种境界是美丽的。
我走在街上, 抬头一看, 又 是家家户 户的窗口上 都开满了鲜 花。
学习本文的方法
三步读书法 鸟瞰——整体感知,把握全篇; 解剖——抓住重点和疑难研读;
会通——跳至文外,生活体验。
理清层次 第一段:点明德国是一个爱花 的国度。 (1) 第二段:回忆自己在德国留 学时的亲身感受。(2-3) 第三段:“我”再次来到德国 看到美丽依旧。 (4)
为什么称之为“奇丽”的景色? 为什么称之为“奇特”的民族?
对比描写,写出德国人养花与中国人养花不同。 因为花朵朝外开,那么在屋里看到的“花的脊梁” 就是花朵的背面(包括枝干和叶子)。显然,德 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品析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 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 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 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 丽的景象。
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 喻示老
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②“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 这是多 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 一台电视 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品析
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 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作者曾在德国留学十多年,他在留学期间 时常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思念祖国。现 在时隔四五十年,作者有来到德国,见到 家家户户窗口上的鲜花,不由得触景生情, 仿佛进入梦乡,有回到了四五十年前的留 学生活时期,他陶醉在鲜花艳丽之中,沉 浸于思乡情绪之中。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 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①“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 风一 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 法,描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
和决心。 三、教学重难点: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 体 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1.教学挂图,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时间:1课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 资料),
读一读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 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 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 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 己又看别人的花。
这就是季羡林先生,他 是著名的国学大师。他 一生为人敬仰,因为他 有渊博的知识,高尚的 人格。2006年,他当选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他 的颁奖词中有这样几句 话——“心有良知璞玉, 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 衣,言有物,行有格。”
“水是我们的兄弟,也是你们的兄弟。你们应该像善待自己的兄 弟那 样,善待我们的河水。”
1学生交流感受。(河水对我们很重要。) 2为什么作者说要像善待兄弟一样善待河水?请在课文中找 出相关的句
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3感情朗读4.5自然段。
“你们要照管好它,使你们也能够品尝风景过草地后的甜美味
道。”
4“它”是谁?为什么要照管好它?
品析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 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而走在 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 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你是怎么理解“人人为我,我 为人人”的?在你的生活中,有 过这种体验吗?
“这一种境界”是指“人人为我,我为 人人”。“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 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 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 务。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就必然换 来“人人为我”的结果。虽然“人人为 我”放在前面,但实际上“我为人人” 是前提,只有“我为人人”尽到责任和 义务,才会实现“人人为我”的美好愿 望。“颇”是很、非常的意思。“耐人 寻味”指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
哥廷根是德国的一所城市
美丽的哥廷根市:位于德国中部,人口约有 13万人。
这是德国的城市哥廷根。这个城市因一 座大学而成名,那就是著名的哥廷根大学。 这个大学已经孕育了三十多位诺贝尔奖的得 主。早在1935年,我们中国也有两位有志青 年带着祖国的期望和自己的宏志求学于歌廷 根大学。其中一位就是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 作者──季羡林──当时他才二十五岁,满怀 雄心壮志在哥廷根大学留学十载,1945年才 回归祖国。1980年,也就是三十五年后,当 他再次踏上这块土地──第二故乡,感慨万千。 后来,季老先生写下了这篇课文。
1.在已出示的句子“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后 ,出示“我们
一定要 “,引导学生补充课文以外的自然物。
2.独立思考,补充,必做,第4题为选做。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语段背下来。
2、勾画好词佳句并摘抄。 3、阅读西雅图酋长演讲原文。 4、小练笔:联系家乡的土地、身边的资源是否得到了保护,写 写自己的发 现和感受。 板 书 设 计 : 15.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善待河水 神圣的土地 善待空气 善待动物 ……
季羡林
他 ,学贯中西, 融汇古今,精通 12国语言。年轻 时曾赴德国哥廷 根大学学习,后 著有留学回忆录 《留德十年》。
走进背景林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气候温暖,四 季分明。德国的首都柏林是世界上 著名的大都市之一,街道宽阔,高 楼林立,绿化程度很高。德国的文 化源远流长,每年德国各地都举办 国际性文艺节,包括古典乐到摇滚 乐的音乐节,电影戏剧节,小型艺 术节以及综合艺术节等。
重点理解“空气与它滋养的生命是一体的,清风给了我们的祖先 第一口呼吸 ,也送走了祖先的最后一声叹息。”
5有感情地朗读6.7自然段。
“你们一定要照顾好这片土地上的动物。”
6引导学生举例理解”降临到动物身上的命运终究也会降临 到人类身上。”
⑵自由读第八自然段,说说我们怎样热爱、照管这片神圣的土地 的? 3.默读9.10自然段,思考:我们为什么要这样热爱、照管这片 神圣的土地 。 重点理解:“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小结;人类属于大地,因为大地拥有着生命成长的物质,使人类 的生命不断 得以繁衍、延续。只有爱护大地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 才能确保人类生 命成长需要的各种自然条件,从而保持生命的延续。 三、拓展延伸,深化“神圣”
16 青山不老
一教材分析 课文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 的恶劣 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 年的时 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 值,造福 于后代。 二、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自读课文,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到“奇
丽的景色”?用直线标画;哪些语句可 以体会“奇特的民族”用曲线标画,并 且在重点词语旁边批注感受。
品析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 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栽 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 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品析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 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 是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 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 的脊梁。
一、写话练习
四五十年过去了, 美丽,依然没有改变。 家家户户, 依然____________ , 迎接我们的女主人 依然____________, 满街的窗子前 依然____________ , 这境界, 依然___________ , 那就是, ____________ 。 让我们永远记住德国 多么____________ ! 多么____________ !
花团锦簇 多么奇丽的景色!{ 姹紫嫣红
多么奇特的民族!{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奇丽的景色”是指家家户户的窗口 上都开满了鲜花的美景;“奇特的民 族”是指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 人”的精神境界。
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
思乡
的梦。 你猜猜季羡林大师做了一个什么样 的梦?(尽量用成语、比喻的修辞 来描述梦境。)
四、小结:这就是我们的家园,这就是我们神圣的土地。这片神
圣的土地对于我们是如此的重要,如何保有这份神圣呢?同学们课后 自主阅读课文,找找答案。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感知“神圣” 1、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至三自然段。 2、 介绍西雅图这个城市。
过渡: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对我们来说是如此的珍贵和不可侵 犯,那
哥 廷 根 大 学
这所大学已 孕育了30位诺 贝尔奖得主。 我国著名的语 言学家季羡林 先生当年就求 学于哥廷根大 学。
德国风光
德国的国花——矢车菊
福临大教堂
科 隆 大 教 堂
德国的慕尼黑
德国的莱茵河
莱茵河边的小镇
山中的天鹅堡
蓝色多瑙河
我会读
脊jǐ梁 莞wǎn尔一笑花 团锦jǐn簇 姹chà紫嫣yān红 应接不暇xiá 颇pō为
姹紫嫣红:嫣,娇艳。形容各种好看的 花娇艳绚丽。
品析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 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 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 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写出花开 得很旺盛,色彩缤纷。“花的海洋” 突出花的多。
山阴道上
应接不暇
么怎样才能保存这份神圣, 留住这片圣洁呢? 二、研读课文,理解”神圣”
1.学生自由读四至八自然段,从文章中找出体现“神圣”的相 关语句
,并做好旁批,写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出示“如果我们放弃 这片土 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了解“你们”是谁?(白人)
2.抓住关键语句进行交流,并指导朗读:
写话练习
四五十年过去了, 美丽,依然没有改变。 家家户户, 依然把花养在临街的窗台 上 迎接我们的女主人 依然莞尔一笑, 满街的窗子前 依然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这境界, 依然颇耐人寻味, 那就是,人人为我,我为 人人。 让我们永远记住德国 多么奇丽的景色! 多么奇特的民族!
季羡林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大师,他 的语言特点就是通俗易懂、喜用成 语、修辞恰当 。季羡林先生的散文 《月是故乡明》、《黄昏》。最能 体现他的语言魅力。课后希望同学 们读一读这两本书。
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 打动了我
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 岁开始在晋
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 什么样 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解题
自己的花:指德国人自己养 的花。 让别人看:是说让他人欣赏, 含有为他人无私奉献的意思。
季羡林(1911-2009),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 研究专家。 1935年9月,赴德学习,在哥廷根大学学习。1945年10月 回国。1980年,离开哥廷根35年后,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 代表团重访哥廷根市。
《世说新语》里王献之有一句话:“从山阴 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写 出风景连绵不断的美丽。
花 团 锦 簇
花团锦簇
姹 紫 嫣 红
姹紫嫣红
姹紫嫣红
花团锦簇
山阴道
还可以用那些词来形容这些花?
色彩斑斓 多姿多彩 绚丽多姿 亭亭玉立 五彩缤纷 争奇斗艳 绚丽多彩 芳香四溢 色彩缤纷 竞相开放 婀娜多姿 万紫千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