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2021版高三上学期文综历史第四次月考试卷(II)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2021版高三上学期文综历史第四次月考试卷(I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12题;共24分)
1. (2分) (2017高一上·长春期中) 我国历代王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先后推行了各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按照时序排列,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①行省制
②分封制
③郡县制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①
C . ③②①
D . ②①③
2. (2分) (2018高一下·江门月考) 商人开店可以随处选择地点,城市内手工作坊很多,街道两旁商店、客栈、货摊林立、熙熙攘攘,十分热闹。

营业时间不受限制,有“白市”、“夜市”和“晓市”,许多交易数额巨大,“动即千万”。

本段话描述的现象最早出现在()
A . 汉代长安
B . 唐代洛阳
C . 北宋东京
D . 元朝大都
3. (2分) (2019高二下·包头期中) 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近代百年第一次民族反思是中日甲午战争引发的。

”这次“反思”使先进人士认识到必须()
A . 唤醒民众进行反侵略斗争
B . 彻底批判儒家传统思想
C . 学习西方的政治文明
D . 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4. (2分) (2017高一下·遵义月考) 明清时期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的根本原因是()
A . 西方殖民者的侵略
B .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要求
C . 明初倭患猖獗
D . 清初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的需要
5. (2分) (2018高二下·贵港期中) 二战后英国形成混合市场经济,法国形成计划指导型经济模式,联邦德国形成“社会市场经济”,1992年中国则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表明市场是()
A . 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
B . 经济发展的手段
C . 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
D . 经济恢复的政策
6. (2分)(2019·泉州模拟) 《十二铜表法》规定:“杀人者处于死刑”,“过失致人于死的应以公羊祭神,以代本人”;“烧毁房屋或堆放在房屋附近的谷物的,如属故意,则捆绑而鞭打之,然后将其烧死;如为过失,则责令赔偿损失,如无力赔偿,则从轻处罚。

”这规定()
A . 体现了对生命和财产的尊重
B . 体现加害与过失责任并存原则
C . 消除了氏族社会习俗的影响
D . 维护了罗马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7. (2分) (2017高一上·双鸭山期中) 有人说:“希腊文明的产生,恰恰借助了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的天时、地利与人和。

”这句话当中的“人和”因素指的是古希腊的()
A . 海外移民
B . 奴隶众多
C . 文化交融
D . 城邦制度
8. (2分)下面两枚邮票分别是纪念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位人物和一件大事,对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表述正确的是()
A . 两枚邮票反映的内容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B . 邮票上的人物直接指导着邮票上的事件
C . 邮票上的事件不能体现邮票上的人物的观点
D . 邮票上的事件丰富了邮票上的人物的学说
9. (2分)(2019·杭州模拟) 对如图信息的解读,表述正确的是()
A . 科技发展带来生产方式变化
B . “科”与“技”结合的典范
C . 人工智能可代替人类智力
D . 信息化普及贯穿全过程
10. (2分)(2018·浙江模拟) 罗斯福新政第一阶段主要是采取应急措施,结束混乱状态,稳定人心。

以下国会通过的法律中,体现这一阶段特点的有()
①《紧急银行法》②《全国劳工关系法》③《工业复兴法》④《公平劳动标准法》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11. (2分)(2020·山东模拟) 《新青年》曾载文:“各家之学,亦无须定尊于一人。

孔子之学只能谓为儒家一家之学,必不可称以中国一国之学。

”这反映出该作者()
A . 推崇学术权威
B . 主张恢复先秦思想
C . 追求思想自由
D . 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12. (2分)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
A .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确定
B . 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C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D .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二、材料分析题 (共3题;共22分)
13. (2分) (2017高二上·双流开学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表: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绩(部分)
材料二:1931年蒋介石拟定交通建设五年计划,规定到1937年完成85000公里铁路建设任务。

1932年国民政府公布“铁道法”,制订了“国营铁道于不损主权及利权范围内得借外资”的原则。

1934年公布公营铁道条例和民营铁路条例,鼓励省办、民营商办铁道。

举借公债筹措铁道建设资金。

建设新路的同时修补整理旧路:加固桥梁、添购机车,装设调度电话、增设防空设施等。

本期修筑的新路主要有,中央与地方合营的浙赣路,省营的杭江路及同蒲路,商办的江南路和淮南路、因国防军事原因赶修的苏嘉路。

完成长江渡轮工程,使沪宁路与津浦路相接,便利长江南北的经济沟通。

交通建设为国防建设奠定了基础,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据宗玉梅《1927—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述评》
材料三:京津冀地区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下表是某同学收集的相关资料:
(1)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

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国民政府铁路交通建设的特点。

(3)请从材料三中选择恰当的材料论证“京津冀地区见证中国XX近代化进程”这一主题。

(要求:论题明确,提取材料信息充分,表述清晰)
14. (10分) (2017高二下·临猗期末) 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见下示意图)
材料二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

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

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

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当时中国所处的政治状况。

为了深入地推进革命,国共两党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斗争?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国民革命运动的结局。

(2)综合材料一、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

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15. (10分) (2017高三上·钦州港期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希特勒狂妄宣称,消灭布尔什维克主义是他一生的目标,是纳粹党的基本思想。

为此,1940年9月27日,德意日签订三国协定,矛头首先指向苏联。

据统计,从1940年9月到1941年9月,德国军费开支就达601亿马克,占国家全部开支的70%。

1940年12月,勃劳希契和哈尔德提出了进攻苏联的“巴巴罗沙计划”,得到希特
勒批准。

该计划要求对苏联进行突然袭击,用闪电战击溃苏联,并且规定对苏战争必须在6个月到12个月内结束,最迟不得超过1941年圣诞节。

——摘编自张椿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进攻苏联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巴巴罗沙计划”破产的原因。

三、论述题 (共1题;共5分)
16. (5分) (2019高三上·蚌埠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朝从1024年正式发行交子起,历经钱引、关子、会子等各种名目的纸币,到南宋灭亡止,有250多年的历史。

因缺乏有效的制度限制纸币的发行,因此纸币总是引起高通胀和恶性通胀。

元朝也有130多年的纸币发行史,最终结果是同样的。

但唯一的亮点仍然是白银。

宋以前的价值尺度是铜钱,“自元代起,中国改用白银为价值尺度,并且逐渐发展到用白银为流通手段。

”明朝于1436年,“弛用银之禁,朝野率皆用银”。

一条鞭法规定赋税各项皆用银折纳,是白银确立本位货币地位的标志。

——摘编自杜恂诚《白银进出口与明清货币制度演变》
材料二:清末虽然基本建立银元、铜元的货币系统,但由于民间仍有银两、制钱流通,加上大量外国银元充斥国内市场,市面流通的货币有几十种之多,中国货币市场极为混乱。

1914年,北洋政府大量发行银元,但并未取缔其他银元。

各种银元银两成色不一,交易时须经换算,币制实际上是“两”“元”并存。

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禁止白银流通,实行白银国有,颁行法币,国内币制基本统一。

——据张志玉《从档案记录看近代中国货币统一进程》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明时期货币演变的趋向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货币发展的主要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影响宋明时期和近代中国货币发展演变的共同因素。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共12题;共24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二、材料分析题 (共3题;共22分)
13-1、
13-2、
13-3、
14-1、
14-2、
15-1、
15-2、
三、论述题 (共1题;共5分)
16-1、
16-2、
16-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