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岳麓版)总复习 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知识整合·厘清史实]
一、古代中国的改革
(一)商鞅变法
1.变法背景
(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①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②政治上:新兴地主阶级形成且力量壮大,要求掌握政权,发展封建经济,纷纷进行改革变法。

③军事上:春秋争霸,战国兼并,诸侯割据混战。

④思想文化上:文化繁荣,百家争鸣,其中法家学说最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成为改革变法的思想武器。

(2)具体原因
①各国纷纷变法,以实现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②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③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实现富国强兵。

④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2.变法内容
(1)积极作用
①政治上: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开始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②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

③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国统一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2)历史局限
①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刑法严苛。

②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

③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4.变法成功的原因
(1)改革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根本原因)
(2)改革符合秦国的实际情况。

(3)法律一经制定就坚决实施。

(4)秦孝公的鼎力支持。

(重要因素)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有利条件
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初步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②北魏统治者接受汉族统治思想、经验和政治制度,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③长期的杂居相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

(2)社会矛盾
①宗主督护制的实行和赋税制度上的混乱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②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

③北魏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起义,北魏统治面临危机。

(3)个人因素: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2.内容
(1)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商业活动日趋活跃。

(2)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三)王安石变法
1.背景
(1)统治危机
①社会矛盾激化: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尖锐;辽和西夏威胁着北宋的安全,民族矛盾尖锐。

②积贫积弱局面:宋初集权导致“冗官、冗兵、冗费”现象,造成积贫积弱的局面。

(2)有利条件
①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经验。

②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

2.内容
(1)作用
①改变积贫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

②改善积弱局面:节省了军费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2)教训
①改革必然涉及利益调整,充满阻力,这要求改革者要信念坚定,毫不动摇。

②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效果能否得以维持。

③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过程中要用人得当。

二、近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一)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背景
(1)内忧
①政治上,19世纪中叶,俄国农奴制导致社会阶级矛盾激化,沙皇和贵族的统治受到严重威胁。

②经济上,落后的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其他西欧主要国家。

③思想上,出现了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新思潮。

十二月党人主张推翻沙皇封建专制,废除农奴制、发展资本主义。

(2)外患方面,克里米亚战争充分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导致俄国国际地位急剧下降,国内矛盾也进一步激化。

2.酝酿
(1)宗旨:化解矛盾,巩固统治,增强国力,重振大国威望。

(2)过程
①亚历山大二世吸取历史经验教训,坚持推行改革。

②亚历山大二世让报纸公开讨论农民问题,借助舆论力量化解封建地主的阻力。

③成立秘密委员会讨论解放农奴问题,后更名为农民事务委员会,讨论、草拟改革方案。

3.内容(“二一九法令”)
(1)政治上,农奴在法律上获得人身自由,享有公民权利,地主不得任意买卖、赠送和抵押农奴。

(2)经济上,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份地须高价赎买,未付清赎金前,农民还要给地主服劳役,交代役租。

(3)组织方面,强化村社制度,加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4.评价
(1)进步性
①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

②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

(2)局限性
①农民受到由地主控制的村社管理,在很大程度上还被束缚在土地上。

②这次改革实际上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

③改革后,农民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

5.影响
(1)经济近代化:农奴制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国内市场,俄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迅速,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

(2)政治近代化
①在政治体制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层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②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

③改革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

(3)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

(4)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的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5)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俄国人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二)明治维新
1.背景
(1)政治上,各阶层对幕府统治的不满情绪高涨,幕府面临统治危机。

(2)经济上,日本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和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外患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入侵,使日本陷入半殖民地的危机之中,民族危机加剧。

(4)倒幕派推翻幕府体制,建立并巩固了明治政府的统治。

2.内容
(1)政治
①废藩置县,把全国划成3府72县,把地方置于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之下。

②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取消了等级身份制和武士阶层特权。

③逐步收回华族与士族的俸禄与禄米,建立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体制。

④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建立君主立宪制。

(2)经济
①改革币制:以金本位的纸币日元作为全国唯一的货币。

②土地改革: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③地税改革:一律按地价的3%向土地所有人征收土地税,新土地税以货币支付。

④“殖产兴业”:政府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人才,把私人资本引向发展近代工业的道路。

(3)文化:派遣学生到欧美国家留学;按照欧美国家模式,建立近代教育体制,奉行“和魂洋才”的教育原则;在生活习俗方面,大力推行西化。

(4)军事:实行义务兵役制,仿照欧美建立常备军;大力改进军事装备,并建立现代化军工企业;在军队中进行武士道教育,宣扬效忠天皇。

3.影响
(1)积极作用
①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加速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富国强兵。

②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的国家,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③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④其成功经验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局限性
①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形成带有浓厚封建专制色彩的日本近代天皇制。

②日本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给亚洲邻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三)戊戌变法
1.背景
(1)社会背景
①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后,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统治危机:清政府的财政危机日益严重,阶级矛盾、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思想基础:维新改良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①康有为: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写成《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系统阐述变法理论。

②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主张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

③谭嗣同:发表《仁学》,提出“冲决君主之网罗”。

④严复:借进化论阐明变法主张,认为只有变法,才能“自强保种”。

(4)社会基础:维新派倡导立学会、办报纸、兴学堂的活动起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和制造舆论的重要作用。

2.过程
(1)开始标志:1896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2)内容及作用
(1)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大肆搜捕维新派,杀害维新人士,废除新法。

维新变法宣告失败。

(2)失败原因
①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很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②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对新政进行破坏和镇压。

③领导因素: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④群众基础:改革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可能广泛发动群众。

⑤变法策略:改革范围过大,树敌过多,急于求成,且缺乏彻底变革的勇气。

⑥国际环境:列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改革面临着不利的国际环境。

4.意义
(1)就性质来说,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

(2)政治上,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

(3)思想上,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

(4)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5)文化上,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推动了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规律认知·全面提能]
一、改革的分类
以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古今中外的改革进行不同的分类:
1.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从改革的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3.从改革的性质看,有奴隶社会的改革、封建主义性质的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和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1)奴隶社会的改革——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里克利改革、管仲改革。

(2)封建主义性质的改革
①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商鞅变法。

②封建社会内部改革: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宗教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洋务运动。

③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

(3)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
①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

②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改革: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福利政策的改革。

(4)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改革、东欧改革、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改革开放。

二、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
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

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

3.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三大矛盾导致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

4.改革力量:阶级条件——组织条件。

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

6.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

三、关于改革的评价
1.标准
(1)坚持社会发展的标准。

(2)坚持历史的标准。

(3)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坚持阶级斗争的观点。

(4)重视历史发展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

(5)注意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之间的关系。

(6)改革的成败不能以改革者个人的结局来作判断,而应重视改革的积极作用是否得以维持。

(7)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准主要是改革的目的与改革本身所达到的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即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

2.基本思路
(1)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和历史要求。

(2)然后再看这次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违背了这一历史发展的要求。

3.社会效果: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等角度分析。

四、正确认识与评价改革
1.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注定了改革中也充满了多样性与复杂性(1)改革是统治者希望通过和平的、没有暴力的方式来完善社会制度并巩固自己的统治,因此,任何改革都并非是一帆风顺、波澜不惊的。

其中或有着来自统治阶级内部的阻力,或有着其他阶层人民的不满……例如,中国的王安石变法,由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与冲突,最终使得这次改革遭到了失败。

(2)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必然的,然而其中也包含了许多的偶然因素,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充满了多样性,由此,改革中也蕴含着多样性。

同一时期、针对同一目的的改革往往会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形成不同的结局。

例如,同样是面临着被动挨打、被侵略局面的中国及其近邻日本,它们的统治阶级都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
革,于是有了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的明治维新,结果,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并最终迈上了军国主义道路,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由于种种原因失败了。

历史的发展是必然与偶然的结合,因此,改革中也充满了复杂性与多样性。

2.对于改革不仅要能正确认识它还应该能正确评价它
(1)中国古代的商鞅变法中,商鞅最终遭车裂而死,变法的内容也被废止,变法遭到了失败,然而商鞅变法却使秦国自此走上了强盛的道路,并为秦一举灭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从这一点来看,不能不说商鞅变法是成功的。

(2)又如雅典的梭伦改革,改革没有维持太久,并最终还是失败了,然而梭伦改革却对雅典的民主政治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雅典民主的基石,从这些内容来看又不能不说梭伦改革是成功的。

总体说来,对待改革要客观而全面地进行评价,不能单纯地从其结果是失败或成功来下定论,所以同学们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从各个方面综合分析和评价事物。

3.在改革中也并非没有一丝的流血牺牲,许多改革家就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遭车裂而死的商鞅、慷慨就义的戊戌六君子……他们不仅仅是为统治者而改革,更重要的是为了他们心中的信念,为了他们心中的理想,为了社会与国家。

他们大多数都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具有崇高的品格,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这些便是本学习模块在情感目标上的内容。

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他们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这在任何历史时期都是必需的,并且会对学生一生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考情精析·备考方略]
(1)考情盘点:经济领域命题多选取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古今重大问题进行考查。

既包含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与管理层面的问题,也包含公职人员、普通民众的薪酬、赋税等方面的改革。

政治领域侧重于立法、政治制度的创新、军事机制的调整等问题。

(2)预测考查:试题设计和题材的选取都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

尤其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论以及将改革开放推向深入的理念,将会一定程度上影响2020年改革部分知识点试题的命制。

(3)考查方式
①从材料呈现方式看,以文字材料为主,较少采用一手材料尤其是整段的文言史料,材料通常以缩写、改写、摘编的方式呈现,层次大多为“补充介绍背景—列举改革措施内容—交代结果影响”的三段式结构,不在阅读上设置人为障碍,重点考查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和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

②频繁使用“概括”“指出”“说明”与“简析”(“分析”)等设问提示语,求答语则多集中于“背景”“原因”“内容”“作用”。

③“意义”和“影响”上,总体聚焦在概括(指出)改革的背景(原因)、特点或内容,以及简析改革的作用(意义、影响)上,以深刻认识改革内容与时代背景、历史影响之间的互动关系。

[真题研练·感悟考法]
考向一考查重要变法和改革与社会关系变化的关系
[例1](2015·山东卷·47)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睢、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

(10分)
[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先从在下者起”作答。

第二小问结合商鞅变法的背景及内容分析商鞅变法与社会阶级关系变化之间的关系。

[答案]变化: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

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

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

考向二考查某一改革措施的影响及相关史料价值
[例2](2013·山东卷·35)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