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尿毒症的疗效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尿毒症的疗效探讨目的:探讨观察尿毒症患者采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尿毒症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采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和对照组(单独采用血液透析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以及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
结果: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观察组的临床症状明显少于对照组,其中皮肤瘙痒、骨痛、头晕、高血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相关指标均有所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r、PTH、β2-MG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尿毒症患者采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净化患者血液情况,提高患者生存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和推广。
标签:尿毒症;血液透析;血液灌流;联合治疗
尿毒症主是各种肾脏疾病晚期发展的结果,主要是指由于多种毒素在机体内潴留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引起的一系列系统功能失调、机体内环境代谢紊乱造成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体现[1]。
血液透析(HD)是目前临床治疗尿毒症的主要手段,但单纯的血液透析仅仅能够将尿毒症毒素中的尿毒氮、肌酐等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毒素清除,像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蛋白结合毒素、中分子或大分子毒素很难清除,导致患者常常会出现顽固性高血压、高脂血症、腕管综合征、严重性皮肤瘙痒、病毒性脑病以及营养不良等一系列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存期以及生活质量都有严重影响,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2]。
探讨研究一种治疗尿毒症的有效的手段已经成为广大临床医师的重点课题,为进一步探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尿毒症的临床效果,本文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0例患者分别采取单独的血液透析治疗以及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月-2013年9月收治的80例尿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病例经分子毒素分析均显示存在明显的中毒症状,病情相对稳定,具有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条件,均无严重的血液透析禁忌证。
现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
观察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24~65岁,平均(44.3±3.1)岁;血液透析时间5个月~2.6年,平均(1.4±0.3)年;病程1~8年,平均(3.3±0.4)年;原发病:13例慢性肾小球肾炎,8例糖尿病肾病,7例原发性高血压肾病,6例慢性肾盂肾炎,4例多囊肾,3例慢性间质性肾炎,2例梗阻性肾病。
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23~66岁,平均(44.8±2.9)岁;血液透析时间6个月~2.8年,平均(1.6±0.4)年;病程1~7.9年,平均(3.4±0.3)年;原发病:14例慢性肾小球肾炎,9例糖尿病肾病,6例
原发性高血压肾病,5例慢性肾盂肾炎,4例多囊肾,3例慢性间质性肾炎,3例梗阻性肾病。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40例患者均给予常规基础综合治疗,主要包括促红细胞生成素、控制血糖、血压等措施。
1.2.1 对照组所有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血液透析治疗,血液透析仪器、设备采用AK95血液透析机、砜膜F6透析器,透析液采用专用的碳酸盐透析液。
建立人造血管或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血液透析治疗血流量维持在200~250 L/min,4 h/次,每周治疗2次,连续治疗3个月以上。
1.2.2 观察组所有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血液灌流治疗,血液灌流(一次性使用)装置主要构成部分包括微囊膜、吸附剂以及灌流罐等,治疗前应用5%葡萄糖溶液将灌流器以及管道进行反复冲洗,然后用500 ml生理盐水(加入20 mg肝素)进行再次冲洗,冲洗用量2 L。
将患者的动静脉分别串联血液灌流装置的动静脉管道,治疗过程中应维持血液流速保持在每分钟200~250 L,首次应用肝素剂量为1 mg/kg,随后单次追加剂量10~20 mg/h。
血液灌流后,进行血液透析,待2~2.5 h后取下灌流器,然后再继续进行透析2 h,每周进行1次,待患者病情好转后,可每2周进行1次。
持续治疗3个月以上。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皮肤瘙痒、骨痛、食欲下降、头晕、高血压等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
(2)实验室检查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酐(Cr)、血尿素氮(BUN)、甲状腺激素(PTH)、β2微球蛋白(β2-MG)等相关指标变化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
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症状明显少于对照组,其中皮肤瘙痒、骨痛、头晕、高血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时间皮肤瘙痒骨痛食欲下降头晕高血压
观察组(n=40)治疗前32 15 32 24 36
治疗后 13 5 15 7 18
对照组(n=40)治疗前28 16 31 22 35
治疗后 19 13 18 16 24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指标改善情况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相关指标均有所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r、PTH、β2-MG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见表2。
3 讨论
根据现代医学证明,诱发尿毒症的毒素种类高达200多种,根据毒素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可分为Cr、BUN、尿酸等小分子毒素以及β2-MG、PTH以及终末期糖基化产物等中分子及大分子毒素[3]。
赵继红等[4]通过对100例尿毒症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发现PTH、β2-MG等中、大分子是影响尿毒症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诱导发生的主要因素。
PTH含量分泌或合成过多,在体内积聚极易损伤机体组织,导致体内功能紊乱,诱发神经功能紊乱、功能异常、肾性骨病、血管钙化、皮肤瘙痒、软组织钙化等并发症。
β2-MG在体内蓄积,会导致肩关节炎、无症状性溶骨性损害、肌腱滑膜炎、腕管综合征、破坏性骨关节病等症状,严重的话可能会导致心律失常、心肌功能失常以及消化道出血等症状[5-6]。
中分子毒素在体内蓄积的浓度越来越高,患者的并发症会表现更为明显,因此清除中分子毒素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血液透析是一种常用的血液净化技术,但常规血液透析对于中分子、大分子毒素清除效果低下,长期使用也会增加皮肤瘙痒、头晕等症状[7-8]。
血液灌流单独使用时无法改善患者体内的水、电解质失衡现象,极易造成凝血。
近年来,临床多数学者研究发现,应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可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有利于提高毒素的清除[9-10]。
本组研究表明,观察组患者皮肤瘙痒、骨痛、头晕、高血压的症状较对照组明显改善,且Cr、PTH、β2-MG等毒素指标下降更为明显,与国内外大多数学者研究报道相符。
可见,尿毒症患者采用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净化患者血液情况,提高患者生存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周洪文,刘健君,黄萍.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尿毒症患者血脂的影响[J].重
庆医学,2012,41(23):2381-2382.
[2]赵继红,田洁,李春红,等.高通量透析治疗对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血脂代谢的影响[J].天津医药,2010,38(8):680-682.
[3]郑宏,高洁.不同血液净化方法治疗尿毒症患者皮肤瘙痒[J].临床军医杂志,2010,38(6):1037-1039.
[4]吴甫民.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尿毒症70例观察[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2,13(3):44-45.
[5] De Marchi S,Cecchin E,Villalta D,et al.Relief of pruritus and decreases in plasma histamine concentrations during erythropoietin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uremia[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Homeopathy,1992,25(16):21-22.
[6]樊晓红,熊重祥,王新华,等.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与联合血液透析滤过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皮肤瘙痒的疗效观察[J].中国血液净化,2009,16(3):68-69.
[7]刘斌,王凉,吴锡平,等.持续低效每日血液透析滤过在尿毒症脑病抢救中的疗效[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6(1):158-160.
[8]李益明,朱立东,王志芳,等.血液透析加血液灌流治疗尿毒症脑病5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8,16(5):91-93.
[9]魏蕾.血液透析串联血液灌流治疗尿毒症患者皮肤瘙痒的协同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8):90-91.
[10]辛华玲,李旭,李迪.血液灌流对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甲状旁腺素及β2-微球蛋白清除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8,15(S2):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