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 应县第一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年级期末考试地理试题2020.1
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一、单选题(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读两区域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 飞机从乙地沿着最近距离飞往甲地,其方向是
A. 由西北向东南
B. 由西南向东北
C. 由东北向西南
D. 由东向西
2. 图示区域
①甲城市临大西洋,乙城市临太平洋②东、西半球位置不同③甲、乙两城市沿海海域的洋流流向不可能大致相同④甲城市所在区域实际范围比乙城市大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1. C 2. B
【解析】
考查经纬网定向和定位。
【1题详解】
由图示可知:甲位于南半球、西半球,乙位于北半球、东半球,乙在甲的东北方,两地间最短距离是过这两点的大圆的劣弧,飞机从乙地沿最短距离飞往甲地,其方向是由东北向西南,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题详解】
由图示经纬度可判定:甲位于南美洲秘鲁西部,在西半球,临太平洋;乙位于印度半岛西部,在东半球,临印度洋,①错误,②正确;甲城市沿岸由南向北流经的是秘鲁寒流,乙沿岸流经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冬季洋流由南向北,洋流方向大致相同,③错误;甲城所在纬度比乙城低,实际区域范围比乙大,④正确。
故选B。
抽水蓄能电站是把下水库的水用泵抽到上水库,在上水库中蓄水,相当于储存了电能,当上水库的水向下流时,可推动水轮发电机组发电释放能量。
读我国某地抽水蓄能电站等高线示意图(单位:m)。
回答下列小题。
3. 抽水蓄能电站发电厂房所在位置可能是甲、乙、丙、丁四处中的( )
A. 甲处
B. 乙处
C. 丙处
D. 丁处
4. 在一天中,把下水库的水用泵抽到上水库的时间主要集中在( )
A. 上午
B. 下午
C. 前半夜
D. 后半夜
【答案】3. B 4. D
【解析】
【3题详解】
由于抽水蓄能电站是利用上水库的水向下流时发电,因此发电厂房应建在出水口一侧,可排除丙、丁两处;在出水口一侧,为了提高发电量,应充分利用上水库与发电厂房之间的落差,读图可知,乙处与上水库之间的落差较大,故发电厂房最有可能选择在乙处。
【4题详解】
根据抽水蓄能电站工作原理推测,该电站发电时期为用电量高峰时期,而在水电较少的时期,将部分电能用于抽水,因此把下水库的水用泵抽到上水库的时间主要集中在用电量较少的后半夜。
在一天中,把下水库的水用泵抽到上水库的时间主要集中在后半夜,故D正确,ABC错误。
下图是某地气温年较差(单位:℃)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5. 关于图示地区气温年较差空间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由南向北增大
B. 平原地区小,高原、山地大
C. 由西向东增大
D. 由沿海向内陆、由低纬向高纬增大
6. 由图中数据可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A. 大陆西岸的降水量多于东岸
B. 大陆东岸的森林覆盖率大于内陆
C. 大陆东岸河流结冰期小于内陆
D. 大陆西岸的海洋性强于东岸
7. 与同纬度亚欧大陆比较,该地区气温年较差
A. 东、西两岸均更小
B. 东、西两岸均更大
C. 西岸更小,东岸更大
D. 西岸更大,东岸更小
【答案】5. D 6. D 7. D
【解析】
【5题详解】
根据图中等值线分布状况可知,图示区域气温年较差空间分布呈由沿海向内陆、由低纬向高纬增大的趋势,所以D正确。
【6题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大陆西岸气温年较差要小于东岸,所以大陆西岸的海洋性强于东岸,所以D正确。
【7题详解】
与该地区相比较,同纬度亚欧大陆西岸为温度海洋性气候,其海洋性更强,温差较小;同纬度亚欧大陆东岸为温带季风气候,其大陆性较强,温差较大,所以D正确。
“我看不到春花,看不到秋叶,没有季节之流转。
静寂的可怖,不仅仅是声音的静寂,而且色彩、植被、山脉、村落及整个大地,都毫无变化,让我失去了时间意识。
在这里,雨直直地下来,烟缕垂直地升起。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材料中描述的现象最可能出现在()
A. 欧洲西部
B. 非洲北部
C. 中国西北
D. 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9. “雨直直地下来,烟缕垂直地升起”的原因可能是()
A. 位于赤道无风带
B. 雨、烟受重力作用
C. 地转偏向力为零
D. 受人为因素干扰
10. 推测“我看不到春花,看不到秋叶,没有季节之流转”的主要原因是()
A. 地处赤道,太阳高度较大
B. 地处热带,全年气候炎热
C. 地处雨林,土壤比较贫瘠
D. 地处低纬,没有四季变化
【答案】8. D 9. A 10. B
【解析】
【8题详解】
由题干材料“没有季节之流转”可知,该地无明显的季节变化,并且分布有植被、山地,欧洲西部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受盛行西风的影响,所以不会出现“烟缕垂直地升起”,故A错误;非洲南部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有明显的四季更替,故B错误;中国西北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全年降水稀少,植被稀少,故C错误;马来群岛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无明显四季更替,植被覆盖率高,所以D项正确。
【9题详解】
由上题可知该地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地处低纬度。
赤道无风带是指赤道附近南、北纬5°之间的地带。
这里太阳终年近乎直射,是地表年平均气温最高地带。
由于温度的水平分布比较均匀,水平气压梯度很小,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多对流雨,风速微弱。
故A项正确。
【10题详解】
由题干材料“没有季节之流转”可知,说明该地无明显的季节变化。
该地位于赤道附近,正午太阳高度较大,故A错;地处热带,全年气候炎热,没有明显的四季更替,故B正确;土壤肥力对季节更替无影响,故C错;低纬度范围为0-30°之间,包括热带和部分亚热带,而亚热带存在较明显的季节更替,故D错,所以该题选B。
图为某大洲地形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剖面穿过的地形以山地为主
B. 乙地所在国家工业集中分布在该国西部
C. 该剖面走向为西北—东南向
D. 乙地所在国农业集中分布在该国北部
12. 关于甲地与所在大洋对岸(同纬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地海水的盐度比对岸海域更高
B. 甲地上升流比对岸海域更显著
C. 甲地大陆沿岸一派油橄榄林风光
D. 甲地对岸的沿岸一片草原景观
【答案】11. C 12. A
【解析】
试题分析:
【11题详解】
仔细读图,从纬度位置、地形起伏状况及海域和城市名称标注判断,该剖面图经过南美洲东部地区,甲为大西洋水域,乙为亚马孙平原。
从纵坐标的海拔高度看,该剖面穿过的地形以高原为主,A错;乙地所在国为巴西,工业集中分布在该国东南部地区,B错;该剖面走向为西北—东南向,C对;乙地所在国农业集中分布在该国南部地区,D错。
答案选C。
【12题详解】
甲地附近有巴西暖流流经,与所在大洋对岸(同纬度)地区有寒流流经,甲地附近海水的盐度比对岸海域更高,A对;上升流往往出现在有离岸风分布的海域,甲地上升流比对岸海域弱,B错;甲地位于大陆东岸,而油橄榄是地中海气候区的植被,C错;甲地对岸的沿岸一片热带荒漠景观,D错。
答案选A。
考点:区域地理特征判断,区域盐度、景观、洋流等对比。
下图所示为世界某国局部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各题。
13. 图示地区中北部地势特点大致
A. 西高东低
B. 中间低四周高
C. 东高西低
D. 北高南低
14. 影响城市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包括
A. 位于河流附近,航运便利
B. 地形平坦,农业发达
C. 矿物能源丰富,工业发达
D. 气候温和湿润,水资源丰富
15. 关于图中甲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国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主,适宜多汁牧草生长而不适宜谷类作物生长
B. 该国地势东南高、西北低,绝大部分河流注入北海
C. 该国是所在区域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是世界重要的粮食出口国
D. 南部国界线西南隔比利牛斯山与西班牙、葡萄牙相邻
【答案】13. C 14. C 15. C
【解析】
【13题详解】
根据河流流向,图示地区中北部河流大致向西流,或是由东南向西北流,地势特点大致东高西低,C对。
A、B、D错。
【14题详解】
根据轮廓判断,城市②是法国首都巴黎,影响其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包括矿物能源丰富,工业发达,C不包括。
位于河流附近,航运便利,A包括。
地形平坦,农业发达,B包括。
气候温和湿润,水资源丰富,D包括。
【15题详解】
该国以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适宜谷类作物生长,A错误。
该国地势东南高、西北低,绝大部分河流注入大西洋的比斯开湾、英吉利海峡,B错误。
该国是所在区域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是世界重要的粮食出口国,C正确。
南部国界线西南隔比利牛斯山与西
班牙相邻,没有葡萄牙,D错误。
科威特是世界上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的国家,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居世界第四位。
科威特政府在重点发展石油、石化工业的同时,强调发展多种经济,不断增加国外投资,减轻石油依赖程度。
下图示意科威特位置和石油、城市分布。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 科威特城市集中分布在东南部及其沿海的主要原因是( )
A. 石油资源丰富,对外交通便利
B. 土地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开阔
C. 开发历史悠久,农产品供应充足
D. 自然风光独特,旅游业发达
17. 科威特不断增加国外投资,发展多种经济所具有的优势是( )
A. 国家政策的支持
B. 雄厚的资金保障
C. 较大的市场份额
D. 强大的科研能力
18. 依据本国国情,科威特实现经济多元化进程中适宜发展的产业是 ( )
A. 钢铁工业
B. 食品工业
C. 纺织工业
D. 电子工业【答案】16. A 17. B 18. B
【解析】
【16题详解】
由材料“科威特政府重点发展石油、石化工业”可知,城市集中分布在东南部及其沿海主要原因是石油资源丰富,对外交通便利,A正确。
【17题详解】
科威特是石油国家,雄厚的资金保障是增加国外投资的优势,B正确;国家政策支持是发展多种经济的条件,而不是优势;科威特国土面积较小,人口总数少,市场份额小;科威特是依靠石油资源发展起来的,科研能力较弱。
【18题详解】
科威特石油资源丰富,煤和铁矿石资源并不丰富,不适宜发展钢铁工业;科威特经济发达,人口稠密,适宜发展食品工业,B正确;纺织工业是劳动力导向型,科威特劳动力价格高,不适宜发展;电子工业是技术导向型,科威特科技实力不强,不适宜发展。
【点睛】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很多,而某一因素对其影响最大,我们称之为主导因素。
在主导因素的影响下,工业的区位选择就趋近于这个因素,因而形成五种导向型工业。
现将其比较分析如下:
区品图甲为澳大利亚大陆简图,图乙为该国某地年降水量分布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 下列四地中,降水量与图乙相符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0.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①地冬季盛行西风
B. ②地夏季多洪涝灾害
C. ③地夏季炎热干燥
D. ④地冬季多寒潮灾害
【答案】19. C 20. A
【解析】
【19题详解】
图乙中年降水量丰沛且逐月分配均匀,为温带海洋气候,图甲中①为地中海气候,②为热带草原气候,③为温带海洋性气候,④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0题详解】
①为地中海气候,冬季盛行西风,A正确;②为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影响,降水少,不易出现洪涝灾害,B错误;③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C错误;
④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纬度低,受寒潮影响小,D错误。
故选A。
比拉大沙丘长3000米,宽500米,高114米,是欧洲最大的海岸沙丘。
该沙丘是在距海岸线约1千米的沙洲影响下形成的。
落潮时,海风将沙洲沙子吹上海岸,沙子逐渐堆积,每年大致以5米的速度向内陆移动。
下图示意比拉大沙丘的地理位置。
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21. 比拉大沙丘所在海湾及其周边地区( ) A. 火山地震频发 B. 气候温和湿润 C. 有季节性海冰
D. 常绿硬叶林广布
22. 图示沙洲的形成原因是( ) A. 流水的搬运与堆积 B. 岩浆的固结与风化 C. 风力的搬运与堆积
D. 海浪与风力的侵蚀 23. 比拉大沙丘移动速度最快的季节可能是(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答案】21. B 22. A 23. D 【解析】
考查气候分布与特征,沙洲的形成原因。
【
21题详解】 图示比拉大沙丘位于欧洲西部沿海,地处西风带,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B 正确;这里不是板块交界带,火山地震较少,A 错误;全年平均温度在0℃以上,无季节性海冰,C 错误;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D 错误。
故选B 。
【22题详解】
图示比拉大沙丘位于欧洲西部沿海,沙洲位于河流入海口处,是流水携带大量泥沙入
海,并在河口地带大量堆积形成的。
A 正确,故选A 。
【23题详解】
比拉沙丘,是大西洋西风不断把沙子吹上岸沙后形成的巨大沙丘;冬季太阳直射点南移,该纬度受西风影响大,冬季西风更强劲,沙丘移动速度最快。
D 正确,故选D 。
读世界某区域图,完成下列各题。
24. 图中甲被称为“西方的香港”,使其成为国际性海港的主要因素是()
A. 地处国际航道的要冲
B. 天然港湾有利于停泊
C. 周边地区的经济发达
D. 陆地交通线稠密便捷
25. 图中乙流域河谷地区是优质葡萄产区,其主导区位因素是()
A. 地形
B. 光照
C. 热量
D. 水源
26. 丙所在国被称为“烈日下清凉的国土”,对其影响较小的是()
A. 地形地势
B. 海陆位置
C. 纬度位置
D. 大气环流
【答案】24. A 25. D 26. C
【解析】
【分析】
本题组以直布罗陀海峡周边区域图为背景,综合考查交通区位因素、农业生产活动和气候成因。
【24题详解】
图中甲被称为“西方的香港”,结合香港的区位优势,该地位于直布罗陀海峡,成为国际性海港的主要因素是地处国际航道的要冲,A对。
天然港湾有利于停泊日不是成为国际性海港的主要原因,B错。
周边地区中,南部的非洲的经济落后,主要是发展中国家,C错。
图示陆地交通线较稀疏,D错。
故选A。
【25题详解】
根据地理位置,图中乙流域河谷地区是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成为优质葡萄产区,其主导区位因素是水源,D对。
地形、光照、热量不是主导因素,A、B、C错。
故选D。
【26题详解】
丙所在国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较大,会使气温较高,所以该项对“烈日下清凉的国土”形成影响较小,C符合题意;丙所在国海拔较高,山地阻挡了南部撒哈拉大沙漠热浪的侵袭;因此气温较低,故地形地势有影响,A影响较大;当地离海洋较近,受大西洋(地中海)的调节作用,且沿岸寒流的降温作用,故夏季“清凉”,B影响较大。
加之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晴天多,因此日照较强,故大气环流会影响烈日的形成,D影响较大。
故选C。
【点睛】如何判断农业的主导区位因素: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很多,但其影响程度不同,往往有一种或几种占主导地位。
判断某地主导区位因素,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一、看农业生产的类型
如城郊农业、观光农业、乳畜业等是面向市场的农业生产,主导因素为市场。
二、看作物种类及生长特性
不同的作物适宜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生长。
例如,橡胶为热带作物,苹果为暖温带作物,甜菜为中温带作物,它们的主导因素为气候(热量);茶树适宜在红壤地区生长,主导因素为土壤。
三、看农业生产特色
如绿洲农业主导因素为水源,河谷农业主导因素为热量,立体农业主导因素为地形等。
四、看优势条件或制约因素
如海南地区地处热带,热量资源丰富,热量是其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的主导区位因素。
再如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分是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水源也就成为灌溉农业的主导区位因素。
美国基威诺半岛自然铜储量巨大,漂流铜在周边广泛散落。
考古发现,附近的土著居民很早就利用漂流铜直接打制各种铜器和饰品。
19世纪中叶后,基威诺半岛的自然铜开始近代工业开采,并通过铜港运往伊利湖畔的工厂进行加工。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7. 有的漂流铜重达数吨,它们能够离开原生地可能借助于
A. 冰川
B. 河流
C. 风力
D. 波浪
28. 随着基威诺半岛自然铜的大量开采,当地的伐木业同时兴起。
当地伐木业可以
A. 促进森林的自然演替和更新
B. 为当地冶炼自然铜提供燃料
C. 扩大耕地以便种植粮食作物
D. 为自然铜的采运提供原材料
【答案】27. A 28. D
【解析】
【27题详解】
据图可知,基威诺半岛是苏必利尔湖中最大的半岛,纬度较高,受第四纪冰川的影响,从而使漂流铜离开原生地。
A正确。
故选A。
【28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19世纪中叶后,基威诺半岛的自然铜开始近代工业开采,并通过铜港运往伊利湖畔的工厂进行加工,说明该地主要是运输原铜,B错误;伐木业不利于森林资源的自然演替和更新,A错误;主要目的也不是扩大耕地面积种植粮食作物,C错误;伐木业的兴起主要是为自然铜的采运提供原材料,D正确。
故选D。
罗讷河发源于阿尔卑斯山,每年注入地中海的水量占注入地中海河水总量的1/6
以上,但是全流域性的大洪水并不多见。
从1880年开始,瑞士为了确保电力供应,在上游山地建造了多座高海拔水库,在夏季蓄积高水位。
下图示意罗讷河水系。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9. 罗讷河全流域性大洪水并不多见的主要原因是
A. 上游湖泊和沼泽的调蓄作用
B. 流域降水较少,年际变率小
C. 水库的修建,调节径流
D. 不同河段汛期时间不同
30. 瑞士建造多座高海拔水库,使罗讷河
A. 水力资源更为丰富
B. 水位季节变化减小
C. 冬季中、下游径流量增加
D. 夏季河口三角洲扩展速度加快
【答案】29. D 30. C
【解析】
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29题详解】
以图文的形式,考查常规内容,要求考生熟练掌握教材内容,能灵活调动运用。
上罗讷河属阿尔卑斯高山水文特征,从日内瓦湖至里昂,7月水位最高,1月水位最低.支流索恩河属大西洋平原水文特征,2月水位最高,8月水位最低.迪朗斯河位于下罗讷河中段,春季水位较高,受地中海的影响很大。
下罗讷河下段属明显的地中海水文特征。
故不同河段汛期时间不同,D正确;其余选项可排除。
上游有湖泊和沼泽的是少数支流,调蓄作用有限,A错。
流域降水较多,年际变率大,B错。
水库的修建前也没有全流域性洪水,C错。
故选D。
【30题详解】
本题考查区域水库建设的影响。
瑞士建造多座高海拔水库,不能改变罗讷河水力资源蕴藏量,A错。
根据材料,瑞士建的高海拔水库,夏季蓄积高水位,罗纳河水位季节变化可能增大,B错,夏季蓄水,冬季应排水,所以冬季中、下游径流量增加,C对。
夏季蓄水,河流径流减少,夏季河口三角洲扩展速度减慢,D错。
二、综合题(4分)
31.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阿尔及利亚水资源非常珍贵。
1890年,该国共有9座水库,总库容6100万立方米。
1960年之后,水库数量大增,至2006年总库容量达68亿立方米。
20世纪90年代初,该国遭遇持续干旱,到90年代末,接连几年持续多雨。
图a为阿尔及利亚区域图,图b为阿尔及利亚水库泥沙淤积发展过程图。
(1)简述阿尔及利亚河流的水文特点。
(2)分析20世纪末该国水库泥沙淤积量变化的原因。
阿尔及利亚北方铁路的咽喉工程——甘塔斯隧道,被工程界称为“工程师的灾难”。
岩石是遇水易膨胀的泥灰岩,中国铁建经过艰苦的专项研究和施工,于2017年10月30日将其建成贯通,使“中国制造”享誉全球。
(3)分析甘塔斯隧道成为“工程师的灾难”的原因。
【答案】(1)径流量较小;没有结冰期;多为季节性河流;北部河流冬(冬春)季为汛期。
(2)水库数量剧增;20世纪90年代初持续干旱,植被状况差;地表干裂疏松;90年代末持续多雨,侵蚀作用强,水土流失严重。
(3)地处山区;褶皱带所受挤压力与隧道走向接近垂直;泥灰岩易变形,稳定性差;地质构造复杂,施工难度极大。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河流的水文特征、水库泥沙淤积量变化的原因、影响工程建设的因素等相关知识。
【详解】(1)本题主要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从河流的流量、水位变化、含沙量﹑结冰期、水能资源等方面进行分析。
读图分析可知,阿尔及利亚主要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较少,因此河流的流量较小,多为季节性河流﹔冬季温度较高,河流没有冰期;北部流经地中海气候区,冬季降水较多,河流多季为汛期。
(2)泥沙淤积主要从河流的搬运量、沉积量、泥沙的输送量等方面分析。
读图分析该国水库泥沙淤积量在1960年之前沉积量较少,在1960年之后,泥沙的沉积量迅速增大。
结合材料可知,1890年,该国共有9座水库,1960年之后水库数量大增,导致水流流速减缓,泥沙沉积数量增多;而且从材料可知﹐在20世纪90年代初﹐该地持续干旱,植被状况差,对地表的保护能力减弱﹔气候干旱,地表干裂疏松,物质条件较为丰富﹔而到了90年代末,该地又持续多雨,地表径流增强﹐侵蚀作用强,水土流失严重,从而导致库区泥沙淤积量迅速增加。
(3)读图分析可知,该地位于地中海沿岸的山区,该地同时还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内力作用为南北方向,而该隧道为东西走向,褶皱带所受挤压力与隧道走向近垂直;该地的岩石为泥灰岩﹐遇水易膨胀,稳定性差;因此该地地质构造复杂,施工难度极大,从而成为“工程师的灾难”。
【点睛】河流水文特征分析
水位:(决定于河流补给类型,以雨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特点决定,由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较稳定)。
②流量:(以雨水补给的河流,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大,一般流量大)。
③含沙量:(决定于流域内地面植被状况)。
④结冰期︰有无或长短(最冷月月均温)。
⑤汛期︰有、长、短。
3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加坡国土面积约640平方千米,地形单一,平均海拔不足15米,最长的河流不足16千米。
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洪涝灾害频发。
为此,从1970年开始,新加坡大规模地将天然河流系统(如加冷河)修建成混凝土河道和排水渠系统。
但随着时代发展,混凝土河道已不能满足社会基础设施功能的需求。
2006年,新加坡推出“活跃、美丽和干净的水计划”,将加冷河修复为蜿蜒的天然河
流和美丽的滨水环境。
下图示意新加坡地理位置及加冷河修复前后景观。
(1)分析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洪涝灾害频发的原因。
(2)说明将加冷河修建为混凝土河道对防御洪涝灾害的作用。
(3)说明将加冷河修复为蜿蜒的天然河流和美丽的滨水环境的积极影响。
【答案】(1)新加坡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降雨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新加坡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硬面化面积扩大,雨水下渗量减少,汇水速度快,地表径流量大,洪涝灾害频发
(2)将弯曲的天然河道改造为笔直的河道,混凝土河道对流水阻碍小,提高水流速度;拓展河道宽度,加大泄洪量,有效防御洪涝灾害
(3)通过修复天然河道和河岸,恢复动植物栖息地,增加城市生物多样性;蜿蜒的天然河道和河道中的植物群落增强了河流水源涵养功能,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美丽的滨水景观,提升了河流景观品质,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空间;使人们和水亲密接触,增强了人与自然的亲近程度和保护自然的意识和责任心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洪灾的成因及防灾措施、修复天然河道的意义。
【详解】(1)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既包括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自然原因是新加坡的热带雨林气候带来了丰沛的降水;地势低平导致排水不畅。
人为原因是新加坡城市化导致地面硬化面积大,影响下渗,汇流快,地表径流量大,两个原因叠加导致洪涝频发。
(2)改建河道笔直且为混凝土建筑,对流水阻碍小,水流快;拓展了河道,加大泄洪量,可以有效防御洪涝灾害。
(3)将加冷河修复为蜿蜒的天然河流,可恢复生态,增加城市生物多样性;河道和河道中的植物群落增强了河流水源涵养功能,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美丽的滨水景观,提升了河流景观品质,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空间;改建措施增进了人、水接触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