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指《命运》阅读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指《命运》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命运
食指
好的声望是永远找不开的钞票,
坏的名声是永远挣不脱的枷锁;
如果事实真是这样的话,
我愿在单调的海洋上终生摸索漂泊。
哪儿找得到结实的舢板?
我只有在街头四处流落,
只希望敲到朋友的门前,
能得到一点菲薄的施舍。
我的一生是辗转飘零的枯叶,
我的未来是抽不出锋芒的青稞;
如果命运真是这样的话,
我愿为野生的荆棘高歌。
哪怕荆棘刺破我的心,
火一样的血浆火一样地燃烧着,
挣扎着爬进喧闹的江河,
人死了,精神永不沉默!
1967年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个人得到了好名誉,社会便永远认为他好;反之,社会便永远认为他坏,个人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大部分人只能不偏不倚、随波逐流地生活。
B.“辗转飘零的枯叶” 写“我”漂泊辗转,形容枯槁,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失去了青春的锐气;“抽不出锋芒的青稞”写“我”对未来绝望,难以有所作为。
C.“结实的舢板”指改变自身命运的坚实条件,与“单调的海洋”形成呼应;“哪儿找得到”可以看出作者对现实的失望。
D.“挣扎着爬进喧闹的江河,人死了,精神永不沉默!”表达了命运是奔腾、喧闹的河流,
人在命运中挣扎的无力、无奈与退让。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命运》这首诗写于1967 年,正是诗人苦难命运的开端,全诗弥漫的只有悲郁苍凉、低沉压抑之气。
B.诗歌第一节前两句用判断式的语句、比喻的修辞,揭示了一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形象生动,栩栩脱出。
C.本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单调的海洋”是乏味生活的象征,“终生摸索漂泊”象征没有归宿的命运。
D.本诗讲求韵律和谐、句式整齐;在抒情风格上,本诗不追求真实细节的描写,而着重于生命体悟的抒发。
3.“我愿为野生的荆棘高歌”这一句如何理解?
4.诗歌中两次用到现代诗中常见的“如果……”句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
1.D
2.A
3.(1)“野生的荆棘”象征自由、不屈的灵魂和蓬勃的生命状态。
(2)面对酷厉的生存环境,“我”愿意为了灵魂的不屈和理想的纯洁而付出血的代价。
4.两个“如果”的句式,建构起了诗歌的框架。
(2)两个“如果”的句式,突出了作者的思想。
(3)两个“如果”的句式,运用了复沓的手法,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和抒情性。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
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人在命运中挣扎的无力、无奈与退让”说法错误。
正确理解是:命运是奔腾、喧闹的河流,人在命运中挣扎并献出生命,但精神永不沉默,体现了诗人顽强斗争的精神。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
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A项,“《命运》这首诗写于1967 年,正是诗人苦难命运的开端,全诗弥漫的只有悲郁苍凉、低沉压抑之气”说法错误。
“只有悲郁苍凉、低沉压抑之气”不正确。
这首诗风格上悲郁苍凉,又不乏昂奋与坚忍的气度,其中饱含了中华民族由灾难历练而来的“韧”的精神。
故选A。
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
体会句子含意的原则:①从词语到句子,即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
①从形式到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和句子的语言气势,对它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
①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诗歌主旨来理解句子的真实含意。
本题题干“‘我愿为野生的荆棘高歌’”这一句如何理解”,首先,野生的荆棘具有自由、生命力旺盛、坚强不屈的特点,象征着自由、不屈的灵魂和蓬勃的生命状态;其次,如果命运真是这样狼狈不堪,“我”绝不会接受,“我愿为野生的荆棘高歌”,歌颂它自由、蓬勃的生命状态,歌颂它铮铮铁骨,永不妥协的精神。
为了我的理想,为了不向命运屈服,哪怕付出血的代价,“我”也在所不辞;哪怕只剩最后一丝力气,“我”也要“挣扎着爬进喧闹的江河”。
即使肉身已死,精神上也绝不向命运低头。
面对酷厉的生存环境,“我”愿意为了灵魂的不屈和理想的纯洁而付出血的代价。
4.本题考查诗歌鉴赏中的表现手法能力,具体考查诗歌中句式的好处。
本题题干是“诗歌中两次用到现代诗中常见的‘如果……’句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现代诗歌中,用“‘如果……’”这种句式可以起到假设的作用,可以增加人的想象力,诗的想象空间更大。
两个“如果”的句式,建构起了诗歌的框架。
“如果事实真的是这样”,“我”会自我放逐,“在单调的海洋上终生摸索漂泊”;“如果命运真的是这样”,“我会为野生的荆棘高歌”,坚守精神。
从自我放逐到向命运发出自己不屈的声音,构建了诗歌的框架,分清了层次。
两个“如果”的句式,突出了作者的思想。
“如果”的内容虽然是一种假设,但表达的却是当时的时代与社会的真实状况,含蓄、犀利地表达了诗人对当时个人无法改变命运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的愤懑不平之气,诗人为坚守精神的独立不惜抗争打底。
两个“如果”的句式,运用了复沓的手法,增加了诗歌的节奏感和抒情性。
【点睛】
诗歌赏鉴是高考语文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是一种较难掌握的题目类型。
因此,学生要
想在高考中稳定发挥,就应该充分掌握课文中的诗歌及作者,并借助课外阅读拓展自己的视野,同时进行诗歌鉴赏题目的有效训练,这样,在答题时,就能够做到知识与能力的有效迁移,从而从容、规范应答。
诗歌鉴赏客观题注重对内容的考查,主观题注重对手法和情感的考查。
所以,不管是主观还是客观,都不能忽略对这三者的训练。
当然还应注重诗歌手法的归纳整理,写景的手法,抒情的手法及修辞手法理清手法之间的关联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