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塑造创新型人才,成为当今教育教学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

在课堂教学中,增强数学教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

1 创设教学情境,优化创新环境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在教学中精心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如在讲“凑十法”时,我利用学生对歌曲感兴趣的心理特征,一上课,首先让学生随着音乐唱一首《找朋友》,制造了一个舒畅愉快的环境,然后点明今天我们给1、2、3、4、5、6、7、8、9找朋友,让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下,利用游戏分别给1、2、3、4、5、6、7、8、9找朋友,并板书在黑板上:1+9=10;2+8=10;3+7=10;4+6=10;5+5=10。

然后用《找朋友》的调子唱出来:“找啊,找啊,找朋友,1找9,2找8,3找7,4找6,老5找老5,敬个礼,握握手,我们才是好朋友。

”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高效地上完了这节课,从而使学生多方面、多层次地感受到数学的美,增加了数学课的趣味性。

2 在动手中思维创新
“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这是当今新的教育理论。

在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实践活动的空间,让每个学生动手操作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求知欲、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动手中学习,在动手中思维,在动手思维过程中探索、创新。

如教学中遇到这样一道题:有两根同样长的绳子,第一根剪去1/2米,第二根剪去它的1/2,哪根剩下的长?这时,同学生答案不一,各持已见,争论不休,我当时没有给出答案,而是把学生分成三个组。

第一组给了两根都是1米的绳子,第二组给了两根同样长且大于1米的绳子,第三组给了两根同样长且小于1米的绳子,让学生动手测量、讨论。

学生手脑并用,气氛活跃。

论论完毕,三个小组分别汇报结果,发现三组答案各不相同:第一组剩下的同样长,第二组第一根剩下的长,第三组第二根剩下的长。

同学们感到非常惊奇,怎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从而产生探索其中奥秘的欲望,增强了求知的欲望,激活了学生思维,激起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使学生想探索,能探索。

3 大胆设想,在想象中创新
“好动、好想、好奇”是学生共同具备的心理特征。

我们应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标新立异,引导学生乐于猜想,敢于猜想,善于猜想,在想象中创新,如在“9的乘法口决”这节课接近尾声时,有关9的乘法算式与口决已在游戏中一一列于黑板:1×9=9;2×9=18;3×9=27;4×9=36;5×9=45;
6×9=54;7×9=63;8×9=72;9×9=81。

这时我说:“同学们,9的乘法口诀数量这么多,数字又这么大,多难记!其实只要你们认真观察,开动脑筋,就不难发现其中的许多规律,聪明的你们能找出来吗?”话音刚落,学生便迫不及待的讨论起来,不到一分钟,许多小手已陆续扬起来。

第一位同学说:“算式积的个位与十位上的数加起来正好得9”,第二位同学说:“积的十位上的数正好比乘数少1”,第三位同学说:“几乘以9得数就比几十少几”,第四位同学说:“和9相乘的那个数与得数个位上的数相加正好等10”……同学们争先恐后、兴致勃勃地探索着新大陆,一种成功者的喜悦与自豪溢于言表。

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观察发现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观察与发现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中,诱发了学生的跳跃思维,加快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 变式训练,开拓思维
变式训练,能增加学习的趣味性,重创课堂教学的高潮,拓宽学生思维空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在讲例题:“甲以6千米/时的速度步行前往某地,过2.5小时后,乙以18千米/时速度骑自行车追甲,乙出发多长时间追上甲?”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看谁能在最短时间找出已知与未知之间多种等量关系。

学生反应热烈,积极思维,找出了四种不同的等量关系,总结出多种解法。

看到学生余味未尽,继续引导学生:如果改变已知与未知的角色,又会变成怎样的问题?使课堂教学再次进入高潮。

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不仅提高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同时拓宽了学生思路,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激励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5 学以致用,勇于创新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可让学在日常生活中寻求知识的运用,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学生周围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到自己身边就有很多数学问题,感到亲切、自然、有趣。

从而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变成一种自我需要,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热情,在实践活动中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体验到成功运用数学知识的喜悦,激发再创造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经过启发、诱导,使学生乐于探索,勇于探索,善于探索,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